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江南水乡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峰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小桥流水人家”,不用说,这是江南地区才会有的意境。江南地区河道纵横,湖荡罗列,为了适应这种多水的自然环境,江南城市有其独特的水陆交通体系和民居建筑形态,并组合成有江南特色的城市空间,达到了生态、文态的有机统一。

本书从江南水乡的河、船、桥、水巷、建筑等方面细细地品味特属江南的风韵。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记忆与现实中的江南水乡,将诗意般的“小桥流水人家”还原真实。水乡人濒水而居,为世人留下千古绝唱的石桥、石街、石岸、石埠头,沿河鳞次栉比的白墙灰瓦可谓江南独有,更别提闻名遐迩的江南园林了。水乡虽美妙。古镇存世少,人家更何在?散文式的叙事加上精细的钢笔画,既是往事的记忆,也是今天的实录。将理性的思考转呈通俗的文字,业内外人士均可随手翻阅,权当饭后茶余的消遣。

目录

一、江南的河

1.水河

2.水路

3.水乡

二、江南的船

1.水乡的船

2.竹木水筏

3.船上人家

三、江南的桥

1.桥乡

2.石桥

3.石拱桥

4.石拱桥的构造

5.桥岸交往

四、江南水巷

1.石驳岸

2.檐廊

3,石栏板

4.石板街

5.河埠头

6.岸边树阴

五、江南建筑

1.民居

2.宅院

3.园子

4.其他建筑

六、江南营造

1.材料

2.营造

3.木构

4.空斗墙

5.砖雕

6.拼木

7.工匠

七、江南味道

1.天井

2.水井

3.弄堂

八、江南茶馆

1.茶馆

2.喝茶

3.茶馆文化

4.老虎灶

九、江南人家

1.饮食人家

2.邻里之间

3.失去家园

4.反思

十、新江南水乡

1.水乡论坛

2.水乡之争

3.新水乡

4.新江南建筑

试读章节

翻开地图一看,浙江、上海、江苏的地理位置是沿黄海和东海南北走向,在中段有长江人海口的长江口、钱塘江人海口的杭州湾,下段有椒江人海口的台州湾、瓯江人海口的温州湾。在江浙沪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泊,长江以北有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微山湖(与山东交界);长江以南有太湖、阳澄湖、淀山湖、滆湖、石臼湖、长荡湖;而浙江境内多山,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天然湖,主要是为水力发电之用的水库,如新安江水库、陈蔡水库、长诏水库、长潭水库、紧水滩水库;其中新安江水库就是著名的千岛湖。历史上江南就是因这片水域而扬名的。

长江下游在江苏境内,浙江境内的新安江、桐江、富春江、钱塘发达,历史上江南发达的文化经济区: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就处在这两江之间。这个地区正好处于北纬30°至32°之间,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地图上看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河流纵横交错,河流的端头连着大小湖泊和水荡,这千年绵延不断的水网加上温湿的气候,一直是中国历朝历代的天然粮仓,同时也孕育出江南无数大小水乡,如太湖流域的苏州、周庄、同里、木渎、朱家角、金泽、角直、锦溪;杭嘉湖平原的杭州、嘉兴、嘉善、桐乡、乌镇、南浔、西塘。其实,早期这一带大多数城镇都具有水乡特征的布局,随着水域的改造和城市化建设,很多水乡逐渐失去了原貌,被千镇一面、千城一貌的新建筑所代替。就是我们今天保留下来的几个著名的水乡古镇,也只是当地的一小块历史保护区域罢了。

自古,杭州的变迁离不开江河湖泊的变迁。新安江、桐江、富春江及钱塘江,古代称“浙江”,是浙江省的最大河流,据说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西南、皖赣两省交界的怀玉山的主峰六股尖的东坡,源头为冯村河,河水由西南向东北流动,沿率水、新安江、桐江、富春江、钱塘江,注入杭州湾,全长605公里。

杭州不仅具有丰富的江水,内河资源也非常充沛。古代杭州城内河道众多,纵横交错。由于历史久远及自然与人为的因素,市区河道变迁甚大,原来的市河、茅山河、里横河等已完全湮废。现存的市区主要河道如中河、东河、贴沙河、古新河等也已经改造。浣沙河原为一条市河,其命名与“西施浣纱”的传说有关,20世纪19年代被改建为防空坑道,坑道上为浣沙路。政府现在意识到浣沙河的环境与文化价值,正计划结合湖滨地区改造,部分恢复浣沙河水面。

中河,南北纵贯杭州城区中部,唐代称沙河,宋代称盐桥河,清代始称中河。中河开凿于唐代,南宋时盐桥河南起碧波亭,经州桥、通江桥,与保安水门的里横河汇合,过望仙桥北上,至梅家桥出天宗水门。据1928年《杭州市水道沟渠调查表》记载:中河自凤山门外的四驾桥到武林门外的清河闸,河长7715米,宽8~13米,南接龙山河,水流方向由南向北汇入上塘河。后经80年代大规模治理,中河南起凤山桥,北至新横河桥,全长6400米,河宽8—10米,河水经艮山门流入京杭运河。

P2-3

序言

我在江南的河边长大。那无拘无束的童年、少年时代,在我的记忆中竟留下如此深的印记,至今每每想起仍使我激动不已。

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我离开家乡,离开水乡,去到遥远的地方。下乡当过知青,进厂当过工人,非常幸运地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又多年辗转他乡,于上世纪末,来到了上海,回到了江南,再见阔别20多年的水乡。做教师又兼做建筑师的我,常常有机会去一些现存的江南古镇走走。这几年我到过杭州、苏州、无锡、常熟、绍兴、周庄、朱家角、西塘、锦溪、乌镇、南浔、木渎、枫泾、金泽……每次身临水乡,记忆的闸门就被打开,激情难以抑制。激情过后,总想写点什么,但数次提笔又搁下。

年初,好友刘杰建议我写一本《江南小城》,主题围绕江南传统小城镇兴衰,此建议正合我意。但我在写的过程中,发现历史上曾经发达、现在乃存的一些江南城镇,几乎都是沿河流而建筑,所以我便将书名改为《江南水乡》,虽然俗了一些,但自认为比较贴切地理特征和现时的称谓。现在写江南水乡的文章无数,但以一个江南水乡河边长大的建筑师的视角去写江南水乡,还是有所不同的,这不同就在理性文字下的一份真情、一份激动。

江南水网由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交织而成,这水网千百年来滋润着江南的万顷良田。悠悠然的江南人,靠上天赐予的这份福,不急不躁地生活着,不知不觉地孕育出一个千古绝唱的“江南水乡”。元代马致远的诗句:“小桥流水人家”竟成了江南水乡的标准图版和唱本,为后人所临摹和传唱。但这诗一般的意境却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慢慢开始变味。

有人说江南水乡的破坏是近几年大建设的恶果,实际上早在几十年前江南水乡已开始衰败,近几年只是衰败的加速。江南水乡因水而得名,也因水而衰败,这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悲哀。有了水就有了江河湖泊,就有了水运、贸易,就有了人家、建筑,就有了城镇和江南水乡。但也是因为有了水,才有了水的阻隔、水的泛滥、水的污染、水的淤塞和填埋。“要想富,就修路”,汽车替代了船,水路变成公路,公路促进城镇建设,建设要拆老房子,这一拆就拆掉了江南许许多多的水乡古镇。

有人说江南水乡永远逝去了,言辞虽然过激,但历史上原版的江南水乡正在消失,这是事实。有时想想也未必伤悲,历史的发展规律总自有道理,江南水乡这种生活空间可能已跟不上历史的发展,已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居住模式了。我们来假想现代江南人的生活场景:小河上川流不息的汽船、快艇,小桥上来来往往的大小车辆,家家门前的石板路上停着私家车,独生子女们在没有栏杆的、窄窄的河岸上尽情嬉戏……可能吗?事实上,江南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按这样的场景进行新建设了,虽然褒贬不一,但事实的存在总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这也许是江南水乡的未来形式,是“新江南水乡”的开始?

我的童年、少年在杭州度过,那时的杭城只有30多万人口,就相当于现在一个小城镇的规模。老杭州的居民基本集中在上城区和下城区,西湖区是风景区,居民大多是种地或种茶的农民。我家住在上城区清河坊附近,这一带属于杭州老城历史街区。南宋时,清河坊就有“一色楼台三十里”的称谓,自古便是杭州最繁华的商业和府邸区,拥有众多百年老店,是杭州城历史的见证。

我家的老房子在望仙桥东侧的会馆河下,这一带早先也多为商业旺铺,大多为二层砖木结构房子,白墙、青瓦、木构架;有的建筑门前还有青石台基、门廊、踏步;河边街道石板铺就,隔不多远就有下河的河埠头;石驳岸边有些断断续续的石栏板,树阴浓浓;不时有头戴黑毡帽的绍兴籍船家,摇橹撑篙水上穿过;蜿蜒悠长的河道架着很多石桥,仅听名字就知道有点历史了,什么水漾桥、新宫桥、望仙桥、通江桥、上仓桥、南星桥……夏天的傍晚,家家在河边摆开桌椅板凳,再摆上饭菜,一家老少围桌而餐,水乡人家之情、之景油然而生。这就是老杭州人的生活,而老杭州人生活的地界游人是不大去的,游人到杭州总是急急地去西湖,游完西湖又匆匆离去,对破旧的杭州老城没有什么兴趣,倒是老杭州人对游西湖的兴致淡得很。

当世人开始注视江南水乡时,游人逐渐对杭州老城有兴趣了,政府也意识到要保护老城区,可是,已经晚了。随着城市区域的扩市绿地水景,原先各异的座座石桥换成了统一式样的水泥路桥,而原先沿河密排的老房子已被一条气势恢弘的高架公路所替代,一切的一切,城市顿失记忆。

本世纪的第一个春节,我携家人去杭州寻访老城,城隍山(吴山)脚下的鼓楼(文革时拆除)已重建完毕,河坊街正在被改造成“仿古一条街”,从官巷口至清河坊的中山中路上正在拆沿街的老房子。看到这情景,我对城市改造的速度与力度感叹不已,心想用不了一两二年,杭州老城将消失殆尽。幸亏政府英明,中山中路的老街、老房子及时保护下来了,并修缮一新,连接新改建的河坊街,民国建筑加上仿宋建筑,虽然有点不伦不类,但市民和外来游人却有了一条实实在在的商业步行街,终日熙熙攘攘,大家不亦乐乎,似乎感觉到了老杭州的气息。

江南水乡“乡”的意义已完全超越了建制上的限定,而“小桥流水人家”在空间上界定了江南水乡。“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我就从我的家乡说开去,说说江南水乡。

                  2005年6月18日

后记

近半年时间,陆陆续续地将书稿写成了,也不觉得费力,毕竟是些熟悉的事儿。颇费点时间和精力的倒是书中插图,早几年也了些水乡古镇的照片,但都是胶卷片,一旦要用作插图,就发觉片的质量和翻拍效果都有问题。于是赶紧利用节假日往上海周古镇跑,又是拍照,又是画速写,忙得不亦乐乎。每跑一个地方,当故地重游,居然又有新的感受,赶紧写入书中,暗喜这意外的获。

书中写了不少杭州早先的事情,想配些图片,翻箱倒柜,竟然有找到一张“老照片”,问杭州的亲戚讨要,也都说弄丢了。可见多人对身边曾经的事与物都不太经意,一旦在意起来,却发现它已悄然离我们远去,如同今日之江南水乡。

今日世人普遍已有古镇保护意识,仅存的几个水乡古镇估计不会再遭厄运,人们会像保护大熊猫似的保护她,不断地修缮维,尽可能地让其久远存在。同时在江南各地业已呈现出建“新江水乡”的阵势,一旦发力,将势不可挡。“新水乡”到底如何?我想人也难以理论清楚,但在这“千城一貌”的城市化建设中,未尝不一件益事,说不定几十年以后又是一片江南水乡古镇。

史学重在考证,考证重在原物,原物不复存在了,只好考证文、图片记录,但同一件事物由不同的人记录,必然反映出不同的念、感悟、评说和结论(我的书也不例外),很是可疑。我们为什么能在今天的生活中时时留些身边的原物?不要动它,留给后人,得后人费心费力地翻阅资料去考证。照此传承,也不至于父辈们给儿孙们讲些“从前的故事”,老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影,也许现的影像资料能帮这个忙,但父辈们终究不能带领儿孙们进影像去兜一圈。

书稿的完成离不开我的同事与学生的热心帮助。首先要感谢是上海交大建筑系刘杰君对我写作的建议与鼓励;建筑系曹永老师为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石桥的保护及修复做了大量的工作,绩斐然,由衷地感谢他为本书提供宝贵的图片和资料;还感谢王韧老师不厌其烦地为我制作图片;感谢远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卢琦老师为我画插图。必须感谢上海交大建筑学系、工业设计系的几位研究生和本科生,他们在忙碌的学习中为书稿画插图,他们的名字已列在末页,在此不一一赘述。感谢邱亚芳、张剑昆同学借春节回家乡之机,为我拍摄水乡过年场景。感谢本系美术老师刘萍、段滨为书稿提供陈宇、余岚、周千钧、杨雯同学的写生作品。

                 2006年春于闵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18: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