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浓烈如酒的个性,有淡雅如茶的品性,所以有人喜欢她。她有斑驳陆离的长裙,她有乌黑披肩的长发,她拎着长长的花裙在沙漠里赤足狂奔……她就是三毛,一个游走在文学世界里的狂放不羁的灵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三毛)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兰芳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她有浓烈如酒的个性,有淡雅如茶的品性,所以有人喜欢她。她有斑驳陆离的长裙,她有乌黑披肩的长发,她拎着长长的花裙在沙漠里赤足狂奔……她就是三毛,一个游走在文学世界里的狂放不羁的灵魂。 内容推荐 三毛是俗人眼中的“畸人”,却是造物怀中的“骄子”。“天之小人,世之君子;天之君子,世之小人。”《庄子》书中的这段话,莫非就是专为三毛而写? 三毛对生命的理解,就是一个“玩”字,“我这一生就要要把它痛痛快快地玩掉”。她为读了点书、住在水泥丛林中、朝九晚五奔波于路途的“都市女性”,示了“女人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少年之逃学、青春期之狂恋、异国情调之浪漫爱情、英俊忠实大胡子丈夫、沙漠中白手起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总之一个字,就是“玩”。 她展示了那害着抑郁症的“都市女性”无比神往,却又不可能亲历的生活,展示了女人内心深处的一方“净土”,所以三毛在她们的心记,总占据着一角的地位…… 目录 序论 花虽逝,香永存 第一章 陈家有女 一、她的名字 二、一个女子的诞生 三、爱上了“匪兵甲” 四、灾难的来临 第二章 雨季不再来 一、轨外生活的开端 二、一种温柔而了解你的人 三、舒凡:擦肩而过的恋人 四、乐莫乐兮新相识 第三章“我的撒哈拉之心” 一、Echo,再见!Echo,再见! 二、6年之约你还记得吗? 三、最优良的家庭主妇 四、生和死有爱就隔不开 第四章 —个女人的生活方式 一、读书 二、写作 三、旅行 四、收藏 五、宗教 六、冥想世界 第五章 王洛宾、三毛、贾平凹 一、王洛宾——最后的恋情 二、贾平凹——云遮雾绕的“恋情” 第六章 自杀之谜 一、最哀伤的一次“三毛热” 二、死亡记录 第七章 她和他们 一、三毛和琼瑶 二、三毛和金庸 三、三毛和席慕蓉 四、三毛和张爱玲 第八章 三毛的文学世界 一、“游于艺”和“痴于艺” 二、撒哈拉魅力 三、精心构筑的自恋天堂 四、小女人情调 五、弥漫不尽的死亡意识 附录 关于三毛 一、众说纷纭话三毛 二、三毛生命里的几个最后 三、三毛作品简介 三毛年表 试读章节 “妹妹,你在干什么?” 女孩突然“噗嗤”一声笑了起来。母亲走过去,爱抚地拍了拍他的头,她这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母亲已经来到了房间。也许是外面找不到她,又害怕她到水缸里去玩,才找到这里吧。 她惊喜地抱起画册,问她母亲:“妈妈,为什么这个小孩只有三根头发?” 母亲接过画册一看,原来是大陆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张乐平先生的漫画在台湾的发行量并不大.尤其在三毛童年的时期,但她在那么小的时候就能看到如此优秀的漫画作品,确实是她的幸运。所以回大陆的时候,她专程去上海认了这个干爸。迟暮之年,一个女儿竟然千里迢迢赶来认父.这自然让张乐平先生喜不自禁.两人的这段相遇遂成文坛、画坛佳话。 “妈妈,他为什么叫三毛呢?” “他头上有三根毛啊,这是一个特别普通的名字啦,张家阿叔、李家阿姨的孩子都可以叫的。” “那我也可以叫吧?” “妹妹,你不是刚给自己改了名了吗?” 张乐平先生的这个漫画形象就此深深地印在了三毛的脑海里.她永远都记得那个头上翘着三根毛,四处流浪,永远也长不大的小孩。 1949年,蒋介石仓皇逃离大陆,陈嗣庆和哥哥陈汉清带领两家人乘中兴轮也离开了大陆,背井离乡迁至台北。跨过海峡。踏上一方陌生的土地,人的心里自然充满了忧虑,尤其是三毛的母亲,在旅途中区为忧虑导致晕船而几近吐死过去。三毛看着母亲所受的苦难.内心也有几丝忧虑,但她更多的还是被海上的风景所吸引,毕竟她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海上的白云和海鸥都让她对此次旅行充满了好奇。 到达台湾以后,两家人在台北建国北路一幢小小的日式房子里安顿了下来。当时,那个地方还是一片荒芜的街区。 初到台湾的陈家兄弟需要为建设新的生活而奔波,女人们则默默地在家里操持家务。两家大大小小十几口人挤在一幢小房子里,孩子们晚上还只得打地铺睡在榻榻米上。 但这样的困难在孩子们眼里算不了什么,他们都是天生的乐天派。看着房间里铺着的榻榻米可以光着脚在上面走,简直乐翻了天,三毛和哥哥们脱掉鞋袜在上面蹦啊跳啊,还大声地叫着“解放了,解放喽!” 在当时的台湾,“解放”是个十分新鲜的名词,也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名词,大人们听到叫喊声,自然赶紧跑上来喝斥住了这群兴奋的孩子们。 1950年,刚刚7岁的三毛穿起了校服,成了台北市中正国民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P9-10 序言 一、不凡人生 说起三毛,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非常熟悉,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而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她一生的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24种之多。三毛是一个热爱流浪、天性浪漫的人,自由不羁却又渴望安定。她曾经是一代读者的精神慰藉。是她给了很多人一个可能的梦,一个流浪远方的梦。在她的一生中,随时都准备着出发,永远是一种“在路上”的生命姿态。旅途中,踏遍万水千山,只为安抚今生不安的灵魂。大风吹拂着她的长发,那着一袭长裙的孤单背影,在灿烂的落日下,渐行渐远。《橄榄树》是一首有关流浪的歌,这个长辫子的美丽东方女孩,是为了什么来到,又为了什么离去呢?目光在远方,因为梦总是在远方,流浪的脚步,从来不为谁停留。不要问我从哪里来的孩子,我的根在脚下,就这样且行且寻,总有一天会找到前生的那个家。远离台北拥仄的天空,挥别城市询问的眼神,三毛推开世界的大门,不回头地离去,为了自由的飞鸟,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那失落在前世的草原,为了已苦苦等待的爱情。就这样,把整个青春雨季,轻轻关在了门后。明日,明日又天涯。 后来三毛找到了爱情。她想要的爱情,那个叫荷西的男人给了她生命中最珍贵的6年,但是,幸福最终像沙一样从手中漏下。那个没有过完的秋天,三毛的天空坍塌了。离开加纳利海边浪漫的别墅,她只带走了厨房里的一个螺丝钉和门口的一颗石子,她只身回到了台北。但她的心却永远留在了那陪伴荷西。 三毛,本名陈平。英文名为Echo,又有笔名“撒哈拉之心”。浙江定海人。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5岁时随父母迁居台湾。她从小酷爱读书,性格倔强。幼年曾就读于台湾省立第一女中。因为老师的一次体罚,她将自己锁进家中达3年之久,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三毛变成了父母最大的烦恼,她易怒,喜乐无常,郁郁寡欢。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她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为她以后的写作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慈父陈嗣庆不忍看这个有点古怪的二女儿荒废学业,便不管白天工作多么辛苦,回家后也要给她讲授中、英文,并不惜昂贵的花费让其学习钢琴,后因三毛兴趣短暂而不了了之。她后来又随黄君璧、邵幼轩、顾福生等老师学习绘画。三毛称顾福生对她有知遇之恩,正是在他的鼓励下,她创作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惑》,发表于1962年12月白先勇主编的《现代文学》杂志上。后陆续在《皇冠》、《幼狮文艺》、《中央日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了《月河》、《异乡之恋》、《极乐鸟》等一批作品。 为了寻找生命的真谛,敏感而又脆弱的三毛选择了休学,同样是为了探寻生命的意义,继续追索生命的谜底,她在若干年后又重新走进校园,在文化学院选读了哲学课程。在华冈校园读书的时候,她爱上了后来的台湾作家舒凡,但可惜这只是一种单方面的付出,她苦追舒凡多年依然没有得到他真正的爱情。为了疗伤,21岁的她踏上了去往异国他乡的旅途。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学进修时期,与后来与她生活了6年的西班牙男子荷西相识,两年后到柏林歌德学院专攻语言。此后分别在美、台两地工作了一段时间。经历了德裔恋人的猝死和画家的骗婚风波之后,她再度背井离乡,重返西班牙,在那儿重逢了等待她达6年之久的痴情男孩荷西。 由于“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她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交给了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她终于将流浪的心灵和飘荡的人生安定了下来,嫁给了小她6岁的,为了爱情去沙漠里受苦的西班牙潜水工程师荷西。 沙漠生活的几年,是三毛物质生活最贫乏、精神生活最富足的时候。她和大胡子丈夫在大漠里白手成家,从柴米夫妻到神仙眷侣。此时,她又拿起了搁置10年的笔,开起了第一家《中国饭店》。自此后,她以“三毛”为笔名,把遥远异域里的传奇生活用生花妙笔描绘出来。一个个故事从大漠飞到台湾,在读者中掀起了一股“三毛热”。《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背影》、《梦里花落知多少》、 《送你一匹马》……三毛的名字,在台湾以及海内外的华人世界中,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正如她母亲所说,三毛成为“大家的三毛”了。 6年之后,荷西的离世让三毛的世界轰然坍陷。三毛本来就是一根瘦弱的小草,而荷西一直是她茁壮生长的根须。6年的夫妻生活,她改变了很多,由原来那个多疑、暴躁的陈平变成了一个豁达、开朗、向上的Echo,但最爱之人荷西的早逝使她I体味到最大的失去,她再次陷入怀疑、悲观、厌世的情绪中。荷西去了,三毛欲追l随而去。因为他是三毛心中“永远的荷西”,他带走了三毛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这也意味着三毛一个时代的结束。“台湾是一生,沙漠是一生,荷西在是一生,荷西去世又是一生。”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她的知心好友,大陆所熟悉的琼瑶用了七个多小时阻止了她的自杀。琼瑶对她说:“三毛,不要光想着你自己的悲伤,想想你的父母吧,他们养育你长大,为你操了多少心。你怎么忍心再让他们白发人送黑发人,你怎么忍心再去折磨你可怜的爸爸妈妈呢?”她终于不挡琼瑶的劝说,不堪父母的慈恩,决心肩负“不死鸟”的重担。让对尘世留恋最少的她,坚守到最后。 台湾“解严”后,三毛回过大陆,到家乡祭拜先祖;也到过茫茫的戈壁,在那里冥想生命的意义。在饱览了祖国的河山后,三毛觉得该做的都做了,她感到倦了。然后,就像荷西的离世一样——突然之间,一早醒来,电视、广播、报纸就都宣告,那个对生活有着深切热爱,曾勉励、鞭策过许多人的开朗洒脱的三毛,也撒手西去了! 这样的收梢让人惊诧、哀叹!在预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她一生都想做个平凡的人,“做一个特殊的人,是最羞耻的”。可偏偏,她从来就是个与众不同的人,“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分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她是不平凡的,也包括这样的结局,她的人生是她的文章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成就了她的传奇,让人们不仅因为她的文笔,更因为她的人生而对她投入持续不断的关注。 女子,谁能够拥有三毛那种自由、独立、动荡不定的生活方式?谁能够像她那样选择在撒哈拉沙漠居住?谁能像她那样为了爱远走异国他乡?谁能像她那样在盛名之下选择主动结束生命的方式?女子,因为做不成她,所以才更加爱她。 二、平凡文章 三毛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平凡的叙述,然而这些平凡清朗的生命点滴,流进读者的灵魂深处,却变得悠长而隽永。三毛的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的处于生命雨季中的成长期作品,后结集为《雨季不再来》。作品晦涩、阴郁,充满悲伤、煎迫的感觉,技巧生涩。 中期的作品,即在搁笔10年后,在沙漠中重新开始她的创作,作品量大而影响深远。这一时期是三毛生活中最为愉快的时期,婚姻的和谐,周围景物的莫测变幻,激起了她极大的生命活力,在异质人群的亲切交往中,她性格开朗、热情而洒脱的一面开始显现。这个阶段的作品使三毛成功跻身于华文创作名家之列,其作品也在海内外大受青睐。在一系列以撒哈拉为背景,以她与荷西婚后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我们看出了流动于作品中的动人的情感激流:我们看到她对手足、父母、丈夫、朋友、邻人、陌生人,……以及对世间一切的爱与悲悯之心。这正是她作品的感人之处,也是她认为与荷西共同拥有的“门当户对”的东西——彼此在品格和心灵上的共鸣点。 早期散文创作《雨季不再来》,代表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和感受。她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我多么愿意爱护我的朋友们,看看过去的三毛还是二毛的样子,再回过头来看看今日《撒哈拉的故事》那本书里的三毛。比较之下,有心人一定会看出这10年来的岁月,如何改变了一朵温室里的花朵。”她希望读者能从她的故事里参悟到生命的变化与成长。 她认为写作只是生活的延续。且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她写作时,并没有“使命感”,否则会觉得做作。写与不写,全在想与不想之间,笔可以随时搁下或拿起,只看心里有没有话要说。她的写作只是自我精神的满足。她追求的是水到渠成的自然,她懂得“生活,是一种更真实”。她最坚持的一点是“我不能放弃赤子之心”。但有的时候她也怀疑自己的创作只是一己的得与失。一己的快乐与哀愁,这样的写作究竟有没有存在的意义。想得久了,就会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耶句话:“除非太卑鄙地偏爱自己,才能无耻地写自己的事情。”这句话真让她如坐针毡,难道自己那么多年的写作都是可耻的?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句话,三毛甚至一度中断了写作,但她又是那么容易被感动,有时候简直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笔,笔下的文字仿佛自动流淌出来,而正是通过这些平凡的文字,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女人,一己的幸福与哀伤也许不伟大,但因其是每个人想说而又没有说出的感受就变得宝贵起来。 荷西的去世带给三毛的打击是致命的。从此她失去了感情的归依,家不成家,心也无处栖息。再好的生命展现给谁看呢?那个相伴6年让她做真女人的丈夫提前走了,她不得不承受生命不可承受的重。这时的三毛变了,她强颜欢笑,而悲伤却抹不掉。她寄望于能改变一切的时间,让自己学会等待。她的半生已经过去了,等待和承受竞一直是她的宿命,她一直在等待着生的喜悦和爱的激情,但等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更沉重的打击,承受的是一次又一次更大的创痛。她寄情于哲学、宗教,想让自己平静下来。可时间带不走创痛,心缝补上依然有裂痕。强迫自己忘记失去的悲哀,同时也失去了真正的喜悦。也许这时的她并不是真正的平静,而是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麻痹和悲哀,是心如止水,心似死水。此时,i毛的作品风格变得简练、平直,简单中蕴藏着深刻。她不重技巧,言语平实,讲述起来平铺直叙,从来只用简单的字。 “很多人都说我在技巧方面需要加强,要写出我的情绪,我的心境,而我现在已经是那样平淡的人,我的情绪,我的心境就像白开水。”从表面看来三毛的文章如此平淡,可细看下去,我们依然可以读出她一直在用平淡的语调,反反复复地讲述着生命的本然真相。她永远都是那个传递爱的使者,创造爱的使者。 三毛在她的一篇文章中曾谈到阿拉伯人从饮茶中得到的人生体味: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也是最后一道,“淡如微风”。三毛的生命与作品,完整而完美地印证了这一历程。 不过对于三毛写作经历最有意思的一种看法,还是香港的一些记者们在她去世前夕创造出来的。 “回顾她的19本作品,三毛概分为5个阶段:一、16至2l岁的苍白少女阶段,从《雨季不再来》开始。二、10年以后的‘新娘阶段’,一个好快乐的女人。三、‘失去丈夫的妇人’,三毛说那时在教书。境界变了,情操也开始出来。四、‘根本不写稿阶段’,只写剧本,就是现在。五、一字不写的‘无字天书’阶段,是三毛的目标。平日就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在三毛的世界,只有看书、旅行、听音乐、扫地和发呆。她现在已拒绝社交。”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那时候的三毛已经对生活充满了厌倦之感,为她选择自杀这种方式离开提供了一种可以理解的背景。 当年受三毛影响的那一代人如今皆已走上了工作岗位,过上了平凡的生活,那些渴望流浪的日子已经远去,不再复返了。而三毛那些平淡却又不平淡的文字,却始终在我们的心中围绕,其实很深刻的东西,也可以用很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来。 小人物的平凡文章也自有它的那份精彩,而三毛笔下的流浪梦还在很多年轻人的心头不断呈现。 三、爱情:轰轰烈烈伤己心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爱的权利。爱情就像天上的太阳、月亮一样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没有到过爱情王国的人,没有品味过爱情幸福的人,还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人,对人生的体验也远非全面、深刻。马克思曾经说过: “一个人是干不成事的,要想美好地度过一生,就只有两个人的结合,因为半个球是无法滚动的。” 三毛曾发出这样的慨叹:“爱情有若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 她一生都在不断地追寻着爱情,却一直为爱所伤。只因为她爱得太深,爱得太浓,太深的感情往往会给对方带来沉重的压力,最终便可能是一种无奈的结局。 三毛的情事是浪漫的,也是悲剧性的,总是以她的伤心而告结束。 她渴望爱情,她更向往婚姻。 在与舒凡热恋时,她还不到20岁,她疯狂地追逐着这个高大英俊、温文儒雅、气质沉静的男孩,直到对方因为她的热烈而接受了她的爱,但又从来不对她付出同潜的爱。当舒凡毕业的时候,三毛向他提出了结婚的要求,但舒凡固执地认为应该院立业后成家,并且在他与三毛的整个交往中,他一直是被动的、勉强的,而三毛闻感情则是放任而浓烈的。这么一份灼人的爱大概让舒凡觉得不堪重负,让他觉得无法以同样的热情予以回应,于是他选择了退出。他永远不可能像三毛那样不顾一切地来爱。也不能把三毛当成生命的惟一。 把对方当成惟一的爱,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也许有吧,但舒凡对三毛做不到。虽然三毛为这份感情承受了过多的痛苦,虽然她在父母劝其不要投入太多感情的时候狂热地宣告:“我不管这件事有没有结局,过程就是结局,让我尽情地去爱吧!不要管我,也不必为我担心……”但她对舒凡的爱还是成了一场悲剧,她以远走西班牙这种方式斩断了那绵绵的情思。 当代美国哲学家E.弗罗姆说:“爱情与其他伦理价值一样在本质上是一种给予而非获取。这种给予意味着爱情主体作为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正是在这种给予中,我领略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敞开了我的活力。我把我的生机、活力给予他人,把自己的欢乐、兴趣、理解、知识、幽默、伤悲等一切活泼生命的表征给予对方,以充实他人,丰富他人,双方在互相的给予中创造出一个新的人格,造就一个新的自我,达到一种完善和谐的新境界。” 所以,尽管三毛的初恋以失败告终,但我们依然要说她是懂得爱情真谛的,何况悲剧的爱情更有一份感天动地的凄美,初恋让她终生难以释怀,也令爱她的读者惋惜,但她对曾经的付出并不曾说过一句后悔。初恋无悔。 有哲人曾经这样说过:“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所以不幸的二三毛只能选择逃离 两年的西班牙求学生活加上在欧美一些国家的游学,她感到疲惫了,正好父母又在大洋彼岸向她发出了急切的呼唤,倦鸟知归,4年漂泊之后,她回到了台湾。然后遭遇了一场骗婚,她为此伤心欲绝,其父拿买给她做结婚礼 一处房产无偿赠送给那位骗子画家;这才使三毛摆脱了梦魇。 三毛的伤心。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他们鼓励她出去走走。晒晒太阳,父亲还亲自带她去打网球。 就在打网球的时候,她结识了一位德裔教师。她感觉他是真的爱她的,而她也才刚刚25岁。正是结婚的年龄,他们一起预订了两个人名字排在一起的名片,一面德文,一面中文。但就在他们的婚期到来的前一天,三毛的这位未婚夫却因心脏病发作而猝死在她的怀抱中。 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台,远赴西班牙。 生命的最后。她在新疆和王洛宾“遇见”,一场促使她安定下来的“遇见”。她说她厌倦了流浪,她要把自己的后半生和西部歌王——一个有故事的人联系在一起,但她最终只留下一个离去的背影,残阳如血,映照着她的孤独。 爱情,轰轰烈烈的爱情,击中了她,又伤害了她。最后,再没有一个人值得她停留。于是。她以自缢的方式结束了生命。爱情先死了,随后,生命才死。 四、婚姻:平平淡淡总是真 三毛说: “婚姻是世界上最好的事情之一;对男孩女孩都一样。” 三毛在一次演讲时更是专门讲到了她对婚姻的看法,她说:“婚姻是很单纯、很认真的,我们是两个孩子在一起玩扮家家酒,我们没考虑到年龄、经济、生活的差异。婚姻要不要考虑到经济?我是很主观地说话,实在说,我结婚时,只有一个床垫子放在地上,铺块草席,还有4个盘子、4个碗、1个锅,也没有穿白纱,没有花,只有一把芹菜绑在头上,还是走路去结婚的,可是我要告诉各位,我是世界上最快乐的新娘。我的结婚礼物是个骆驼的头骨,也不是古玩店买来的,是捡来的。昕以我认为婚姻的条件,当然不能说饿得没有饭吃,但是我相信各位都起码有吃饱的条件。有些女孩觉得有钱,生活比较有保障,这是对的,但我是没有。是不是只要爱就可以了?我想爱和金钱并不相同。有些朋友最近打电话给我一打就是3个小对、4个小时,说她们的爱情故事,我听了之后觉得那不是爱情,我说你过两个月再来跟我讲,看还是不是他。是不是有爱就可以?我要问你,什么才叫爱?也许我是比较老派的人。我希望结婚时,你戴上他给你的戒指就是你对他的承诺,如果这一桩婚姻是对的,那么我要做你的好妻子,或是好丈夫。婚后会有多少多少的问题,但戴上戒指,心里已有承诺,今生今世,好也好,坏也好,生也好,死也好,爱就来了,这是一条最方便的路。” 她还说:“瞧着不顺眼,百万富翁也不嫁:瞧着顺眼了。亿万富翁也嫁了。”这句关于婚姻的名言,后来成为很多女孩子面对结婚这一人生的关键选择时的最好指导。 初见荷西时,三毛如此描述这个西班牙男孩子: “我第一眼看见他时。触电了一般,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英俊的男孩子?如果有一天可以做他的妻子,在虚荣心上,也该是一种满足了。那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 一贯地,我们可以从中读出三毛的自恋,即使是写荷西的英俊,也不忘记美化自己,但从她的这段回忆文字中,我们还是可以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英俊的男子更容易打动一个女孩子的心。但我们还得想到事情的反面,即无论那男子多么美,如果两人之间不能建立一种平等的婚姻关系,外表再美也不过是伪饰,是对婚姻不和谐的一种补偿罢了。 真正成功的婚姻是如三毛和荷西之间的那种平静却又充满着爱意的两性关系。三毛在一篇文章中曾写道,有一次,越对荷西说,X杂志社主编要你写一篇礓我的另一半》。荷西不理解,问:“什么另一半?”三毛提醒说:“你的另一半蕊是我。”可是大胡子却固执地说:“我是一个整体。”听了这话,三毛在心里不曲自主地说:“其实,我也没有另一半,裁是完整的。”就像三毛所说的:“我心藏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篷我心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糖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 这是什么?这就是婚姻生活中的平等关系,平等意味着双方都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和自尊,互相协调兴趣,支持对方的事业,共同创造出宁静和谐的生活。伴侣之间就像胡琴上的两根弦,他们各自是独立的,但却能奏出优美的合奏曲。 年轻时的恋爱难免说一些山盟海誓的傻话,但到了真正的婚姻生活中,更重要的便是一种琴瑟和谐的理解和包容了。 经过轰轰烈烈的爱情波折之后,三毛为与荷西的那份平淡却又是真正平等的婚姻生活而庆幸,尽管结婚之前她对他并没有热烈的爱,但她十分清楚自己的选择将是一次正确的选择,事实也证明她做对了。 爱情与婚姻总是不一样的,年轻时每个少女都可能做着一些五彩斑斓的梦,但在步人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时,少女们实在应该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找一个爱自己而自己也不讨厌的男人嫁了,三毛的经历告诉我们,这样比较幸福,平淡的婚姻,永久的幸福。 爱情并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它有一个热恋高潮到平静生活的变化。热恋中,双方都把对方当做自己的整个世界,一切生活都围绕着爱情。但任何事物的高潮总不会持久,这种热恋必定要向平静的生活过渡,三毛是聪明的,她接受了一个爱她的男孩子的爱,在平淡的生活中体味到繁华落幕之后的夫妻之爱。 世间,又有哪个女子不渴望一份繁华落尽见真淳的真情呢? 五、她美丽吗? 三毛漂亮吗?苍白的面庞,浮肿的眼帘,与“漂亮”二字的确相去甚远。然而三毛自有她独特的魅力、不变的真挚。她把白己的一腔真情,无怨无悔地撒在了荒凉的撒哈拉,并用心去体味着那苍凉的美丽。《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 《送你一匹马》、 《雨季不再来》,看着这一篇篇动人的文字,你还能说三毛不美吗?你不能!三毛是那样一位至情至性值得人爱的女人。尽管她已逝去十余载,然而在我们的心中,在所有挚爱着i毛的读者心中,她永远是鲜活、美丽的! 简·爱不漂亮,三毛不漂亮,张爱玲也同样没有出众的容颜。可她们不是过眼云炯,更不是明日黄花,她们正是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赢得了生命的不朽,世间莺莺任人,几人能及? 三毛本人在谈到美貌的时候也说过这样的话:“外在美是内在美的镜子,那不只是五官的匀称。”她不愿意把二者分析得那么仔细,在她的选择里,它们是一体的。 不过在一些男性作家眼里,他们对于三毛的外表还是有着男性视角的看法,贾平凹在《哭三毛》一文中这样写道:“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的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 李敖在《三毛式伪善》一文中则说:“如果三毛是个美人,也许她可以以不断的风流韵事传世,因为这算是美人的特权,但三毛显然不是,所以,她的‘美丽的’爱情故事,是她真人不胜负荷的,她的荷西也不胜负荷,所以一命归西了事。”李敖一贯的刻薄在这篇文章里显露无疑,好在三毛当初看到该文时不过一笑了之。我想那是因为她自己非常清楚自己的长相实在难与美人挂钩,但多年的生活历练使她勘发出的女性魅力又是令人无法抵挡的。尤其是读她的作品时,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无论是以她自己为主角的散文还是“我”处于次要角色地位的作品,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一个活灵活现的三毛。 就像潘向黎所说:“也许三毛真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只要她出现,她的光彩勃自然掩盖了别人,使我们无暇他顾?这是叙述艺术的魅力,也是人格力量的魅力。” 当然也有很调侃的说法:三毛脸长,但神秘,有才情,所以迷乱了西班牙人荷西的心。 三毛从来不是个beautiful的女人,顶多只是pretty。但像三毛这样有趣的女人,追求她的和她追求的人,从来都没缺少过,一个终生都被人追求的女人,她的美是那些外表美但缺少内在魅力的女人所无法比拟的。 也有读者说:“三毛不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但她是一个魅力无穷的女人。她的文字里有一个美丽的世界。” 现实中的三毛算不上美丽,但她书中创造出来的三毛却是天使一样的人物,书中的三毛是美丽的、独立的、吸引人的,她不仅是荷西的宝贝,也是我们的宝贝。她说:“笑,便如春花。”她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豁达、对朋友的真挚,足足影响了我们一个时代,并且还将继续着她的广泛影响。 何况——美丽与不美,每个人的看法都是不同的。何况——女子,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六、怎么死? 三毛的一生是个完整的故事,而她的“死”成为整个故事的顶点。她不是总说自己的生活里充满了爱么,她不是一直写着清新好玩的游记么,她不是常常教大家要享受生活么,即使荷西的去世也仍然没有使她丧掉积极的作派么,那她为什么要这么没有任何征兆地结束自己呢? 三毛曾经说过,等她死后,要在骨灰里掺入玫瑰花瓣,撒向大海,这样的设想大概会对很多年少之人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难免对死亡有所期待。不过那时候的三毛一度患上了自闭症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了,大概一个心理有点病态的孩子对于死亡这样的“命题”都有一点执迷吧,好在后来在西班牙大胡子荷西的爱情滋润下,三毛的孤僻性格渐渐变得开朗起来,如果不是荷西的早逝,大概就不会有她后来的自杀吧。 尤其是三毛选择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候,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告别了人世,她竟然用小时候就向往的成熟女性的象征——丝袜结束了自己还很年轻的生命。 读过汪曾祺描述的沈从文葬礼。清净,但并不冷清。每个来宾向沈先生献一朵白色月季,录音机里放的是他生前喜欢的古典音乐。 “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了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汪曾祺只用了这样简单直白的文字写他和老师的最后一次见面。 三毛也曾经在她的作品中描摹自己死亡的最后情景: “我很方便就可以用这支笔把那个叫做三毛的女人杀掉,因为已经厌死了她,给她安排死在座谈会上好了,因为那里人多,——她说着说着,突然倒了下去,麦克风呼地撞到了地上,发出一阵巨响,接着一切都静了,那个三毛,动也不动地死了。大家看见这一幕先是呆掉了,等着发觉她是真的死了时,镁光灯才拼命无情地闪亮起来。有人开始鼓掌,觉得三毛死对了地方,因为恰好给他们看得清清楚楚;她又一向诚实,连死也不假装。” 幻想死亡几乎可以说是三毛的一种“爱好”,并且她还真实地去尝试自杀这种结束生命的方式,她一生尝试过至少3次,直到最后时刻,她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不少人指责她这样匆匆离去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不少人指责她虚伪——她在作品中劝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实际行为却是轻易地抛弃生命;不少人指责她在中年时独自离去,把悲哀留给年老的父母,是一种大不孝。但也有不少人理解她的选择,尊重她的选择,他们懂得她太累了,她的神经已经承受不住盛名的负累和无爱的生活,所以她要离去,任谁都阻拦不了,一个字迹都不给人留下。 风中消逝的花,只把淡淡的花香洒满人间,余韵经久不散。 死亡也许可以看成永生的另一种方式,因为所有的升高都会降落,所有的积累都会消失,生命难免一死。海德格尔说过:“日常生活就是生和死之间的存在。”史铁生说:“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分就是人会自杀,动物不会。”因为人不单需要活着,更要活着的理由,要受难的依靠。三毛的生命是自由意志的一种极端,是对必然性的谢绝。好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的托马斯,非如此不可吗?生的自由归根到底是死的自由,三毛和托马斯的梦想是自己找到那一柄钥匙,自己开门,自己进去。 面对死亡,正常的心态应该是每个人都手持一张走向死亡的车票,不过是早晚的不同,谁能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上车了呢?自杀毕竟是一种真诚的选择。它无可非议,并且值得尊重。特别是对于一个曾经哭泣着追求快乐、不甘心自暴自弃的女性而言。 死的形式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有限的人生自己做了些什么,生命的意义并不以它的长短来衡量,而是以它的质量来衡量。 人类总是渴望永存,但理智并不能慰藉这一要求。并且,生命本身并没有真正的终局。真正的“死”并不是那种停留在人生旅程末端,即将来临而又尚未来临的“终点”。 “死”标志着一种生存的沦陷,那些懦弱胆怯的人沉沦到操劳中,沉沦到“平常”群体中,沉沦到选择的匆忙中……死与生的界限并非轻易能区分出来。 其实——再美再长久的相遇,也会一样地结束。而三毛不过是在生死之间,在明暗之间,握住了自己仅有的权利——决定生死的权利,她跳了最后一支舞,以她独有的艺术方式把自己遗忘在一个未知的世界。 书评(媒体评论) 她有浓烈如酒的个性,有淡雅如茶的品性,所以有人喜欢她。她有斑驳陆离的长裙,她有乌黑披肩的长发,她拎着长长的花裙在沙漠里赤足狂奔……所以有人喜欢她。她把一袭长裙的孤单背影,镶嵌在灿烂落日的背景上,她在以色列古老的橄榄树下背倚树干,弹奏着一支木吉他……,所以有人喜欢她。她穿着白色运动鞋、半旧牛仔裤,一副学生样,在雨后的草坪长久漫步,或者在滚滚红尘中游走,走遍万水千山……,所以有人喜欢她。她追逐着每一个年轻人都曾有过的“说不出到底想追求什么”的那份情怀,她不是“美人”,她是“逆子”,她以她数不清的旅程,漂泊的灵魂,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导师”,“穿裙子的尤里西斯”…… ——她有说不尽的美丽 她是一个孤僻、冷漠、执拗的孩子。自小喜欢一个人在坟地里玩泥,喜欢看牲畜被杀时痛苦绝望的挣扎与血淋淋的场景。……她被视为一个?三极化”的人物,一个“多重面貌、多重性格的人”: “表面极端平和,内心极端冲动,性格极端自我。” 她48年人生里,一直渴望爱情,可真正的爱情却不曾誊顾她:年轻时被诱惑而遭敲诈;真诚相爱,情人猝死。倾心于荷西,荷西却葬身海底;路遇昔日情人,却要挥泪斩情思; “爱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辛酸那么苦痛”……。她试图把“男性化”的刚毅个性与内在柔情整合在一起,她生命的悲剧不可避免。她在多种疾病面前顽强地活着,饱尝子宫瘤、情绪焦虑症、失眠症、悲现厌世……等等的苦痛。更糟的是她“江郎才尽”,文章“越编越离谱”, “玩够了,再也玩不下去了”…… ——她有说不尽的哀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