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用照片多为笔者自摄,亦含少数同伴代摄。一种曾经灭绝的文化所残存的魅力还是让你怦然心动。你要是读过一点哲学史、宗教史、文化史,再去追寻耶稣的踪迹,将是一步一景,回眸处正是拈花微笑的历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天地间徜徉(我的世界之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孟蔚彦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所用照片多为笔者自摄,亦含少数同伴代摄。一种曾经灭绝的文化所残存的魅力还是让你怦然心动。你要是读过一点哲学史、宗教史、文化史,再去追寻耶稣的踪迹,将是一步一景,回眸处正是拈花微笑的历史。 内容推荐 这本书不是背包自助游的手册,网络和坊间的多是同步的资料,这本书是作者自撰自选,自己写自己的“旅游故事”(trvel tales)。有的是我行后立即提笔的总结,有的则是多年后历经时间沉淀的回忆,但都是心理学上所谓的“结晶的经验”(crystallizing experiences)。旅游本来是为了收集经验。 目录 前言 亚洲 上野观樱(日本) 寻觅耶酥的足迹(以色列、巴勒斯坦) “哭墙”——耶路撒冷三记之一(以色列) “石头的纪念堂”——耶路撒冷三记之二(以色列) 旧城四区——耶路撒冷三记之三(以色列) 寻找辛德勒(以色列) 戈兰高地一日游(叙利亚——以占) “时间脸颊上的泪珠”——泰姬陵记(印度) “妖精打架”的神庙(印度) 寂乡 加尔各答 泰戈尔(印度) 章西城堡和章西女王(印度) 伊斯坦布尔的索非亚大教堂、索非亚清真寺和索非亚博物馆(土耳其) 土耳其苏丹的后宫(土耳其) 非洲 太阳神的膜拜——游埃及金字塔(埃及) 卢克索的神庙——游埃及卢克索之一(埃及) 国王山谷和图坦卡蒙——游埃及卢克索之二(埃及) 欧洲 魏玛行(德国) 行色匆匆中的巴黎(法国) 在里斯本邂逅萨拉玛戈(葡萄牙) 阿尔罕不拉宫格兰纳达(西班牙) 从厄尔巴岛到滑铁卢(意大利、比利时) 波兰三记(波兰) 卡夫卡和布拉格(捷克) 拉丁美洲 “世界第八奇迹”——纳兹卡的图形和线条(秘鲁) 马丘匹丘(秘鲁) 聂鲁达和他的三栋房子(智利) 后记 试读章节 夜色中的樱花 茫茫然走出车站,只要跨过一道街,就能消融在霓虹灯的世界里。取笔在地图上写四个汉字“上野公园”,向街边第一个行人作无声的问路,他只将嘴一努,一排排石头的台阶就排列在车站的背后,拾级而上就是上野公园了。向第一个迎面走来的行人发问:“Sakura?”“Everywhere!”英语的回答和我的日语问话一样简洁。果然,大道的两侧都是樱花,借助路灯、霓虹灯和天际的星光,樱花在展示它的媚姿。枝头虽是满铺着花,花却显得疲软,顺道往里走,落花居然在地上积了起来,淡淡的星光照着,像是下了一场雪,踩下去还真有雪的松软。但没有见到葬花女,听说日本人也将花辦收拢来,盐渍后沏茶,有清香,味苦涩。樱花本是日本报春的使者,它怒放时,地面的嫩草才刚刚探出头。据说从3月起,日本的媒体就会发布花讯:三分开,五分开,七分开,满开。满开据说是在4月7日,但今夜是4月18日,已经是满开后的尾声了。我只能凭我的所读去想像满开时的盛景。郁达夫写道:“春达彼岸,樱花开作红云……东京上野……道路上全是游春的男女,‘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春社之诗仿佛是为日本人而咏的样子。”满放只有三天,三天里上野有二十五万花下客。不止上野的花特别盛,吉野、大和、京都附近的风山都是好去处,但是上野的花有盛名。公司的职员成群结队而来,在树上扎上灯笼,在树下用脱下的鞋画出地盘,铺上塑料布、硬纸板,男的大大咧咧四肢摊开,女的拘谨地踞坐,大杯的啤酒或清酒我递给你你递给他(她),一人一口。有人起舞,西装革履却光着脚,这手舞足蹈算不得樱花舞,樱花舞是艺妓的表演,一手持扇,一手持花,一笑一颦、一举一动都有板有眼。有人领歌,众人伴唱,日本民谣、德国民歌、拉丁舞曲,据说雄壮的苏族红军歌曲也会来凑一份热闹。掌声、干杯声、小孩的尖叫声、警察的喇叭声:“留意皮包和陌生人”,但陌生人往往会被邀入饮一杯,人在花下同是天涯客!于是人看花,花看人,人看人,有人说看日本人看樱花,就像看美国人看球赛,西班牙人看斗牛(笔者斗胆加一句:中国人看麻将),可以看出民族性。日本诗人本居宣长(1730—1801年)说:“若是有入问,何谓日本精神,就把那漫山遍野的樱花指给他看。” 但今夜星光下的櫻花,似乎卸去了盛装,洗罢了铅华,慵懒而格外娴静;想到Lafcadio Hearn(1850—1904年,美国诗人,自取日本名小泉八云)的诗句:“她是樱花树的精灵,只有在黎明或傍晚的熹微中出没,没有人见过她——见到她就会爱上她,一旦走近她,她就消失在树的背后,如一缕轻烟。”(注二)今夜樱花树,树下有人,席地而坐,悄悄饮酒,悄悄聊天,悄悄拥抱。有窸窸窣窣的声响,是流浪汉在树下悄悄地“铺床”。那铜像无法凑近去细看,基座前酣睡着他的同伙。铜像的主人是西乡隆盛(1827—1877年),没有比他作花下客更为相宜,倒不仅是因为日本的俗谚“樱花花中花,武士人上人”’而是因为两者一样的矛盾。他是明治天皇麾下八年的统帅,却又反叛天皇,因为天皇限制武士佩刀;他是叛将,死后十六年却享有立铜像的祭祀;他是切腹的武士,铜像上的他却着和服蹬木屐甚至牵一条小狗,飘逸得像个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麦帅要拆铜像,终于顾忌到日本的民意而作罢。樱花也一样矛盾,它合群,一呼而出,争先恐后;它孤单,孤单得不要绿叶的扶持;单片的花辦纤纤弱弱,羞羞答答,手都捧不起;花辦织成的锦被,却漫山遍野,铺天盖地;水火本不容,它却兼具两者的特性:细碎单薄,柔弱如水;执著热烈,如一蓬火,谁不为之折服?三天的樱花节,似乎也不是人与自然的交流,更是人借自然抒发人的宗教和哲学,人将自己的激情、迷恋、伤痛、饥渴、欲求、希望和绝望,都写进了稍纵即逝的樱花。信佛的日本人将樱花看做外相的“色”,背面是永恒的“空”。人生短暂,轰轰烈烈,只有死后的永生才有价值。正面看,这种人生观产生日本人特有的认真和敬业;负面看,它产生极可怕的破坏力,柔弱短命艳丽的樱花和凶残顽固丑恶的武士道紧密相接。旧帝国海军军校的校歌是“同期的樱花”;有人驾驶的滑翔炸弹叫“櫻花弹”,所谓“神雷部队”取名“樱花部队”;自杀飞机(所谓“神风部队”)的驾驶员登机时一定挎武士刀唱军歌:“像春天的樱花……”愚蠢,它拒绝签署日内瓦战俘公约,它说没有必要,因为武士不作战俘;卑鄙,它将南京城破后的中国军人用绳绑串,逼迫他们步入灭顶之灾;樱花原来也会结果——恶果。我走在花下突然不寒而栗,尽管空气潮湿和润,带着一股甜腻。 P3-P5 序言 记得德国女作家安娜·西格斯(Anna Seghers,1900—1983)说过:旅人说完了他的故事,旅程才告结束。笔者去国廿载,蹉跎之间,走了三十七国,但我的旅程远未完成,因为“故事”并没有讲完,其中美国部分已结集出版。这本书是拙作《在天堂和地狱间徜徉——美国梦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的续集,只是将行旅的范围延伸至亚洲、欧洲、非洲和南美,但仍不周全。 这本书不是背包自助游的手册,网络和坊间的多是同步的资料,这本书是我自撰自选,自己写自己的“旅游故事”(travel ta1es)。有的是我行后立即提笔的总结,有的则是多年后历经时间沉淀的回忆,但都是心理学上所谓的“结晶的经验”(crystallizing experiences)。旅游本来是为了收集经验。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大概是说读书人的抱负,对此,我惟有惭愧,但我努力将两者糅合,作为写作的指导。全书均为笔者实地之行,它记录了我与景观和景观中人的对话。因为景仰,去诗人的故居瞻仰,歌德、泰戈尔、聂鲁达总是各自文化最好的代表,身历其境的感受组成我作为读者的情感结构,拓展我作为作者的观察视界。这本书也记录了我与我心目中的读者悄悄的对话,我将行旅中有时五味杂陈的长吁短叹,托付于读者——不过也有这样的尴尬,借用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词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旅途中无暇读书,但行前读百家杂书,想去探索的旅游目标会欣欣然应声而出,行后更多的阅读则是为了理解。背景资料的充分占有才能激活静态的景观。马丘匹丘,说白了,只是荒野山巅的乱石堆砌,但是读过印加帝国的简史,乱石堆了将闪现宫闱的华丽,透出民间起居的温馨。一种曾经灭绝的文化所残存的魅力还是让你怦然心动。你要是读过一点哲学史、宗教史、文化史,再去追寻耶稣的踪迹,将是一步一景,回眸处正是拈花微笑的历史。 读者,愿你和我一样喜欢上旅游;愿你和我一样坚信,“背包自助游”终归会成为中国和国际接轨的一项民间工程!但是文化并不能接轨,文化只会碰撞(cultural shock),激发的电闪火花是文化的灵感。读者,请让我的书作你行旅的铺垫,请让我邀你“神游”,自设目标,自定行程,独自出发,在天地间徜徉,带满腹的心事,去顾念天上人间。 当我们说完了自己的故事,我们的旅程才告结束。 孟蔚彦 2001年圣诞夜识于纽约 后记 本书所用照片多为笔者自摄,亦含少数同伴代摄。 写作时所参考资料,绝大部分为外文,误解和误译之处,文责当由笔者自负。虽无法一一标出所引资料出处,但对于关键词语,我一定并列原文以备读者查考。例如,《追寻耶稣的足迹》一文中,“悲伤之路”,便列出其拉丁原文“Via Dolorosa”。 凡是无法找到通用之中文译名,便直接采用原文。如1857年英军驻印度战地司令Hugh Rose,宁采原文;不擅译音,以免以讹传讹。 复旦大学出版社作风严谨,谨向贺圣遂社长和宋文涛责编致以诚挚谢意,因为他们的支持和指点,此书得以面世,我得以有缘就正于读者。 孟蔚彦 2002年9月10日于纽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