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食用菌名特产品栽培新技术/名特优珍稀食用菌栽培新技术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家庭家居-家庭园艺
作者 李志超//杨珊珊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科学栽培新技术是食用菌生产致富成功的关键。本书介绍了一批传统历史名优食用菌,如徽州香菇、处州香蕈、寿宁花菇、五台“天花” (平菇)、浏阳麻菇(草菇)、漳州雪耳(银耳)、房县燕耳(黑木耳)以及口蘑、台蘑等,并分析了其产区分布、区内自然特点、人文情况及其生物学特性、菌种制作、 栽培方法等,是科研、教学、生产者和经营加工者的重要参考书籍。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我国食用茵产业历经漫长的市场竞争和严 酷的自然选择,培育的29种历史名优食用茵和地方特产。 目的在于能在培植名菇、研究名菇、发展名菇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食用菌名特产品,推向市场,推向世界,创中国之食用菌品牌。  本书资料性及技术性并重,内容详实,方法可行,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是广大食用茵栽培者和爱好者的良师益友,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总序

前言

一、徽州香菇(徽菇)栽培法/1

(一)徽菇产区分布/1

(二)菇区自然特点/1

(三)香菇生物学特性/2

(四)徽菇栽培方法/4

二、赣州香菇(赣菇)栽培法/12

(一)赣菇产区分布/12

(二)菇区自然特点/13

(三)赣菇栽培方法/13

(四)香菇采收与加工/22

三、汀州香菇(闽菇)栽培法/25

(一)闽菇产区分布/25

(二)菇区自然特点/25

(三)香菇的经济价值/26

(四)闽菇栽培方法/27

(五)香菇菌种培养/27

四、北江香菇(北江菇)栽培法/36

(一)北江菇产区分布/36

(二)菇区自然特点/36

(三)北江菇栽培方法/38

(四)传统名菇形成原因/38

五、浙江香菇(处蕈)栽培法/43

(一)浙江香菇的特殊地位/43

(二)浙江的自然特点/44

(三)处蕈栽培方法/45

(四)香菇的代料栽培/45‘

六、寿宁花菇栽培法/51

(一)花菇的经济价值/51

(二)花菇的形成机制/53

(三)花菇的产生条件/55

(四)寿宁气候对花菇品质的影响

(五)寿宁花菇栽培方法/59

七、五台“天花”(平菇)栽培法/62

(一)五台山之名品/62

(二)平菇的经济价值/63

(三)平菇生物学特性/64

(四)五台“天花”栽培方法/67

八、东北榆黄蘑栽培法/73

(一)榆黄蘑保健功效/73

(二)榆黄蘑生物学特性/73

(三)榆黄蘑菌种培养/75

(四)榆黄蘑栽培方法/77

九、宜丰桃红平菇栽培法/81

(一)营养成分及毒性试验/81

(二)桃红平菇生物学特性/82

(三)桃红平菇菌种培养/84

(四)桃红平菇栽培方法/85

十、滇西南虎奶菇栽培法/89

(一)虎奶菇经济价值/89

(二)虎奶菇生物学特性/90

(三)虎奶菇菌种培养/93

(四)虎奶菇栽培方法/94

(五)虎奶菇的加工与食用/96

十一、新疆阿魏蘑栽培法/97

(一)阿魏蘑保健价值/97

(二)阿魏蘑生物学特性/98

(三)阿魏蘑菌种培养/101

(四)阿魏蘑栽培方法/101

十二、台湾鲍鱼菇栽培法/104

(一)鲍鱼菇营养价值/104

(二)鲍鱼菇生物学特性/104

(三)鲍鱼菇菌种培养/107

(四)鲍鱼菇栽培方法/108

十三、长白山亚侧耳栽培法/112

(一)亚侧耳营养价值/112

(二)亚侧耳生物学特性/113

(三)亚侧耳菌种培养/116

(四)亚侧耳栽培方法/116

十四、口蘑栽培法/119

(一)口蘑的主要种/119

(二)口蘑营养价值/121

(三)口蘑生物学特性/122

(四)口蘑菌种培养/124

(五)口蘑栽培方法/125

(六)口蘑干制与分级/126

十五、台蘑栽培法/128

(一)台蘑的主要种/128

(二)台蘑营养价值/131

(三)台蘑生态环境/132

(四)台蘑驯化栽培/134

十六、浏阳麻菇栽培法/137

(一)麻菇营养价值/137

(二)麻菇生物学特性/139

(三)麻菇栽培方式/140

(四)麻菇高产技术/141

(五)麻菇菌种的安全越冬/145

十七、通江银耳栽培法/147

(一)银耳营养成分/147

(二)银耳生物学特性/149

(三)银耳菌种培养/152

(四)通江银耳栽培方法/153

十八、漳州雪耳栽培法/157

(一)银耳药用价值/158

(二)银耳生态与近缘种/158

(三)银耳菌种保存与复壮/160

(四)雪耳栽培方法/162

十九、房县燕耳栽培法/167

(一)黑木耳经济价值/167

(二)黑木耳生物学特性/169

(三)黑木耳菌种培养/171

(四)燕耳栽培方法/173

二十、康县“康耳”栽培法/177

(一)段木栽培法/177

(二)代料栽培法/18l

(三)病虫防治法/185

二十一、台湾毛木耳栽培法/188

(一)毛木耳营养价值/188

(二)毛木耳生物学特性/189

(三)毛木耳菌种复壮与培养/192

(四)台湾毛木耳栽培方法/193

二十二、武陵紫木耳栽培法/196

(一)紫木耳生物学特性/196

(二)紫木耳菌种驯化与培养/199

(三)紫木耳栽培方法/200

二十三、常山猴头菌栽培法/204

(一)猴头菌成分及药用价值/205

(二)猴头菌生物学特性/206

(三)猴头菌99号菌株选育/209

(四)常山猴头菌栽培方法/212

二十四、会同棘托竹荪栽培法/216

(一)棘托竹荪营养价值/216

(二)棘托竹荪生物学特性/218

(三)棘托竹荪菌种分离及培养/221

(四)棘托竹荪栽培方法/223

二十五、云南干巴菌栽培法/225

(一)干巴菌营养价值/225

(二)干巴菌生物学特性/225

(三)干巴菌驯化栽培方法/230

二十六、泰山灵芝栽培法/231

(一)灵芝成分与医疗作用/232

(二)灵芝生物学特性/233

(三)灵芝菌种分离和培养/235

(四)泰山灵芝栽培方法/23

二十七、蒙自鸡±从栽培法/240

(一)鸡纵利用价值/240

(二)鸡纵生物学特性/241

(三)鸡纵菌种分离及培养/

(四)鸡纵驯化栽培方法/24

二十八、赣闽茶薪菇栽培法/248

(一)茶薪菇食药用价值/24

(二)茶薪菇生物学特性/25

(三)茶薪菇菌种培养/252

(四)茶薪菇栽培方法/253

二十九、山西真姬菇栽培法/256

(一)真姬菇经济价值/256

(二)真姬菇形态特性/257

(三)真姬菇菌种培养/261

(四)真姬菇栽培方法/263

主要参考文献/268

试读章节

一、徽州香菇(徽菇)栽培法

徽菇,是指安徽省徽州地区所产之香菇。其特点是肉 厚、质嫩、香味浓郁、朵大、柄短、花菇和厚菇多,产量稳定。 其秋菇和冬菇较其他地区早产半个多月,而春菇则下山较 迟。徽菇的产品质量,基本上代表了我国的段木香菇。

香菇,学名为Lentinula edodes(Berk.) P eglel·,别名有香 蕈、冬菇、花菇、厚菇、薄菇、椎菇等。隶属于担子菌亚门,层 菌纲,同隔担子菌亚纲,伞菌目,侧耳科,香菇属。

(一)徽菇产区分布

祁门、东至、石台、青阳、黄山、贵池、黟县、休宁、歙县、绩 溪、旌德、泾县、宁国、南陵、宣城等地为主产区。与湖北紧邻 的大别山区及长江北岸的怀宁、望江等县,历史上也有生产。 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特别是阔叶树资源的减少,菇区已集中 于祁门、东至、石台、泾县、黄山、黟县一带。按徽菇研究会 1992年绘制的祁门县徽菇生产示意图,全县年产菇5吨以上 的乡、村18个;年产3 ~5吨的乡、村38个;年产1~3吨的乡、 村21个。    (二)菇区自然特点

名菇的形成,一般都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有密 切的关系,尤其是历史名菇。

安徽全省自北而南为平原、丘陵、山地,地形西南高,东 北低。山地、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2/3。长江以南多属低 山、丘陵,以黄山、九华山为主,一般海拔低于1000米。

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 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7℃,1月一4~4℃,7 月27~29%:。年降雨量南部800~1 700毫米,大别山、黄山为 多雨中心。徽菇产区多为九华山、黄山之南,尤以祁门、东 至、黟县、屯溪为最著名。祁门县境内800米以下的低山、丘 陵,菇场密布,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降雨量多。春秋季 短,冬夏季长,昼夜温差大。特别是整个皖南产菇区,海拔垂 直分布明显,黄山光明顶海拔1 841米,祁门西北面的古牛山 海拔1728米,起着北拒寒流,南接季风的作用。加上河流交 错,山泉飞溅,晴天早晚遍地霜,阴雨成天满山云,为变温结 实型的香菇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祁门、东至,直至宁国香菇产区,阔叶树 资源丰富,适宜栽培香菇的树有100余种,尤其萌芽更新迅速,数百年来保持了产菇量的相对稳定。    

(P1-2)

序言

我国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世纪,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种芝技术。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一批又一批 不怕艰辛的菇民,一代又一代远见卓识的科学家,不断选择优良的生态环境,精益求精地提高栽培技术和加工方法,历经长期的市场竞争和严酷的自然选择,培育了一批传统历史名优食用茵,如徽州香菇、处州香蕈、寿宁花菇、五台“天花” (平菇)、浏阳麻菇(草菇)、漳州雪耳(银耳)、房县燕耳(黑木 耳)以及口蘑、台蘑等。这些是我国食用菌中最有生命力和 最为宝贵的部分。它们有的已有数百年历史,质形皆优,经 久不衰,为世界所公认,在国内外市场上很有竞争能力。

在当今食用菌已成为全球性的竞争产业之时,进一步发扬光大我国传统名优食用茵的特色,对促进我国食用菌转型 (由数量型转为质量型),扩大国内外市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书选择了29种历史名菇和地方特产介绍给大家,以抛砖引玉,望大家培植名菇,研究名菇,发展名菇, 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食用茵名特产品,推 向市场,推向世界,为人类的保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食用茵地方名优特产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所以 ,在培植和研究某种名菇时,要先了解其产区分布、区内自然特点、人文情况及其生物学特性、菌种制作、 栽培方法等。这些,也是编写本书的主要内容。

成书过程中,除参考本书后面所列的大量文献外,还收到本套丛书主编陈士瑜先生寄来的指导性意见,我国著名食用菌专家、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黄年来所长提供的重要资料,及福建省农科院黄大斌、湖南林业专科学校隆振雄、四川省通江县文管所徐世伦等专家寄赠的珍贵照片,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我们水平所限,收集的资料也不全,名菇的遗漏及文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及战斗在食用茵生产第一线的菇友们批评指正。

谢谢!

作者

2005年4月于山西原平农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1:4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