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情迷家国/海上风丛书
分类
作者 陈国球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文学评论集。全书24万字,共分三辑:第一辑“已是惘然”收有7篇文章,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第二辑“情迷家园”收有10篇文章,是对香港文学的评论;第三辑“水月镜花”收有5篇文章,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作者作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对香港文学及香港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有着特殊的关切。因此本书具有浓厚地方性特色:首先在篇幅上第二辑占到全书的一半,其次在内容上,作者明显对两个“对立”的角度感兴趣,即中国文学史添加香港文学的过程和香港文学进入中国文学史的过程。通过对照,作者为我们揭示了许多过去被掩盖的双方对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异质文学的隔膜与偏见。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文学评论集。全书24万字,共分三辑:第一辑“已是惘然”收有7篇文章,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第二辑“情迷家园”收有10篇文章,是对香港文学的评论;第三辑“水月镜花”收有5篇文章,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

作者为我们揭示了许多过去被掩盖的双方对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异质文学的隔膜与偏见。

目录

已是惘然

从“惘然”到“惆怅”——试论《上元灯》中的感旧篇章

文本、言说与生活——《上元灯》再探

穿越时空的驰想——林庚诗初探

现代与浪漫——论林庚诗的浪漫主义精神

艺术高于生活——论林庚的诗观

诗心与故事——林庚《中国文学史》论小说和戏剧

凉风有信——《客途秋恨》的文学阅读

情迷家国

从语言形式到民族传统的想像——胡适的白话文学史观与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

宣言的诗学——香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的运动面向

现代主义与新批评在香港——李英豪诗论初探

“去政治”批评与“国族”想像——李英豪的文学批评与香港现代主义运动的文化政治

香港当初——文学史视野下的“香港文学”(一)

收编香港——文学史视野下的“香港文学”(二)

可记来时路?——文学香港与李碧华

苍凉的想像——谈几篇香港学者的张爱玲论文

形塑怪兽,招致鬼魂——读王德威《历史与怪兽》

水月镜花

镜花水月——一个诗论象喻的考析

锻炼物情时得意,新诗还有百来篇——邵雍《击壤集》诗学思想探析

“格调”的发现与建构——明清格调诗说的现代研究(1917-1949)

言“格调”而不失“神韵”——明清格调诗说的现代研究(1950-1990·台湾部分)

“比兴”与“抒情”——谈“中国抒情传统”论述与“比兴”研究

试读章节

《从“惘然”到“惆怅”》一文讨论的篇章,主要表现当前的“我”与记忆中的“我”于不同时间领域的经验世界如何交错纠结。这种今昔对照、“惘然”与“惆怅”往复回环的旋律,并没有在其他篇章中隐没,只是施蛰存要探索的经验世界不仅限于此,这种旋律有时退作背景,以衬托其他的主题前景。例如《桃园》一篇也有回忆感旧的部分,但其中的主题和《闵行秋日纪事》一样,都以知识分子如何被自己身陷的经验世界所制约,在面对书典以外的世界时作出种种反应为描写对象。

《上元灯》里许多篇章的开首部分都处理得非常精彩。譬如《扇》就巧妙地将小说耍展示的世界引入一个储存时间的抽屉之中①。《桃园》一篇则以“忘记”与“不典”的关系作引子。篇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我”,在向外乡人夸耀故乡松江上的土宜时,只能举出“四腮鲈”,而不是“黄桃”,因为“松江之鲈,毕竟是靠了苏东坡游了一趟而出名的”,而黄桃却因为“不典”而理应被人遗忘(第42页)。由“不典”而“忘记”正好说明知识分子意识世界的畛划。知识分子被“典”所支配,被他所能接触的文本世界所限制;书典以外的世界,只好被他悬置。[因此,“我”“忘记了世界上还有着这种好的德行”(第4:3页)、“忘记了”曾是同窗的桃园主人的“名字”(第45页)。]直至因偶然巧合,或者在未能幸免的境况下,置身于陌生的“不典”世界时,就会试图以原有的认知能力去消解当前的困惑。这在《闵行秋日纪事》一篇最为清楚。

《闵行耿日纪事》以传统典雅的悲秋情怀开始①;于时,“我”收到朋友“无畏庵主人”的来信:

  小庵秋色初佳,遥想足下屈身尘市,当有吉士之悲,倘能小住一

旬,荷叶披披,青芦奕奕,可为足下低唱白石小诗,扑去俗尘五斗也。

  无畏

  (第75页)这位朋友仿佛只活在书册中。无畏庵是“荷叶”“青芦”伴唱“白石小诗”的世界;里面有的是“收集来的东洋小盆景”,“书斋里的数百种元明精椠书”,“从败落了的旧家”买到的太湖石……(第75页)。盆景、书册都是移根养殖的“典中”世界。对“我”来说,情绪上充溢的是“吉士之悲”,实际生活是“五斗俗尘”。无畏庵主人的邀请,就引领“我”开展了一段旅程:走进信中所宣示的文本世界。

于是他在旅途翻车后看到的是米莱的画幅(第78页)②;到闵行后,他闲着没事,缓步江滨,看到“渔船如落叶似的在荡漾着”(第81页),此地“静寂得如在中世纪神话里所讲到的有怪异的船只浮到仙境里去的江流”(第8l页)③;在小巷徘徊企候他曾遇上的美貌女子时,“他不禁想起从前诗词中所写的门巷愔愔的情景”(第85页)。这种认知的方法和态度,正同于议论故乡会想起《赤壁赋》的“松江之鲈”,也同于《上元灯》篇中“我”想起的“珠箔飘灯独自归”(第18页),甚或《扇》中的“轻罗小扇扑流萤”(第8页)。“我”的经验意识已被“典中的”文本世界垄断,外在的现实世界只会被文本世界吸纳融化。“我”在往闵行的旅程中遇上了“盐枭”的女儿,一个“贩鸦片吗啡的人”,可是“我”没有因此身陷“黑暗的”、“丑陋的”罪恶世界;反之,他看到的是“雕刻在月光里”的她(第82页),听到的是“在朦胧江水上响起来的”笑声和歌声(第87、85页)。最后他更内疚自责,说自己“无端地惊散了…群平安的过浪漫生活的人”(第88页)。由此看来,所谓“闵行秋日纪事”,只是一次由文本到文本的活动而已。无畏君在篇中的形象和行动并不突出,然而他的“精刻本书”和“翻检名家藏书志、书目,研究纸质和字型”的行动,实在是本篇故事的指涉(referent)所在。正因如此,在篇中无畏君不能解释那神秘女子的情事,只有他的仆人——一个可以摆脱文本限囿的人,才“知道事情的真相”(第88页),可这“真相”传到“我”的耳中,又转化成一个浪漫传奇了。

与《闵行秋日纪事》中的“我”相比,《桃园》的“我”较有自觉反思的能力;他会为自己过去托辞不到鞋匠儿子家里玩而感到“疚心”(第45页),他又具有“天赋的一种感伤的情绪”,早岁曾为卢世贻(后来的桃园主人)失学而“暗暗地哭了几次”(第46页),更鄙视那些嘲弄卢世贻的“出身富贵之家的同学”(第45页)。然而,这一切其实都可以归于知识分子所以自慰的、浅薄的人道丰义。

P20-22

序言

今夜我忽然发现

树有另一种美丽;

它为我撑起一面

蓝色纯净的天空。

杜运燮《夜》

我在清水湾畔与中国文学相处,浮游于独乐与众乐之间;物换星移,日月忽其不淹。这些年来断断续续写了些文章,在某些公开讲座作过些分享,以为心生言立,自然成文。却偶然又听到自己在一些讲座引言中,被卷标为“学院派”。我不太明白“学院派”意何所指,想来最根本的意义就是没有学院以外的读者。j最近朋友捎来信息,愿意帮忙把这好些断简零章结集,好让我更能面向群众,也好好地反思自己的书写与人生的关涉。由是感激。于是趁学校轮休的暇隙,稍稍董理旧稿,并记录如下。

一 意 乱

施蛰存小说最深人人心者,应该是《梅雨之夕》、《石秀之恋》、《将军底头》等作。他在1920年代末出版的《上元灯》各篇,不是最成熟的作品;但其中足以动人意绪的,是青春浪漫之中对“未来”的畏怯,既想把尚在惘然之中的“当下”封存,又预计种种缤纷的“当下”在退隐成“回忆”、兑换为“言说”的过程中,难免变形衍殖,以致相认无凭。或者,“当下”本无实相,一切“记忆”及其重像、替身,莫不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这里收入的两篇讨论《上元灯》的短文,缘何而生,已有点模糊;会不会是,十多年前千里远行,在鹅毛大雪下的夜读感触?不记得,在北京还是在香港,碰到吴福辉先生,愿意收容这些淡淡的感怀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之中。

言说,辞别了岁月,却如飘絮。

二 情 迷

——星子做多情夜半的林间久行之凭借

这是诗人林庚《寒夜》一诗的末句,也是他与香港之因缘能够追迹的最早线索之一。这首诗先刊于1936年1月的香港文学杂志《红豆》(第4卷第1期)。事隔半个世纪,这首诗被林庚学生袁良骏“发掘”出来;由是,诗人也以为是散逸于集外的一首少作(见袁良骏《滞留南国的“新格律”》引述林庚信函,载北大中文系等编《化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320—322页)。不过,《寒夜》一诗早收入1936年2月22日出版的《北平情歌》(“风雨诗社丛书”)之中。只能说,世事无非寄尘;搔首踟蹰,还有红豆相思。

有缘在十年前拜会林庚先生于北大燕南园。我平素不敢请托求见前辈学人,总怕唐突冒昧,又劳累了长者。这一回因为得借“王宽诚基金访问学人”的身份,在北京大学逗留的时间稍长。中文系葛晓音教授知道我正着手研究林庚先生的《中国文学史》,鼓励我把握当前请益的机会,更亲自引领我到燕南园拜访林先生。历历如在目前的,是林先生的风神朗朗,是客厅壁上挂了的一幅黑白照片——相中人仿如疏雨香荷。还记得林庚先生把他亲自校改、上题“庆存”二字的《中国文学史》借我,又让我看初版的《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和《冬眠曲及其它》四种诗集。这次拜会的经验,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只有情迷于诗的林庚,才能写出1947年的《中国文学史》。这次的感受,也曲折地反映在本集四篇讨论林庚的文章之中。

三 迷 失

《客途秋恨》是香港导演许鞍华一部半自传电影的名字。《客途秋恨》是李碧华编剧的香港电影《胭脂扣》序幕中梅艳芳饰演的如花初遇张国荣饰演的十二少时所唱的广东南音。“凉风有信”是我的一位中学老师在国文课堂中朗朗诵出的《客途秋恨》曲辞的第一句。“凉风有信”是承自宋玉“悲秋”传统的中国文人的不可救药的沉溺。这一种颓靡无力的滥情伤逝,却在无情历史的编派下,转成寻根问祖的想像力量。“凉风有信”,一如“乌衣巷口夕阳斜”,在许鞍华电影中,指向家国的记忆;“凉风有信”,又是董启章“前九七”小说《永盛街兴衰史》中,一切如幻似真的“历史”之凭据。

历史中的家国,若有情如天之渐老,或会明白,南天一角,几许相思摇荡。你看,司马长风从中原流落南荒,成了“唯情论者”,他想像的“新文学”,只不过是故国的化身。你看,岑昆南、李英豪,殖民地上之“番书仔”也,居然也情牵家国,以“现代主义文艺运动”的方式来复兴中国文化,直至无情的现实把他们重重击倒在地。然而,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到作为“浮城”的香港,既有祖国的左图右史为它志异卜吉,也有在地文人如叶辉为它铭刻。谁曰无情?

在殖民地以外的不远处,于家于国,深情款款的,还有路上遇上怪兽的王德威。

本书收人了谈《客途秋恨》、港台现代主义运动中介者李英豪,谈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谈王德威《历史与怪兽》等几篇长短不一的文字,试图进出于其情之所钟,见证情之溺人。

四 伤 逝

我把几篇能勾起往事追忆的文章合成本书最末一辑。其中《锻炼物情时得意,新诗还有百来篇》一篇草成于在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of Alberta)任访问教授的1997年;那一年,雪好大好深。析述中国文学批砰中的“格调说”两篇,是应台湾黄景进教授之约而做的准备工作。在上世纪末,台港间一群志同道合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者,立下一个共同努力的宏愿。景进大兄的成果已面世;而我,惭愧之极,还未人正题。芜文两篇收录于此,是为了自我鞭策。谈“中国抒情传统论述”…文,稍稍揭示我目前对中国文学的一些思考,预计未来会有进一步的系统考析。至于“镜花水月”一文,是全书成稿最早的篇章。这篇文章一点都没有镜中花水中月的玲珑剔透,但却是我第一篇在中国内地发表的文章(《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论丛》第九辑),也成了我第一本在台湾出版的“著作”之标题文章(《镜花水月——文学理论批评论文集》,台北:三民书局,1987)。

如梦、如焰者,是事,不是文。至于文章本身,大概可以显示我的童稚一面,见证逝者如斯。所以,本辑就题之日“水月镜花”。

五 命 名

全书取名《情迷家国》,是借自夏志清先生讨论现代文学的著名概念:“Obsession with China。”这个概念的通行译法是典雅而又不违中国文学传统的“感时忧国”,出自丁福祥和潘铭粲手笔。在2005年10月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夏氏兄弟与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上,我提到把这个概念改译为“情迷中国”的想法。本书所集不少文章,确也关乎那、种不得已、不能已的情怀,因以为名。

本书在收集和整理文稿的过程中,还得到朋友热心帮忙,上海书店出版社欧阳亮先生细心编理,提供许多极宝贵的专业意见。这一切,请让我致上衷心的谢意。

我把这本书献给已离世的父亲。

个人所有的“家国”意识,无不源起于父亲的言说和文字;父亲一生不断地书写又书写,一笔一画,仿似干百转的辘轳,在我心。

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初稿于麻州剑桥旅次

二00六年七月二十二日定稿于清水湾畔

书评(媒体评论)

陈国球教授专治中国古典、现代文学史,见解独到,议论精辟,而陈教授对香港文学与历史的观照,尤其显现治学以外的家国深情。本书极能代表他持续“岛与大陆”间对话的视野和用心,值得郑重推荐。

——王德威

听陈教授谈“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必须正襟危坐;看国球兄说镜花水月、比兴抒情以及“穿越时空的驰想”,可就舒服多了——可坐可卧,可观可赏。可话说回来,作为文学教授,长期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点“意乱”与“情迷”,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陈平原

作者治学,无古无今。沉潜日久,遂成高明。故不惟气性博雅而温蔼,并笔下文字也无涉岳峙云起一路,但旧学新识,汇于一炉,稠情古谊,见于言外。展诵之下,真让人顿生顾怀往事的慨叹。

——汪涌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