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国学,是中国人不可不知的中国学问。国学精粹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和智慧的精髓,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掌握一定的国学知识,吸收国学思想,不仅能增加学识、陶冶情操、丰富谈资、充实人生。而且可以提高国学素养,获取国学智慧。 于海娣、黎娜、李翠香、李鹏、周水琴编写的《国学精粹一本通(超值白金版)》精选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里的精华篇章,以古籍经典为基础,分为蒙学篇、经学篇、史学篇、诸子百家、集篇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收录了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文字,经典的原文、精准的注释、流畅的译文相辅相成,力图用最优美简洁的文字将国学经典中最精华的思想传递给读者,让读者在短时间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精髓。 阅读本书,让我们在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指引下体悟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把握传统文化的脉搏,提升生命内涵。 目录 蒙学篇 三字经 千字文 弟子规 总叙 入则孝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重订增广贤文 平韵 上韵 去韵 入韵 经学篇 尚书 虞书 尧典 舜典 夏书 禹贡 甘誓 商书 汤誓 周书 牧誓 大诰 召诰 君爽 顾命 礼记 曲礼上 曲礼下 大学 中庸 论语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孟子 梁惠王章旬上 梁惠王章句下 离娄章旬上 离娄章旬下 告子章旬上 告子章句下 尽心章句上 尽心章句下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季梁谏追楚师 曹刿论战 宫之奇谏假道 子鱼论战 介之推不言禄 展喜犒师 烛之武退秦师 蹇叔哭师 王孙满对楚子 齐国佐不辱命 吕相绝秦 晏子不死君难 季札观周乐 子产论政宽猛 公羊传 春王正月 宋人及楚人平 吴子使札来聘 谷梁传 郑伯克段于鄢 虞师晋师灭夏阳 孝经 诗经 国风 周南 关雎 卷耳 桃天 荞苜 汉广 召南 草虫 殷其雷 小星 野有死麇 何彼裱矣 邶风 绿衣 击鼓 鄢风 墙有茨 君子偕老 鹑之奔奔 相鼠 卫风 硕人 氓 河广 伯兮 有狐 木瓜 王风 黍离 君子于役 君子阳阳 扬之水 葛蕞 采葛 丘中有麻 郑风 缁衣 女曰鸡鸣 有女同车 子衿 齐风 东方之日 东方未明 南山 甫田 魏风 伐檀 硕鼠 唐风 蟋蟀 山有枢 绸缪 杖杜 无衣 有杖之杜 葛生 采苓 秦风 小戎 蒹葭 终南 黄鸟 无衣 陈风 东门之扮 东门之池 东门之杨 豳风 七月 伐柯 雅 小雅 鹿鸣 常棣 采薇 扶杜 南有嘉鱼 南山有台 菁菁者莪 六月 鹤呜 白驹 黄鸟 斯干 无羊 节南山 小宛 信南山 裳裳者华 宾之初筵 渐渐之石 苕之华 何草不黄 大雅 文王有声 卷阿 民劳 板 荡 云汉 颂 周颂 维天之命 吴天有成命 闵予小子 丝衣 商颂 玄鸟 殷武 周易 史学篇 国语 祭公谏征犬戎 召公谏厉王止谤 襄王不许请隧 叔向贺贫 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 范雎说秦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冯熳客孟尝君 赵威后问齐使 触沓说赵太后 鲁伸连义不帝秦 乐毅报燕王书 李斯谏逐客书 史记 高祖本纪 老子列传 汉书 高帝求贤诏 过秦论 晁错论贵粟疏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李陵答苏武书 后汉书 光武帝临淄劳耿弁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三国志 诸葛亮前出师表 诸葛亮后出师表 资治通鉴 飞将军李广 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 斩颜良诛文丑 淝水之战 创业与守成 以人为鉴 张巡智破令狐潮 诸子百家 孙子兵法 始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军形篇 兵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集篇 术吓田 楚辞 离骚 九歌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天问 九章 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芙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 菜根谭 世说新语 围炉夜话 小窗幽记 省心录 说苑 文心雕龙 闲情偶寄
序言 “国学”一说,是“西学东渐”之后针对西方 学术而提出的,最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 《国故论衡》。“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 ,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国学堪 称中国人的性命之学,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 之学,是全面增加文化素养的学问。 国学汇通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 仪比俗,蕴含着国脉、国魂、国本。具体而言,国 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 、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汉赋、六朝骈 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 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 的基础,国学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 ,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千百年来,它已渗透到社 会的方方面面。从老子到庄子,从孔子到孟子,从 韩愈到曾国藩,中国古代的圣贤们,留下了宝贵的 文化遗产。他们的言行被记录成经典,传之后世, 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 ,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学习国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 优秀文化传统,更能从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 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国 学素养。然而,国学典籍汗牛充栋,即使穷尽毕生 之力,也难通万一;而诸子百家的著述更是浩如烟 海,且良莠不齐,文字艰深,阅读起来费时费力。 为了让读者在短时间内领略诸子百家的智慧,掌握 其精髓,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与先贤近距离接触,编 者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著述进行了适当的取舍, 辑成本书。 本书按蒙学篇、经学篇、史学篇、诸子百家、 集篇分类,选取了国学典籍中最精华的部分,其中 蒙学篇收录了蒙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 《千字文》、《重订增广贤文》,经学篇收录了《 尚书》、《礼记》、《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孝经》、《诗经》、《周易》等,史学篇收 录了《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 、《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诸 子百家收录了《孙子兵法》、《老子》、《庄子》 、《韩非子》、《墨子》等,集篇收录了《楚辞》 、《菜根谭》、《世说新语》、《围炉夜话》、《 小窗幽记》、《省心录》、《说苑》、《文心雕龙 》、《闲情偶寄》等。为了帮助读者提高阅读效果 ,本书还设置了“注释”、“译文”等栏目,其中 ,注释将难理解的字句作解释,扫除阅读障碍,方 便阅读;译文则对这些经典名篇的内容与主旨进行 传统解析,间或增补一些史实或诗文旧事,有利于 读者更深入地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由于国学典籍 多难字,读者往往不知道其读音,不了解其含义, 影响阅读,因此,我们对文中出现的一些难字和生 僻字的字音、字形、字意加以解释,减小阅读难度 ,提升学习兴趣,增进学习的能力,方便读者更加 深入地了解国学精粹。 掌握一定的国学知识,吸收国学精髓,不仅能 增加学识、陶冶情操、丰富谈资、充实人生,而且 可以提高国学素养、领悟国学思想、获取国学智慧 。打开本书,让我们在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指引 下体悟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提升生命的内涵。
导语 于海娣、黎娜、李翠香、李鹏、周水琴编写的《国学精粹一本通(超值白金版)》按蒙学篇、经学篇、史学篇、诸子百家、集篇分类,精心选取了国学典籍中最精华的部分,经典的原文、精准的注释、流畅的译文相辅相成,力求让读者在短时间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提升生命的内涵。品读国学精粹,提升人文素养,感受国家智慧,体悟民族精神,快速掌握国家知识的经典读本,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 精彩页 曲礼上 《曲礼》曰:毋不敬①,俨若思②,安定辞③。安民哉! 【注释】 ①敬:尊敬、严肃。②俨:与“严”同,端正、庄重之意。③辞:所说的话。 【译文】 《曲礼》说:一切行为准则全都以“敬”为基础,态度要端庄持重像若有所思的样子,说话亦要安详而确定。这样才能让人信服啊! 敖不可长①,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 ①敖:与“傲”同,骄傲之意。②从:与“纵”同,不加约束之意。 【译文】 不可起傲慢的念头,不可顺从欲望的支配,求善的志向不可自满,享乐则要适可而止。 贤者狎而敬之①,畏而爱之②。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③。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④,分毋求多。疑事毋质⑤,直而勿有。 【注释】 ①狎:与人亲近之意。②畏:承认。③安安:前一“安”是动词,满足之意;后一“安”是名词,指感到满足的事物。迁:。改变之意。④很:与“狠”同,凶残的样子。⑤质:肯定之意: 【译文】 比我善良而能干的人要和他亲密而且敬重他,畏服而又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分辨出其短处;对于厌恶的人,亦要能看出他的好处。能积聚财富就要能分派财富以迁福于全民。虽然适应于安乐显荣的地位,但也要能适应不同的地位。遇到财物不随便取得,遇到危难也不随 。便逃避。意见相反的,不要压服人家;分派东西,不可要求多得。自己也不明白的事,不要乱作证明。已经明白的事理,亦不要自夸早已知道。 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 ①尸:活着的晚辈扮作先祖的样子代其祭寿的人。古代有“尸居神位,坐必矜庄”的说法。②齐:与“斋”通假,有斋戒之意。 【译文】 如果坐,就要像祭祀中装扮的受祭人那样坐得端正,站就要像祭祀前斋戒时那样站得恭敬。行为的准则要求适合事理,做使者的人要顺应所在地方的风土习俗。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①,不辞费。礼,不逾节②,不侵侮,不好狎③。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④,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注释】 ①说:与“悦”通假,让人高兴的意思。②节:有节制、有限度的意思。③狎:不恭敬的样子。④取于人:向……请教的意思。 【译文】 礼是用来区分人与人关系上的亲疏,判断事情之嫌疑,分辨物类的同异,分明道理之是非的。依礼而说:不可以随便讨人喜欢,不可说些做不到的话。依礼则行为不越轨,不侵犯侮慢别人,也不随便与人称兄道弟装作亲热。自己时常警惕振作,实践自己说过的话,这可称为完美的品行。品行修整而言行一致,这就是礼的实质。依礼而言,听说它是被人取法的,没听说它主动去向人取法什么。所以礼只听说愿学者来学,没听说知礼的人去别人那里传授。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①,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②,非礼不亲;班朝治军③,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④。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扈⑤。是故,圣人作⑥,为礼以教人⑦,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注释】 ①正俗:使动用法,使风俗端正的意思。②宦学事师:“宦”是做官后的学习,“学”是未做官之前的学习。这两个时期的学习都要跟从老师,即是“事师”,故“宦”、“学”两字连用。③班:分层次等级之意。④撙:有意克制的意思。⑤唐:与“优”同音,原指雌鹿,在这里通指雌性兽类。⑥作:产生之意。⑦为:产生并使用。 【译文】 道德仁义,没有礼就不能完成;教育训导,端正风俗,没有礼就不能完备;分辨事理,没有礼就无法决定是非曲直;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关系,没有礼就不能确定;为做官学习而侍奉师长,没有礼就不能亲密;朝廷的职位品级,部队的组织管理,到职任事,执行法令,没有礼,将失去威严;无论是特殊的祭祀或例行的祭拜,供养鬼神,没有礼就会失去诚意和严肃的精神。所以,有德有位的君子一定要以恭敬谦抑退让的精神来彰明礼教。鹦鹉虽能说话,也不过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不过是走兽。现在人如果不讲礼义,虽然能够说话,不也是禽兽之心吗?唯有禽兽没有礼,所以父子共一头牝兽。古代圣人,为着这个缘故,特依道德仁义而制订了一套标准的行为,使得人人的行为有了准则,而知道自己不是禽兽。 P97-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