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叙述华中大学地历史,内容涉及该校创办地历史背景,学校的筹备、成立、短暂停办与复办、发展、抗战时期地流亡西迁、返回武昌复校、改制合并等。本书堪称信史,可供教育史、校史、教会大学史研究者及一般社科读者参考和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郑昌琳 |
出版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叙述华中大学地历史,内容涉及该校创办地历史背景,学校的筹备、成立、短暂停办与复办、发展、抗战时期地流亡西迁、返回武昌复校、改制合并等。本书堪称信史,可供教育史、校史、教会大学史研究者及一般社科读者参考和阅读。 内容推荐 创建于1912年的私立武昌中华大学,是我国第一所一不靠官府,二不靠外国人创办的私立大学。本书主要根据档案资料和中华大学校友的回忆整理编撰而成,较为详细地记录了中华大学将中国古代兴办私学的教育传统和近代日本、欧美大学体制相结合,开创出符合近现代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模式的40年的艰难办学历程。本书既是中华大学历史的记录,又可为当前我国利用社会力量办教育之借鉴。 目录 序/(1) 第一章 中华大学诞生的时代及其创立(1900—1925)/(1) 一、时代背景/(1) 二、中华大学的创立/(3) 三、五四运动在中华大学/(5) 四、陈时继任校长/(8) 五、陈时校长的社会活动/(11) 第二章 中华大学的鼎盛时期(1926—1936)/(13) 一、大兴土木/(13) 二、停办与复校/(14) 三、调整院系/(15) 四、改学分制/(15) 第三章 艰苦的抗战时期(1937—1945)/(20) 一、重庆禹王庙校址/(20) 二、艰苦奋斗/(21) 三、提高教学质量/(24) 四、勤工俭学/(25) 第四章 抗战胜利后的恢复时期(1945—1949)/(28) 一、复员开学/(28) 二、学校的情况/(29) 三、教学松散/(29) 第五章 董事会和教职员/(31) 一、董事会/(31) 二、教职员/(42) 三、校友会/(64) 第六章 武汉解放之后的中华大学(1949—1952)/(65) 一、学生护校/(65) 二、整顿与复课/(67) 三、院校调整/(69) 四、武昌校舍的变迁/(70) 五、老校长陈时先生纪念会/(72) 六、武汉校友会和台北校友会的成立/(73) 附 录/(78) 一、武昌中华大学20周年纪念特刊·弁文/(78) 二、本校成立25周年答记者问/(81) 三、中华大学大事记/(83) 四、中华大学各种主要规章制度/(98) 五、校友著作部分书目/(115) 六、中华大学校歌/(119) 后记/(120) 跋/(121) 试读章节 陈时虽胸怀振兴中华的大志,但年龄仅及弱冠,因此借重父亲的声望,出面筹设学校,而自己则具体办理学校事务。举凡课程安排、班次选定、招生注册等等都由他亲自拟定计划和办法,而延聘教师、经费筹集等则由其父亲负责。陈氏两房共捐出田300石,白银3000两,官票5000串,家藏书籍3000余部(册)④。于1912年5月13日正式创立,并以这个日期,作为校庆日。 开办时的名称为“私立中华学校”。“中华”作为校名寓“振兴中华”之意,充满着爱国主义思想,始终不衰。以后的《光华学报》、《中华周刊》都是以“中华”事务命名。创办伊始分设男女两部,陈宣恺任校长,男校舍租用武昌府后街14号(今自由路)周福阶故居;昙华林街的房屋,作为女校舍。开始规模很小,计男生部有大学预科、中学科、英文专修科、小学科各一班。专门有:法律别科和政治经济别科各一班;女生部设有简易师范:文学和职业两科。1912年8月开始招生就读,合计学生达到700余人⑤。 1912年10月陈宣恺当选为省参议员,呈请副总统兼湖北省都督黎元洪,列举办校宗旨和规模,并活动刚上任的省民政长官夏寿康(黄冈人),拨发粮道旧署作为中华学校永久校舍。次年4月迁入粮道旧署并呈请教育部改为大学。还由黎元洪电告国务院证明办学成绩优良,又将江汉大学和中华法政学校的学生,全部转入中华大学。 辛亥革命成功后,百废待兴,武昌中华大学成立最早,并按现代的教育规模和方法办学,继清末的两湖书院等,深得各省信任。外省如吉林、云南、四川的学子慕名而来武汉投考。山东、山西、福建、河南等都督和江西、广东、广西、黑龙江等省教育司或提学使,以及湖北省各县知事,函电保送学员来武昌上中华大学。1914年教育部虞铭新、程良楷来校观察,认为中华大学组织健全,教学得法,学生成绩优良,为湘鄂所罕见。教育部准予备案。当时男女学生是分校学习的,将女生部改为中华女校,女生的专修科毕业后停办。次年3月,教育部正式认可中华学校为大学,以创办人陈宣恺为学校法人代表,陈时为代理人。 1915年7月,政法别科和大学预科的学生已经攻读各科三年届满,考试及格,准予毕业,是为中华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其中有恽代英、余家菊、刘元龙、江涛、王安源等11人。同年9月开办文科大学本科中国哲学门,次年又开办法科大学本科经济学门,并经司法部认可。1917年开办商科大学本科交通学门。同年6月,教育部首次举行留学生考试,中华大学预科一、二班毕业生前往报考,初试合格有十几人。当时全国初试合格仅有一百多人,都在教育部国会街大讲厅参加5天笔试,发榜时只取几十名,其中中华大学男生有5名,而且第二名是预科二班学生夏维海。中华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被誉为长江各省私立大学之冠。民国九年的《夏口县志·人物》中载高光达、高光道两人都注明:“中华大学附属中学毕业。”附中毕业都能列为个人主要学历,由此可见中华大学在社会中的声誉。 中华大学教学成绩优良,誉满遐迩,同时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种活动,如民国初年的春季陆上运动会,1915年反对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的反帝爱国游行示威和次年5月7日的国耻周年纪念会,举办黄兴、蔡锷纪念会等。(P3-5) 序言 欣逢华中师范大学校庆90周年,《中华大学》的编辑出版,是向校庆节日的献礼! 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创建于1912年5月13日,是我国第一所不依靠官府,不依靠外国人创办的私立大学。她同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有着许多不平凡的经历,并在自身演进与变革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的办学特色。中华大学办学近40年,走过了十分艰难的历程,其民主办学、尊重学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宗旨始终不变。学校继承了中国自春秋孔子兴办私学以来的教育传统,并积极效法日本开办现代私立大学的经验,借鉴欧美一些大学的学制、内容,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学生。在利用社会办大学,为国人培养高等教育人才方面,中华大学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率先完成了这项历史使命。学校学术风气自由,思想活跃,吸引了大批优秀青年,成为武汉著名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和湖北地区五四运动的最早响应者,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在中国现代私立高等教育史上有其不可泯灭的地位。 中华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实事求是地把这些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并研究她的办学规律,使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借鉴宝贵经验,记取历史教训,正是编辑本书的目的。编辑本书,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展示中华大学40年发展的概貌,并藉此从一个局部反映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王秋来 1993年7月17日 后记 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与民国同年诞生,创办于1912年。1952年主要合并于华中师范学院②。办学40年,校友逾万人,为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无一校史。现值华中师范大学庆祝90周年校庆之际,中华大学武汉校友会专设校史编写组,群策群力,收集残存资料,进行编写工作。由于时间仓卒,仰料裁衣。俟国家统一后,联合两岸校友,再行编纂,故暂定名为《中华大学》。本书分为六章和附录,完全根据资料和校友回忆编纂。六章依时间顺序,分为五个时期;附录均为重要历史资料,为重写校史作准备。 由于资料不全,挂一漏万;再因编辑水平有限,讹言错误必多,希望不吝指正,以臻完善。 私立武昌中华大学校史编写组 1993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