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工开物(1)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刘胜华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传真机、打字机的发明到温度计、显微镜的出现;从香甜记忆的冰激凌到肥皂的故事;从热气球、飞艇的问世到改变人类生活的机器,生活中的发明无处不在,是谁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发明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内容推荐

CCTV的《天工开物》是一档知名的科普节目,它借用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之名。主要就是讲古代发明,讲在现代文明视野下关注古代器物,讲如何认识古人的聪明才智,以给今人启发。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有了一期期精彩的节目,使观众了解到:“越剑三绝”绝在哪里?“悬空寺”何以悬空? “鱼洗”为什么会跃出水花?……本书正是该节目的配套丛书,本书是其中的第一册。

目录

1.传真机的发明

2.打印机的发明

3.擒住“踏着轮子的混世魔王”

4.走上T型台的汽车

5.改变世界的机器

6.开启便捷生活的拉链

7.篮球的发明

8.建材之王变奏曲——水泥的发明 

9.人类想要的玻璃

10.肥皂的故事^

11.香甜记忆的冰激凌

12.吉尼斯原来是啤酒

13.外科手术的福音——麻醉剂

14.发明只为婴儿出恭——纸尿裤

15.冷暖魔棒——温度计

16.超越视觉——显微镜

17.超越视觉——望远镜

18.牙刷

19.风筝与滑翔机

20.热气球

21.飞艇与气球

22.红绿灯

23.打字机

24.早冰鞋

25.特殊的眼睛

26.有轨电车

27.胶底运动鞋的发明

我真喜欢《天工开物》 王知

回想《天工开物》 王雪纯

一份值得珍藏的记忆(代跋) 戴吾三

试读章节

最早的商业文件往来的传真件,是从法国传出的。1914年,同样是在法国,第一次在报刊上刊登出了用传真传送过来的新闻照片。当时有些富人,当他们在地中海休假的时候,就通过传真的办法签字,指挥巴黎的银行去做交易。

当然,传真最大的好处是远距离传输图像或者文字。现在的传真机传输一页文件的速度大约也就是五六秒钟吧,但以前最开始的时候,传一份A4纸大的文件,大概需要6分钟。即使是需要6分钟,也比原来的邮寄或其他方式快多了,所以在早期,传真机开始普及使用的时候,很快就在另外一个领域派上了用场,那就是缉拿罪犯或者逃犯。第一张罪犯指纹的照片,就是从纽约传真到芝加哥的。

192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实用的滚筒式传真机。使用时,将发送的图像卷在滚筒上,灯发出的光被透镜聚集成一点,照射在图像上。受图像上画面明暗的影响,反射出强弱不同的光,这种光再射到光电管上,形成强弱不同的电流。这种传真机只是将圆盘扫描变成了滚筒扫描。

今天,传真机的基本形式已经固定下来。

在新闻发展史里,二战以后,曾经出现过一种热潮,就是把报纸利用传真的方式,传到人们家里,就像现在通过电子邮件去订阅一些电子读物一样,用这种方式来读报。

传真机刚出现的时候,主要还是在军队里、在商界,还有个别旅行家使用。它没被推广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后来电子工业协会发布了第一个关于传真的标准,就是所谓的一类机,规定传输一张A4纸需要4到6分钟,后来又出现了二类机、三类机,速度就越来越快了,有的1分钟可以传150张左右,而且价格也越来越便宜。传真机就这样走入了我们的办公室、家庭,真正走入到社会了。

P4-5

序言

       天工开物:有待开掘的富矿

            刘胜华

给《天工开物》系列节目出书,一直是节目组计划之内的工作,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书稿完成的同时,这套节目却被从十套节目中撤出,不能不让人感到沮丧和伤心,也许拿到这套书时,也只剩“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遗憾了。

当初创办《天工开物》这套节目的灵感,来源于一个关于中国古人利用声音的波长确定尺度的小故事,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在感叹古人聪明智慧的同时,也深感我们对自己祖先了解的肤浅和狭隘。过去,我们大都只停留在“四大发明”的层次上,其实,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远不止于此,于是我们萌发了制作一档表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节目的想法,我们为这套节目找了个现成名字——《天工开物》,希望借古人的影响力创造新的辉煌。

3年多的努力,我们制作完成了400多期节目,这些节目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如最初采用纪录片形式制作的《算筹》、《悬空寺》、《小罅光景》等,随着播出时间的固定和收视的需要,我们在形式上有了新的调整:采用主持人串联的方式活跃节目形态;在内容上进行主题分类:比如以介绍成语中的古代科技为内容的“成语科考”系列,以及“古代器物”系列,等等。

“成语科考”对成语中涉及的科学技术进行了深入有趣地探讨和分析,从新的角度认识、理解成语,比如“丝丝入扣”形象地道出了纺织机上经线的挂织方法;“来龙去脉”中有着古人对居住环境的科学认识;“作茧自缚”准确地道出了蚕吐丝结茧的过程;“百炼成钢”实际上是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炼钢技术,而“如胶似膝”这个成语则反映了古人对“漆”的特性有了深入地了解。

2005年,在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推出了“用现代文明视野,关注古代器物”的系列节目,从科技角度探讨古代器物的出现、使用情况、制作工艺、成分分析等等,从中折射出古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这套节目策划精细,深入浅出,受到观众欢迎。可惜的是,由于频道改版,这套节目刚进入开篇就草草收场。

《天工开物》可以挖掘的东西十分广泛和深厚,从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丰富内涵,从物质文明积淀的角度看,《天工开物》是一个绝对的富矿。就以古代器物来说,它贯穿了整个历史长河,仅从器物的材料看就有陶器、青铜器、铁器、瓷器、漆器、木器等很多方面,细加分析都有令人赞叹的精妙。实际上,《天工开物》早已不局限于中国古代发明,而是拓展到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并且正在尝试把视野放到人类大文明的背景下,进行中西发明的比较,进而提升到理性层面。这也正是《开工天物》的优势所在。

《天工开物》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着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节目以一批高水准的专家学者为后盾,以文物、古籍、留存的技艺为资源,内涵丰富,表现生动,是一档没有播出时限的长线节目。对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文化品位都有积极意义,《天工开物》应该是有永久生命力的。

《天工开物》——一座有待开掘的富矿。

                      2006年4月

后记

         一份值得珍藏的记忆

                戴吾三

“你知道《天工开物》吗?”我清楚地记得2002年春陪着CCTV10的编导在清华校园和街头采访的情景,采访是随机的,旨在了解时下的大学生、社会青年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名著,对书中所反映的创造发明了解的程度。

采访表明,大学生的回答明显好于社会青年,这反映出通过课堂和书本可以较多了解到古代科技,而当时来自电视传播的相关内容却很少。或许正是这一调查(还有前期的论证),坚定了lO套开播一个以《天工开物》为名,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节目。古代留下那么多的科学遗产,大可以用作电视节目资源,做好了相信会有收视率的。后来的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

CCTV的《天工开物》,借用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之名。宋应星所采用的这四个字分别来自《书经》的“天工”和《诗经》的“开物”,这就是中国文化,凡事讲究渊源。看出CCTV起这个名字费了些心思。当然,要说清“天工开物”的原意挺拗口,需要这样表述:“利用大自然的创造,开发人类所需的器物。”大多数观众对复杂的解释不感兴趣,《天工开物》制片人和编导深知这一点,他们充分利用实景实物拍摄了丰富的画面,用大量感性的材料来吸引观众,再加上专家的评说,由此增加了节目的文化内涵。

《天工开物》节目主要就是讲古代发明,讲在现代文明视野下关注古代器物,讲如何认识古人的聪明才智,以给今人启发。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有了一期期精彩的节目,使观众了解到:“越剑三绝”绝在哪里?“悬空寺”何以悬空? “鱼洗”为什么会跃出水花?……

作为一名中国科技史研究者,我有幸参与了《天工开物》多期节目的策划和制作,深感电视是一个涉及多种元素的综合创造。原来利用文字能讲清楚的,搬到画面上却不见得行,比如在《成语科考》中,我讲“一帆风顺”与古代的帆,原来是在书本上画图,那是静止的,要读者看着书本琢磨比画(得花时间)。而搬到电视上,只靠嘴巴说不清楚,这就迫使我做了一只小船,借助船帆的不同迎风面配合小船的运动讲解,实际效果不错。通过制作电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懂得要与编导、主持人配合,有效地运用道具,语言要清晰简洁等。

在图像时代,电视传播的效果常常超于文字的传播。我写过《成语中的古代科技》和《汉字中的古代科技》,书卖得不错,但却少有读者来信。而改编后搬上屏幕却出乎意料受到“青睐”,我接到许多观众来信和电话,有提出问题希望解答的,有提供资料补充的,有热情鼓励的,这说明电视是一种颇有“人缘”的媒介,在传播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天工开物》曾取得很好的收视率,这足以反映节目的制作水准,也表明今人喜爱古代科技透射的智慧。虽然播了。但它作为一份记忆,珍藏在我的心中,也留在许多观众的心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