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大段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泳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谈爱情,说学业,论友谊,道食宿,大学校园之所以盛产段子,皆因找乐。在才子佳人会聚的北大,自然更加盛产段子,且质量及密度极高,高!实在是高!北大段子体现了北大师生们的热情、憧憬、希望、爱情、学业、乐趣、才智、烦闷、空虚、沮丧、悲凉、愤怒、嫉妒、咒骂……各个方面和各种情绪,它们看上去五光十色、芜杂无序,但都不泛机趣!

北大人还会这样?是啊,北大人就是会这样。

内容推荐

  只要是念过大学的,即便你心如止水,目不斜视,一门心思做功课,也都会在有意无意间,接触到若干略嫌粗俗但又无伤大雅的校园民谣或笑话。这里所说的大学,没有中国外国、理科文科,或者一流二流之分。

在我看来,这属于青春期共有的精神郁闷与创作欲望相互激荡的产物。阅读此类作品,切忌认死理,对号入座:难道大学生活就只是这些?

北大段子体现了北大师生们的热情、憧憬、希望、爱情、学业、乐趣、才智、烦闷、空虚、沮丧、悲凉、愤怒、嫉妒、咒骂……各个方面和各种情绪,它们看上去五光十色、芜杂无序,但都不泛机趣,绝非笨做。正是这些智慧的发作,才不枉了[有意味的话语]。北大人还会这样?是啊,北大人就是会这样。

目录

序 陈平原

师生

寝室

食堂

男·女

丢东西

鬼故事

学术另类

网络生活

校际争锋

毕业

出国

杂篇

校园常用语简释表

搜集人员名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但是光你一个人自己有迷糊的表现别人不知道,不知道就没法说啊,而且你要是不坦白,别人也不知道。我这个人比较坦白,所以发生的事儿呢就跟z说了。第一个故事呢是邮票的故事,我呢,进城喜欢逛书店,一进书店我就迷进去了,有时候甚至呆一天也不知道肚子饿,中午也不吃饭,看到好书就喜欢买,那时候没有多少钱,一个月就60多块钱。所以就买书,买完书车费就不够了,到西直门,一毛五的车费掏不出来,这怎么办呢?走回来又太远了,后来我一掏兜发现还有邮票,正好是26届乒乓球锦标赛我们中国得了冠军的那个纪念邮票,我就说我实在没钱了,拿这邮票买票吧,你看这邮票挺好的。售票员说邮票我们不要,你下次再补买吧,没关系;我说那我就再补票吧。结果旁边人一看就说邮票我要我要,他们就抢起来了。后来就传成了我在车上卖邮票。这是第一个迷糊。

后来又出现一个迷糊就是1960年我新买了一辆自行车,挺漂亮的,海燕牌,黑龙江生产的,那个科洛米亚镀得挺好,而且是弯把的,弯把的二八车当时比较贵,要170多块。我骑车到学五食堂吃晚饭,吃完饭就跟他们聊天,一面聊一面走就走回来了,就把自行车忘了——因为刚买嘛也没什么印象,回来后夜里也没发现,因为没想着用车,看书啊备课啊挺紧张的。夜里面下了雨,第二天早晨吃饭的时候一看呢有个新车淋了好多雨,我想这谁的车啊,淋了好多雨,后来发现是我自己的车。哈哈哈……这是这个故事的原型,真实的历史。后来不知道是谁他就给我加工了,他就说,我想哎呀这新车过了一晚上还没人要,被人偷了怎么办?我就把它扛到校卫队,说捡到一辆车;校卫队就说那你登记吧,这车有号码查查是谁的,一查呢,发现名字是DBL(讲话者)。哈哈,这是最精彩的一个。这个呢就属于加工的,我没那么高觉悟,把车扛到校卫队去。

P21

序言

只要是念过大学的,即便你心如止水、目不斜视,一门心思做功课,也都会在有意无意问,接触到若干略嫌粗俗但又无伤大雅的校园民谣或笑话。这里所说的大学,没有中国外国、理科文科,或者一流二流之分。在我看来,这属于青春期共有的精神郁闷与创作欲望相互激荡的产物。区别仅仅在于,社会控制严时,这样的“段子”流传不广;反之,则大行其道。

不用说,由于网络的日渐普及,今日的大学校园,比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充斥着各类或荤或素的笑话、民谣、故事等。北大自然也不例外。每当学生转来一则有趣的段子时,我都俨然回到了学生时代,仿佛又置身于学生宿舍里熄灯后无所顾忌的“高谈阔论”。这些没有版权的“创作”以及漫无边际的“传播”,往往溢出具体的校园,或闯入临近的大学,或与社会上的同类作品杂交,然后呈现各种各样的变异。这个过程,与我们课堂上所讨论的“俗文学”或“民间文学”的生产方式,非常接近。

正是有感于此,去年十月,在《俗文学研究的精神性、文学性-b当代性》一文中,我谈及俗文学研究介入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三大策略,其中第二点就是:“直面当代中国俗文学的发展,承认新民谣、二人转、网络笑话等同样值得关注,愿意对此进行严肃的学术批评,而不是将目光局限在传统中国。”眼前的这册《北大段子》,以及其背后蕴藏的研究思路,与我所期待的扩大俗文学研究视野的努力,正相吻合。

任何一所大学的“段子”,都是以嘲笑为基调——既有对他人的讥讽,也有对自家的戏谑。阅读此类作品,切忌认死理,对号入座;要是那样的话,你会平添无限烦恼。难道大学生活就只是这些?为什么不多渲染“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当然知道,说出来的,并非大学生活的全部——在沮丧、悲愤之外,还有憧憬与希望。谈爱情,说学业,论友谊,道食宿,大学校园之所以盛产段子,借用当年北大学生、日后成为著名作家的陈建功的小说,这就叫《找乐》。放宽心思,从容面对,如此,方能于嬉笑怒骂中,见出天高云淡、月白风清的另一面。此类文字,不太理会意识形态或商业逻辑的限制,真的是“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因此,粗糙芜杂中,自有一种生气淋漓之象,实在不容一笔抹杀。

每个时代的大学生活,都有不愉快的记忆。借改造“经典”或创作新民谣,以夸张的语调,椰揄调笑眼前的风景,此乃人之常情,其中带有自娱自乐的成分。有心人可以借此“观风俗”,但不宜将其作为“大学鉴定”来解读。否则,无限上纲,每则段子都有“政治不正确”的嫌疑。某某学校女生“大比拼”,或者大一到大四的演变等,诸如此类的说法,不太高雅,却是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料”。硬要扣上“性别歧视”等大帽子,也未尝不可;可这么一来,校园空气将变得十分凝重。或许,这正是俗文学的特色——无论思想还是文体,都不太符合现有的规矩。

好些年前,在考证阐释“老北大的故事”时,我曾引用了不少当年流传在北京学界的校园民谣,比如“北大老,师大穷,惟有清华可通融”;“罢不罢,看北大;北大罢,不罢也罢;北大不罢,罢也不罢”。前一则,说的是择婿或择校;后一则,关涉当年作为政治斗争重要手段的罢课。在我看来,这两则校园民谣都很传神。

不必专家提醒,你我都能感觉到,校园里的民谣、笑话、故事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代风气流转变迁。每代人都借这种不经意的写作,表露自己的生活趣味与文化理想。在这个意义上,广泛搜集并认真解读此类“亦正亦邪”的“段子”,对于我们理解一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不无帮助。

2005年4月16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后记

北大校园历来盛产民间文学。

上世纪80年代,我是北大中文系的本科生,当时就在民间听说过关于老师的、同学的、老师的老师的、同学的朋友的许多传闻,有些是非常经典的,比如:“学三的馒头随便一扔就会砸死一个校园诗人。”这是句一石二鸟的话:学生三食堂的馒头太硬,校园诗人太多!就单在我们班,本身也造就出许多奇人异事。举个例子,当时被公认为我们那一级第一怪才的一位来自边疆的同学,某次上辨证法课,老师很卖力地颠来倒去,大家却都觉得他是在强词夺理,这时候这位同学忽然站起来,以他惯常的蔫蔫的语调不请自说:“老师我明白了,辩证法就好比是一个‘田’字,上面出头了就叫‘由’,下面出头了就是‘甲’,上下都出头就是‘申’,出了头再拐弯就是‘电’,是吗?”最难堪的是他满脸恍然大悟的那副好学模样,至于紧接着的哄堂大笑,也就不难想象了。

北大是一个大染坊,南来北往的学生一茬一茬地又各奔东西,进来的时候固然不一定都是一张白纸,出去的时候却必定五颜六色,至于是不是最新最美的图画,难说。当我毕业后在江南娶妻生子厮混了1O年重新回到北大时,北大对于我来说已经很陌生了。最明显的是三角地,我记忆中的三角地,时刻飘满着有点夸张的亢奋热情,如今却飘满着出国考试和房屋租赁的大小纸条。一开始很不适应,慢慢地也就适应了。更有意思的是,在各类交往中,我听说了许多关于80年代北大学生的传闻,还多次被学生当作传闻的裁定者。我本来努力克制着不要自作多情地去当话说玄宗的白发宫女,却忽然发现我和我的同学毕竟成了宫女,被现在的学生眉飞色舞地谈论着她们在玄宗朝的绰约风姿。然而绰约总归是她们的,与我们无干。作为民间文学的专职教师,我只是懂了:这就是民间文学!

这一种懂,对我是别有意义的。先前不避艰辛跑到远离都市的地方去找民间文学固然没错,其实就在身边,又何尝不充盈着民间文学呢?后来在北大开设“民俗学”的全校通选课,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和调查报告中,我看到了很多精彩的校园民间文学,它们是我在那个被“非典”缠绕得颇为烦闷的时段里最开心的读物之一,也缩短了我与现在的北大学生之间的距离,时空的和心灵的距离。那时候我就有了这个念头:何不把这些精彩的东西弄个选集公诸于世呢?今年春天,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出版社的有关领导达成了出版的共识,然后发动我们民间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组成一个课题组,在全校展开了这类资料的搜集工作。资料来源主要有:此前积累的历届民俗学学生的作业(这里非常感谢我的同事王娟老师的大力协助,她上民俗学通选课比我要时间长而且收到的作业多)、该学期正在选修民俗学课程并照我的要求特意搜集校园民俗的作业、对各种人群有目的的访谈、北大校园内各类硬体(墙壁、课桌、意见簿甚至厕所)上的涂抹以及资料最丰富的网络。我们对采集来的数量巨大的资料进行了筛选、分类和点评,所有参与者虽然各有分工,但是经常聚集在一起共同协商,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本全课题组亲密合作的结果。

在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们一直把搜集对象含混地称作“北大校园民间文学”,后来一位熟悉此道同时又精通出版的朋友建议不妨叫做“北大段子”,这个名称得到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赞同。“段子”一词很通俗,在这里我愿意把它定义为“相对完整的有意味的话语”。确实,在本书所选的作品里,体现了北大教师尤其是学生们的热情、憧憬、希望、爱情、学业、乐趣、才智、烦闷、空虚、沮丧、悲凉、愤怒、嫉妒、咒骂……各个方面和各种情绪,它们看上去五光十色、芜杂无序,但都不乏机趣,绝非笨做。正是这些智慧的发作,才不枉了“有意味的话语”。同时,这些热情、憧憬、希望、爱情、学业、乐趣、才智、烦闷、空虚、沮丧、悲凉、愤怒、嫉妒、咒骂……等等之类,它们未必都光鲜悦目,有的还很粗俗、很灰暗,甚至让人大吃一惊:北大人还会这样?是啊,北大人就是会这样。北大人不光是被打造出来随时可以被各种意图搬用的那种永远光鲜悦目的形象,他们还有自己的、未名的形象。什么叫民俗?我在民俗学课上说:以北大校园为例,从校长、书记往下一直到团委、学生会的各级校方、半校方的组织及其活动,是制度;只有师生自发的组织和活动并且形成了某种传统或者具有形成传统的趋势,才叫民俗。如果我的界定不很错的话,那么到底是制度还是民俗更能代表北大的所谓校园文化呢?无论怎么说,在我看来,这些“段子”的集合,至少呈现了北大师生某种程度的真实样态。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它们的集合,如果你坐实了要去比对任何一个段子,那你一定小看了北大学生的智慧,或者也将被北大学生的智慧小看了。

出于某种技术与非技术因素的考虑,有几个事项需要交代一下:首先,在我们入选的文本里,摈斥了那些政治违碍和过涉猥亵的东西,这是人所共奉的准则;其次,从学生作业中挑选出来的文本,原本是有讲述人、搜集人和评论的,我们在编选本书时,评论部分一般不用,讲述人和搜集人的姓名不出现在该段子下,而是在全书最后列一张总的姓名表,因为我们无法判断他们是否愿意公开与该段子的直接关系;至于那些来自网络的,因其原本就具有公开性,所以就在每个段子下面记录了它的网络位置和发贴者网名。上述两类人士都对自己的文本具有版权,但是我们无法逐个寻找,请您主动与出版社联系,经核实后您将得到您应得的报酬。

陈泳超

2004.12.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0: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