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茶者圣(吴觉农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旭烽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如果说,在那悠远的唐代,茶圣陆羽曾架一叶扁舟探索了茶之源流的幽深与浩瀚,那么20世纪以降,当我们祖国的茶叶在危难中面临枯萎凋零之时,吴觉农先生,像一位高瞻远瞩的船长,引领着中国一代茶人走出困境、饶过激流险滩。本书传记了吴觉农先生将学者与茶人高尚的人格力量结合、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伟大一生。

目录

自 序(1)

第一章 茶气氤氲的童年与少年(1)

第二章 求学与助教时代(11)

第三章 求学东瀛(19)

第四章 卖文生涯(32)

第五章 大无畏的壮举(46)

第六章 夙愿得偿——进入上海商品检验局(54)

第七章 创建茶场与掩护革命(64)

第八章 农村经济研究会(73)

第九章 反帝反封建的“半幕剧”(84)

第十章 抗日时期的华茶状况(94)

第十一章 茶学教育(111)

第十二章 茶叶研究所(122)

第十三章 黎明前的茶事(138)

第十四章 迎接光明(148)

第十五章 华茶的新生农业部时代(155)

第十六章 与茶分离的日子(169)

第十七章 与茶共沉默(180)

第十八章 在十年浩劫中(187)

第十九章 复活之草(199)

第二十章 关于《茶经述评》(214)

第二十一章 我已一生事茶(224)

吴觉农大事年表(244)

参考文献(252)

后记(254)

试读章节

1897年的中国形势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形容:中国两千年封建文明体系顺应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而势所必然地土崩瓦解着;中国的工业文明以国外资本殖民方式和本民族工业的觉醒而势所必然地循序渐进着。

那一年,德国以传教士被杀为借口,强租胶州湾,并铺设胶州湾至济南铁路,取得沿线矿产开采权;法国逼迫清政府总理衙门作海南岛不割让予他国的声明,并取得了广西铺设铁路与在云南、广东、广西的开矿权;英国则取得了河南、山西的开矿权。同年,美商鸿源纱厂、英商老公茂纱厂、怡和纱厂和德商瑞记纱厂,纷纷在华开工。

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民族工业如通益公纱厂、苏经源盛缫丝厂、业勤纱厂等,亦分别在开风气之先的杭州、苏州、吴县、无锡和南通等东南沿海城市创办。上海商务印书馆也在那一年成立。

那一年,盛宣怀的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开业,而章炳麟、陈虬和宋恕等主编的《经世报》则在四百里路之外的杭州出版。与此同时,有工部主事康有为的上书,请及时革旧图新,又有户部尚书翁同龢任协办大学士,发出自强之上谕,有意变法。

那一年,西历4月14日,农历三月十三,浙江上虞当时的县城丰惠西大街吴家,出生了第二个儿子,乳名早已取下,叫做吴龙山。

无法考证吴家父母何以取儿子的名为龙山。在中国,一般认为龙高贵吉祥,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吴家父母倒也未必有这样的龙的传人意识,但在县城百官镇旁,的确有一座龙山,在当地人看来,风水是极好的。

从父系的血脉上看,吴龙山本来是应该被叫做郑龙山的,因为孩子的父亲姓郑。但原籍安徽的上虞县郑家堡人郑忠孝(1853年--1916年),虽说祖辈就迁到了上虞这山清水秀之地,生活却未曾有什么好转。到他这一辈,家境实在是到了赤贫的地步,成年后只得到浙东的四明山中梁弄镇当雇工,一直过了而立之年尚无钱娶亲。这个彻底的无产者只好让自己入赘到丰惠镇西大街吴家,当了上门女婿,与吴家的独生女儿吴阿凤成了亲,租了六七亩田,从此才算是有了一块立锥之地。

入赘的中国男人,在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精神上自然是低人一等的,他们的孩子,往往就姓了母家之姓。好在吴阿凤育有二男三女,算是给吴家续足了香火,故而,长女秀梅,长子燕山和次女秀姑皆从父姓而为郑,那幼女文桂和幼子龙山,就从了母姓。

也和一般的规律一样,那入赘的男人往往是极其老实厚道寡言少语的,而那女子则往往是聪明伶俐八面生风四面呼应的。吴阿凤开朗热情,西大街上,人称凤三娘,她为人慷慨大方,极好交往,朋友便也不少。她那外向活泼的性格明显地在她小儿子的身上体现了出来。……P1-2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令人叹为观止!面对这么一座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昇、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龚自珍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圭、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更为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赘、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我们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之力。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第一批已经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万斌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大约十年前,我为中央电视台撰写大型电视专题片《话说茶文化》解说词时,其中专门有一集,是讲述当代茶圣吴觉农的,后来也以此稿为基础,写过一些介绍吴觉农先生生平的短文。因为上虞离杭州不算远,汽车一小时就到,我也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专程去过一趟上虞,就住在吴觉农先生的学生老茶人刘祖香先生家中。刘老陪我去了三界茶场,感受了吴觉农先生当年在这里留下的足迹,在吴觉农先生居住过的地方的一口井旁留影纪念,又去了刘老当年在吴觉农先生支持下开辟的茶场——在此之前,我还从来没有领略过如此壮观的茶园。吴觉农的出生地上虞丰惠镇我是早就去过的,那的确是一个古老的茶乡。归途中,我模模糊糊地想过,如果有可能,我也许会对吴觉农先生事茶的一生做一个较为完整的叙述。

但此念头几乎只是一闪而过,因为我虽然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工作过,但多年来毕竟从事的还是文学事业。当时正在写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里面即便多处涉及到了吴觉农,但毕竟是从文学角度来解读其人其事的,这和真正的传记有极大的区别。真正要想写一部这样的人物传记,要下的工夫多乎哉。

孰料十年之后,这一选题竟然作为任务落到了我的身上。而我也几乎未假思索就一口答应下来,仿佛这从来就是我的分内事,只待一声呼唤罢了。

最早知道吴觉农先生其人,是1989年底调人中国茶叶博物馆,参与布展时才听到他的名字。茶史厅后期的陈列部分,不但有吴觉农先生的题词、照片,更有吴觉农先生的一尊头像。那题词,便是著名的“中国茶叶如睡狮一般,一朝醒来,决不至于长落人后,愿大家努力罢”。我常常在题词前走来走去,听馆里同志说他刚刚去世不久,是中国当代茶圣。

其时我对茶叶还未有更深入的了解,只是因为要拍摄茶文化专题的电视片,又因为要写有关茶人的小说,在资料室里恶补茶文化方面的知识,这才有了对吴觉农先生的进一步了解。

记得90年代初期,有机会去北京走访吴觉农先生家,见到了吴觉农先生的夫人陈宣昭和哲嗣吴甲选,对其生平、性格及对茶叶的贡献也就有了更深的印象。我与当代茶圣一家,因为茶缘之故,从此建立了一份自然亲切的信任与友情。

在我的小说《茶人三部曲》第一部《南方有嘉木》中,已经有一段涉及到了吴觉农,那是讲吴觉农求学东瀛之际,很短。但是在第二部《不夜之侯》中,整个序言大部分内容是以吴觉农20世纪30年代的茶事活动展开的。小说写到了抗战期间的以茶易武器,讲到战时的茶叶统购统销政策,讲到了复旦大学茶学专业的建立,甚至还直接引用了一段吴觉农在复旦大学的讲话。记得与此同时,电视连续剧《南方有嘉木》筹备开拍,作为编剧,我还特意设计了一场在日本吴觉农因为茶事与日本人打起来的故事。因为知道生活中的吴觉农是高个子,体育很棒,身手矫健,所以设计了他几拳把污辱中国人的日本人打得鼻青眼肿的情节。惜乎导演未用,否则,我们的当代茶圣在荧屏上自有一番风采。

小说第二部清样出来后,我担心有不够准确之处,特意将序寄往北京吴甲选先生处,请他过目,得到他的肯定之后,才同意正式让出版社出版。

1995年,我开始陆续发表一组以“爱茶者说”为主题的随笔,写到吴觉农这一篇时,特意又重读一遍《吴觉农选集》。那是一个深夜,读到《中国茶业改革方准》的结尾部分时,突然惊跳起来,恍然大悟,原来我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吴觉农的题词,却是出自他二十余岁时的这篇重要的茶学论述之中。

在将近半个多世纪之后,为什么吴觉农还会想到要用这一段文字来作为对后人的激励呢?那个夜晚,我的确想得很多,茶史厅最后的陈设板块就是四个字:薪尽火传。就我和吴觉农先生之间而言,不正是这样一种源远流长的关系吗?中国茶叶博物馆正是在吴觉农90华诞时倡仪建立的,而我也是因为筹建茶叶博物馆才调入其中的,调入茶博馆,与茶叶的关系密切了,才选择茶人作为题材进行创作的。

我隐约地感觉到,和吴觉农这位当代茶圣的关系,并不会因为我调离中国茶叶博物馆归队文学而结束,我的茶人生涯还会有下文。

就这样,终于到了写吴觉农传的时候。

撰写这部传记的过程,是我再一次认识吴觉农,再一次深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诚如刘修明先生在《茶人、茶品和人品》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学者与茶人高尚的人格力量成就了他的学术,他的学术又同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事业合辙。

至少有那么几点认识是我在撰写此书过程中日益深化的。

一是吴觉农让中国当代茶人产生高山仰止般的崇敬的原因。吴觉农与许多自然科学家的最大不同,在于他早年从茶学起步的同时,也开始走进社会学家的行列。他一生都过着一种双管齐下的生活,他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并天才般地形成实践思路,完全地投身于中华民族的茶业之中,他那以艰苦卓绝的努力而达到的成就,是单纯在自然科学领域里研究的学者绝不能达到的。

这一体会是在我多年来研读《茶经述评》时越来越深地感受到的。《茶经述评》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了吴觉农茶学精神的博大。这部书重叠了那么多信息,文化的、文学的、民俗的、政治的、经济的、国际的、国内的、植物学的、生理学的、药物学的、茶学的,那是一个单纯研究茶叶的人绝对到不了的深度和广度。这部书,是当得起“博大精深”这个评价的。我还有一个体会,吴觉农的文字叙述之好,让我这个以文学为生的人深深感慨,说实话,如果他当年放下茶学,专心以卖文为生,出版为业,他今天也必定是这一行中的大家。

我们知道,一般学者的事业途径,往往是先确立一门学科作为其主攻方向,待取得一定成就、有社会知名度时,往往又开始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以知识分子的立场对社会发言。也有相反的,青年时代投身于社会政治的实践,然后返身于学术,成就一代大家。而如吴觉农那样,从事业起步时就左右开弓,两套武器同时开打,而相互之间不但不是互相干扰,而且是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同时到达高峰,这是很罕见的现象,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人来认真思考的。

我以为,当今中国茶人中之所以还未有一人能够到达吴觉农先生的高度,正是在于他的那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融会贯通的境界,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到达的。

在撰写此书过程中日益感受到的,还有吴觉农先生与茶相通的那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事像。

吴觉农先生无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但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精神品格中的对儒家文化,以及浙东学派中义利并重、农商皆本的价值观的传承。中国思想史上的浙东学派是有着其深刻的实践意义的,明末黄宗羲就是上虞、余姚一带人,浙江的文化传统中因此而有着即知即行、创利为荣的要素。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吴觉农,所以吴觉农的爱国主义并非书本上的爱国主义,口号上的爱国主义,实验室里的爱国主义,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了每一片茶叶身上,深入到每一个茶人心里。

吴觉农是一个有大爱的人,因为有大爱而有大抱负,真是天降奇才于中华茶业。若无此爱,你根本无法想像,在抗日战争爆发的最艰苦的岁月里,华茶的生产和销售不但没有随着战争而凋零,反而达到了新的高度。若无对祖国的大爱,你根本不能想像,他开拓了那么多的新领域:茶学教育,茶学科技,茶叶销售,茶业产地检验,茶文化研究……中国历史上和现代社会里绝不乏爱茶之人,但把爱茶与爱国、爱我中华民族完完全全地重叠起来,为之奋斗、呼号、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屡战屡失,屡失屡战,直至看到光明的到来。我以为,当今中国茶人,觉农先生为第一人矣!

越是深入地了解吴觉农先生,就越敬仰他的品格。但在敬仰之余,不免还感到悲凉。尽管在有关吴觉农先生的资料里面,我并没有找到他内心的片刻的沮丧和那英雄无报国之门的悲凉,但我还是从他漫长一生的经历中读出了“无奈”二字。

吴觉农的青年时代,是在最水深火热的年代中度过的。当他立下茶业救国的志向时,他和那个时代的青年的命运一样,不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他一生中最集中最可留恋的事茶岁月,就要算是在上海商检局的那六七年之中了,他晚年回忆起这段岁月,也以为那是他事茶生涯中较为愉快的时光。即便如此,像吴觉农这样无党无派、没有家庭背景、从农村出来的知识分子,并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反而常常处在受排挤和冷落之中。不说别的,就是在他的倡导和操持之下才成立起来的中国茶叶公司,真正掌权的也不是他,而是并不真正懂得茶叶的人。为了抗日,他在香港筹建了富华公司,但富华公司最终还是被有背景的人所把持。他筹建了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学系,虽然当了系主任,但依旧受到学校右翼势力的排挤。他最终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怀疑,好不容易去了武夷山中专心研究茶叶,在取得很大成就之后,抗战胜利,一纸公文,不但研究所被解散,连自己的职业也失去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前几年,吴觉农感觉到华茶复兴的时代到来了,他在那几年所做的工作,可以说奠定了新中国茶事业的基础。但正当他年富力强、茶叶事业顺利发展的时候,他违心地辞去了他的茶叶公司的总经理的职务。我曾就此采访过许多人,大家都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便统归于大环境。把茶作为生命的人,却一刀把自己与茶切开,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1956年农业部副部长的任期也结束了,从此连间接地关注一下茶,也要顾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了。你要迈步向前,偏偏就有许多不可逾越的障碍。有多少中国知识分子在当年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一生夙愿未偿啊。

好在吴觉农长寿,他等到了改革开放时期。80岁以后的10年中,老茶树吐露出芳香。他一生中的两大重要的茶事就诞生在他生命中的最后10年,一是他倡导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建立,二是他主编的《茶经述评》出版。晚霞如此灿烂,晚年硕果如此丰盛,这恐怕也是一般人所难以达到的后劲吧。若他一生中最年富力强的那段岁月能够始终与茶在一起,依他那充沛的精力,还不知能为茶界绘制出多少美好的蓝图呢。

我在撰写这部传记时,最感不足的是我对传主的茶叶天地了解得还不够,我是指的身体力行的那种感受。像吴觉农先生那样生活在制茶人的生命当中,这在我是缺乏的。生产与经营茶叶的茶人,应该是茶人中的核心人群。我虽自以为也算个茶人,但对核心人群而言,我只能算是边缘,这影响了我对传主生平的了解与理解,自然也会给撰写本书带来不足。

我深感不足的另一原因,就是吴觉农自1952年底离开中茶公司之后,实际上他多年来与茶叶无法建立更密切的联系,而他的政协工作,也因为他的年事和当时的特殊情况而显得平淡,这种局面直到“四人帮”粉碎之后才出现转机。在这平淡的二十多年中,我几乎很难找到资料来进行叙述,以至于这一段经历显得空泛,这是我虽然明白但又一时无法改变的,只能假以时日来弥补了。

在写作过程中,我参考了茶人撰写的许多关于吴觉农的文章,无论就史料、就观点,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天下茶人一家,我在这里一并感谢了。

我曾多次走访吴觉农先生家,拜会过他的夫人和儿女,特别是吴甲选先生,给我提供了有关吴觉农先生的不少资料,在此也一并感谢。

希望喝茶的中国人都能记住吴觉农这个名字,当我们捧起茶杯时,不要忘记,那里面有着他散发的馨香。

2002年8月22日星期四初稿完

2003年1月14日星期二二稿  2003年2月7日星期五三稿

2003年4月25日星期五四稿

书评(媒体评论)

觉农先生毕业从事茶学,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态度严谨,目光远大,刚直不阿。如果陆羽是“茶神”,那么说吴觉农先生是当代中国的茶圣,我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

    ——陆定一

吴觉农先生是出生于苦难的旧中国,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求进步的革命知识分子。他的身上表现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贵品质。

    ——胡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0: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