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学在近代中国有史以来,北大就一直处于无法动摇的首席之位,北大就一直是令人无法忘怀的精神家园。北大百年学术史,就是中国近百年学术史最好的代丧。先贤有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百年北大,精神不堕,学术不堕,所凭借的,正是北大诸先生。他们以其非凡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以及独特的学术思想、研究心得、治学理念成为莘莘学子渴望知晓和学习的楷模。本书向读者介绍了18位作为北大多领域学科带头人的学者,以这些北大学人的学术历程为视角,意在揭示在这喧嚣和浮躁的现代社会里,北大人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创新,以及这份真挚和执著带绐我们的启示和信念。
自近代以来,北大培养和吸纳了一大批中国的思想巨人和学术精英,星汉灿烂,既是北大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国的骄傲。曾经的学术大师们的思想至今还启迪着人们,他们的治学态度、高尚人格和奇闻逸事也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北大上空飘荡着的精魂。自大学在近代中国有史以来,北大就一直处于无法动摇的首席之位,北大就一直是令人无法忘怀的精神家园。北人百年学术史,就是中国近百年学术史最好的代丧。先贤有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百年北大,精神不堕,学术不堕,所凭借的,正是北大诸先生。他们以其非凡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以及独特的学术思想、研究心得、治学理念成为莘莘学子渴望知晓和学习的楷模。本书向读者介绍了18位作为北大多领域学科带头人的学者,以这些北大学人的学术历程为视角,意在揭示在这喧嚣和浮躁的现代社会里,北大人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创新,以及这份真挚和执著带绐我们的启示和信念。
季羡林选择了西洋文学专业,这无疑是他自幼的外语兴趣在起作用。这时他的英文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在人大学的同一年还连续在天津《益世报》等报章上发表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等多篇译作。而清华园的教授中有许多是外籍人士,无论来自何方,他们上课都用英语,就连中国教授也多半要讲英语。西洋文学系的课程也以英国文学为主,课本都是英文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季羡林的感觉自然是如鱼得水,学起专业课来一点也不费力。
季羡林进入清华的时代,正是民国时期学术繁荣的顶峰,清华园中云集着无数名声显赫的教授大家,他们开设了各种丰富的课程,这使季羡林有如进入琼林仙境,面对七宝楼台的感觉。他拼命地选课,到处旁听,领略了许多名流学者的风采。虽然他的专业是西洋文学,但出于对中国文学始终不渝的爱好,季羡林旁听了朱自清、郑振铎、俞平伯等许多著名教授的课程,并和他们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在这些旁听课中,对季羡林影响最大的是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为了买到参考用书《六祖坛经》,季羡林还专门跑到城里的一个大庙去。陈先生讲课与文学教授大不相同,并不随意挥洒,而是严谨论证。他总是像写文章一样,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和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缜密细致,如剥茧抽丝,没有丝毫的纰漏。季羡林对此极为敬佩,把听陈先生的课当作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而陈先生这种丝丝入扣的做学问的方式,正好与季羡林严谨、缜密的思维方式完全合拍,他几乎在那时就确立了以后的治学风格,认为如果做学问,就应当像陈先生那样一丝不苟。可以说,陈寅恪先生的治学风格几乎影响了季羡林整个学术生涯。除了学术,在为人方面,陈先生的清雅散淡、朴实无华也给季羡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让他懂得了在毫无修饰中却反而能最好地体现出大学者自然随意,返璞归真的名士风范。
在广泛听课的同时,季羡林也开始在课余写一些散文,并拿给经常与自己在一起纵情谈论的同学们看。当时清华的教授中有一位一点架子也没有的,这就是西谛(郑振铎)先生。他性格坦率随和,经常与一帮文学青年交谈争论,季羡林也是其中的一员。西谛先生当时与巴金、靳以一起办了一个大型的文学刊物《文学季刊》,他很乐于把这些后生小子吸收进来。
P7
北大作为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在人们的心里有一种神奇的魅力。这种几乎无法言传的精神吸引力来自北大的方方面面,但最重要和最本质的还是她异彩纷呈的学术思想和精神。
北大无论被人赋予了什么样的神秘色彩,她本质上始终是一个学术摇篮,而她的终极价值也在于她对真理的追求和贡献。
自近代以来,北大培养和吸纳了一大批中国的思想巨人和学术精英,星汉灿烂,既是北大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国的骄傲。曾经的学术大师们的思想至今还启迪着人们,他们的治学态度、高尚人格和奇闻逸事也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北大上空飘荡着的精魂。
北大的学术传统是代代传承的。民主自由、兼容并包、思想活跃、视野广阔和历史责任感,造就了北大良好的学术氛围。这样的氛围培养、造就和吸引了当今中国最优秀的学术工作者。他们在燕园里思考、研究,并把他们的思想成果教授给年轻一代。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对中国的学术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北大向来被认为是引领着中国思想的潮流,是走在时代最前端的。北大的学术工作者们也确实富有学术的勇敢精神,敢于怀疑和挑战,这是他们为什么能够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思想和与众不同的观点以及有趣别致的学术体系的原因。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们又是相当缜密和严谨的。他们厚积而薄发,十年磨一剑,有着相当艰苦的积累过程,这使得他们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任何一个时代,把追求学术作为终身职业的只能是少数人。这既需要天赋,也需要勇气,还需要契机。然而正是这少数人,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理性精神,也预示着下一个时代的智慧进程。他们是可敬的,是幸运的,而且也是重要的。了解他们,其实就是在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理性思考状况,了解中国人如今最高的智慧水平,也是在深层次地了解我们这个时代本身。
如何才能够真正地了解生活在北大的学者们?他们在想什么?为什么要这么想?而我们又能够在他们思想的启发下如何去思考种种的问题?
通常,我们会认为这些学者们的思想艰深难懂,对于他们的专著也会望而却步。的确,学者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出于方便或习惯而使用一套特定的语汇,这样的语汇使我们觉得接近他们的思想是如此困难。但其实,一位杰出的学者和他们各自的学科一样,最本质和精髓的思想通常可以用很短的篇幅简单通俗地概括,艰深晦涩的只是一般人所不必要看懂的求证过程。因此,我们能够用便捷的方法去认识他们和体会他们的思想。
如果真是如此,我们就会感到幸福。尽管我们并不是学者,也许将来也成为不了学者,但我们追求精神充实和思想更新的欲望却总是常在的。
编写这一册《北大先生们》,就是为了让中国爱思考的人们有一个亲密接触那些北大学者们的机会,有一个站在智者的肩上看世界的机会,有一个体验与当代中国最杰出的思想者进行心灵交流的幸福的机会。
本书介绍了北大的18位著名学者。除了详细地介绍了他们在学术上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成果之外,本书还注重描述了他们在学术道路上的坎坷经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他们高尚的人格、丰富的情感。
当然,德才双馨或年高德劭的北大先生们远远不是这本小书所能含括的,我们将以“北大先生们”这个主题,继续关注北大的历史和文化生态。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于这些杰出的学者们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我们受益的不仅仅是理性的思想,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人格的净化和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