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感悟端砚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欧忠荣
出版社 岭南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不仅包容了端砚的悠久历史,文化性、审美性,以及端砚制作现状的方方面面,还集结了大量的图片,供读者赏析。

书中“端砚感动人生”部分,是作者寻访端砚过程中的内心感悟以及与雕刻工艺师们交往的真实记述,情节生动感人,是作者与端砚和制砚人面对面的对话,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端砚创作知识和欣赏知识,能让人从文字中闻到砚文化散发出的浓浓墨香。

本书对端砚的文化内涵,端砚的创作与收藏,作者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阐述。文图并茂,既有可读性,又有观赏性,文笔新鲜。相信此书的出版,会给今天的制砚人和端砚收藏者以更多的启迪。

内容推荐

本书正以当世要求,观照端砚制作现状,感悟端砚继往开来之道。纵观全书,与时可谓应节而合符契。盖规模颇大,体例新颖,通贯文化以作主轴,多层面、多角度透视端砚一业,权衡传承统绪与发扬艺术特色,通观博采,广纳精品。当中配以名家绘画、书法、诗词精品,得以栩栩然直观焉。艺术时彦有云:“审美价值永远指向当代。”然则本书,亦可谓苦于用心而适时应世矣。其在业余而敬慎勤敏,深入砚家馆场,实地采访,实时记录拍摄,因而不惟翔实,而且多属第一手也。复以专业语文之功底,观照古今佳画、杰出书法与诗词名作,熔铸而为一炉,图片与文字通览对读,彩照畅朗,笔调潇洒,洵粲然可观也。至于智者千虑之失,则有待高明洞察,读者鉴衡焉。稿脱之日,承嘱为之通阅,盖取他石攻玉之意,慎之又慎也。余不敢固辞,竟得先读之快,由是不揣谫陋,掇片言附于卷外,以叙其由而表观感云。

目录

序言

序一:今天的端砚更需要文化内涵  刘演良

序二:以文统艺砚海探珠  陈大同

序三:同归端砚的文化精神  范廷义

序四:把脉端砚  吴鸿祥

自序:文化决定命运

上篇:端砚的文化化

文化化,端砚的不二选择——端砚的发展取向

端砚的文化个性——岳飞端溪砚铭文化价值的再挖掘

计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光彩——端砚的题材

传统文化与“砚味”——端砚的设计制作

还藏者一个文化空间——端砚的刻字

给端砚穿一件“文化衫”——端砚的的包装

中篇:文化提升价值

文化提升价值——中等材质端砚的价值提升

说说套砚

关于象形

谁损害了我们的市场

谁破坏了我们的资源

回流的端砚与舶来的端砚文化

 作品争鸣

当代中青年艺人端砚作品争鸣

 梁弘健的国画基因

 赵桂炙的雕塑语言

 张庆明的刻字艺术

 陈伟刚的写实主义

 梁成志的中华典故

 梁满雄的粗犷朴厚

 伦少国的石品演绎

 梁炽洪、黄超洪的人物深雕

部分店号端砚作(藏)品选

 拿云楼端观作(藏)品

 民间精砚村端砚作(藏)品

 宝砚堂端观作(藏)品

 大德利端观作(藏)品

 明砚庄端观作(藏)品

 石友轩端观作(藏)品

下篇:瑞砚感动人生

范廷义与齐白石——《白石赏观图》记

刘演良与黎雄才——《月下访友观》记

我与廷义、演良、忠勇——《渔翁撒网砚》记

我与伟坤、廷义、阿满——《凤求凰砚》记

砚乡人和《百鸟归巢》——端溪人家系列之一

阿满——端溪人家系列之二

吴鸿祥、郑建国及潘建华——端溪客家系列之一

欧忠荣——端溪客家系列之二

注释

后记

试读章节

文化化,端砚的不二选择——端砚的发展取向

“毫无疑问,一个缺乏文化品位的事物,一定没有太久的生命力。”

端砚从问世于唐代至今,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长历史,无论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到其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四大名砚之首的实用性,以及历代关于端砚的丰富著述,无不散发着文化的醇香。无可否认,端砚文化已经成为一脉独具特色的“文化分支”。然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个很不和谐的现象是:一方面,“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正成为发展的趋势;而另一方面,却是当今端砚设计制作上的文化缺失。今天的砚人,正面临着一个重要选择。定位:端砚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首要问题

在一个有关端砚文化的研讨会上,人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端砚的定位问题。如:“端砚位四大名砚之首”;“端砚是国宝、是国粹”;“端砚是肇庆的名片”……这类说法,没有触及端砚本身的属性。又如:“端砚从古代的贡品变成为现代的、高品位的旅游工艺品”;“端砚是一种珍贵的商品和工艺美术品”;“端砚作为书写实用性工艺品,发展到以艺术性为主,实用性为辅的艺术观赏收藏品”;“端砚是具有一般商品属性和文化艺术属性的艺术产品”;“端砚无论作为实用性的文化用品,还是作为观赏性的艺术收藏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都是一种特殊商品”……这些表述,触及了端砚的属性。

对于前者,我们没有必要多作挑剔。事实上,只要不触及端砚的属性,人们还可以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引出更多的说法,如有砚厂老板说“端砚是‘饭碗’”、“端砚是衣食父母”等等。但是,当我们对端砚的定位触及端砚本身的属性时,则必须有一个客观、准确的界定,不能有主观的因素和个人的情感掺杂其中,不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上面后者的表述,触及到了端砚的属性,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中我们看到,目前对端砚并没有一个一致性的认知,缺乏一个权威性的准确定位。

而定位却是多么重要,它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定位准确,事物才可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定位偏差,事物的发展就可能南辕北辙。端砚的定位,实际上关系到端砚今后的何去何从。

那么,我们应该为端砚作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呢?

首先,必须强调其作为一种文化的特性。端砚无论从开采、制作到使用,都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征。端砚与生俱来的天职就是供磨墨写字、作画等文化活动用的,这使它始终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历代骚人墨客围绕端砚的赞咏,更使这种气息与日俱增。不太准确地说,端石是养在水中的,而端砚是浸在文化中的。正如有人说,当我们走进麦当劳的时候,我们吃的其实并不只是汉堡包,而是一种美国的饮食文化;在此,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当我们面对一方端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一块石头,而是一种浸淫发酵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端砚文化。

其次,必须体现其传统性。端砚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自问世于唐以来,就一直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推崇和喜爱,是一种传统的文房用品,对我国文明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其制作与使用均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性。

再次,必须显示其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的属性。端石转化为端砚,必须经过设计和手工雕刻诸个环节,是一门名副其实的工艺。端砚上的题材,书诗画印无所不包,因而,端砚又是一种典型的美术品。P13-14

序言

今天的端砚更需要文化内涵

前些时候,得知欧息荣君着手写有关端砚的书,甚喜,却不知成书如此之快。随后,忠荣君到访,要我为《感悟端砚》写个小序。他对我邀之以诚,动之以情,使我无法推却,遂答应之。

欧君大作拜读再三,确感到有话要说说。欧君其人温文尔雅,文质彬彬,而其文直言不讳,敢褒敢贬。忠荣君对端砚是位业余爱好者,而他执著的追求,勤奋好学,使从爱到迷上端砚,从认识至感悟端砚。

《感悟端砚》一书,对当今端砚不是一味赞美,而是有褒有贬,褒者不会言过其实,贬者言中要害。其二,理性地、全面地阐明了端砚的文化内涵,卓有远见地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端砚定位问题。其三,从端砚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再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培养人才,提高文化素质。的确,端砚从唐代发展至今,再不能把它只看作是文人墨客、丹青染翰的一种工具,或只顾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纯实用功能。今天的端砚,更需要高雅脱俗,融知识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更具文化内涵,成为更具收藏价值的综合性艺术品。

欧君亦是一位收藏家,故其《感悟端砚》一书内容充实,见人见物,没有华而不实的词藻、故弄玄虚之语言,而是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可以说,它为端砚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甲中年春

后记

我与端砚扯上关系,起因其实十分偶然。

几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到书画收藏同好李甘荣先生家看画,闲谈中说到端砚,李先生说,现在老坑资源越来越少,如能找到一块好石,并请名家设计制作,一定很有收藏价值。李先生有意无意说的这句话,一直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有一回,我到市政府分管文化工作的市领导的办公室请示工作,言谈中说到端砚,我随口说出了很想收藏一方好砚的想法,但不知哪里找去。领导说,这有何难。过了几天,领导特别安排了秘书和端溪名砚厂一位副厂长,陪同我到黄岗各端砚厂看砚。但结果却令我十分沮丧,兜兜转转大半天,竟没看见一方让我满意的端砚。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官方行动”是很难找到好东西的。人家不明底细,一般不会拿好砚出来给你看。

第一次寻砚行动,以失败告终。这件事也就搁了下来。如此过了半年,一天,《中国书画报》执行社长何东和执行总编辑王慧智到肇,第一件事,就是到高要名砚厂拜访老板李生,因李先生一直在他们的报纸上做着端砚的广告。那天我正好没空,便由李甘荣先生陪了何、王二位先生去。晚上回来的时候,何、王二先生手上都带了一方老坑砚。二先生说,是以画和老板交换的。又问我,家里有没有收藏上一、两方好砚。我支吾着,不知如何作答。说有吧,家里确实没有;直说没有吧,自己就生活在端砚的故乡,竟连一方砚都没有,说出来难免让人发笑。这天晚上回到家里,我心里不禁重新升起了收藏几方好砚的念头。我想,肇庆是一个中等城市,平时难得接触上多少知名画家,加上没有成熟的书画市场,也没有上档次的书画拍卖会,要收藏到一幅好的书画作品,殊为不易。而端砚就产在自己身边,外地人大老远还跑来这儿寻找端砚,自己却放着身边的宝藏不顾,不是舍近求远吗?如此一想,我便下了决心。

吸取上次的教训,我不再大张旗鼓地满街乱跑。藏砚必须先交友。短短数月,我认识了不少经营端砚的老板和制砚艺人。然后,终于买下了第一方端砚,接着是第二方、第三方……。这当中,我积累了不少经验,亦有以沉重代价换得的惨痛教训。说实在的,这几年来,收获最大的,是认识了端砚行业的许多良师益友,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并由此而“混沌初开”。

无可否认,端砚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是不可触摸的,它就存在于这儿的每个人当中,哪怕他只是一个野老村夫。砚乡的每个人,一出生就呼吸着弥漫在村中、家里每个角落的端石的芬芳气息,听着“叮叮当当”的凿石声长大。他们没有值得标榜的文凭,但他们有着最原汁原味的端砚文化。在砚乡,你遇见的即使是一个“大字不识一箩”的文盲,你也千万别以为他没有文化。当他们开口张之洞、闭口苏东坡时,你也根本无需惊奇,因为他们早就对这些与端砚有着密切关联的人和事烂熟于胸,并一代代传承下去。砚乡人身上流淌的血液,除了人人一样的成分之外,还多了一种端砚文化的特质。他们外表粗鲁,内里蕴藉。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也许都暗示着端砚文化的某种意味。正因为他们的存在,端砚文化才得以延续至今,并将延续下去。在白石村,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位做端砚的村妇,某日偶遇儿时好友,友问:现在做哪一行?村妇大言不惭答:搞艺术工作。人们说起这个事儿的时候,多少带着嘲笑的意思。但是细想起来,这有什么可笑呢?制作端砚不就确确实实是一门艺术工作吗?

不管目前端砚行业内有多么的不是,我始终坚信,砚乡人既然能不屈不挠地走过一千三百多年漫长而曲折的路子来到今天,也必然能够继续坚毅地走下去,直至到达辉煌。在砚乡,至今还保存着这样一个传统:小孩出生后,一般在两岁后至读书前,家里都要郑重其事地为小孩举行一个“开学仪式”,小孩子跪在屋厅里的一张“皇榜”前,“皇榜”上写着如下一段话:“幼而学,壮而行;上爱国,下益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垂于后。”大人读一句,小孩子跟着读一句。黄岗人把这种传统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一代代的黄岗人就这样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接受传统的熏陶。在他们迈开人生第一步的时候,他们便已经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并由此承接了一种责任。

当然,今天端砚艺术的发展,并非仅是某群人的责任,并非仅凭谁的“孤军作战”就可达到,而需要更多的人共同努力。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再画地为牢、固步自封,把自己封闭起来,在小圈子里打转。曾有人把端砚解释为“肇庆人用端石制成的砚”,这是可笑的。按此解释,顾二娘、陈端友用端石制成的砚算不算端砚?一个能持续发展的行业,必然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行业,端砚行业亦然,它需要所有端溪人家和端溪客家们的共同努力,需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接受有利于端砚发展的、来自于各个地方各个行业的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元素。今天端砚艺术的发展,需要更多顾二娘、陈端友式的人物!

对于博大深厚的端砚文化,我目前所感悟到的是有限的。严格来说,我还是一个外行人,是故,这些文章,其实都只是“外行人说端砚”。亦惟其如此,失礼之处,作揖求谅,并乞指正。

在此还特别想说的是,本书今日得与各位见面,全赖我的众多师长和朋友们的热心关怀和大力支持。端砚专家刘演良先生在我写作本书的过程中,自始至终给予了极大的鼓励,使我这个外行人能鼓起勇气坚持写下去,直至全书完稿;文史专家陈大同教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字斟句酌地为我审完了全书,对一些地方提出了修改建议,尽可能减少了本书的纰缪之处;美术家范廷义教授慷慨提供了精心创作的主题性国画作品,使本书增色不少;端砚策划推广和研究专家吴鸿祥先生在回台湾过中秋节前,专门从上海绕道肇庆,为本书中的全部端砚图片重新调校了颜色,解决了这个被印刷行家认为最难把握的端砚图片颜色调校问题。以上四位师长,还不嫌本书浅陋,作了热情洋溢的序言。还有,书法家、美术家邬邦生先生为本书提供了多幅与端砚有关的速写作品;篆刻家、书法家王集先生在赴韩国举办作品展览前,专程来肇,坐在设计室的电脑机旁指导了全书的版式设计。此外,还有众多朋友在方方面面的鼎力支持。在此,本人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最后,本人还是有必要作个声明:一、本书中所谈到的一些问题,说的都只是一种现象,并非针对具体的某一个厂家或某一个人,诸君千万别妄加猜测、“对号入座”。一切胡乱猜测之结果,均不代表作者本意。二、基于本人的阅历所限,本书在叙述事迹及选用端砚作品图片时难免挂一漏万,事实上,在本书完稿并进入编辑成书阶段期间,端砚行业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一批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相继问世,这些,有待高明者另作展述。

欧忠荣

甲申立冬于端州拿云楼

书评(媒体评论)

《感悟端砚》一书,理性地、全面地阐明了端砚的文化内涵,卓有远见地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端砚定位问题……可以说,它为端砚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端砚专家、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顾问刘演良

纵观全书,与时可谓应节而合符契。盖规模颇大,体例新颖,通贯文化以作主轴……

——文史专家、《(考古质疑)校正》作者陈大同

相信此书的出版,会给今天的制砚人和端砚收藏者以更多的启迪。

——美术家、中国端砚鉴定委员会专家范廷义

如果我们继续麻木不仁,等闲视之……端砚的命运,即使不堕入“野道”,亦将落入“俗道”矣……这是一本好书,“外行人”赶快看,“行内人”更要认真看!

——端砚推广策划及研究专家、《认识端砚》作者吴鸿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