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处处是禅机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徐达斯//徐慧慧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禅是一种非修行的修行,禅来自心灵的感悟,却又与现实生活打成一片。对于觉悟的禅者而言,禅就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禅;禅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禅;十字街头,酒肆淫房,无非道场;饥餐困眠,运水担柴,皆是禅机。

本书借鉴和引用了大量前辈们的妙语著述,用禅者的法眼,在平常语言中,生活日用中,大自然中,历史中,诗词文章中,经商之道中,人情世理中,甚至其他宗教里,名人逸事里,追寻禅的踪迹和灵光。

内容推荐

本书用禅者的法眼,在平常语言中,生活日用中,大自然中,历史中,诗词文章中,经商之道中,人情世理中,甚至其他宗教里,名人逸事里,追寻禅的踪迹和灵光,让读者领悟到禅不仅仅在佛寺里,在蒲团上,禅也在我们的身上甚至身外,禅机处处,头头是道。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口头禅也是禅

第二章 吃喝拉撒都是禅

第三章 人情世事即是禅

第四章 大自然的启示

第五章 历史里面看公案

第六章 字里行问皆禅韵

第七章 千古风流蕴禅风

第八章 兵家武道藏禅理

第九章 商道之中悟禅道

第十章 禅外处处有机锋

结语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拈花微笑

马克思说:“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而禅的精髓也是自然外在的自然和人内心深处的自然。体验和实现这一自然的,是禅的智慧,它是宇宙真谛在人的精神中的直觉感应,是人与自然之理的应合,天地大道的体现。

一山一水一净土,听风听雨听禅声。何处青山不道场,哪方水波无禅机。

大自然的存在本身,就像一个启示,一种召唤,接引有缘的人,激发他们的智慧,催生他们的灵感,这也正是禅宗最丰富宽广的源泉和宝库。禅宗的自然境界,就是将印度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返璞归真”的老庄思想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通过观照自然、随顺自然达到复归自然的禅悦的境界。

禅宗认为宇宙生命的最深处、彻悟真谛的禅心正是在青山白云、花开花落、鸟啼水流的美丽自然中得以显现,山山水水悉是真如。满天星斗是禅,于是释迦牟尼佛因睹明星而觉悟成佛;潺潺流水是禅,于是洞山良价禅师因过小溪睹水中影而打破疑团;郁郁黄花是禅,于是灵云禅师因见桃花而开悟。大自然到处都呈现着禅的空灵与恬静,悠远与超越,真实与现成。大自然所显示的禅机,使得禅僧们常到冷幽静谧的深林里观照自然胜景,返境观心,顿悟瞬间永恒的佛性。

《法华经》把宇宙描述成一朵莲花,一朵多瓣莲花,从每一片花瓣,可以看到一朵完整的莲花,如此层层无尽。佛家把这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叫缘起法。通过这种缘起法,任何时候,只要我们观察一样东西,就能从中发现宇宙中所有的一切。观察释迦牟尼手上的那朵花,或者,我们拿一朵花在手里,练习观察。从这朵花,你将会清楚地看到,这朵花里有一朵云在飘飞。没有云就没有雨,没有雨花苗就不能生长,而没有花苗我们就不能看到这朵花,云对花的存在来说是必要的。如果没有云,也就不可能有这朵花了。如果我们再深入地观察这朵花,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出阳光,如果没有阳光,花苗就不可能生长。没有阳光,任何东西都不能生长,我们也不能生存。这样,我们就知道,我们的生命力也有阳光。再深入观察,我们还可以在这朵花里看见我们自己。因为当我们看一朵花的时候,这朵花就成为我们意识的一部分。你的心在这朵花中,我的心也在其中。一切事物都在其中。你无法指出一样东西不在这朵花中,时问、空间、泥土、雨水、阳光、云彩、河流、热量……每一件事物都与这朵花互为缘起。

禅宗源起的传说,也同样与一朵花有关。据传,佛祖在一次灵山大会上,手拈一枝金婆罗花以示徒众。当时,众人皆默然不知所为,唯大迦叶尊者点首微笑。佛祖日:“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并向迦叶付之一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正是在这拈花微笑、心心相印的神秘气氛中,迦叶尊者就成了禅宗之祖。可见对禅的领悟会心,总是结合着对自然的深深契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尽三千大干世界,所有微尘,只在一尘中见。任何物件都可代替花来示法,即使是一粒细沙,也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世界。

禅宗要人不向外求,而是返观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是,禅宗并不排斥以观照自然作为领悟佛法的途径。在禅宗看来,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佛的真理和智慧的显现。

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约10世纪去世,住在今湖南常德大龙山,号弘济大师):“什么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叶飘零;眼前,萧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问赵州禅师:“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赵州禅师淡淡地说:“不语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不说话,花仍凋落;没刮风,絮亦飞扬。花开柳绿之时,就已踏向花落絮飞之途了,花落絮飞是必然的结果,秋雨秋风只不过是间接表现这个事实罢了。人心自然会为无常的世相而动念,为落花飞絮而凄怆,但是,花开花落,又与“我’’有何相干呢?花既无情,“我”又何必执著?转身猛醒,心灵才能摆脱一切外在的蒙蔽,得大自在,大解脱。

青原惟信禅师在悟道时说过一段相当精彩的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语录,道出了禅者的由迷入悟的参学体验。与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境界说”可谓异曲而同工: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从茫然,迷惘,到破除疑惑,奋勇精进,最后豁然开悟,直下承当,正是古今一切成功者的心路历程。

此外,蕴载禅意的山水诗也是被大自然所开启的禅机的自然流露,如黄庭坚的“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鄂州南楼书事四首》之一);“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题胡逸老致虚庵》);翁卷的“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问。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野望》);“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等等,都是于自然中觉悟到了深深禅法、浓浓禅机的形象表现。朱熹《春日》诗写得好:“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所谓“等闲识得东风面”,是指只要悟得宇宙自然的根本,那么著手成春,触处皆道。与禅结下了深刻渊源的苏东坡,就曾以他绝妙的诗笔表达过大自然这种神奇的力量:“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静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山间淙淙的溪水,都是在宣讲着微妙的道理,眼前连绵的青山,都是智慧的显露。一夜之间,流水说出了无限多的偈子,我这凡人之舌,怎能把它们都全部宣示于众呢?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苍茫原野之上,峥嵘山峰之巅,大道漫漫无尽头,山径曲折且蜿蜒。禅僧们的身体与自然相亲,道心与天地相通,饱览山川秀色,沐浴日月精华,吸收草木灵气,畅饮江河碧波。春风拂面,生机勃发是禅意;溪水濯足,清凉润心增道情。这就是禅者的生活,禅者的悟境。

风起云涌,大江东去,平添豪情壮志;落花流水,残阳霜叶,体会世间无常……“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种从大自然的禅机所得到的证悟是最彻底的证悟,直接证悟我们的清静性灵,所以沩山说这种证悟是“从缘获得,永无退失,善自护持;所以北宋的本先禅师说:“幽林鸟鸣,碧溪鱼跳,云彩舒展,瀑声呜咽。你们可知道,这么多的景象都在向你们指示悟入的门径呢!如果知道这一点的话,那就参悟吧。”(《景德传灯录·卷二六》)

P80-84

序言

禅是一种非修行的修行。禅来自心灵的感悟,却又与现实生活打成一片。对于觉悟的禅者而言,禅就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禅;禅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禅;十字街头,酒肆淫房,无非道场;饥餐困眠,运水担柴,皆是禅机。在这种开放浑融的境界里,禅已经超越了某种特定的宗教,而成为人类反观自身、体察万物的方法。本书用禅者的法眼,在平常语言中,生活日用中,大自然中,历史中,诗词文章中,经商之道中,人情世理中,甚至其他宗教里,名人逸事里,追寻禅的踪迹和灵光,让读者领悟到禅不仅仅在佛寺里,在蒲团上,禅也在我们的身上甚至身外,禅机处处,头头是道。

后记

本文的写作,借鉴和引用了大量前辈们的妙语著述,由于书目繁杂,不能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表示谢忱。另有一些引自网络的文字更是很难细致考证,也在此谨表我们深挚的歉意与谢意。因禅机本身是个不好说明的东西,再加作者本身才疏学浅又俗事缠身,其中的错漏恐怕不可避免,在此,也诚请各位宽容谅解,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