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特别是自动气象站的快速发展,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大量的加密。本书规范了观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归档等各环节的数据文件格式,是气象业务和研究部门应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保证。记录簿表是《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用来记录观测数据和编制气象记录报表的基本载体,是气象观测站提供气象资料服务的重要内容。
本书是中国气象局2003年印发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重要补充,是气象行业业务的标准。本书可供从事气象业务、气象科学研究、大气探测、气象通信传输、气象资料处理和自动气象站生产的专业人员参考和使用。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了适应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发展,中国气象局在组织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编写的过程中,同时组织了对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的研制,作为《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补充,并与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簿表格式合并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2004年8月以“气发[2004]208号”文件正式颁发实施。
本格式中的数据文件包括自动气象站采集数据文件、气象站实时地面气象数据传输文件、中心站地面气象数据传输文件、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气象辐射观测数据文件和地面气象年报数据文件。自动气象站采集数据文件是由自动气象站数据采集器处理后,通过通讯接口直接存储到计算机硬盘中的数据文件;气象站实时地面气象数据传输文件是气象站通过自动气象站或人工观测的地面气象记录实时形成的数据文件,该文件可作为实时上传的地面气象报告;中心站地面气象数据传输文件是经过自动气象站组网,中心站对各子站的实时地面气象数据文件进行汇总后,形成的包含各子站实时地面气象数据的文件;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气象辐射观测数据文件和地面气象年报数据文件是指包含气象观测站基本信息、各种气象观测要素和台站附加信息等内容,并经各级质量控制后,形成的气候资料档案数据文件。
自1978年以来,中国气象局先后制定了多种气象资料信息化模式,成为数据采集、信息传输、资料处理的基础。尤其是“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A0文件)在业务中运行20余年,所记录的1951年以来全国地面观测数据,在气象业务和服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统一了各类观测站的数据格式,增加了自动观测数据的方式位,命名为A格式。本次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依据现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2001年版A格式进行了补充修改,将一个站月的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附加信息综合构成在一个文件中,涵盖了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的全部内容。为了满足业务发展及服务的需要,完善和制定了气象辐射观测数据文件格式和地面气象年报数据文件格式。这些数据格式适合我国现行的各类地面气象观测站、各种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记录簿表是《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用来记录观测数据和编制气象记录报表的基本载体。在本格式中,规定了各种簿表的样式,包括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簿、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气象辐射记录月报表和地面气象记录年报表。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簿记录人工观测的情况,是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工作的基础表簿之一,对于自动站气象记录观测簿中没有记载的内容,可通过业务软件逐日打印。按观测方式将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气表一1)分为人工、自动、基准三种;地面气象记录年报表(气表一21)均按一种格式编制,内容按照现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进行了补充、修改。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编制的各种气象记录报表是气象观测站提供气象资料服务的重要内容。
在本书出版前,根据业务需要,对中国气象局2004年8月下发的“气发[2004]208号”文件“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中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不同之处,均以本书为准。为了满足加密自动气象站发展的需要,增加了附录“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管理办法”和“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管理办法”,使本格式更具有完整性。
本格式由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组织编写,熊安元、刘小宁、王颖、孙化南、杨志彪、吴增祥、郭发辉、吴必文、黄永新、陈永清、王树廷、李崇志、任芝花、王孝芬、柏兰等同志参加编写,徐亚英、杨根录同志对部分数据文件进行了修改。
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
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