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对鼓浪屿小岛生活的真实记录,这些记录当然不只有优美的文字,还有一些精彩的吸人眼球的黑白、彩色图片。也许正因如此,该书在厦门地区非常畅销。
抚触斑驳围墙,探访寂静深院,细看古宅的精致边角……目光所触,尽址恍惚。近乎平静的喜悦。
没有未来,不触过往,只是游走……这一街,这一巷,流放着,也纵情着。
坐享潮涨潮落,静听隐约琴声,让味蕾打开记忆……
是这样一个小岛,承载着南洋华侨的回家之梦;是这样一个小岛,涛声甘愿消声匿迹让琴声彻夜流淌;是这样一个小岛,春草飞卷在垂檐翘角上,回眸往日的奢华;西洋的风,东方的海,记忆的岛;你若能留一下,天便享受那海岛的浪漫;他若能暂住一月,就消散所有纷繁尘烟;我愿意生活一世,续写前生与他奇异的渊源。
传说,南宋末代皇帝赵昌逃出临安辗转经过鼓浪屿港仔后附近海域时,突然风浪大作。赵昌急中猛记起“黄金镇邪”的说法,便解下金腰带投入海中,瞬时浪平波静。民间称为“金带水”。
宋末元初,一群李姓渔民来到鼓浪屿,建起一个半渔半耕的村落。名叫“李厝澳”,因为“李”与“里”同音,厦门方言里的“里”与“内”在作方位名词时又同音同义,后来“李厝澳”就演变为“内厝澳”了。这便是鼓浪屿最早的居民。
后来,又来了黄姓人家。
那时,这个岛叫“圆沙洲”,又叫“圆洲仔”,因为它的轮廓接近圆型,又因为四周沙坡环抱。P12
她说:你相信人有今生前世吗?我觉得我上一辈子,是这里的人。
这个矫情的女人,就为了这个虚幻的想法,抛弃了一切,远离家乡,和他,从此在鼓浪屿安居了下来。
晨晨昏昏,他们无数次徜徉任安静的巷弄,一次又一次,那种熟悉的心情向她袭来,在惆怅与迷恋中她渐渐把它当成了故乡。
“那么你呢?Air?”
“我喜欢这里可以一年四季穿拖鞋到处走!”
是这样的一对大妇,一个建筑神话,一个解构。无论如何,他们踏遍了这个小岛的每一个角落之后,在那个书摆满一地的房问里,AirCouple诞生了,这个小小的个人网站收进了他们的生活,以及关于鼓浪屿的点滴。
短暂的离开,在厦门有了一个小小的公司,一年之后,搬了回来。
“那个夜里,在那个回廊,Air已经睡了,我一人坐着,月光掠动着树枝,有风吹过,一个夜行人的脚步声渐渐近了,又渐渐远去。我心里想,我回来了。”
之后他们再未离开。
认识了很多人,拉板车的、卖菜的,开小店的……送信的。在他们辗转于鼓浪屿各处房子多年之后,写着他们最早的租住地的信,还总能到达他们于里。
这是可痂定的事情。犹如他们的儿子,如今成了地道的鼓浪屿人。
他们悠悠荡荡,做设计,写文章,喝点酒,听些音乐……偶尔离开,心中想念。
“还有什么呢?”
还有什么呢?当他们带上儿子,在各个季节,不同时辰,陆陆续续,拍下它的老房子,夕阳、巷弄、人群、猫……当这些照片日积月累,他们叹息不能将鸟的鸣叫也摄入镜头的时候,她的关于鼓浪屿的文字,也逐渐完成。
于是,有了www.onislet.com。
有了这本书。《水月风花·鼓浪屿》。
终于,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样子,可以坐下来写所谓的后记。
是明媚的午后,阳光温暖地照进小小门厅,鼓浪屿的冬天。
来鼓浪屿七年了,终于可以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它的喜欢,喜悦之余,自然想起一人来。比如至今仍对我们这种牛活办式持怀疑态度却住每一次关键时刻伸出手的父母;比如曾带我和朋友走过鼓浪屿每一处有来历的别墅,细细讲解它们的建筑特色及背后故事的龚洁老先生;比如偶然的机会相识而促成了这次出版机缘的韩焱、郭晔、谢小梅;比如也喜欢鼓浪屿的孙池、罗琳……
我想说,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冥冥之中因为对某东西心怀神秘的关切与爱,而背离了生活的常规。这些人,或许他的一生是孤独的,或许他永远不能到达他所想望的世界,但是这些人一出发,便再小肯回头。
而我有幸,找到了我的故乡,和我所爱的人。
所以这份感激,除了给所有现世的,我们见过面的或未见面的亲人朋友之外,我想,其实在我内心深处,一直相信,是有那么一种神秘的力节,犹如黑暗中的灯,指引管我的办向。
我把它叫做命运。
我感激它为我所安排的一切:年轻时遭受的痛苦,岁月流逝带米的平静和幸福。还有,这本《水月风花·鼓浪屿》的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