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山西高原的地上文物,滋润我们渐以遗忘了的年代久远的古文明的灵魂,记忆历史文化延续的图景,“人说山西”系列丛书是极为纯正的一种可靠读本,共12册,每册都包括200多张的精彩图片和地方史志、民俗文化等内容的文字介绍,让读者将山西的重要旅游文化景点尽收眼底。本书是系列之一,它的深义在于有关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对美、对古代建筑艺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判读的能力,能告知读者,这些美好而充满教义感的景观价值从何而来。实实在在的,还有让人心智卧游的可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表里山河/人说山西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阎晶明编 |
出版社 | 山西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体验山西高原的地上文物,滋润我们渐以遗忘了的年代久远的古文明的灵魂,记忆历史文化延续的图景,“人说山西”系列丛书是极为纯正的一种可靠读本,共12册,每册都包括200多张的精彩图片和地方史志、民俗文化等内容的文字介绍,让读者将山西的重要旅游文化景点尽收眼底。本书是系列之一,它的深义在于有关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对美、对古代建筑艺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判读的能力,能告知读者,这些美好而充满教义感的景观价值从何而来。实实在在的,还有让人心智卧游的可能。 内容推荐 山西简称晋,别称三晋、山右、河东,这些人们非常熟悉,但是“表里山河”也是山西的一个雅称,所知者似乎并不多。《表里山河》所收各类文章20篇,无论是叙事、写人、析惑、所游所感,还是通过现在的眼光揭示表里山河的山西对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贡献,都不乏识见,充满着作者独特的音调,体现着选编者概览山西历史地理、文化传承、风物名胜、商业文明,将其传播、提升、融入到世界主流文化的博大视野。 目录 山西在国史上的地位 论雁门关 晋商的理论文化 “刀下留城”救平遥 榆次后沟村采样考察记 奇迹:一个出过五十九位宰相的家族 大寨:从样板到景点 表里山河的魅力 湮没的故都 黄河,从这里奔流而过 山西人,曾经如此辉煌 山西告诉你:远古神话并非虚构 煤海上的山西 西行书简硕 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 朝圣:沿着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 清凉世界五台山 九转黄河一壶收 永乐宫壁画大搬迁 到山西大院看什么 山西省热点旅游景区示意图 图版索引 试读章节 二、雁门关名称的溯源 雁门关的得名固然可以解释为关城所在地,山峰壁立,双阙斗绝,飞雁出于其间。甚而以现在雁门关所在地的勾注山为雁门山,使之与解释相符合。论当地山峰起伏形势,固可以担当这个佳名,如果说勾注山原来就是雁门山,或者是其中的一段,则是不符实际的。 考雁门之名最初见于《山海经》。《北次经》说:“雁门之水出于雁门山。雁出其门,在高柳北。”高柳在汉时为县,隶于代郡,在今山西阳高县。阳高县在代县之北,距离相当悬远,阳高县的雁门山是不会移到代县的。战国时,苏厉与赵王书曾说过:“反至分先俞于赵。”这里所说的至分,也就是陉山。陉山为勾注山异名,这是无疑的。《尔雅·释地》以西俞雁门当北陵。郭璞的解释,说就是雁门山。这样的解释可能仅指雁门而言,不包括西俞在内。《释地》既以西俞和雁门并提,即使不是一地,相距当非过远。因为同是北陵,而北陵不会绵延很远。这个西俞应是苏厉所说的先俞。先俞既然和雁门山为一或相距邻近,则显然和陉山还有相当距离,不能勉强合在一处。有的地图上置先俞于陉山之上。如果这样则苏厉的叠举毫无意义,而赵王竟也不以为繁琐? 《山海经》所载的高柳的雁门山,南北朝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经有过描述。据说:“其山重峦叠,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边塞。”现在阳高县北就是内蒙古丰镇县地,汉时高柳县当兼有这两个县的部分地区。 这两县之间有高山,为西洋河发源地,而西洋河是《山海经》所说的雁门水。这座山现在高2200米,和其南的管涔、云中、勾注诸山相伯仲,也是一方的巨镇。郦道元的描述可说是生动地反映了它的险阻情势。战围和秦汉时人们所说的雁门,应该在阳高县北西洋河上源处,和代县勾注山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战国时不仅有一座雁门山,还有一个雁门郡。雁门郡始设于赵武灵王时,是在北逐匈奴、林胡诸部落所得的土地上建立的。为什么这个新郡以雁门为名?这和雁门山有关系。战国末年,赵王迁为秦国所逼,离邯郸而北守代,后来就在高柳为秦所虏。秦国就在高柳建立代郡,并以它为郡治。这是战国末年形势,已和赵武灵王时有所不同。高柳属雁门郡,雁门郡中有雁门山,则其得名可以不必解释,已是十分清楚的。近人所撰《中国历史地图》于战国时各国疆土,不标郡界,当时争战不休,名城大邑,往往朝夕易手,不标郡界自是高见。秦汉图上雁门郡的南界在勾注山上,这也是有道理的。其中一小段却在现在雁门关之南。为什么有这样的标绘?未见文字说明,不容揣测。虽然如此,还是可以给人一种启示,就是雁门郡的得名应和现在雁门关是有关系的。这就难免有点牵强了。 战国秦汉时期有了雁门山,也有了雁门郡,不过还没有看到有关雁门关的记载。 三、雁门郡的南移和雁门关的始见记载 雁门郡的设置始于赵武灵王时。初设置时,人口还不很多,匈奴一时也无力南下,因而显得相当平静。秦始皇时北逐匈奴,阴山山脉以南皆隶于秦朝的版图,雁门郡虽在边地,却也不显得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到了西汉,和匈奴间的争夺目益加剧。汉朝曾经有过规定,边郡人口一般不能向内地迁徙。一直到东汉后期还是维持不变。东汉末年有了新的变化。有关边郡的规定逐渐放松,在边郡居住的人们也就乘隙内徙,本来勾注山北、雁门郡之外,还有朔方、五原、定襄诸郡。由于人口稀少,在曹操当政时,就合并成为新兴郡。这个新兴郡建置不久又复废掉。土地荒芜。魏文帝遂移雁门郡南度勾注山,治于广武城。这个广武城乃在今山西代县西十五里。和现在雁门关北的广武城不是一地。 魏文帝南移雁门郡,主要是迁徙了这个郡的治所,至少那时勾注山北还有楼烦、马邑、阴馆和繁峙等四个县。西晋末年,永嘉乱离,中原板荡。这时鲜卑族拓跋猗卢率部落南徙,自云中到达雁门,向当时的并州刺史刘琨求陉北地。由于匈奴族刘渊的势力已经相当强大,而其部落又都散布在并州部内,这就使刘琨感到威胁。陉北诸县在曹魏时本已皆迁于陉南,但遗民留恋故土尚多未迁徙。刘琨为了抗拒匈奴族的压力,也欲得到鲜卑族的助力,因而尽徙诸县于陉南,却将陉北之地给拓跋猗卢,使当地形势有了变化。 这里所说的陉岭,实际上就是勾注山。勾注山亦称勾注陉,所以也以陉岭相称。勾注山横亘东西,为南北巨防。当三家分晋之初,这里就已成为赵国北边的厄塞,而被称为天下九塞之一。到赵襄子攻破并代,赵武灵王继之,北逐匈奴,勾注山已成为赵国的腹地。秦汉时期,这座名山仍然不属于边郡范围。西汉初年,匈奴曾因韩王信的降附,引兵南逾勾注。而汉防匈奴也以勾注为屯兵重地。不过由于距边地稍远,只能说是第二道防线。汉魏之际,陉北荒残,勾注已成为边塞。然而北方诸强,如鲜卑轲比能辈尚不敢贸然作度陉的打算。拓跋猗卢既已取得陉北诸县地,就和晋朝以勾注山为界了。西晋王朝不久即告覆灭,刘琨在晋阳也未能苟延残喘。不过刘渊和石勒以及鲜卑慕容氏先后控制太行山东南,皆曾与拓跋氏的代国多次争战于勾注山南北。当然这样的争战规模都不太大,可是勾注山依然可以显出南北巨防的作用。 曹魏时,由于陉北各地郡县南移,人民流散,如前所说,勾注山实际上已成为边塞,而当时人也以塞相称。鲜卑步度根就曾为曹魏保太原雁门塞。其后鲜卑轲比能招诱步度根北迁,并州刺史毕轨请出兵拒遏,魏王就下诏说:“慎勿越塞过勾注。”边地设塞是两汉以来的旧规。两汉的边塞实际上也就是长城。 然而就在这曾经称为边塞的地方,竟然有了关隘的设置。北魏孝文帝谋求鲜卑人华化,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这是一代的大政,可是他的太子拓跋恂就不愿意南迁。其党拓跋隆、拓跋超密谋留恂,因举兵断关,规据陉北12“。既然要规据陉北,则所断的关就应该位于陉岭之上,也就是说,勾注山这时已经设有关隘了。当时不仅有关,而且关名也见于记载。这个关名就是雁门关。明元帝于泰常四年(419)幸代,经过雁门关时,曾经在关上望祀恒岳。大概这是雁门关的名称见于记载之始。 到底是什么时候在这里设关的?大概是在北魏以平城为都的时候。北魏既以平城为都,就得考虑到平城周围防守的问题。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而鲜卑族来自更为遥远的北方,对于平城以南各地就必然注意。勾注山是南北巨防,也是平城以南的大山,在山上置关设防因而就不是不可能的。这由孝文帝太子拓跋恂的断关可以得到证明,同时也可说明雁门关的设置本来是为了防南,而不是备北。 为什么设在这里的关以雁门为名?当时勾注山还没有称为雁门山,但在雁门郡设置的第一座关隘,以郡名为关名,也是合乎道理的。其实最初在雁门郡设置的雁门关,并不就是现在的雁门关,而是其西侧的西陉之上,现在的雁门关乃是后来迁徙的。 P16-1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