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创新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作者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逻辑和历史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长期致力于深入研究创新的历史演进、创新实践、科技创新和理论创新等,提出“创新哲学”范畴,形成了创新实践→创新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创新理论→创新规律→创新哲学研究的逻辑体系。
本书可以供广大从事创新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读者作为教材使用。
本书提出以“创新哲学”为中心的一系列科学范畴,系统地提示和阐明创新哲学的厂家对象、基本原则、科学体系、本质和规律,并进一步阐明创新人才素质理论、创新环境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认识、创新方式、创新过程、创新成果的评价和检验等重大理论。由此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创新”、“为什么创新”和“怎样创新”及其三者之间关系的哲学问题,揭示出创新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同时,科学地回答了创新素质、创新环境和他创新实践与创新人才创新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创新人才的成才规律和事业成功规律。此外还科学地指明了通过创新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使得本书同时具有了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序一
序二
第一编 创新哲学导论
第一章 创新哲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创新哲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创新哲学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创新哲学的科学体系和根本任务
第二章 创新哲学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创新哲学的主体性原则:人人能创新
第二节 创新哲学的时间性原则:时时能创新
第三节 创新哲学的空间性原则:处处能创新
第四节 创新哲学的条件性原则:利用条件和创造条件创新
第三章 “创新”范畴的探源与科学的理论创新
第一节 “创新”范畴的探源和历史演进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及其发展
第二编 创新的唯物论: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
第四章 创新主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实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节 创新人才的知识:建构科学的知识结构
第三节 创新人才的智力:建构科学的智力结构
第四节 创新人才的最高本质力量:建构科学的创新能力结构
第五节 创新人才的个性心理:建构创新个性心理素质结构
第六节 创新人才的认识方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七节 创新人才的精神:树立创新精神和培养创业精神
第八节 创新人才的人格:建构科学的创新人格结构
第五章 国家创新体系
第一节 国家创新体系概述
第二节 建设中国的创新体系
第六章 教育创新环境
第一节 家庭教育创新环境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创新环境
第三节 社会教育创新环境
第七章 学术创新环境理论
第一节 学术创新环境概述
第二节 国内学术创新环境
第三节 国际学术创新环境
第三编 创新的辩证法:创新的本质和规律
第八章 创新的本质
第一节 古代自然科学萌芽时期创新的本质
第二节 近代科学技术开创时期创新的本质
第三节 近代科学技术成熟时期创新的本质
第四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时期创新的本质
第五节 结论:创新的本质是科学
第九章 创新基本规律
第一节 创新的基本矛盾、基本动力和基本规律
第二节 创新规律的意义
第十章 创新人才的成才规律和事业成功规律
第一节 创新人才的成才规律
第二节 创新人才的事业成功规律
第三节 创新人才成才规律和事业成功规律的意义
第四编 创新认识论:创新实践、创新认识和创新成果检验
第十一章 创新实践和创新认识
第一节 创新实践
第二节 创新认识
第三节 创新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十二章 创新方式
第一节 原始知识创新方式
第二节 原始技术创新方式
第三节 组合技术创新方式
第四节 反转技术创新方式
第十三章 创新过程与创新成果评审和创新实践检验
第一节 创新的起点:选择科学的创新方向
第二节 创新的关键:确立科学的创新目标
第三节 创新的实质:科学地执行创新蓝图
第四节 创新成果的验收:创新成果的鉴定与创新实践检验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