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发表的700多万字的论文著作,形成了科学完备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开辟了从艺术高度审视教学的一条道路。她语文教学的许多见解,被同行在论文中广泛引用,她课堂教学中精妙绝伦的教学艺术,被教师所借鉴。《于漪文集》,记录了她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脚印,如实地说明了一名钟情于党的教育事业、钟情于语文教学的教师曾为之倾注全部心血,奉献青春与生命。甘为红烛燃自身,甘为泥土育春花。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她一生的写照。本书为第四卷,论述了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于漪文集(第4卷) |
分类 | |
作者 | 于漪 |
出版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发表的700多万字的论文著作,形成了科学完备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开辟了从艺术高度审视教学的一条道路。她语文教学的许多见解,被同行在论文中广泛引用,她课堂教学中精妙绝伦的教学艺术,被教师所借鉴。《于漪文集》,记录了她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脚印,如实地说明了一名钟情于党的教育事业、钟情于语文教学的教师曾为之倾注全部心血,奉献青春与生命。甘为红烛燃自身,甘为泥土育春花。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她一生的写照。本书为第四卷,论述了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内容推荐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发表的700多万字的论文著作,形成了科学完备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开辟了从艺术高度审视教学的一条道路。文集全面反映了于漪同志的学术个性和思想贡献。是广大教师学习于漪同志教育思想的良好工具。丛书分为六卷。分别为《第一卷.教育教学论》、《第二卷.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之一》、《第三卷.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之二)》、《第四卷.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之一)》、《第五卷.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之二)》、《第六卷.教师自我修养自我发展》。六卷中的每一卷在体例上是开放式的,均有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文章汇编;后半部分是论著汇编。本书为第四卷。 目录 理论篇 视野·思路·表现力 ——写作教学纵横谈 要重视学生情感思维的开发 怎样指导学生谋篇布局 从画地为牢说起 从“倚马可待”说起 议论文写作小议 析薪·破理 谈教师的“下水”与“半下水” 实践篇 《作文讲评五十例》 让思想长上翅膀飞翔 ——《夏天的夜空》习作讲评 再谈插翅飞翔 ——《夜》习作讲评 打开认识的窗户 ——《记一个最熟悉的人》习作讲评 再谈打开认识的窗户 ——《听践耳同志谈音乐》习作讲评 “着意原资妙选材” ——《秋色图》习作讲评 犹如百川归大海 ——《童年忆趣》习作讲评 看仔细与写具体 ——《榜样》习作讲评 先说与后说 ——《杨浦中学导游》习作讲评 文无“意”不立 ——《一颗闪光的心灵》习作讲评 再谈文以“意”为主 ——《一课》习作讲评 平凡之中见深意 ——《一件小事》习作讲评 学会说点道理 ——《学语文一得》习作讲评 捕捉·截取·缝合 ——《运动会一角》习作讲评 力用在刀刃上 ——《观画》习作讲评 描形·绘状·摹声 ——《可爱的小生灵》习作讲评 姿态变化源于熟 ——练笔习作讲评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暑假乐事》习作讲评 要使人物站立起来 ——《我的××》习作讲评 托物叙事见精神 ——《记一件心爱的物品》习作讲评 剖析物情,咏物言志 ——《××赋》习作讲评 情中景,景中情 ——《故乡游》习作指导 透彻了解说明的对象 ——《竹影赏菊》习作讲评 学会在尺水中兴波 ——《故事一则》习作讲评 以事实来说道理 ——《谈谈学习习惯的培养》习作讲评 立足点和观察点 ——《观灯展》习作讲评 筛选与胶合 ——《“班班有歌声”比赛大会散记》习作讲评 围绕说明的中心选材 ——《语文学习方法》习作讲评 事物本身的条理性和说明的合理顺序 ——《一次××实验》习作讲评 要善于截取精彩的横断面 ——《课余》习作讲评 激情铸文文味浓 ——《当我向少先队告别的时候》习作讲评 精致物品的观察与说明 ——《一件工艺品》习作讲评 感之深者言之切 ——《<黄生借书说>读后》习作讲评 从材料中提炼观点 ——《0与32之比》习作讲评 “心神”与“物境”合拍 ——《××礼赞》习作讲评 ”目注”与“神驰” ——《献上一支心中的歌》习作讲评 文章的生命在于真实 —《永恒的怀念》习作讲评 掌握知识宝库的钥匙 ——《人物传记》习作讲评 规矩和方圆 ——《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习作讲评 谈形似神备 ——《从记忆中抄出》习作讲评 细腻与丰满 ——《×地×园游记》习作讲评 模仿与脱胎 ——“散文诗”习作讲评 动中取静,变中凝神 ——《剪影》习作讲评 彩线穿珍珠 ——《歌》习作讲评 秤砣虽小压千斤 ——《××小记》习作讲评 观点明,说理清 ——《××小议》习作讲评 针锋相对,以理服人 ——《驳》习作讲评 文章不厌百回改 ——《三一三教室》等习作自改互改交流评析 精思细酌重安排 ——《缺席者的故事》改写讲评 写景须在人耳目 ——《景物素描》习作讲评 感情·意境·构思 ——《我爱祖国我爱党》习作讲评 试读章节 首先,师生要有信心。一口气下笔成文从来受到高度赞赏,只消翻一翻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到近代易宗夔的《新世说》等笔记文中“文学”、“捷悟”、“夙慧”等门类中的一些记载,就可知道。人们常把下笔成文说成是天才的事,似乎一般人难以高攀。甚至有人说:甭说作文,即使抄书,一笔下去不改一字,也做不到。持有这种想法,首先在心理上打了败仗。其实,树立信心,认真去做,不是不可能。有个小学生,我教他抄写文章,要求不抄错一字,起初他认为这是永远做不到的。于是教他先抄短文,试了几次,做到了,有了信心,后来抄长文,反复训练,也很少有写错的了,这样,就养成了好习惯。我又教他写信,也要求他一笔下去不改一字,并且文字要清楚通顺。对他来说,这的确不容易,但他一再以这个要求约束自己努力去做,现在也基本上做到了。由此可见,下笔成文也不是高不可攀,只要有信心,并锲而不舍地反复训练,严格训练,是可以做到的。要学会快速作文,树立信心应为首条。 其次,训练目标要明确,步骤要踏实。开头要求不要高,只要文章中心明确,有要点,有条理即可。可先叙一简单事情,议一简单事情,从一笔写成短文人手。反复练熟以后,由叙、议简单事物到叙、议较复杂的事物,由写短文到写较长的文章。行有余力,则更上一层楼,如果能加上文采,那就锦上添花了。 练快速作文,最好把说和写结合起来训练。我在中学读英语时,课外要求背诵简短的英文名作。《英文背诵选》中有一篇美国总统林肯《葛底斯堡讲演词》,这篇讲演词真可算是情意深挚,文采斐然,至今我还记得“使我们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与世永存”的名句。我一向认为这篇讲演词是言、文结合的典范,从中领悟到说、写结合起来训练的重要性。我又从同步翻译中看到快速语言训练的奥妙。翻译人员如果中文、外文两种语言的功力都扎实,勤加训练,就能出口成章。更有启发的是听宋世雄解说球赛。足球比赛千变万化,解说员要说得具体生动,富于吸引力,颇不容易。 P20 序言 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怎样的人可以做教师?韩婴《韩诗外传》中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怎样的教师时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教育效果良好?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显然,教师的人格力量是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教学能力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为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对学生今日的成长与明日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我孜孜砣砣数十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道路艰辛,欢乐洋溢,意义非凡。 寻寻觅觅 我不是学中文的,非科班出身,教语文功底不够,困难不少。当时我有个奢望,就是能听教研组长一节课。这位老师功底厚实,书法、绘画都行,说话要言不烦,大家都有点畏惧他。50年代,要听人家课,很不容易,不得到授课人的允许,不能贸贸然进别人的课堂。为了在语文教研组有立足之地。听老组长一节课,清晨我就到学校,打扫办公室的卫生,扫地、擦桌子、拖地板、倒痰盂,做一名青年教师应做的为大家服务的事。一个春秋又一个春秋,奢望不过是梦想而已,终究没有变成现实。 倒是我一教课,老组长就来听我的课,心里真有点胆怯。我清晰地记得教的是高中二年级的课文《普通劳动者》。预备铃响了,他踱方步似地走进教室,在后排一个空位置上坐下,一脸严肃。课前我不知道,少不得条件反射似地紧张起来,然后,自我控制,才慢慢放松。下课了,我如释重负,叹了一口长长的气。课后,他找我谈,说了语言、板书、条理等几个优点外,郑重其事地说了一句:“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儿你还不知道,人物形象分析是这样贴标签的吗?”如五雷轰顶,我一下子就蒙了。定了定神,我向他请教该怎么教,他金口难开,又不吭声了。自那以后,再没有对我说过一句如何教语文的话,真怪! 语文教学的大门究竟在哪儿?即使路漫漫而修远,我也要寻找,不仅要找到门,而且要登堂入室,深味其中的奥妙。老组长这句“金石之言”成为我在教学生涯中不懈追求的动力,我常常反躬自省:“你入门了没有?‘堂’在哪儿,‘室’在哪儿,你清楚了多少?一名对学科教学不入门不辨堂室的教师怎能称职,怎能对得起学生?”外力在教育历程中化为内驱力,夙兴夜寐一灯明,寻寻觅觅。 忆往昔,自己在中学求学时,老师是怎样教语文的,哪些课很感人,经久不忘,历历在目。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 到传统语文教育论述中寻觅。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专著,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三先生对语文教学的众多论述,从识字教育到工具书的使用,从阅读教学到作文训练,我认真阅读,逐一推敲,从中寻觅有效的门径。 从比较中寻觅可资借鉴的做法。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母语教育,怎样通过母语教育哺育后代成长,必有自己的丰富的经验。可惜当时封闭,能看到的资料凤毛麟角,只得从外语教学中体悟一二。选文进行比较,语法进行比较,读写训练进行比较,利弊得失,朦朦胧胧有了点自己的看法。 探究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读教育学、心理学。尽管这些学术著作做大学生时也读过,但那时不懂得联系实际,自己也无多少实际可供联系,“空对空”,学得浮光掠影。带着问题学,效果大不一样。为什么要制订这些教学原则,为什么教学可采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等等,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教材要研究,学生更要研究。 学习报章杂志上有关教学的鲜活经验。那时杂志少,文章少,只要看到,就如饥似渴地读、想。不仅语文方面的,其他学科的也同样兴味盎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以弥补自己的贫乏。 步履维艰 寻觅语文教学大门的步子已跨了出去,要走下去,绝非轻而易举,其中的艰难、曲折一言难尽。 首先是教与学的矛盾。要在讲台上站下来,对学生真有帮助,自己就得有厚实的语文功底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如果一问三不知,蒙学生,别说有损教师的形象,起码愧对自己的良心。于是,我下决心在两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扎扎实实打业务底子,从汉语拼音、语法、修辞入手,到文、史、哲广为涉猎;以中外文学史为经线,选读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作品,力求早日摆脱知之甚少甚浅的窘境,告别孤陋寡闻。迈向知之较多较广较深的目标。二是潜心钻研教材,取得使用教材带领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权。查检资料,独立分析,从语亨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一篇篇课文反复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构成、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钻研一篇教材,有时要花10小时,20小时,甚至30小时。那时没有什么可供抄袭的现成的教学参考书,这就促使自己非认真读书、非刻苦钻研不可。三篇、五篇、八篇、十篇,上百篇独立钻研,开始尝到了庖丁解牛的滋味。为了教,为了对得起学生,我只有逼自己学,边学边教,边教边学。时间对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每天24小时,可这点时间怎么够用呢?教学任务重,不可能有大块时间听自己摆布,只有“挤”。除了起早、摸黑、熬夜之外,就是把边边角角的时间都用上。我不串门,不聊天,衣食住极简单,挤出时间学。看电影、看戏,水平不高的,绝不去浪费时间,消磨精力。靠的是锲而不舍逐步解决教与学的矛盾。 其次是学科任教与担任班主任的矛盾。在中学做班主任,有许多杂事缠身,计划之中的,意料之外的,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没完没了”。按道理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情况,班级要形成集体,树立良好的风气,确实需要班主任花气力引导、教育。要认真做,力求做得有成效,须占用相当的时间与精力,这就与学科教学发生矛盾。要洞悉中学语文的底里,提高学生语文总体素质,非有水磨的功夫不可。在施教过程中,二者似乎总在抢时间,总摆不平。实践多了,才真正悟到学科教学要出质量,十分重要的是目中有学生,对学生进行深入地研究。学生世界色彩斑斓,一个人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各不相同。有的开放,有的内向,有的爽朗,有的含蓄,有的聪慧,有的内秀,进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交朋友,和他们成为莫逆之交,会了解到他们内心隐秘的一角,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娱乐上的,家庭的、社会的、亲友的种种烦恼、有趣的大事小事,会向你倾心吐露,师生心心相印。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不做班主任,就不能真正品尝到、咀嚼到教师的滋味。做班主任,是在培育学生成长的第一线,教学呢,也是在培育学生成长的第一线。育人是大目标,教语文也就是为实现这个大目标服务的。教文育人,淡化育人大目标,学科教学充其量只是匠人的操作而已。正因为对学生知之深,彼此之间情意浓,共同语言多,教学时往往得心应手,师生亲密无间。班主任做得好,学生与你知心,大大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有质量,学生信服你,同样大大有利于做好班主任的工作,二者既相互渗透,又互相促进。如果把它们看成两码事,当作“两块皮”,那当然是矛盾重重了。 吃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找到了语文教学的门径,怎么也没想到一场急风暴雨般的灾难突然降临。于是,一盆盆脏水劈头盖脸泼来,什么“修正主义教育路线黑标兵,吹鼓手”,什么“反动学术权威”,什么“知识越多越反动,腐蚀学生”。我惊愕了,茫然不知所措。接着,我冷静下来思考,认真反思自己教学生的动机与效果,我深感自己水平不高,教得还不够。一个国家,如果文盲半文盲充斥,人的素质不行,怎可能建设好?中学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耽误了就无法弥补。想到这些,心里十分坦然,教师就是要教好学生,没错!.于是,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振作精神,继续苦干。比如6点钟早锻炼。5点50分我就站在操场上等学生,腹部开刀不久,跑不动,就走走跑跑,带领学生锻炼;比如周六下午为班级同学补文化,个别指导随时进行。有好心的同志问我:“你还没被斗够吗?”我只能付之一笑,说什么呢?学生青春宝贵,耽误不起啊。认真教学是我的本分,培育学生健康成长是我教师的义务与责任,我十年如一日执著追求,默默耕耘。 十年动乱终于结束,粉碎“四人帮”,我们迎来了第二次解放,我与千千万万教师一样,心情的愉悦难以言表。邓小平同志“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导,恢复高考的指示,简直使教育扭转了乾坤。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中学语文教改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我也投身于其中,借鉴别人经验。吮吸精神养料,改革不符合时代要求、不符合语文规律的认识与做法。要迈开改革的步伐也是十分不易的。首先要战胜自己,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辨别正误,辨别新旧。是否以教育方针为准绳,遵循语文固有的规律把握语文教学,是否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积极性。好的、对的要坚持,陈旧的、片面的要扬弃。其次是来自外部的种种信息与做法,有时简直是新旧不分,真伪难辨,甚至出现错把腐朽当神奇的情况。我常这样幼稚地想,如果有一双火眼金睛就好了,珍珠和鱼目,一定分得一清二楚。在教学实践中,我强烈地感到教改要有主心骨,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不能偏离育人的大目标,不能追风,不能随风飘荡,用似是而非的口号混淆视听,追量轰动效应。育人,是老老实实的事,教学生学语文,是用中华优秀文化哺育他们成长,提高他们语文总体素质,来不得半点的虚空和马虎。为此,自己必须增强自信,自强不息,一步一步往前走。 欢乐时光 生命的闪光无过于站在课堂上面对几十双充满求知渴望的眼睛,我深切感受到我是因他们而存在,是因他们的成长生命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当我和学生一起沉浸在民族优秀文化的浓郁氛围中,看不尽“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美景,领略不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爱国情怀,品尝不尽语言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的字字珠玑,心中民族自豪感不仅油然而生,简直是充盈胸际。吮吸民族优秀文化、民族奋发精神的乳汁,人的心胸会开阔起来,人似乎脱离卑琐,长高了,高大起来。当师生学到写现代人崇高品格、伟大精神的作品,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月的哀思》、《春夜的沉思和回忆》时,心灵受震撼,思想受洗礼,感情被净化。我强烈地意识到带领学生学语文,绝不只是让学生学一点文字上的技能技巧,而是要在学生心田做“植根”的工作,植志向的根,理想的根,人格的根,植良好道德情操的根,植意志、毅力的根。为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交融,引导学生在学文的同时,思想情感和人格的形成受到良好的熏陶。 基于这样的认识与感受,我追求语文课的感染力和辐射力,让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咀嚼、感悟,流淌到学生心中。我追求的语文课的境界是:教师与学生和谐互动,教师崇高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碰撞,感情发生“井喷”,感染学生,推动教学进程;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或质疑,或评论,或挑剔,或追根究底,发表个性化的独特看法,思想闪现火花,促使教学往深处开掘,往广处延伸。如果记录下来,是一篇师生共同创作的生动的优美散文,又是一首节奏鲜明催人奋进的交响曲。每当学生以满腹经纶的姿态发表高见时,每当师生为探求真知争论得面红耳赤时,每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恍然大悟时,我的欢乐难以言表。有时两节课铃声响了,有些学生脱口而出:“时间怎么那么快?”有的学生还沉浸在特定的美妙情境中,有滋有味地说“啊!简直是艺术享受”。学生学习的欢乐深深感染着我,使我陶醉于其中。 修改作文看似苦事,绞脑汁,花时间,费精力,其实,只要把每篇作文看做是一个个生气勃勃的可爱的学生在吐露心声,你就会觉得乐在其中。批改作文,是在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哪怕是细微之处有优点,也要真诚地鼓励,更不用说佳作或有精彩之笔,更要满腔热忱地肯定、赞扬。至于写得不理想的,疏漏及错误较多的,也不能泼冷水,而是要热情指点,努力加温。如果学生写作能力都是上乘的,要我这个语文教师干什么呢?不会写,写得不好,是正常的。师生心灵上沟通,指导得法,这些学生的进步也是很快的。学生对作文眉批、总批的重视,就说明学生在写作上有可贵的上进心。有的学生用期盼的目光对我说:“老师,你给好几个同学批语写一页多,为什么对我只写几句?多写一些吧,我会认真看的。”我对他说:“刚面批过,交换意见够多了,就少写了几句。”他仍然执着地说:“面批是面批,写是写,不一样。”我感动了,学生喜欢心灵的对话,我又提起笔直抒胸臆。有的学生拿着作文本神秘地对我说:“这篇作文只能给你一个人看,千万不能印出来做作文讲评的材料。家里这件事只能让你一个人知道。”信任的暖流注入我的肌体,我深为感动。在浓郁的师生情、信赖感,乃至思想认识、文字运用的碰撞中,学生的作文像样了,有分量了,进步了,提高了,我品尝着其中的欢乐。 似水流年,学生离校后眨眼间就是10年、20年,乃至30年。重逢时朝花夕拾,欢乐从眼睛里、从心头、从朗朗笑声中、从幽默风趣的语言中奔涌而出,我被欢乐包围,有时竞自失起来。那个毛笔字写成大花脸的他,竟然变成了身高一米八几的男子汉,大学毕业已好几年,站在我面前说起往事,脸色还带有几丝羞涩;那个勤恳为同学服务的生活委员的她,在口粮匮乏的艰难的岁月中,病中老师省下粮票给她买面包的事,一记就是30年,而且成为她爱学生的动力;那个突患急病的她,-深夜被背送医院得到及时救治,日后成家立业,生了个女儿,还取名叫“漪”……一件件,一桩桩,如数家珍。我怎么也想不到一些极平常极细微的事,学生竟然珍藏在记忆之中,一藏就是那么多年,鲜活的,生动的,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褪色。育人的事业是那么长效,那么崇高,我脑海中不时浮现出一批批跟着我学语文、学做人的学生群像,文化在他们身上传承、发展,生命在他们身上延续、闪光,我沉醉在幸福之中。 遗憾悠悠 教了一辈子语文课,课前备课应该说是比较认真的,但教过以后总是比教之前清楚一点,教过以后,回顾反思,总发现这样那样的毛病。我深切体会到自己的语文教学充满了遗憾,它有缺点、不足,乃至错误。正因为平时有这一点点认识,故而一辈子勤奋进取,力求不愧对学生。 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视野的狭窄,当然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可以做得更多更好的事,没有排除困难下决心,或没有全力以赴做好。如语文教改实验的问题。要真正探索语文教学规律,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底里,确实应集中精力用一段完整的时间开展扎扎实实的科学实验。而开展实验,一须在常态下进行,这样实验的得失与经验教训才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二须实事求是,具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不能有凡实验必成功的假象。多次下决心想进行实验,但因工作繁忙,学校变动,未能实现,实在是遗憾。又如,较长时期以来,教法研究得多,学法研究十分薄弱。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怎么学语文,怎么会学语文,怎么学会语文,是学生今日的成长与明日的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自己研究得不多。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教师的“引”是重要的,但学生怎样“修”更为重要,教师如果对学生的“修”漠然置之,对他们的“修”缺乏深刻了解、深刻认识,那教师的“引”也是很难有实效的,教师毕竟不能代替学生成长,学生对语文学有成效,须靠他们自身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我认为在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高他们的语文整体素质,在这方面,自己的超前意识不够,留下深深的遗憾。哪怕是一件件具体的事,愧疚也不少。有一位语文老师十多年前是我的学生,有次我听他的课,课后交换意见时,他有几分伤感地说:“我多想自己的作文被印一次来讲评,三年没有印到”。我的心突然咯登了一下,虽说我相当注意发现每位同学的长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是却在无意中伤了这位同学的心。细想起来,又何止他一人呢?学生世界纷繁复杂,我的眼光太不精细太不敏锐了,留下的只能是愧疚、遗憾。正如过去写的教案,留下的课堂实录,现在看来,特别用现代教育观念来衡量,用新的课程标准来衡量,须修改、须推敲、须压缩、须开创的比比皆是。我的职责是应该做得更好,但我没有做到。究其原因,是自己的德、才、识、能的素质缺乏高度,不够完善。站不到高处,就想不到远处、深处,做起来就更加捉襟见肘,留下了串串遗憾。今年,我从教整半个世纪,山东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同志们出于对基础教育的厚爱,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厚爱,嘱我把写过的文章及出版过的一些书结成集子,以资纪念。在感谢的同时,我又深感汗颜。在教学实践中确有点点滴滴体会,然后又逐步形成一些看法、一些观念,陆续写成文辛。由于都是应约稿之请,因而,绝大部分均是急就章,十分粗糙,也十分肤浅,为了强调某些看法,其中又常有重复之处。从编撰、印刷、校对到出版,仅三四个月,来不及删改、润饰,只能原样奉献给同行,这又是一种遗憾。我们这一代语文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身的不足,真是遗憾悠悠。也正是由于我们的不足与遗憾,年轻的语文教师就更有大展宏图的时间与空间。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的语文教师生逢新世纪,处于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必能创造出语文教学的辉煌。 《文集》记录的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脚印,普通、平常,无动人之笔,无惊人之举,只能如实地说明了一名钟情于党的教育事业、钟情于语文教学的教师曾为之倾注全部心血,奉献青春与生命。 2001年7月1日 后记 看不够学术气象,听不尽思想潮声 ——《于漪文集》编后记 2000年金果飘香的秋天,山东教育出版社跟于漪同志约定,拟编辑出版多卷本《于漪文集》;新世纪钟声敲响前夕,出版社委托朱晓晨同志作全权代表飞赴上海,与于漪同志当面商量了文集的出版事宜。出版社要把“文集”作为重点项目隆重推出,这不仅是于漪同志个人的光荣,更是我国基础教育界的一大盛事。于漪同志和出版社决定把“文集”的编纂工作交给我,我欣喜无比,深深感到,这不是一件普通的文字工作,而是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 我的主观愿望是热切的,但具体的编纂工作向我提出了考验。大家知道,于漪同志是当代教育家,广泛赢得学生、家长、教师的爱戴,多次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堪称优秀人民教师的楷模。系统整理并总结于漪同志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展示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一代优秀教师灵魂,树立新世纪人民教师光辉典范的需要,也是进一步端正语文教学学术思想、学风,使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向现代化的需要。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文集”的编纂意义,确立“文集”的编纂思路,从而让广大读者认可,自非易事。无论是主管教育的行政领导,还是从事教育科研的专家学者;无论是耕耘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还是茁壮成长的广大青少年学生,都崇敬于漪,爱于漪。这种“敬”,这种“爱”,既是对于漪个人的一种亲情,更是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的体现。大家都十分关注这部“文集”。要从这样的角度来认识“文集”的编纂价值,确定“文集”的内容体系,从而使广大读者满意,也自非易事。在出版社的指导下,我确定了这样的编纂思路: 第一,要全面反映于漪同志的学术个性和思想贡献。于漪同志从事基础教育工作50年,历任班主任,教研组组长,年级组组长,教导主任,校长,名誉校长,这一丰富而又漫长的工作经历,使于漪同志的学术工作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基础性特点。于漪同志的工作实践与理论概括都是植根于日常工作与教学第一线这一块沃土之上的,她的做法、见识都不是象牙塔内虚拟出来的东西,而是拼着血汗在第一线“做”出来的浓缩了的结晶体。因此,她的理论的立论基础,是基本的事实,是基础教育思想大厦里的重要基石。二是全面性特点。于漪同志长期做班主任工作,“育人”是她一切工作的制高点,她深知“育人”工作的艰难,也深知“育人”工作的意义与乐趣;因此,她以教研组长的身份思考教学业务时,总是站在“育人”的高度来透视教学业务的底里。“教书育人”始终是她实践与研究的命根子。她做校长,能站在学校各项工作的聚合式平台上来审视学科教学意义。于漪认为语文重要,不是一个语文专门家的自我偏爱,而是从一个人的生命发展、身心进步的方方面面来确认语文学科在中学各学科中应有的特殊价值。正因为这样,所以她的学术探索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总是能够沿着规律性的道路前进,总是能够注重全面育人。三是时代性特点。于漪50年工作历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工作的客观反映;每一时期的教育方针、课程标准、教学研究动态,她能了如指掌;她深知50年历史云烟所包含的正确与谬误、先进与落后、崇高与低下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因此,她能用历史的眼光看未来,用未来的眼光看现在,能抓住时代发展的本质来剖析各个阶段的变化特点。既不固步自封,也不追赶时髦,而以时代发展的本质性需要来做为实践探索的指标与理论建树的范式。愈有本质性,就愈有时代性,也才愈有科学性。于漪思想的生命力也就体现在这里。关于这三方面特点的感想,是我广泛阅读于漪论著后形成的基本认识,不一定完全周到,也可能没有达到致力于于漪研究的专家的见识层面,但我认为,整理文稿并编辑成集,应该以此为工作的底线。具体做法是:“文集”中,既收入了于漪关于国家教育法规的研究文章,也收入了她关于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文章;既收了于漪关于基础教育的宏观研究文章,也收入她关于学科教学的微观研究文章;既收入了于漪关于教师的师德师风的专论性文章,也收入了她关于学生品德养成与学法指导的引导性文章;既收入了于漪关于学科教学论的概论性文章,也收入了她关于课堂施教的经验性文章;既收入了于漪林林总总的散论,也收入了她某一方面重点突破的专著。这些文章与专著,分作五卷,按主题分类编纂,即,第一卷,侧重于教育教学专论;第二卷、第三卷,侧重于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第四卷、第五卷,侧重于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第六卷,侧重于教师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发展。我们想通过这样的编排,来反映一个始终能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于漪;一个始终把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的于漪;一个始终把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起来的于漪;一个始终注重教师人格修炼,注重以国家、民族之心来从事平平凡凡教学工作的于漪;一个始终以学生的健康主动发展为工作主旋律,以教师师德师才师风师能的发展为满足“工作主旋律”需要条件的于漪。 第二,在反映于漪基本学术思想的前提下,突出开放性。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评价现今的于漪是比较恰当的。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于漪继续以昂扬的斗志,卓越的才能和强健的生命力在孜孜石乞砣、废寝忘食地工作着、学习着。她的极其简朴的书房,空间是有限的,但她的研究学术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她的站在国家发展和时代前进制高点上来关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特别是关注我国中学语文教育事业的炽热胸怀是无限的。她既积极参加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审查,又积极参加国家教师培训教材的编写;既以极大的热忱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又以广博的学识和卓越的师风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发表思想;多家媒体专题采访,各方报刊时有宏论问世。如果说,她过去的作品,是在极其辛苦的讲坛边“刻录”下的串串思想足迹和生命年轮的话,那么,现今的于漪,仍在学术之海上开辟新的学术思想航道。因此说,今天出版的这部六卷本“文集”,只能说是对于漪同志的理论与实践所作的初步的阶段性总结。尽管有洋洋三百万言,但也只是勾勒了一代楷模的大致轮廓。可以推知,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于漪必将为我们的语文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于漪同志的学术胸襟是开放的,研究之路是开放的,因此,“于漪文集”也必须构成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开放性的系统。 我设计的开放系统是怎样体现的呢?从六卷分类上看,是一个大的系统。六卷分四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是中学教育、特别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课题。于漪同志对此均有精深的研究,但还没有完结。新写的论著,仍然沿着这条线索,分解到各卷之中。将来再版,可以随时补充。六卷中的每一卷,在体例上也是开放式的,均有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文章汇编;后半部分是论著汇编。无论是文章还是论著,目前都只是按主题拎出了线索,新创作品自然都可以作为这线索上的新的珍珠。这些,都是通过编排形式来体现开放性。开放性最重要的体现是内容的处理。常见的学术文集的编纂,在内容选择匕。多带有“定论”的意思,往往对观点、材料、语言进行适当的修改,或增或删或改。目的是把一个完善的学术思想和完美的学术形象展示给读者,这当然是正确的做法。不过,就于漪的学术研究情形来看,我们采取的态度是不作改动(个别原著因印刷原因造成的笔误除外)。这也是学术严肃性的体现,为什么呢?一是于漪同志没有什么应景的东西;二是于漪同志的学术思想还在不断深化;三是保持原貌,以便与将来新收人的作品进行联系性思考,便于研究者研究。比如关于教师修养问题,现在的“文集”中有多篇文章做了定性阐释;性质虽然定下来了,但外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既然预知有新的内容,那么对现今所论的内容就没有必要求取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今编入“文集”的大多数文章以及论著,都有其自身的开放性,观点、材料等,都会有新的拓展。 整理、编纂《于漪文集》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精神洗礼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业长进的过程。洋洋三百万言,汇聚成思想大海、情感大海和学术大海。我驾着一叶扁舟,在大海上航行,看不够的是学术气象,听不尽的是思想潮声。于漪同志的人格魅力、学术思想和崇高精神,都深深地感染了我,启迪了我,教育了我。因此,借此机会,我要感谢于漪同志和山东教育出版社给了我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给了我充分的道德上的信任和学术上的指导以及工作上的帮助。要说明的是,文集的材料搜集、整理工作是黄肃同志在百忙中完成的;我主要是做编目、分类等方面的工作。应该说,黄肃同志为文集的编纂倾注了很多心血。最后,我也热切盼望广大读者对我们的编纂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将来把再版、修订工作做得更好些。 陈 军 2001年初春于上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