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丰子恺游记/丰子恺作品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丰子恺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丰子恺先生的文与画堪称双璧,本书选辑其游历纪行的散文篇章和丹青妙笔,结集成书。文则远征历史,近取譬喻,往往小中见大,有味外之味;画则独出机杼,情致幽渺,笔墨饶富意趣。画人行脚,屐痕处处,古今风流,一肩担尽。非常值得一读。

目录

旧地重游/1

看灯/4

鼓乐/7

野外理发处/10

钱江看潮记/14

放生/18

半篇莫干山游记/22

山中避雨/30

西湖船/33

桂林初面/38

教师日记/41

桂林的山/45

胜利还乡记/49

海上奇遇记/53

庐山游记/57

西湖春游/68

扬州梦/75

故宫一瞥/81

杭州写生/83

黄山松/86

上天都/89

黄山印象/93

饮水思源——参观江西革命根据地随笔/97

化作春泥更护花——参观江西革命根据地随笔/101

有头有尾——参观江西革命根据地随笔/104

赤栏杆外柳千条——参观景德镇随笔/108

耳目一新/110

天童寺忆雪舟/112

不肯去观音院/115

塘栖/119

丰都/122

旧上海/124

编后记(丰一吟)/130

试读章节

钱江看潮记

阴历八月十八,我客居杭州。这一天恰好是星期日,寓中来了两位亲友和两个例假返寓的儿女。上午,天色阴而不雨,凉而不寒。有一个人说起今天是潮辰,大家兴致勃勃起来,提议到海宁看潮。但是我左足趾上患着湿毒,行步维艰还在其次;鞋根拔不起来,拖了鞋子出门,违背“新生活运动”,将受警察干涉。但为此使众人扫兴,我也不愿意。于是大家商议,修改办法:借了一只大鞋子给我左足穿了,又改变看潮的地点为钱塘江边三廊庙。我们明知道钱塘江边潮水不及海宁的大,真是“没啥看头”的。但凡事轮到自己去做时,无论如何总要想出它一点好处来,一以鼓励勇气,一以安慰人心。就有人i兑“今年潮水比往年大,钱塘江潮也很可观。”“今天的报上说,昨天江边车站的铁栏都被潮水冲去,二十几个人爬在铁栏上看潮,一时淹没,幸为房屋所阻,不致与波臣为伍,但有四人头破血流。”听了这样的话,大家觉得江干不亚于海宁,此行一定不虚。我就伴了我的两位亲友,带了我的女儿和一个小孩子,一行六人,就于上午十时动身赴江边。我两脚穿了一大一小的鞋子跟在他们后面。

我们乘公共汽车到三廊庙,还只十一点钟。我们乘义渡过江,去看看杭江路的车站,果有乱石板木狼藉于地,说是昨日的潮水所致的。钱江两岸两个码头实在太长,加起来恐有一里路。回来的时候,我的脚吃不消,就坐了人力车。坐在车中看自己的两脚,好像是两个人的。倘照样画起来,见者一定要说是画错的。但一路也无人注意。只是我自己心虚,偶然逢到有人看我的脚,我便疑心他在笑我。碰着认识的人,谈话之中还要自己先把鞋的特殊的原因告诉他。他原来没有注意我的脚,听我的话却知道了。善于为自己辩护的人,欲掩其短,往往反把短处暴露了。

我在江心的渡船中遥望北岸,看见码头近旁有一座楼,高而多窗,前无障碍。我选定这是看潮最好的地点。看它的模样,不是私人房屋,大约是茶馆酒店之类,可以容我们去坐的。为了脚痛,为了口渴,为了肚饥,又为了贪看潮的眼福,我遥望这座楼觉得异常玲珑,犹似仙境一般美丽。我们跳上码头,已是十二点光景。走尽了码头,果然看见这座楼上挂着茶楼的招牌,我们欣然登楼。走上扶梯,看见列着明窗净几,全部江景被收在窗中,果然一好去处。茶客寥寥,我们六人就占据了临窗的一排椅子。我回头喊堂倌:“一红一绿!”堂倌却空手走过来,笑嘻嘻地对我说:“先生,今天是买座位的,每位小洋四角。”我的亲友们听了这话都立起身来,表示要走。但儿女们不闻不问,只管凭窗眺望江景,指东话西,有说有笑,正是得其所哉。我也留恋这地方,但我的亲友们以为座价太贵,同堂倌讲价,结果三个小孩子“马马虎虎”,我们六个人一共出了一块钱。先付了钱,方才大家放心坐下。托堂倌叫了六碗面,又买了些果子,权当午饭。大家正肚饥,吃得很快。吃饱之后,看见窗外的江景比前更美丽了。P14-15

后记

近年来,父亲的作品集陆续出版,有画册,有散文集。但我从未想到从旅游的角度来编选他的作品。这次应出版社要求而编选,才发现父亲的作品与旅游有关的竞有不少。是啊,父亲原是一个旅游爱好者;而且不妨说,旅游是他惟一的业余爱好。他在一九六二年所写的短文《耳目一新》中说:“我业余爱好什么,实在想不出来。平生既不爱种花养鸟,又不喜看戏听书。别人说我爱旅行,我就承认了吧。因为近年来的确常常旅行,而且觉得旅行的确有可爱之处。”

重读父亲这番话,再回想他老人家生前的生活情况,觉得这番话确是实情。父亲不喜欢在盆里种花,却喜欢到山水间去欣赏自然的花木;父亲不喜欢在笼中养鸟,却喜欢欣赏“天高任鸟飞”的光景;父亲不喜欢看戏,却喜欢到社会上去看人情世态;父亲不喜欢听书,却喜欢听萍水相逢的行旅人谈话。

父亲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换环境,以求“耳目一新”。他在上述的文章中谈到:旅游“可爱的是什么呢?就是环境变更,耳目一新。长年居家,长年供职,环境老是这一套,实在看厌了。倘能换一个环境,不但耳目一新,知识见闻也可以增进。”

父亲很重视环境变更,即使在家里,也尽可能为耳目一新创造条件。室内的家具摆设,对他来说好比一幅画,他要求画面妥帖、新鲜。旧的布置看厌了,就亲自动手搬移家具,改换室内面貌。我们常常用曹操对待关公的那句话(“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来戏称父亲的搬房间,说他“三日一小搬,五日一大搬”。这其实也是一种小规模的室内旅游啊。不仅如此,父亲又曾使一个挂钟改换面貌,焕然一新。他看厌了挂钟表面的数字,就大笔一挥,把整个钟面涂上天蓝色,盖没了数字,画上几根柳条,在长短针上粘上两只燕子。挂钟行走时,形成一幅双燕戏柳图。每天抬眼看钟时,就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愉悦。

解放后,父亲生活条件逐渐得到改善,就更热中于旅游,而我往往是他旅游的陪侍者。读者看了这册书的目录,就知道父亲的旅游,大量的是在解放后、“文革”前这一段时间。那时他几乎每年出门旅游,甚至一年不止一次。除了出远门,有时还作近郊之游。上海郊区不少地方都有父亲的足迹:高桥、南翔、北新泾、闵行、江湾、嘉定……

我现在回想起来,父亲的旅游颇有他自己的特色。有的人出门旅游,往往走马看花,尽可能游遍当地的名胜古迹,同时享受各地的佳肴,购买著名的土产,最后拖着疲劳的身子回来。父亲不喜欢匆忙地走马看花,而是习惯于悠闲自得地赏玩自己所中意的景色。他也向往名胜古迹,但并不忽视平凡的风景。他说:“花不知名分外娇。”在凭吊古迹时,父亲喜欢联系现实,抒发自己的感想。他无论到哪里用餐,并不讲究菜肴,却一定要素酒喝,没有酒就认为大煞风景。母亲在旅游中,照例喜欢买一些当地廉价的土产。父亲有时也买一些中意的食品,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必须买一件当地的纪念品带回去留念,哪怕价值仅几角甚至几分的也可以,只要是那地方买的。有时买了回来一看,原来是上海产品,别人讪笑他(因为比上海贵),他却并不后悔,仍然珍藏着留念。

旅游对父亲来说,由于耳目一新,必定有很大的收获。这些收获往往就表现在他的画、文、诗中。他随身带一本小册子和一支铅笔,看到入眼的风景或世态,便速写下来,回家后再用毛笔在宣纸上正式画出。他的游记大都是配以插画的。

我很喜欢看父亲旅游中作诗。他往往一边游览,一边若有所思,齿唇微微启合,有时随手掏出一些碎纸片来写上即兴所得的句子,回到宿处,或诗或词就成功了。我往往是这些诗词的第一个读者。我爱读父亲的诗词,因为他的诗词通俗易懂,内容新鲜。现在重读这些诗,旅游的情景仿佛又生动地展现在我眼前。记得有一次,我竟向父亲提“抗议”,硬要他在诗中修改了三个字。那是在游黄山天都峰时。母亲小脚,留在玉屏楼,不敢登天都。我想单独前往,父亲却不让步,定要和我一起去。关于这番情况,记述在他的《上天都》一文中。当我们终于走上顶峰,然后顺利地回到玉屏楼的宿处时,父亲的诗也就成功了。晚上,他写在小纸上给我看。这首诗就像《上天都》一文中所载那样,但最后一句当时不是“不让少年人”,而是“不让丰一吟”。我读到这里,笑起来。因为在出发时我曾力劝父亲和母亲一起留下,不要和我一同登高。我对他说了许多“年老体弱”,“比不得我们年轻人”之类的话。父亲不服气,偏要和我一起去。他终于胜利而回。所以对于他的“不让丰一吟”一句,我是服帖了。但当父亲说要把这首诗收入文中交报社发表时,我心慌了,一定要求他改去这最后三个字。他说:“丰一吟的吟字正好押韵,不是蛮好吗?改它则甚?”但在我坚持下,他终于答应了,就把“丰一吟”三字改成了现在的“少年人”。

出门旅行,往往会遇到一些舟车食宿上的不愉快事件。但父亲对这些能处之泰然,随遇而安,有时还善于用一些幽默的话逗乐我们。因此,跟随父亲出门,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记得有一年冬天,那时我们住在陕西南路,父亲和我带了邻居一个小姑娘去西郊公园玩。回来时,等候公共汽车排队的行列长得吓人。父亲不愿久等,我们只得先步行一段路再说。走了两站路,天色渐黑。我们又冷又饿又累,想找一家店吃些东西充饥,也找不到,却看到一家店里卖炮仗。父亲进去买了一些小炮仗出来,幽默地对我说:“放炮仗既可耐寒,又可充饥。不信我们试试。”于是,我背起已走不动的孩子,父亲一路用香烟点炮仗,还说些逗乐的话。我们就这样振作精神又走了几站路,方始搭上车子。

父亲在旅游中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给我很深的印象。扩而大之,在人生的旅途上,有时也难免遇到种种不遂心的事,需要的正是这种处之泰然、积极对待的乐观态度。

然而,旅游带给父亲的,也不尽是轻松的欢笑。一九六一年江西之行,使父亲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先烈的热血引起了他老人家的行行热泪。这次旅游对他来说也是“耳目一新”,使他知道了许多前所未闻的革命事迹,看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革命遗物。他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现在幸福地享受着胜利果实,原来这果实是这样艰辛地培植出来的!”那一次参观是由上海市政协组织的,我没有陪行。父亲回来后,以严肃而激动的神情给我和母亲叙述一路看到的情景,最后自豪地指着胸前的徽章说:“这就是参观瑞金革命根据地时得到的纪念章。喏,你们看!”以后,父亲长时期佩戴着这枚纪念章,我觉得他对于从任何旅游地买回的纪念品,都没有对这枚纪念章那么重视。

然而,这样一位热爱人民、珍惜革命成果的老人,在“文革”期间却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牛鬼蛇神”。尽管遭此不白之冤,父亲在家中时依旧自得其乐。在单位里坐“牛棚”,在家里则俯首甘为孺子“牛”,为我的孩子在练习本上画了许多连环画。通过这些连环画,父亲把种种知识灌输给第三代。父亲仍不忘记旅游之乐。自己不能出门时,就寄托旅思于纸笔。这些练习本画中就有关于旅游的几幅。由于是画给孩子看的,笔致天真稚拙。这次偶然被出版社编辑同志发现,他们很感兴趣,特地把与旅游有关的几幅选登在此书中,供广大读者欣赏。“文革”期间所写的《缘缘堂续笔》中有关旅游的几篇也选登在这里。

这本集子是父亲历次旅游的产物,我决定用他自己那篇短文《耳目一新》来给集子命名(本次修订重版,改名为《丰子恺游记》),并希望读者和我自己今后经常能有耳目一新的机会,使我们的生活内容日益丰富起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9: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