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蔡葩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真正的历史从来都不储藏在浩繁的卷帙中,而是刻录在人们揪心的回忆里。对宏大历史叙事遮蔽下的个人命运的关怀,使作者走上了与时间相逆的旅程。她以超出常人的热情,深入深巷老宅,抢救业已模糊的记忆,与遗忘作斗争。在写作中,作者投入的巨大的个人热情,几乎让作古的人开口说话,特别是涉及到人道主义灾难的时候,她的手和那些受害者紧紧地握在一起,愤慨之情难于掩抑。在她的笔下,良知成为审判历史的惟一法官,不论时势多么复杂险恶,人都必须以死来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负责,逃避责任的人最终都得不到灵魂的安宁。看了她的书,让人想起自己遗忘了多少沉重的记忆,遗忘是一种怎样的罪过啊!

目录

序言一 找回南洋/韩少功

序言二 生活的过去进行时/孔见

“五层楼”的海上旧梦/l

1948年的吴慰君/1

出走五层楼/4

跟随勇敢的心/8

自由的召唤/11

海口名媛吴玉琴/15

与梁公子的天作之合/15

丽人征战商场/18

沦陷期的人性考验/22

蔷薇蔷薇依旧开/28

已逝的美丽:裕大商行和大亚旅店/30

裕大,昔日海口的时尚窗口/31

大亚旅店南洋风/35

格格遗事/39

在孙中山身边的日子/40

伟人促成的婚姻/42

身世飘零到天涯/45

艰难时世的精神守望/49

抗日烽火中的爱情/5l

何处是故乡/57

北方饭馆的琴声/61

回望紫禁城/64

最后的尊严/68

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72

在那遥远地方/72

梦中卡秋莎/78

大光影楼的美丽女子/82

老了也可以是天使/86

来自海南的少女/86

女界有奇才/88

马六甲海峡的风/94

往来于新加坡/94

文艺轻骑兵/99

戏剧的人生/102

海外的牵连/105

在邓大姐的客厅里/109

香港游的主要创办者/109

翻开地下学联那一幕/116

难忘泰国柚木情/120

国医出白海南岛/123

怀抱梦想远走泰国/125

湄南河上的婚礼/126

蔡廷锴拜会名中医/129

逃难的诺亚方舟/131

未竟身后事/134

辛亥革命党人的遗孀/137

黄花岗起义的幸存者/137

黎明前夜别妻儿/140

尸骨未寒44年/146

留守新娘/150

家中守望南洋客/151

魂归万泉河/155

寻找三姑妈宋美龄/159

宋韩本一家,血脉仍相连/160

纽约街头的哭泣/161

未遂的心愿/163

北汶浪归来——归侨冯子平家事/166

出自华侨世家/166

北汶浪的船歌/169

参加开国大典/172

琼台书香三百年/176

民国豪杰出琼台/177

琼台学子荟萃里昂/187

遥想名师当年/189

桃李芬芳各千秋/19l

詹家两代入主琼台/203

文化大师陈序经/207

是谁造就了陈序经/207

全盘西化论的提出/210

独为神州惜大师/21l

颜任光与私立“海南大学”/217

传教士慧眼识才俊/218

北大首任物理系主任/220

出长私立海南大学/222

椰子园叙事/227

南洋少年邢浪平/227

王其钟的法国母亲/230

惊悸“九二七”台风/233

江南才女谢钿的身世之“谜”/235

不当花瓶的女科学家/242

别了,椰子园/248

繁花凋落黎明前——琼崖地下学联冤案始末/252

冤案惊动中央高层/254

热血青年投奔根据地/260

悲剧为什么发生/263

幸存者访谈:自由树的血迹/265

纯真至爱已不在夜半依床暗自伤/269

后记/蔡葩

试读章节

的召唤

2004年7月5日,这位经历了三个不同时代的百岁老人,曾经风姿绰约的潘兰,在事隔半个多世纪后第一次奇迹般地出现在海口得胜沙路上,她的心里萦绕不去的还是女儿吴慰君最后的遭遇和五层楼悲伤的记忆。此刻,她坐在街边的座椅里,仰望不远处的五层楼,对着我们,欲说还休。“她是谁?”一位过路的中年女人问。“她是五层楼胜利大戏院的老板娘。”一位长者回答。“五层楼里有过胜利大戏院?”疑问,疑惑像涟漪泛开。此时,越来越多的人聚拢过来了,他们已将她围住。人生在世,渺若微尘;昔时之女主人,已然百岁老者,而今人物两非,真如梦境一般啊!

潘兰老人的出现,多少印证了一直笼罩在五层楼身上的传奇:大约在1932年间,从文昌铺前港通往海口的路上,一车车从泰国上岸的钢筋、楠木、水泥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口得胜沙路。时任法国银行驻越南防城总代理的吴坤浓之父已经选好地址,要在这里建立一座海口最高的五层楼。1935年,当楼房即将盖好,吴父却被法国人告上法庭,称他挪用了法国银行的公款建造私宅。告的结果要么是以楼相抵,要么判终身监禁。想为自己讨回公道却因证据不足而吃了官司的吴父,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放弃自己倾注了心血的五层楼,于是,无奈的吴父最后选择了坐监。他最终病死于狱中,于是,大儿子吴坤浓变成了这栋楼的主人。

法国人对吴氏父子的悲壮选择充满着西方式的迷茫。但是,现在,已经稳当地掌握在吴坤浓的手中了。然而,这看似稳当的东西,却在1952年土改来临的时候丧失了。现在,五层楼的吴氏两家人,以及那位曾经爱过、痛苦过、快乐过的可爱的吴慰君,似乎也变成了另一个传奇了。

老人身着蓝花花的上衣,裤子也是花的,梳妆整洁,依稀可见当年的俊模样和那一份悠然的自信。她还是步履稳健,拒绝一对儿女的搀扶,倔强地独立行走着。在得胜沙路上,老人步步回首,却又喃喃自语:“现在已经不如从前热闹了,已经有些寥落了。”她还习惯用标准的粤语与人交谈。现在,她用的是“寥落”二字,让人心中涌起一丝感伤。她的记忆是时断时续的。是啊,叫一位百岁老人去回忆前尘往事,尤其不能绕过自己的爱女慰君,确实是一件不忍之事。

“当初在香港好好的,干吗要回来啊?”不像是抱怨,像是自言自语,但隐藏不住的却是不易察觉的伤悲。人生充满了多少的巧遇啊,往往一闪念间就改变了生命的轨迹,又有多少人能够预知自己的未来,把握自己的命运?潘兰老人眼里闪着泪光,她想上楼去看看女儿慰君当年居住的房间,因为她听儿子多旺说,姐姐的房间已经被堵死了。因为楼道太黑,儿女们怕母亲行动不便,她只能在楼下仰视了。现在,对女儿的回忆要借助多少物件呢,五层楼提供了一个伤痛的背景。这么多年她不愿意回来,就因为她总能从这楼道里看到自己永远也不会回来的漂亮女儿。

她永不会忘记1949年8月下旬的那个夜晚,那时,她才刚刚生下最小的女儿。前不久慰君还从根据地悄悄地捎一封短信回家,说庆贺妈妈为她添了一个小妹妹,她在根据地一切都好,这里时刻都在准备迎接海南解放,等解放了,合家就可以在五层楼团聚,我就可以见到小妹妹啦。女儿的语气里还像在家时那么乖巧,她的短信是通过交通员秘密传递的。潘兰怎么也想不到,慰君怎么可能在写下此信不久,就和自己的伴侣林云在五指山根据地,双双冤死于“革命”的枪口之下?

后来,还是慰君的同伴向人们包括这位不幸的母亲,叙述了在根据地发生的一切。1949年8、9月间在琼崖区党委所在地白沙县毛栈乡发生的“琼崖地下学联冤案”(1953年得到中共中央的平反昭雪),林云与慰君首当其冲。当年只有16岁、刚刚从国外投奔到根据地的朱碧玲女士告诉吴母说,没有想到在根据地会碰上慰君这样文雅端庄的姐姐。我初来乍到,对满是茅草屋而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根据地感到新鲜和兴奋。记得那天见到慰君时,她正坐在小凳子上,把卧床当书桌,用非常漂亮的正楷写墙报。她莞尔一笑,用流利的粤语对新来的我表示欢迎,并说,她叫吴峰,是她一位叫林云的同志为纪念她走向革命而起的名字。她的善解人意和美丽温柔让我一下子感到自己此行的艰辛没有错。慰君当年约莫20岁的年纪,和人们熟悉的富家女走向革命的形象是多么的吻合。正说话间,一位青年男子翩然而至,他手里拿着一篇稿子,眼睛也会说话似的,见到我,先自我介绍说他叫林云。当悲剧发生以后,我才知道这两个为革命罄尽热血的可爱青年是生死相依的情侣!

碧玲说,那是她到达根据地的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十多位男女青年被叫去开会了,我第一次听到“特务”这两个字。突然我们全部被捆绑起来,然后分别被投到一间间草房子里,吴慰君竟然也被抓去审讯了。满以为我们可以在这里冲到海口,解放海南岛,但是,在莫名其妙的一瞬间,我们变成了革命的“敌人”。“记得那是被施刑以后的第7天,下午4点多的太阳还是火辣辣,有人到刑讯室来点名,点到慰君时,她以为党消除了对自己的儿女的误解了,她温柔地问:要不要带行李走啊?来人说:不必了,你‘解放’了。可冷不防,来人却将毛巾从她的脸部到后脑勺把她的嘴给封起来,由两名战士架出去,没有20分钟,便听到一阵阵机关枪声,还听到慰君姐姐喊着‘共产党万岁!’附近的老百姓多年来一直以为那天枪杀的14人是国民党啊……”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吴慰君和林云的声音穿越遥远的时空和生死,像光和电一样穿透我的心灵!他们双双倒在自己为之奋斗的土地上,倒在自己人所布下的罗网中。潘兰的叙述嘎然而止了,止之于悲从中来。她靠着思念和爱活到了今天,已经整整百岁,女儿慰君在她心里就一直鲜活着。追求自由并为之舍弃生命的好女儿,她已经死在她所向往的事业上,好像已经得到她所得的了:她的理想和爱情,她的以死来获得的永恒、解脱和生命的无尚的尊严。她的身后,是默默地持守了半个多世纪而依然耸立的五层楼,它的存在,让人无法抹去吴慰君的悲剧命运……P.11-14

序言

南洋(代序)韩少功

在海南岛生活多年以后,我一直希望有条件的朋友写一本有关南洋的书,填补我的知识空白。

所谓“南洋”,是一个跨国性的人文地理概念,旧指东南亚广阔的环海地域。广义地的南洋文化圈,似乎也包括中国岭南的一脉近海城乡,如香港、澳门、广州、海南等等。在中国人以前的俗称里,“南洋”既区别于欧洲“西洋”,也区别于日本“东洋”,但同著一个“洋”,显示出它也是一片现代化风生云起之地,曾先于沉闷和迟重的中国内陆,上演过轰轰烈烈的文明革新运动。陈序经在中国最先提出“全盘西化”论,不失为这种南洋文化的学术领唱。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早期主要依托着南洋的思潮、风气、人力以及物质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南洋文化所孕育的政治狂飚。

陈序经与孙中山的时代已经远去,在诸多历史叙事的编织和覆盖之下,南洋的面目已模糊不清。除了《星星索》一类遥远的歌谣,当下的中国人还能记得什么“南洋”?还知道多少“南洋”?走在今天海南的城乡,斑驳的骑楼,低矮的茶吧,冷落的旧渔港,还有椰林深处荒废的铁桥或球场,构成了仅有的一点历史遗痕,像一场烈火燃烧过以后的零落灰烬,让人难以辨识往日的面目。不仅是渡海南游的很多大陆客,就是很多海南人自己,也难以想象当年海岛上外国领馆林立的奇观,难以想象早期黄埔军校里竟有一千多海南子弟的史实,更难以想象东南亚各国商人、渔民、学者、革命义士等等在此吞吐如潮共图伟业的盛况。直到民国成立,逐渐强化的民族国家边界把南洋大卸八块,于是南洋的历史遂告冷却,海南成了中国版图中一个边缘小岛,只能目送着中国革命与发展的中心舞台逐渐北移。而一段辉煌的历史,从此就渗入沙土和飘入丛林,与人们一次次擦肩而过。

海南作家蔡葩是个有心人,近年来避开某些文化时尚的喧哗,潜心搜寻和辨析历史的残迹,一心把过去的时光唤醒。在她深情灌注的笔下,一个个曾经生活在南国椰岛的学者、军人、医生、渔民、名媛、富商,终于抖落岁月的尘埃,走出遗忘的暗层,与当代读者实现了迟到的相认。细心一些的读者不难看出,这些人的故事发生在陆之南和海之北,既凝结着内陆文化的千年重负,又集聚着南洋文化的八面来风;既连接了文化的世代更迭,又横跨了文化的地域板块——他们与内陆和南洋都有诸多血缘的、经历的、知识的、习俗的联系,使他们在动荡的整个二十世纪见证了特有的交汇和挤压,特有的爆发和沉寂,还有非同寻常的欣悦与悲凉。他们在历史中匆匆掠过的身影,不能不使我们掩卷之时,两目空茫,一声叹息。

这当然还说不上是一本完整而详实的南洋史,但历史从来就是人的历史,更是普通人的历史。蔡葩的写作,也许就是重新找回南洋的一个开端。这个开端所指向的各种人生远岸,还有众多普通人思想和情感的纵深,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寻和想象。2004-12-31于海口

后记

深夜来临,我近海的家涛声隐约涌动,两年多来拜会过的那些老人的面容,在潮声中渐次闪现,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使我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对浮沉在过往时代的从未谋面的人的命运,有了一分难于释怀的关切,对那些远去的灵魂有了莫名的牵挂。这些风烛之年的老人,我的世界已经和他们的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仅因为他们是我的忘年交,还因为他们心中有着一部和我们不一样的活的历史,不一样的记忆。这些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淡化,在宏大叙事遮盖下的个体命运和历史的真实几乎掩埋在过往的烟尘中,成为极少数人心灵的隐秘。近年来,随着城市研究、人文地理、往事记忆的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对往事的追怀已经变成链接过去、复活以往时代以及发掘人文资源的重要手段,而和老照片连在一起的个人历史,更是让人直观地看见曾经上演过的历史一瞬,并以此来对抗遗忘。

2002年3月,我所供职的《海南日报》家庭版开辟《似水流年》专栏,我有幸成为该专栏的主要作者。从《海口名媛吴玉琴》在报纸上连载开始,我尝试着用自己的生涩之笔,去再现业已埋没的人与事。想不到,该专栏图文并茂的风格和历史感怀得到了读者的热烈关注,并得到来自同行和专家、学者的鼓励与支持。于是,便一发而不可收,进而加入到对地方人文历史的挖掘整理工作。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刊登在《海南日报》上的文章引起了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张杰老师的关注。2004年,作为国内有影响的刊物,《老照片》连续4期刊登了我的文章,其中的《繁花凋落黎明前》更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并引发了一些评论,该文在网上也传播甚广。

2004年2月底张杰老师专程从济南来到海口,看了我当时所有的书稿及老照片,他的职业敏感和敬业精神让我深受鼓舞,他对书稿和我的写作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同时表示可以向山东画报出版社推荐。书稿很快得到《老照片》主编冯克力先生的认可。2005年1月底当我终于将书稿和图片都交给张杰老师时,我深深感到命运对自己的垂青。在此,我首先要感谢冯克力主编和张杰老师,感谢山东画报出版社,没有这个美好的机缘,本书不可能这么快就能够与读者见面。

感谢《海南日报》的领导和同仁给予我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我所在的文化生活部的主任和编辑们对我写作的指导和关心。因为有了《海南日报》这个平台,才有了这些年在《似水流年》上的专栏文章,才有了这本书。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著名作家韩少功先生一向来对我成长的关心,他的序言对我是一种激励和启示;感谢《天涯》杂志社长孔见先生,他对该书所做的评价让我对今后的写作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还有从未谋面的知名青年学者傅国涌先生,他最先在《老照片》上发表的评论激励了我写作的信心;著名评论家何西来先生、蔡翔先生、单正平先生以及原《中国时报》社长高信疆先生等也曾对我的写作给予指点和鼓励,知名的网络作家清秋子先生读过我的全部书稿,并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我尤其要感谢所有接受我采访的先辈们和他们的家庭成员,他们卸下了诸多思想包袱,敢于直面人生,他们的真诚袒露和热切期待使得我的这些文字能够源源不断地从历史的烟尘中清晰地显露出来。蔡葩 2005年2月于海口

书评(媒体评论)

蔡葩的写作,也许就是重新找回南洋的一个开端。这个开端所指向的各种人生远岸,还有众多普通人思想和情感的纵深,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寻和想象。——著名作家韩少功  蔡葩女士的著作不可能是海南岛诸多往事的惟一版本,但她身上所携带的激扬的道义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眷恋,赋予了这份记录感人肺腑的力量,也加深了我作为一个亚洲男人的罪孽感。看了她的书,让我想到自己遗忘了多少沉重的记忆,遗忘是一种怎样的罪过啊!——《天涯》杂志社长孔魁  《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这部书可以有很多读法,然而决不仅仅只表达了优雅。我从中读出了——历史的公正。当无数虚幻的烟雾散尽时,历史的真实就如老树苍劲的纹理,赫然浮现,清晰如昨。在这里,一枝女性纤秀的笔书写的是本应由男子汉担起的道义。——知名网络作家清秋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