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欧洲文明史/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法)基佐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基佐的著作,是作者根据其1828年在巴黎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加工而成,全书共14讲。作者以简练的手法成功的概述了欧洲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从公元5世纪写到法国革命前夕。本书是研究欧洲历史和文明史的重要书籍。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弗朗索瓦·皮埃尔·纪尧姆·基佐(1787—1874)系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本书系作者根据1828年在巴黎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加工而成,全书共14讲。作者认为,文明由两大事实组成: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自身的发展。而本书只限于社会历史,从社会的角度来展示文明。作者以简练、压缩的手法成功地概述了欧洲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从公元5世纪写到法国革命前夕。书中主要论述:欧洲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它的特性;罗马帝国覆亡时欧洲文明的诸不同因素;10世纪蛮族入侵结束,封建制度开始;封建制度的性质及其对近代文明的影响;5至12世纪基督教教会的状况及其历史作用;自治市镇的兴起、其内部管理及对文明进程的影响;十字军运动的起因、性质、后果;君主制的发展过程;欧洲建立政治体制的各种尝试;15世纪的特征;16世纪宗教改革的真实性质及其结果;英国革命的意义及其对文明进程的贡献;英国与大陆国家文明进程之异同;17、18世纪法国处于欧洲文明的领先地位。本书是研究欧洲历史和文明史的重要书籍。

本书出版后不久即有英译本和俄文译本问世。中译本根据1908年George Bell and Sons出版社英译本译出(英译者William Hazlitt)。英译本把基佐的《欧洲文明史》和《法国文明史》合订在一起,分为三卷。中译本则把这两本书分开译出,单独出版。

目录

第一讲

  本课程的目的——欧洲文明的历史——法国在欧洲文明中起的

  作用——文明是叙述的合适主题——它是历史中最普遍的事实

  ——文明这个词的通常的和通俗的意义——构成文明的两个主

  要的事实:1.社会的发展;2.个人的发展——证明——这两个事

  实必然是互相结合着的,并且或迟或早会互相产生出来——人类

  的命运是完全限制在他的实际的社会状态之内的吗?——文明

  的历史可以根据两个着眼点来说明和考虑——关于本课程计划

  的几句话——人心的现状和文明的前景

第二讲

  本讲的目的——古代文明的单一性——近代文明的多样性——

  它的优越性——罗马帝国覆亡时欧洲的状况——城市的优势

  ——皇帝们试图改革政治——洪诺留和狄奥多西的诏书——帝

  国的名称所具有的威力——基督教教会——它在5世纪时经过

  的各个不同的时期——行使市政职权的教士——教会的好的和

  坏的影响——蛮族人——他们将个人独立观念和人对人的忠诚

  引进了近代世界——概述5世纪初文明的诸不同因素

第三讲

  本讲的目的——各种各样的制度都自命为正统的——什么是政

  治上的正统?5世纪时各种政治制度的并存——人、财产和制度

  状况的变化无常——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物质上的,即持续不

  断的入侵;另一个是精神上的,即蛮族人所特有的、对个人利益的

  自私心——文明的根源是秩序的必要性,对罗马帝国的回忆,基

  督教教会和蛮族人——蛮族人、城市、西班牙教会、查理曼和阿尔

  弗雷德的组织社会的尝试——日耳曼和阿拉伯人停止入侵——

  封建制度开始

第四讲

  本讲的目的——事实和理论之间的必要结合——乡村对城市的

  优势——一个小封建社会的组织——封建制度对封地所有者的

  性格和对家族观念的影响——人民对封建制度的憎恨——教士

  不能为农奴做什么事——不可能有规则地组织封建制度:1.没有

  强有力的当局;2.没有公众的权力;3.联盟制度的困难——封建

  主义中固有的“反抗有理”的思想——封建制度的有利于个人的

  发展而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影响

第五讲

  本讲的目的——宗教是结社的原动力——强迫并不是统治的本

  质——一个政府的合法理性的条件:1.权力必须握在最杰出的人

  的手里;2.被统治者的自由必须受到尊重——教会是一个社团,

  而不是一个特权阶级,因而符合这些条件中的第一个条件——关

  于其中存在的各种任命和选举的方法——它缺乏另一个条件,因

  为权威的不合法的扩大和武力的滥用——教会内部的思想活动

  和思想自由——教会与君主们的关系——宗教势力的独立被制

  定为一项原则——教会篡夺世俗权力的托词和努力

第六讲

  本讲的目的——教会内部分为统治一方与被统治一方——世俗

  人士对教士的间接影响——教士是从社会上各种身份的人中招

  募而来——教会对公共秩序和立法的影响——悔罪制度——人

  类心智的发展完全是神学的发展——教会通常列身于权势这一

  边——这是不足为奇的;宗教的目的就是控制人类的自由——从

  5世纪到12世纪教会的不同状态——第一,帝国的教会——第

  二,蛮族的教会;两种权力分离原则的发展;修道士会——第三,

  封建教会;试图健全组织;需要改革;格列高利七世——神权教会

  ——探索精神的复兴;阿培拉尔——自治市镇运动——这两个事

  实之间没有联系

第七讲

  本讲的目的——12世纪与15世纪市镇状况之比较——两个问题

  ——1.市镇如何取得自治权——5至10世纪之间的市镇状况

  ——它们的衰落和复兴——地区社会造反——自治特许证——

  市镇自治的社会和精神效果——2.自治市镇的内政管理——市

  民大会——行政官员——高度和低度自治——欧洲诸国自治市

  镇状况之差别

第八讲

  本讲的目的——纵观欧洲文明史——它的独特的基本的性质

  ——此种性质开始出现的时代——12世纪至16世纪欧洲状况

  ——十字军运动的性质——它们的精神和社会原因——到13世

  纪末这些原因不复存在——十字军运动对文明的影响

第九讲

  本讲的目的——君王在欧洲历史及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一重要性的原因——研讨君王制度应着眼两个方面——第一,

  它的真实和永久的本质——它是最高管辖权的人格化——其限

  度范围——第二,它的灵活性和多样化——欧洲君王是各种君王

  形式的产物——关于蛮族君王——关于帝国君王——关于宗教

  君王——关于封建君王——关于现代君王及其真实性质

第十讲

  本讲的目的——对调和现代欧洲各社会因素、使它们在一个社会

  中,一个中心权力之下,共同生活和行动所作的尝试——第一,组

  织神权政治的尝试——为何失败——四个主要障碍——格列高

  利七世的错误——对教会统治的反对——来自人民的——来自

  君主的——第二,组织共和政治的尝试——意大利的共和国——

  它们的缺点——法国南部的自治市镇——镇压阿尔比派异端的

  十字军——瑞士联邦——佛兰德和莱茵河畔的自治市镇——汉

  萨联盟——封建贵族与自治市镇间的斗争——第三,组织混合政

  治的尝试——法国的三级会议——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议会——

  英国国会——德国的独特情况——一切尝试终告失败——原因

  何在——欧洲的总趋势

第十一讲

  本讲的目的——15世纪的特征——国家和政府的日益集中化

  ——第一,关于法国——法兰西民族精神的形成——路易十一的

  政府——第二,关于西班牙——第三,关于德国——第四,关于英

  国——第五,关于意大利——国家对外关系和外交的起源——宗

  教思想运动——贵族改革的尝试——康斯坦茨和巴塞尔宗教会

  议——民众改革的尝试——约翰·胡斯——文学的复兴——对古

  代的仰慕——古典学派或自由思想者——一般活动——航海、发

  现、发明——结论

第十二讲

  本讲的目的——从现代历史中识别概括性事实并非易事——16

  世纪的欧洲画面——仓促下结论的危险——对宗教改革发生原

  因的各种看法——它的主要性质是人类的心灵对思想领域内专

  制的反抗——这一事实的证据——宗教改革在各国的不同命运

  ——宗教改革的弱点——耶稣会教士——宗教社会的革命与世

  俗社会的革命之间的相似之处

第十三讲

  本讲的目的——英国革命整体的性质——它的主要起因——它

  的性质政治多于宗教——它的三大派别:1.合法改革派;2.政治

  革命派;3.社会革命派——全部以失败告终——克伦威尔——斯

  图亚特王朝复辟——法制政府——浪子政府——英国和欧洲的

  1688年革命

第十四讲

  本讲的目的——英国与大陆上文明进程之异同——17、18世纪间

  法国居欧洲的优势地位——在17世纪是由于法国政府——在18

  世纪是由于法国国家本身——关于路易十四的政府——关于他

  的战争——关于他的外交——关于他的行政管理——关于他的

  立法——快速衰落的原因——关于18世纪的法国——哲学革命

  的主要特征——本课程的结束

试读章节

可以说,欧洲文明已经进入了永恒的天意的轨道,按照上帝的意图前进。这是理性对它的优越性作出的解释。

我渴望欧洲文明的这个基本的可资辨别的特性在你们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出现在你们的脑海里。现在,我只能作这样的断言:种种事实的发展定能提出证据。虽然如此,如果我们,甚至在我们文明的初始时期中,能找出我刚才归诸文明的这个特性的原因和因素,如果在它诞生的时候,在罗马帝国覆亡的时刻,我们在世界的状况中,在那些从最早的时代起共同形成欧洲文明的那些事实中,辨认出这个激动的但富有成果的多样性原则的话,那将是一个对我的主张的强有力的证明。我即将尝试这项调查研究工作。我将考察罗马帝国覆亡时欧洲的状况并设法从种种制度、信条、思想感情中揭示出古代世界遗赠给近代世界的种种要素是些什么东西。如果发现这些要素早已打上了我刚才叙述的那种特性的烙印,那么你们会认识到从这时起它就具备了如此发展的高度可能性。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罗马帝国的性质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

罗马原来只是一个城市、一个社团。罗马的政府纯粹是那些只适合于一个城墙之内的居民的机构的集合体,都是些市政机构——那是它们的可资辨别的特性。

并非仅仅罗马的情况是如此。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意大利去,在这个时期,我们在罗马四周看到的除了一些城市就没有别的。当时称为民族的只是诸城市的一个联盟。拉丁民族便是拉丁诸城市的一个联盟。埃特鲁斯坎人、萨谟奈人、萨宾人、大希腊人,全都可以用同样的话来描述。

在这个时候,乡下是没有的——也就是说,乡下完全不像现在这样的。必要的时候,有人在那里耕种,但没有人居住。土地的业主是城市里的居民,他们前往乡下管理财产时往往带着若干个奴隶。但是我们今天称为乡下的那个地方,那片到处散布着稀疏的居民的土地,有时独家居住,有时群居在村庄里,在古代意大利是一件几乎不存在的事。

当罗马扩张时,她做了什么事呢?追究历史,你们会看到,她征服或创立的是城市,她讨伐的是城市,和她订立同盟的是城市,她送移民去的地方也是城市。罗马征服世界的历史是征服和建立大量城市的历史。在东方,罗马版图的扩张并没有把这个方面一起带来:那边的人口并不是像在西方那样分布的——它很少集中在城市里。但是我们在这里要研究的是欧洲的人口,在东方发生的事对我们没有多大的关系。

把研究范围局限于西方,我们到处可以发现我引导你们注意的那个事实。在高卢,在西班牙,你们遇到的只有城市。离城市稍远的地方,土地都被沼泽和森林占了。我们来考察一下罗马的不朽建筑和罗马的道路的特征。你们可以看到那些从一个城市伸展到另一个城市的大道,而现在四面八方越过乡间的无数条小路,在那个时候是谁也不知道的。任何像中世纪后散布在乡间的无数村庄、乡间别墅和教堂那样的建筑物,你们是看不到的。除了那些具有城市风格、供当地众多居民聚会用的巨大的不朽建筑之外,罗马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东西。不论以什么观点来考察罗马世界,你们会看到这种城市占绝对优势而不存在任何乡村社会的情况。

罗马的这种城市性质显然使她极难建立和维持一个大国的统一和社会结合。一个像罗马这样的自治市能够征服世界,但要管理和组织这个世界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当征服似乎已经完成时,当整个西方和大部东方已沦于罗马统治之下时,你们看到许许多多天生孤单和独立的城市和小邦便散伙分离,可以说,向四面八方逃逸了。这就是必须建立一个帝国体制的原因之一,必须有一种更集中更能使凝聚力薄弱的各成分团结起来的一种统治方式。帝国力图将统一和联合引进这个离散的社会。它在一定程度上成功了。在奥古斯都和戴克里先统治期间,在发展民法立法的同时,渐渐建立起了庞大的专制政治的管理体制。它使整个罗马世界盖上了一张在其内部和与帝国朝廷之间都有通畅联系的等级森严的官吏网,专用于使当权者的意志在社会上生效、并将社会的种种贡物和力量输送给当权者。

这个体制不但成功地使罗马世界的各成分聚集到一起,而且使专制政治和中央集权的思想非常方便地深人人心。我们吃惊地看到对威严和神圣的皇帝陛下一个人的顶礼膜拜在这个由许多小共和国和城市组成的、松散的集合体中迅速盛行起来。在罗马世界的各部分之间建立某种结合的必要性必然是非常的迫切,才会使人们的头脑那么容易地接受对专制政治的信仰和感情。

罗马帝国就是凭着这些信仰、凭着这种行政机构以及与之联结在一起的军事机构来同内部的分崩离析和来自外部的蛮族入侵相斗争的。它在不断地衰颓的状态中斗争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始终保住了自己。最后,解体的时刻到了;专制政治的技巧和被奴役者的麻木不仁都不足以维持这个庞大的躯体了。在第四世纪里,到处在分裂和解体;蛮族从各方面侵入进来,各行省不再抵抗、不再费力去关心总体的命运。这时,有几个皇帝想到了一个奇妙的念头:他们想试验一下对普遍自由的希望、一种联邦制——类似今天我们称为代议政治的制度——是否比专制的行政管理能更好地保住罗马帝国的统一。这里有一件洪诺留和小狄奥多西于418年写给高卢行政长官的诏书,其惟一目的是想在南部高卢建立一种代议政治并借助它来维持帝国的统一。P.28-31

序言

  本书作者弗朗索瓦·皮埃尔·纪尧姆·基佐(1787—1874)系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出生于尼姆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是著名律师,于1794年被雅各宾政府处死。他随母流亡国外。1805年回到巴黎学习法律。1812年任巴黎大学历史学教授。他曾参加第一次波旁复辟(1814),成为君主立宪制的鼓吹者和“空论派”团体的成员,并在《论代议制政府及法国现状》(1816)一文中解释该团体的政纲。1820—1830年,他主要从事历史研究和教学,著有《英国革命史》(1826—1827)、《欧洲文明史》(1828)和《法国文明史》(1829—1832)等书。在七月王朝期间(1830—1848),他是君主立宪派领袖,在法国政治生活中颇有影响。他曾先后担任内政大臣、教育大臣、驻英大使、外交大臣和政府首相,掌管七月王朝的内政外交。1848年法国革命爆发后,他只身逃往英国,从此结束政治生涯。后来回到法国,专事学术活动。   基佐在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他吸取了圣西门的阶级斗争的思想,建立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历史学说。在他早期的历史著作中试图用阶级斗争观点来解释法国革命、英国革命及其他历史事件,目的是要论证资产阶级有权管理国家。在《欧洲文明史》和《法国文明史》等书中,他发展了第三等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乃是历史进程的主要动力的论点。但1848年法国革命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危机。当他看到在这场革命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起来反对中产阶级时惊恐万状,从而攻击阶级斗争学说“是与我们时代不相容的祸害和耻辱”。1848年的法国革命不但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也使他彻底放弃了阶级斗争的理论。  本书系作者根据1828年在巴黎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加工而成,全书共14讲。作者认为,文明由两大事实组成: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自身的发展。而本书只限于社会历史,从社会的角度来展示文明。作者以简练、压缩的手法成功地概述了欧洲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从公元5世纪写到法国革命前夕。书中主要论述:欧洲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它的特性;罗马帝国覆亡时欧洲文明的诸不同因素;10世纪蛮族入侵结束,封建制度开始;封建制度的性质及其对近代文明的影响;5至12世纪基督教教会的状况及其历史作用;自治市镇的兴起、其内部管理及对文明进程的影响;十字军运动的起因、性质、后果;君主制的发展过程;欧洲建立政治体制的各种尝试;15世纪的特征;16世纪宗教改革的真实性质及其结果;英国革命的意义及其对文明进程的贡献;英国与大陆国家文明进程之异同;17、18世纪法国处于欧洲文明的领先地位。本书是研究欧洲历史和文明史的重要书籍。  本书出版后不久即有英译本和俄文译本问世。中译本根据1908年George Bell and Sons出版社英译本译出(英译者William Hazlitt)。英译本把基佐的《欧洲文明史》和《法国文明史》合订在一起,分为三卷。中译本则把这两本书分开译出,单独出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7: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