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的题材会拍出不同的影视作品?为什么同一个编、导、演的不同作品会呈现某种一以贯之的东西?一部影视作品取决于哪些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又是如何在冲突和协调中孕育形象体系的?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到底包孕着多少心理内涵?影视创作仅仅是主创者的事吗?广大观念又起着怎样的作用?——这部论著将帮您解决这些问题。
本书为《影视艺术理论与创作丛书》之一,是一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影视创作心理研究专著,它立足于影视创作本体,运用中西方心理学和美学的相关理论,将影视创作视为整体的、动态的、系统的影视审美活动场的一部分加以分析和研究,论述了影视创作主体的心理特征、影视创作的心理机制的动态过程、影视作品本体的心理内涵、以及影视观众心理与创作的关系等与影视创作相关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本书是一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影视创作心理研究专著,它立足于影视创作本体,运用中西方心理学和美学的相关理论,将影视创作视为整体的、动态的、系统的影视审美活动场的一部分加以分析和研究,论述了影视创作主体的心理特征、影视创作的心理机制的动态过程、影视作品本体的心理内涵、以及影视观众心理与创作的关系等与影视创作相关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该书把系统的理论探讨与具体的个案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说理充分,结构严谨,立论新颖,自成体系。可作为高校影视专业或其它艺术类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影视专业研究生或广大影视创作者和影视观众的阅读参考书。
三、二元场AC场分析
AC场指的是进入艺术作品中的现实存在与接受主体生活阅历和主观情感的契合。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生活,不一定都属于艺术家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或者说艺术家未必认识到它的存在与意义,但它却属于接受者,即接受者却能通过文本中的客观描述认识它,结合自己的真切感受,认识它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谓“创作主体未必然,接受主体未必不然”,所谓“艺术文本的客观意义大于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就无意中表现了一个生活的真实。前述首映式上,上台女观众激动的诉说就是张艺谋始料不及的。张艺谋还说,他的许多朋友和观众给他打电话都说看后想起了曾经有过的类似的初恋感觉。而影片中少女招娣的前井挑水、为等待心爱的人把打好的水倒回井中、借挑水之机偷听讲课,以及农村特有的盖房送饭等等,应该是既不属于张艺谋,也不属于大多数的城市观众,它是属于农村的女孩子和特定的农村人群的。在这一场中,不同的观众会有相似的认同,如对初恋情愫的回味与认同;不同的观众也会有不同的认同,如城市观众与农村观众对招娣的恋爱方式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同。此外,在这一场境中,接受者的受教动机、主观偏见、见仁见智等等都值得研究。
P20-21
《影视艺术理论与创作丛书》是由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主持编写的一套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用性的丛书,涉及影视剧创作、理论和欣赏三个方面。
中国进入WTO以后,国内影视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是复杂和多方面的,来自创作界和教育界的状况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理论课题。目前国内影视艺术研究仍显薄弱,影视艺术学科建设还处于艰难的初创阶段,对影视艺术各个领域丰富实践的探讨和研究还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理论指导不力、批评疲软也是目前影视剧创作实践相对盲目混乱的原因之一。组织并策划这套《影视艺术理论与创作丛书》,就是希望能够加强一些学术研究上的薄弱环节并拓展相应的理论研究空间,能够对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有所裨益。
本套丛书力图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把握影视剧艺术的本体特性,探索影视剧艺术的创作规律,深入阐释影视艺术的文化复合功能,并将影视剧艺术置于社会、文化、美学、哲学和科学技术的背景中加以比较研究,从而增强对影视剧艺术全面、科学的理解和把握。具体研究课题的设定经过了专家、教授和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细致的调研和反复论证,最后决定先期出版的著作包括《影视艺术哲学》、《电视艺术批评》、《影视创作心理》、《影视剧情节论》、《电视剧叙事艺术》和《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等六本书。这是一个长线的工作,随着影视剧创作的发展,我们的研究也将与时俱进,研究成果将滚动出版。
《影视艺术理论与创作丛书》的作者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艺术理论修养的专家、学者。他们长期从事影视剧艺术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的是他们新近完成的博士论文。本丛书对当前国内外最新创作实例与热点现象广有涉及,同时密切关注影视剧研究学术前沿与创作动态,论题具有很强的学术深度和理论价值,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探索性。既可供业内人士直接参考,也可供广大影视艺术爱好者阅读,尤宜作为大家影视专业的教材、教辅、学术研究的参考书籍。同时欢迎广大读者对丛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批评指正。
这套丛书能够顺利出版要感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给予的通力协作与支持,感谢他们为丛书出版所付出的心力和辛劳。
(本文作者为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清楚地记得我对艺术心理学的兴趣和爱好始于1987年冬,那时,我在河南大学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学校请当时国内著名的文艺心理学专家鲁枢元教授给我们开了一门“文艺心理学”选修课,听着鲁枢元先生别开生面的讲解,我一下子就被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吸引了,以致于此后的阅读和研究都不自觉地朝向这个方向。无论是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专业课和学位论文选题,还是调入北京广播学院从事戏剧影视文学教学以后发表的一系列学术论文,都与艺术心理学息息相关。不过自觉对艺术心理学的探讨和研究,还是在1999年起给广播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影视艺术心理学”专业课,并同时独立承担起广电部的“影视艺术心理学”科研项目之后。因为我发现,国内外的文艺心理学专著虽然很多,却没有一部专门研究影视艺术心理的论著;普泛研究影视艺术理论或各种艺术审美心理的一些论著中虽偶有涉及,也不过只言片语,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和繁荣的影视艺术本身对这一理论的需求。于是,我把自己的研究方向正式锁定在影视心理学领域。
为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我阅读了大量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美学和影视艺术方面的书籍和文章,还利用广播学院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旁听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影视专业课,观摩和研读了大量的影视作品,在报刊杂志和电视、网络上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影视创作资料,并参考我的大学好友鲁峡女士与王振铎教授合作创立的“文学场境图式”理论,确立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即把影视艺术作为一个以影视作品为中心,由社会现实、创作主体、影视作品、接受主体四要素构成的一个交流互动、完整活跃的审美活动场,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进行动态的、系统的、整体的把握和研究。具体的研究计划是:一、影视创作主体的心理研究;二、影视创作过程的心理研究;三、影视作品的心理研究;四、影视接受主体的心理研究;五、影视接受过程的心理研究;六、影视审美场论——创作与接受的互动心理研究。因为这一研究广泛涉及了影视艺术学、心理学、美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属于全方位、多角度、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研究,且在影视理论界没有先例可资借鉴,故常感力不从心。因此,如本书导论部分所言,影视心理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暂时不能全部与读者见面,这次出版的,只是整个理论框架的前半部分——影视创作心理研究,而其下半部分——影视接受心理研究,则有待来日。即便如此,在这本小书付梓出版之际,笔者仍然感到不安,因为尽管笔者在写作中已尽量立足于影视本体,力求使之区别于一般艺术心理学的普泛研究,但书中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固然由于一切艺术都有其共同规律,影视艺术自不例外,同时也由于自己的才疏学浅和缺乏创作实践。惟愿该书能成为影视创作心理研究之“砖”,以引出该研究领域的无瑕之“玉”,同时就教于大方之家。
本书能与读者见面,要感谢周围众多热心而又乐于助人的单位领导、同事、朋友和我的研究生、本科生。影视艺术学院院长李兴国教授、书记毕根辉教授,广播电视文学系主任倪学礼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凤铸教授、蒲震元教授、周华斌教授、路应昆教授、周月亮教授、姚小鸥教授,还有张育华、袁庆丰、卢蓉、李颖和邹韶军等朋友,以及王海龙、杨慧、赵冰、邢铮、张晓楠、刘新华等同学,他们或给予热情鼓励、或提出宝贵意见、或提供切实帮助,可以说,没有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就没有这部拙著的问出。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
尤其要感谢我的艺术心理学启蒙老师鲁枢元先生,他可能并不认识我,却对我的研究影响最大。还有我的好友鲁峡女士,她虽远在洛阳师院,却多次与我电话切磋并无私提供许多资料。还有那些素不相识的国内外同行专家,他们的论著也使我获益匪浅,这些在注释中多已注明并在书后附录了参考书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还要感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王克瑞副社长、邓程和柯亨健编辑等,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劳动。
我先生和儿子等家人的无私奉献和默默支持,我会铭记在心。
秦俊香
2004年5月15日于北京广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