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6版)/心理学导读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国)谢弗著//邹泓等译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David R.Shaffer所著。全书系统地介绍了人类心理发展进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重点介绍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发展状况。内容涉及发展科学的理论与研究,发展的基础,语言、学习和认知发展,社会性和人格发展,发展的生态学五个部分,汇集了各领域经典研究和最新研究动态。全书理论和研究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读者真正理解并运用于实际研究和生活中,是发展心理学专业的一本经典书籍。

内容推荐

本书因其准确简洁的文字和生动详尽的内容,成为美国广受欢迎的发展心理学教材。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各种理论和重要研究,并着重介绍了儿童与青少年时期的发展进程。作者预期到读者的疑问和关注点,把读者作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读者一起共同探索人类发展的过程。全书涉及发展科学的理论与研究,发展的基础,语言、学习和认知发展,社会性和人格发展,发展的生态学五个部分。

目录

第一部分 发展科学的理论与研究门

第1章 导论:发展心理学及其研究策略

什么是“发展”

人类发展的历史观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相关设计与实验设计

发展研究设计

跨文化比较

发展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附言:做发展研究的明智消费者

小结

第2章 人类发展的理论

科学理论的本质

人类发展的基本问题和争论

精神分析理论

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习性学(或进化论)的观点

生态系统理论

理论与世界观

小结

第二部分 发展的基础

第3章 遗传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传递的原理

染色体与基因异常

应用:基因咨询、产前检查与遗传疾病的治疗

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遗传与环境共同促进发展

对行为遗传学方法的评价

小结

第4章 孕期发展、出生及新生儿对未来生活的准备 

从怀孕到出生

孕期发展的环境影响

出生和围产期环境

出生并发症

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

小结

第5章 生理自我:大脑、身体和动作技能的发展

成熟和发展概览

大脑的发展

动作发展

青春期:从儿童到成人的生理转变

青春期的心理影响

生理发展的原因和相关因素

小结

第三部分 语言、学习和认知发展

第6章 早期认知基础:感觉、知觉和学习

关于感知觉发展的早期争论

“了解”婴儿的感知觉

婴儿的感觉能力

婴儿的视知觉

婴儿的跨通道知觉

婴儿知觉的前瞻性观点

基本的学习过程

有关知觉和学习的反思

小结

第7章 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小结

第8章 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的观点

信息流程与多重记忆模型

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性差异

“软件”的发展性差异:策略和关于思维的知识

另一种观点:模糊一痕迹理论

注意的发展

记忆:存储与提取信息

问题解决与推理

数字和算术技能的发展

对信息加工观点的评价

小结

第9章 智力的测量

什么是智力

如何测量智力

智力测验能预测什么

影响智商分数的因素

智力表现的社会和文化相关因素

通过补偿教育提高认知能力

创造力和特殊才能

小结

第10章 语言和沟通技能的发展

语言的五个成分

语言发展理论

在习得语言之前:前语言时期

一次一个单词:以词代句时期

从单词句到简单句:电报句时期

学前时期的语言学习

童年中期和青少年时期的语言学习

双语:学习两种语言的挑战和结果

小结

第四部分 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第11章 情绪发展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情绪发展概述

气质及其发展

什么是情感依恋

婴儿如何形成依恋

依恋质量的个体差异

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

依恋与后期的发展

没有形成依恋的婴儿

母亲的职业,日托和早期情感的发展

小结

第12章 自我和社会认知的发展

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尊:自我的评价成分

成就动机和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

我会变成什么样?自我认同感的形成

社会认知的另一面:对他人的了解

小结

第13章 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的发展

区分男性与女性:性别角色标准

关于性别差异的一些事实和臆测

性别特征形成的发展趋向

性别特征形成与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心理的双性化:21世纪的新观念

小结

第14章 攻击行为、利他主义和道德发展

攻击行为的发展

利他主义:亲社会自我的发展

什么是道德

道德发展的精神分析解释

认知发展理论:儿童作为一个道德哲学家

作为社会学习产物的道德(及社会信息加工)

是谁养育了道德成熟的儿童

小结

第五部分 发展的生态学

第15章 家庭

对家庭的理解

儿童青少年时期父母的社会化

兄弟姐妹及其关系的影响

家庭生活的多样性

儿童虐待问题

对家庭生活的深思

小结

第16章 家庭以外的影响因素——电视、学校、同伴

早期视窗:电视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

电脑时代的儿童发展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动因

同伴作为社会化的动因

父母和同伴作为影响的动因

小结

第17章 结语

有关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主要原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

附录概念核查答案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收集数据:寻找事实的基本策略

不管想要研究发展的哪个方面——如新生儿的知觉能力、小学生友谊的发展或者某些青少年开始吸毒的原因——我们都必须寻找到对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测量的方式。现在的研究者是幸运的,因为已经有了经过检验被证明是好的方法,他们可以依此来测量行为,来检验有关人的发展的假设。如果不考虑研究者使用时的技巧的话,那么,科学有用的测量必须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信度和效度。

如果不同的观察者在重复某个测量时能得到较为一致的信息的话,这个测量就是可信的。假设你进到一个班级里,记录每个孩子对他人的攻击行为的次数,但是你的研究助手按相同的方案再次观察这个班级的孩子,得出的结果却与你的测量结果不一致;或者你自己在某个星期里测量每个孩子的攻击性,一周以后用相同的测量方法再次考察这个班的孩子,得出的却是不同的分数。显然,你对攻击性的观察测量是不可信的,因为它所获得的是很不一致的信息。为了可信和有用这个科学目的,你的测量必须做到使不同的观察者能获得对孩子攻击性的同等评价(评价者间信度),并且对孩子进行一次测量后,隔很短的时间再施测一次,每个孩子的这两次测量之间的分数应该是差不多的(时间上的稳定性)。

一个测量如果测得了它所想要测的东西,那么它就是有效度的。显然,一个测量工具首先必须是可靠的、有测量一致性的,然后才可能是有效的。然而,有了信度并不能保证就有了效度(Miller,1997)。比如,如果观察者简单地把所有的身体强制行为都归为攻击的话,一个测量儿童攻击性的非常可靠的观察方案就会高估攻击行为。研究者没有认识到不少高强度的行为只是代表了一种令人愉快的打斗游戏的形式,并不带来伤害或没有攻击的意图。显然,在让我们相信研究者所收集的数据或所得出的结论之前,研究者必须先证明所测的恰好是他们想要测量的那些特性。

一定要牢记测量的信度和效度的重要性。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测量人的发展的几种方法。

P13

序言

一位先哲相信,人生最伟大的探险就是对内在世界的探索。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无数次地问自己,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在许多方面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此相似,而在其他方面又如此不同?独特的遗传基因,特殊的生活经历,相同或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如何交织在一起使你成为现在的你?如果你已经或将要为人父母,你还会对自己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发展感兴趣,你会希望知道怎样才能实现最优化的发展目标,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健康快乐地生活,并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能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对此你可能有种种解释或困惑,而心理学家则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人的心灵奥秘和发展轨迹。

这本《发展心理学》的作者David Shaffei教授任教于美国乔治亚大学,长期从事人类发展和社会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同时兼任美国《人格和社会心理学杂志》、《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学刊》及《人格杂志》的副主编。基于发展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相结合的独特的学术背景,他在1979年率先出版了《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一书,多年来美国许多高校的研究生院和大学高年级陆续开设了社会性与人格发展课程,均采用了那本教科书,深受读者欢迎。我于1991年在国内最早开设社会性与人格发展课程时引入了该书的英文第2版(1989)作为教材,以后又采用了第3版(1994)和第4版(2000),教学相长,获益匪浅。2003年初,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将Shaffer教授所著《发展心理学》第6版送到我手里,浏览之后,我欣然接受了翻译任务。因为我相信,这同样是一本非常好的教科书,我愿意把它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希望与关心儿童及青少年发展的广大读者共同分享。

本书鲜明的特色之一是内容新。作者力求准确反映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介绍了许多新理论、新方法、新研究和新的实践建议等,大约80%的参考文献是1990年以来的研究报告。尤其是扩充了研究前沿的一些论题,并增加了许多关于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以及发展的生态学的内容。

特色之二是立意深。作者贯穿全书强调了整体观这一现代发展科学的核心理念,他特意用发展学家这一术语指代发展心理学家,以突显人类发展科学的跨学科研究特点;从教材结构的整体安排和内容上也可以看到,几乎所有涉及的发展领域都强调了生理基础,以及认知、社会性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各种理论流派的介绍不仅体现了兼容并蓄的特点,还注重揭示了各种理论流派潜在的世界观或哲学基础。对发展过程的重视,不仅为读者勾勒出了人的发展全貌,还能让读者深刻理解发展发生的原因及其复杂性。

特色之三是语言风格的口语化。作者始终把读者视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让你感觉有位智者在与你倾心交谈,在娓娓道来之中,激发了你对发展中的人的兴趣,解答了你的种种困惑、疑虑和所关心的问题;让你感觉到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类发展轨迹的追踪是如此奇妙,尽管你也会看到先行者经历的种种艰辛和曲折。当然,作者也留给你许多对生命价值和发展意义的思索。

参与本书翻译工作的都是从事发展心理学和人格研究的专业人员,也是我的博士生或硕士生。各章译者分别是邹泓(序言)、李冬晖(第1章)、屈智勇(第2章)、张春妹(第3章)、赵霞(第4章)、李文道(第5章)、高琨(第6章)、马存燕(第7章)、李兵(第8章)、张秋凌(第9章)、李一茗(第10章)、侯珂(第11、12章)、刘艳(第13章)、鞠亮(第14章)、王英春(第15、17章)、杨晓莉(第16章)。他们除翻译了各自的章节外,还进行了多次互校。其中张秋凌负责翻译的组织、联络工作,并与侯珂一起协助我做了前期的审校,为保证翻译质量花费了不少心血。李文道、赵霞也参与了部分审校工作。全书最后由我做了统校。

在译稿即将付梓之际,回想当初翻译工作的正式启动,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2003年4月18日下午,我召集了全体研究生开会。那是SARS病毒已悄然肆虐,而我们却刚刚得知的日子。那天我给他们布置了翻译任务,我们相约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共渡危机。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无一人离京。大家在电话中或网上相互传递着彼此的关爱和鼓励,还交流着翻译的酸甜苦辣,为名词术语的统一和翻译风格的把握切磋着。当一切恢复正常时,同学们拿出了翻译的初稿。我想,这本译稿不仅凝结了集体的心血,也融入了一段特殊的记忆。

对译著“信达雅”的追求是译者的心愿,但限于水平,在名词术语的翻译和作者意图及写作风格的把握等方面,肯定还有不妥之处,希望读者予以指正。

最后,特别要感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引进了这本教科书,感谢编辑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努力。

邹泓 谨识

2005年元旦

于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公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13: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