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是社会的缩影,一部家族的近代百年史,就是一个透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窗口。南海苏村的康氏家族可算是百年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例证。康氏家族的命运与百年中国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太平天国到戊戌维新,从庚子之役到国民革命,都在康氏家族的兴衰荣辱中得到反映。而且这个家族的个别成员在某些历史的关键时刻还扮演了重要角色。康有为是近代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个矛盾体,新与旧、中与西、成功与失败、现代与传统、前进与后退、巨人与矮子,融于一身,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康有为。将康有为放在家族的背景下进行把握,不失为一种新的角度,读者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的了解这位历史人物,感受这个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家族和鲜活的历史。
代传青箱业
三月的岭南,春意盎然。在逶迤的群山中,一条蜿蜒南伸的山问古道上,有一支小小的旅行者队伍正艰难地跋涉着。他们清一色的农民装束,几个青壮年男子肩上挑着行李,为首的是一位四十岁光景的中年汉子。这支特殊的旅行者队伍就是康建元一家,他们正走在由故乡韶州府南雄州珠玑里村南迁的路上。珠玑里村是粤赣边界大庾岭山下的一个小山村,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都鲜为人知。康建元一家世代生活在这里,为何要离开故土?又到哪里安家?或许故乡贫瘠的山地难以养活他们不断增长的家庭人口,珠江三角洲的富饶让他们心神向往;或许南宋王朝大厦将倾时发出的吱吱呀呀声使他们胆颤心惊,想尽快逃离是非之地;或许元军铁蹄南下扬起的尘土已飘进岭南,躲避战乱之苦是他们的本能选择。经过一番艰难跋涉,他们来到广州府西南一百多里处的南海县苏村,立刻就被苏村秀丽的风光、肥沃的土地所吸引。村子东依林木葱郁的土岗,西靠波光粼粼的池塘,南对清丽秀美的西樵山,可谓是一块风水宝地。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第二故乡。于是这批南雄来客便卸下肩上的行囊,弹去身上的征尘,开始在这里砌房造屋,埋灶生火,繁齿流衍。当初他们也许从没想过这次迁徙对他们家族和后代会有多大意义。他们只希望能够过上衣食无忧、平静祥和的田园生活,不去奢望荣华富贵、光宗耀祖的事情。但这次偶然的迁移却给康氏家族带来了转机,同时也与中国历史发展发生了联系。当然这是后话。康家自此家道日兴,生齿日繁。到第九代传人康惟卿、康惟相兄弟时,开始祭起孔子至圣先师,读起书来,由农而士,渐渐成为诗礼之家、书香门第,身份、地位随之而变,理想追求也发生了变化。康家已不再满足于安逸恬静的田园生活,问津功名、光宗耀祖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自来苏村时起,经过七百年的历史孕育和数十代人的努力,终于在康氏家族的土壤里,培育出了两棵参天大树——康有为、康广仁兄弟。康有为倡导维新变法,探寻救国救民之路,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运动,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影响了一个时代。康广仁献身变法维新事业,是为变法而流血的六君子之一,用热血和生命在中国近代史上树起了一块丰碑。P1-2
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文明传统的泱泱大国,而几千年来文明火种的传播,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家族血脉的延续而承载着。“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延伸,只有家族繁衍的生生不息,才有国家命脉的延宕流长。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因此,“家国”、“国家”在汉语文字里,一直是炎黄子孙心目中一个最庄严而神圣的词汇。儒家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墨家道“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尚同下》),这种传统中国人价值取向的产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都接受了“家国同构”这一政治文化范式。
“家”、“国”虽然同构,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多年来,我国学界对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兴衰,比较偏重于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学科领域去研究,即对于“国”的历史比较重视,相对来说,忽视了对“家”的探讨和挖掘。这样就带来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见大不见小,多宏观而少微观,重上层建筑而轻社会根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缺憾。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一股强劲的研究家族史的势头正在史学界掀起,形式新颖的“家族史”与“口述历史”的读物正在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本丛书正是在这种新情势下编辑出版的。其读者对象不只限于研究者,更主要的是想给对近百年一些重要人物家族的兴盛衰亡有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点可读的素材。
这套丛书的基本范畴是写近现代的三代人。俗话讲“人无三代富”,也就是说一个家族兴衰一般会经过三代。如果一代人的主要活动按三十年计算,三代的起落大体为一百年。按三代百年来切割家族,深入解剖,无疑是比较方便和科学的。为什么这套丛书只写近现代的家族?因为近百年,伴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硝烟,资本主义列强大举入侵中国,中国传统社会在剧烈的变动中解体,传统文化也在困苦中再生。古今中西之争改变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很多大家族也在这种“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李鸿章语)中浮沉。选择一些典型的家族,考察他们在近百年社会大变动中的发家与破败,无疑对全面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的转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百年家族》丛书的确定即源于这种指导思想。
这套丛书从近现代各界名人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家族三十个,每个家族一册。我们希望每本书不是写成一般的三代人物传记,也不是对每个家族的简单回顾,而希望写成以人物为载体,以家族为场景,给读者以思考的生动活泼的著作。通过家族三代主要成员的人生道路,包括理想抱负、求学问道、学术思想、艺术成就、政绩战功、子弟教育、境遇命运、悲欢离合、性格组合、喜怒哀乐、婚姻家庭等方面,全方位反映家族的兴盛衰落;通过一个家族透视近百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风俗的发展和变化。在写作手法上尽量避免按时间顺序或人物传承做平铺直叙,要求打破时空隔阂,每本书似一部跳动的电视剧,有情节、有画面、有激情,从更高、更宏观、大历史、大文化的角度去把握家族发展的脉络及人物命运的变迁。
家族的兴旺发达,既靠天时、地利,更需人和。社会的大环境,一定的家庭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但优秀的人才是关键。这也就是为什么处于同时代的家庭,其结果则差别甚大的原因。所以,研究近百年家族的三代更替,人是中心。一般来讲,这里的每本书,都以一位名人为中轴,上下扩充三代人,也有的延续四代人,左右旁及关系密切的数十人,以家写人,以家透视社会,人是时代的人和家族的人,对人的行为和家族的走向都有哲理的解析。从这个角度讲,希望每本书都写出了做人的道理、治家的秘诀,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可以鉴往知来、开拓视野、启迪心智。编者的这种苦心设计是否变成了现实,还是请读者认真阅读这套书后去评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