过去25年,中国在满足农业政策目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农村工业吸收了众多的农业劳动力,贫困率明显下降,食品消费水平和质量也显著提高。与逐步改善的经济状况相一致,政府的政策重点已经从增加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转移到农村收入支持和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上来。本书考察了中国的农业政策背景和趋势,同时以具有一致性和国际可比性的分析为基础,衡量了中国对农业的支持程度。本书对中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机遇、制约和选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通过始于1978年的改革,中国在实现如下目标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农村工业吸收了相当部分的农业劳动力,贫困人口剧减,食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集体拥有土地下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这确保了几乎所有农村居民得到土地并实现最低限度的食品自给。
中国目前有大约2亿农户,平均每户仅耕种0.65公顷的土地。有限的耕地、规模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意味着总体上中国倾向于在劳动密集型作物(例如水果和蔬菜)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土地密集型作物(例如粮食和油料作物)生产上存在劣势。
在改革时期,中国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极为悬殊,并且这种差距在不断扩大。其原因在于要素(尤其是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有限。农业劳动力过剩和劳动生产率低下,共同导致了农业收入极低,农村地区隐性失业大量存在。教育、卫生保健和其他社会服务的差异,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20世纪90年代,政府农业支持水平很低且有所波动,尽管在近年(2003年)提高到8%,但仍远低于OECD国家平均30%的水平。支持水平较高的商品包括糖和乳品等进口竞争性商品,也包括出口农产品如玉米。粮食市场依然受到扭曲,主要原因在于国营粮食贸易,它导致国内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差异。总支持估计(TSE)相对较高,占G.DP的3.7%,这是因为在一般服务上的支出规模相当大,尤其是为了提高生产率而在农业基础设施上进行了大量投资。
为改善经济状况和提高部门绩效,政府优先考虑的目标由过去的增加产出(尤其是促进粮食产出),转为支持农村居民收入,近期又转向保护环境。从中期来看,中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占主导地位的小规模农户融入市场;促进资源内部再分配以创建更富效率的农业结构;降低农业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改善农业政策制定和执行机构的管理绩效。
对扩大贸易自由化的影响分析表明,中国将从OECI)国家非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中获得相当大的利益。农产品多边贸易自由化对中国总体福利的影响很有限,但它将改变中国农民的命运,绝大多数的农户将从中受益。
一系列着眼于整个经济的措施将改善政策绩效,这些措施包括:进一步破除针对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行政壁垒,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改进卫生保健、养老金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推进土地产权和农村税费改革。同样,现代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和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也至关重要,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从中普遍受益。
提要和政策建议
1.改革及其影响
2.农业政策变动趋势
3.未来政策改革的成效
4.政策挑战
第一章 政策背景
1.1 概况
1.2 农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1.3 农业食品部门的结构变化
1.4 经济改革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第二章 政策趋势
2.1 农业政策框架
2.2 国内政策
2.3 贸易政策
2.4 中国农业支持水平评估
第三章 政策影响
3.1 贸易和国内农业政策变化的福利影响
3.2 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3.3 中国粮食库存量估计和贸易政策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影响
附录A 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和农村贫困
附录B 农业政策与农产品支持
附录C 中国的食品安全政策
缩略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