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里面的故事环境基本上发生在冥界仙境,故事人物大多是花妖狐魅。蒲松龄以他超凡的想像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构筑起一个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从社会批判角度观照,这个幽冥世界乃是人间社会的真实投影,它揭示人世辛酸悲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偃蹇惨痛的生活经历;从美学理想角度观照,这个幽冥世界乃是人世理想的梦幻体现,它揭示出对人世善恶的最后清算和对人生憧憬的重新开始。因此,聊斋故事无论在情节曲折和环境奇幻,还是在人物遭遇和场景迷离等角度品赏,都会引发人们强烈的政治义愤、道德感怀和艺术遐想。
《聊斋志异》文笔简练,描写细膩,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典范。
“聊斋”是清朝贡生蒲松龄的书屋,本书由此得名。书中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塑造了善良可爱的狐仙花妖、神异灵怪,人鬼之间的恋爱,神怪之间的私情,表现了新颖脱俗的想像、瑰丽多姿的图景、生动传神的感情。其中,《阿宝》、《婴宁》、《葛巾》等等都是脍炙人口、风靡海内的佳构名篇。
《画壁》
江西人孟龙潭客居京师,一日与同住的举人朱某游一寺庙,殿宇和僧舍都不甚宽敞,惟有一个外地老和尚独居在内。他见客人光临,整衣出迎,并引导客人到处游览。他们走进大殿,正中塑有志公像,两壁壁画尤为精妙,人物栩栩如生。东壁画的是天女散花,里面有一位梳着双鬟的少女,拈花微笑,二日传情,欲语还羞。朱举人聚精会神地看了很久,不觉心驰神移,飘飘然像腾云驾雾般到了壁上。眼前重楼迭阁,已非人世,有一老和尚身披袈裟高高地坐在座上说法,围观的人很多。朱某也跻身人群中听讲。一会儿,像有人暗中扯他的衣裳,回头一看,却是那位少女,正笑着走开。朱某不由自主地跟上前去,经过曲径回栏,进入一间小屋,迟疑不前。少女回过头来,远远地摇着手中的花向他招呼,他这才壮着胆子上前。小屋中寂无一人,朱拥抱少女,也未遭拒绝,两人上床亲热。许久,少女关门离开,嘱咐朱某不要出声,夜间她会再来看他。
这样过了两天,一些女伴发觉朱某,取笑少女说:“肚子内的小郎已经很大了,还梳着双鬟学处女吗?”她们捧着玉簪、耳环,催她上头梳髻,少女含羞不语。有一女伴说:“姊妹们,不要停留过久,使人讨厌。”大家笑着离去。朱某见她梳着高髻,乌云低垂,比少女妆束更加可爱。四顾无人,渐渐进入佳境。正当两人缠绵之际,忽然听到靴声铿铿,锁声锵锵。随后有喝斥、争辩声。女子受惊起床,与朱向外偷看,见众女伴围着一个穿着金甲的使者,他脸黑如漆,手里拿着槌和镣锁,问:“都到齐了吗?”答:“到齐了。”使者又说:“如果藏着下界凡人,大家应该检举,切莫自找麻烦。”大伙同声说:“没有。”使者用老鹰般的目光,四面搜索。女子吓得要死,面如死灰,慌忙对朱某说:“你快躲到床下。”一边说一边推开壁上小门,仓猝逃走。朱举人伏在床下,连气也不敢喘。一会儿听到靴声到房内,然后又出去。良久,喧闹声渐渐消失了,心才慢慢地安定下来。但门外仍有往来说话声。由于在床下蜷缩已久,觉得耳内有蝉叫,眼里要爆出火花,简直无法忍受。他担心再出意外,只好等待少女回来,甚至忘记自己身在何处了。
这时,孟龙潭在殿中,转眼不见了朱某,疑虑地问引路老和尚,老和尚笑着说:“他听说法去了。”又问:“什么地方?”答:“不远。”过一会儿,老僧用手指弹弹墙上有朱某的影子,站在那里,好像倾耳听着。和尚又叫:“你的伙伴久等了。”话未完,朱某从墙上飘然而下,落地像木头一样呆立着,双目无神,浑身瘫软。孟龙潭大吃一惊,仔细盘问,才知他伏在床下,听到大声呼唤方走出来探听动静。大家看看壁画中拈花人已经螺髻高高翘起,不再是重髫少女了。朱某惊恐地跪在老和尚面前请求解释,老和尚笑着说:“幻由人生,老僧无法解释。”朱举人心灰意懒。孟龙潭却又惊又叹,两人彷徨无主,只得起身告辞,走出庙宇。
《崂山道士》
县里有个王生,排行老七,是个官宦人家子弟。从小就羡慕道教的法术,听说崂山有很多神仙,就背上书箱去寻访。
登上一座山头,有个道院,很是幽静。一个道士坐在蒲团上,白发披到脖颈,神采高超,不同凡俗。王七拜见后和他谈话,老道士讲说的道理非常奥妙,王七请求拜老道为师。老道士说:“恐怕你娇气懒惰,不能吃苦耐劳!”王七回答说:“我能吃苦!”
老道士的徒弟很多,傍晚集合在一起,王七一一向他们行礼。于是,王七就留在道院里。大清早,老道士喊了王七去,交给他一把斧子,让他跟随大伙去打柴割草。王七恭敬地接受了。
过了一个多月,王七手脚都生了厚厚的老茧,吃不下这种苦,暗暗有了回家的意思。
一天傍晚,回到院里,看见有两个人和师父一块喝酒。天色已晚,还没点起灯烛。师父就剪了张纸像镜子一样,贴在墙上。一会儿,那张圆纸像月亮般明亮,光耀全屋,亮得可以看到细针。各个门人围绕四周,听候差遣。
一个客人说:“美好的夜晚,极兴的快活,不能不共同享受!”就在桌子上拿了壶酒,分赏给各个徒弟,而且嘱咐尽酒量喝。王七心里想,七八个人,一壶酒哪里分得过来?徒弟就各自找碗和杯子,争着先喝酒,只怕壶酒喝完。可是斟了一遍又一遍,壶酒竞没有减少一点。王七很觉奇怪。
P1-4
《聊斋志异》是我国清朝初期优秀作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是作者历经30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收入小说490多篇。它的出现,立刻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极大兴趣,迅速流传开来。此后的200多年间,这部名著在人们的心目中和中国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的不少篇章被改编成戏曲、唱词、电影、电视剧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受到更多读者和观众的欢迎。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出生于书香门第,受当时社会环境和长辈思想的影响,自幼便热衷科举,但由于运气不佳,科场失意,直到7l岁时才成为一名贡生。家道中落的困窘使他有机会亲自体会下层社会的疾苦。官场的腐败,科举的弊端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这些使他对现实愈加痛恨。为了渲泄心中的愤懑和不满,他只有用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用虚构的故事揭露封建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揭露科举制度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毒害。在《聊斋志异》中,作者还用较多的篇幅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对理想爱情的向往。这些故事曲折细致,想像丰富,美丽感人,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聊斋志异》的伟大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它深邃丰富的思想内容,还在于它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善于把花妖狐精人格化,让幽冥世界社会化,从而表达作者理想的境界,给好人以好的结果,让坏人受到坏的报应。这种特点构成了作品想像奇特丰富,故事变幻莫测,境界神奇迷人的艺术风格。在众多花妖狐精幻化出的女性形象中,不仅有着人的美丽外貌和鲜明的性格,而且保持着超人的灵异,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真切感人,栩栩如生。再加上作品中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情节,偶然性与必然性、哲理性与戏剧性完美的结合,更是千回百转,扣人心弦,使读者得到了巨大的艺术享受。
本书是在原作的基础上经过认真遴选、改写而成的,由于水平所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这套世界文学名著宝库在读者和社会各界人上的关爱下已走过了三个年头,为感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也为了使本书更为完善,特进行重新修订,力争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希望得到更多人士的喜爱!
编者
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