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北京四中到北大清华--打开高考黑匣子(增订版)
分类
作者 徐稚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适合学习的人,只是一些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本书是19位由北京四中考入北大清华的优秀学子讲述的成长经历、学习方法和高考体会,旨在将北京四中学生独特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应试经验介绍给广大读者朋友。

一批刚刚毕业于北京最著名的高中——北京四中,又跨进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莘莘学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在北京四中的最大收获——如何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用各自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解读北京四中每年产生100多名考入北大清华优秀毕业生的“秘密”。

如果你现在是一名高中生或初中生,他们会告诉你如何打开高考“黑匣子”,取得优异成绩的方法和诀窍,使你在学习上少走弯路,为你的成功助上一臂之力。

如果你是一名学生家长或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他们同样会给你真切而有益的启迪,使你感到受益匪浅。

内容推荐

《从北京四中到北大清华》一书的出版,在教育领域乃至社会各界引起广泛的影响:北京四中网校将它推荐给在网校学习的各地学生:北京、黑龙江、山东,四川等地的一些学校将书发给每一位教师,从中探寻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方略:来信购书、咨询的学生和家长不计其数:本书的作者也曾多次受邀与读者面对面地交流……

本书还得到陶西平先生,梅汝莉教授、苏立康教授、王能智老师、王兆骥老师等许多教育界专家热情而充分的肯定。读过此书的人无不深感振奋和启发!

此次修订再版,在对全书文字精心梳理的同时。又增加了“回眸与审思”一栏,这是原文作者进入大学后对自己中学阶段所受教育的审思一一审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四中教育对他们今天发展成长的影响。从他们热情的笔调和简朴、凝练的文字中,读者可以看出他们在高等学府(包括国外)中的成长与进步。这部分文字放在作者原文的后面,与正文相得益彰。

目录

人生成功路,始于学做人(序言)

努力开创研究“学”的新局面(增订版序)

打开“黑匣子”,探求教育的永恒魅力(增订版编者寄语)

用心体尝

紫藤萝,你怎能不等我

圆梦之“计”

使我受益的十一条原则

注书山隐者语

我的路

我是一条幸福的小船

学习经验之我见

横渡生命的海峡

在高考冲刺的日子里

一个做了三年的梦

为了心中的理想

学习这个东西

学习·生活·做人

闻道先者,以为师

四季如梭,我心如歌

这条路我如此走过

求学之路

成长的脚步

永远的一刻(代后记)

试读章节

选好每一步

人生中有许多选择。尽管我的人生刚起步不久,但我觉得选择北京四中是我一生中最正确的决断。

在四中,我站在更高的起点与“天才”们同场竞技。他们顽强奋进的意志让我感动,四中浓烈的学习氛围也不断鼓舞我前进。

四中不仅给予我许多学习的机会,各种各样的活动更提供了另一片广阔的天地。我抓住这些机会亲身投入其中,让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我也目睹了周围每个同学的不凡表现,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闪光的东西。

学文是我另一个重要的选择。

对我来讲,选择文科不仅是选择了要学的科目,更是选择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心胸、一种用金钱无法换来的文化底蕴与氛围。

学文的人应该有一种博大的心胸,我们像海纳百川一样源源不断地接受着人类文化的精髓,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它是人类用情感与浪漫缔造的奇迹。对于文科生来讲,更多的是用宽广的心胸去培养一种流动的线条思维。

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炼就的,我希望用一生倾心投入,去追寻那永恒的人文底蕴。学文便是进行积累吧!

大学我选择了北京大学,不仅因为它是中国的最高高等学府,更因为它突出的人文氛围。

选择的确很重要,每一步都要慎重。但是一次选择不能决定一切。不要犹豫,做出选择就不要后悔。只要我们能不屈不挠地奋斗,胜利就在前方。

点一盏明灯

新中国成立前,中华民族经历着痛苦的蹂躏和屈辱,学子们肩负着国恨家仇,为了民族的崛起而探索着。推动他们学习的动力是对国破的痛,是一份追求真理的责任。

而现实社会,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取悦家长和老师,更不是社会、家庭压力下的无奈。庸俗地讲,学习是我们生存的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学习就无法摆脱粗俗和鄙陋,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其实,“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仍然是我们这一代应有的信念。大都市的孩子很幸福,没有见识过多少艰苦,而事实上,我们的国家仍不富裕,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有许多人生活在贫困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我们生活在首都,占据了很多优势。学校常讲,国家每年为一名四中学生的投入可以为三十名失学儿童完成小学六年的课程。如果我们只是养尊处优地享受生活,不把民族崛起的重任扛在肩头,怎么对得起无数为我们的幸福生活做出贡献的人呢?

这不是大话,不想到这些痛,又怎么能吃下苦,怎么能在幸福中保持一份清明呢?胸怀大志是不断前进的动力,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

初中的时候妈妈送我一本《在北大等你》,学子们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也梦想着有一天踏人北大的校门。高中的时候,对自己的理想勾画得更加清晰了,希望能考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为中国的外交和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力争作一名北大人的种子深深埋藏于我的心底,并且成为我学习的强大支柱。

舒适的生活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父母也因为只有一个孩子而给予我们无尽的爱,但这也使我们失去了体验艰苦的机会,容易缺少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养尊处优是学习的大敌。有些同学成绩差了总想靠老师、找家教,甚至让父母走关系,从来就没有下决心让自己真正地突破。而四中从我们跨进校门的时候,就不断向我们灌输优苦严的学风、校风,学校教会了我们吃苦,教会了我们坐稳“冷板凳”。我想特别强调,改进学习方法,必须先改造自己的思想,只有不畏艰苦、勇于拼搏的人才能在学习上闯出一片天。

当我们心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凭着不屈的斗志,不懈地努力,就没有什么可以难倒我们,我们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P42-44

序言

努力开创研究“学”的新局面

(增订版序)

梅汝莉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曾发表过评述《学记》的文章,在文中自豪地指出,它是迄今为止人们所知道的世界上第一部系统阐述教学的论著,尤其耐人寻味的是,中国的先哲们只用一个“学”字来概括“教育”。我确认这绝非《学记》作者的独创,它有古老的渊源。留存的金甲文,就是用一个“学”字来表示一所学校的。后来,经过一番钩沉集腋的工作,我确认“以学论教”是中国古代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值得弘扬的优良传统。但是,我只是一个“论”者,而不是一个“行”者,一直没有深入研究“学”,更没有将自己的“教”自觉地建立在“学”的基础上。真可谓应了孙中山先生所说“知易行难”啊!

2004年,令我十分惊喜的是,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送给我一本书,是该校徐稚老师发动学生总结各自有效学习方法的书,共有十九位优秀学生阐述了自己切身的学习体会和经验,每位学生的“自述”之后,都有老师或家长读后的感言。我十分珍惜这本书,因为它有鲜明的开创性。

如果将其放到社会实践中来审视,它别具一格。据载,“五四”时期陶行知先生曾经果断地将明文规定的“教授法”改称为“教学法”,突出了“学”的地位,并指出教师的责任不仅在“教”,还应教学生“学”。南开校长张伯苓进一步补充说,更要教学生“行”。此后,许多老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学”。改革开放以后,传来了赫伯特·杰乔耶的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致使教学中重视“学”,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但是,众多关于“学”的论述,大多是成年人的杰作。至于学生的著作,最多的是他们写的优秀作文选。近年来,有些学校还有学生自己编撰的刊物等问世。虽然是学生所撰,但都是他们学习的结果,至于这些“结果”是怎样生长出来的,却“语焉不详”。近年来,宣传媒体多了一道“风景线”,他们开始宣传各地的高考“状元”,采访他们的学习体会。这些报道虽涉及学习的过程,但遗憾的是“采访”还脱不开成年人的视角,即使是“自述”,也是散落的,缺乏系统性和自觉的研究。

北京四中徐稚老师编撰的这本书则不同,它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他们学习的生涯。十九位学生的自述和十九篇评议,突破了自发地、散落地报道学生学习方法的局面,业已成为教育研究的成果。全书清晰地展现了学生特有的学习体验:既有愉悦与欢乐,也有困惑与痛苦,甚至面对挫折时的挣扎和“突围”……他们体会各异,成功的秘诀不同,生动地证明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多元的。

我从中还惊异地发现,有的学生竟然打破了传统的物理课的学习程序:实验一总结原理或定则一形成数学公式一用计算法解答问题。这位同学采用的却是“图示法”,当人们运用计算方法解答一道一道物理题时,他只用一个“图”就答完了六道题……这是何等的“潇洒”!从他的叙述中,我分享了他成功的愉悦。

还有一位秀美的女生,冷静地面对“失败”,沉着地编撰着“纠错本”,记录下考试或练习时的每一次错误,并研究这些错误。高考前,她不是着力掌握“知识的覆盖面”,而是面对“纠错本”,深化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在纠正自身思维方法错误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反省性学习方法,使她将“错误”变成了财富,终于走进了北京大学的校园……

学生们不仅记载了自己的学习经历,而且,十二年的学习实践,使他们悟出了其中的哲理。一位学生十分肯定地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适合学习的人,只是一些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格言,从一位学习者的体验深处提升出来,具有专家们谈论学习法所难以企及的说服力。我被她折服了,将这一论断融入借鉴多元智能的理论中,不止一次地引用来论证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有效学习方法,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他们发现和采用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书中的这一格言,通过各种途径传到了北京的许多学校,甚至传到了山东、福建、东北等地。北京市东城区在宏志中学召开了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课堂现场研讨会,“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适合学习的人,只是一些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被输入进滚动的电子宣传栏,许多代表驻足观看,还做着笔记。当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位学生的体会时,他们惊异地睁大了眼睛,这让我非常感动。很多人表示希望购买这本书,我常常激动地说,这本书还会再版的,你们等着购买新版本吧。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北京四中的教师团队做了一件社会需要的有益工作。我是一位受到他们智慧成果惠泽的人,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忱!当然,我更希望也相信,他们的修订本会更加优秀,为开创研究“学”的新局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是为之序。

2005年12月3日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深专家、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后记

永远的一刻

(代后记)

徐 稚

同学们,今天你们毕业了!老师为你们感到欣慰,也由衷地为你们祝福。

毕业,无疑是个“完成时”。“她”意味着同学们完成了高中的学业,完成了人生奋斗中的一个承前启后、至关重要的阶段。

毕业,又是个“将来时”。“她”预示着离别与远行。终将要道一声“再见”,那朝夕相处的师生、玉汝于成的校园;终将要道一声“珍重”,让相互间的关爱伴随你启程。

自然,毕业也意味着贯通过去与将来以至永远的牵挂——牵挂着母校,牵挂着师长与同窗,牵挂着三年来伴随你们成长的日日夜夜。

因此,毕业的一刻将成为弥足珍贵的一刻,永远难以忘怀的一刻。

当你们入学时,那一刻是激昂奋进、英姿勃发;当你们在“大运会”上翩翩起舞时,那一刻是无私奉献、团结合作;当你们作为志愿者服务社会时,那一刻是责任、义务、回报与付出。

当你们战胜了学习上的困难,你们就向成功走近了一步;当你们战胜了非典带来的恐慌与寂寞,你们就向成熟走近了一步;当你们略带遗憾走出考场却终又无愧于心时,这其实就是你们成长中的一次飞跃啊!

毕业还意味着什么?“她”意味着羽翼渐丰的雏鹰飞离温暖的巢穴,驶向彼岸的航船起锚于平静的港湾,上下求索的赤子脱开母亲牵扶的臂膀。“她”意味着成熟与使命,自觉、自主、自立和自我的责任。

今天,当你们即将离开四中时,不要忘记这块让种子破土而出的沃土,不要忘记曾经为你们的成长付出心血的所有的四中人——你们知道名字的领导、老师和你们不知道名字的默默为你们服务的职员、工友。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你们的成就。别说成功仅是个人的努力,别说考上理想的大学仅是一个家庭的欢乐。将你们的成功视为自己职业生涯最高价值体现的你们的老师,会永远记住这一刻;将成为你们精神家园的四中的校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毕业的钟声响过,我们就不仅仅是师生,更是真正意义上的“四中人”了。同学们,再一次地祝福你们!这祝福将送你们勇敢地踏上更为艰辛但又更为宽广的人生之路!

(在2003届北京四中高中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批优秀学生谈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亲身体验的好书,好就好在他们把追求人品与学识的同步卓越作为奋斗目标,把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作为实现途径。相信这对每位同学的发展和学校的教育都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陶西平(国家总督学顾问、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十九位学生的自述和十九篇评议,突破了自发地、散落地报道学生学习方法的局面,业已成为教育研究的成果。全书清晰地展现了学生特有的学习体验:既有愉悦与欢乐,也有困惑与痛苦,甚至面对挫折时的挣扎和“突围”……他们体会各异,成功的秘诀不同,生动证明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多元的。

——梅汝莉(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深专家、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黑匣子”告诉你:老师能够帮助你掌握教材。而教材之外尚有许多正在讨论中的问题和未曾研究过的领域,需要你们去探索: “黑匣子”还告诉你:所谓全知全会的人是会误人子弟的。

——王能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特级教师)

读着这本让人感动的书,仿佛置身于生气勃勃的年轻人中。听他们真诚地诉说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他们的信念、理想和奋斗:感受着他们的智慧,激情和快乐。他们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他们,也包括所有在精神和行为上认真播种的人,必会有丰富的收获。

——苏立康(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翻开这本书,就产生想要一口气读完的冲动。受到那么多家长、孩子的青睐,不只是因为书中的学生考上了清华和北大。更因为那一篇篇文章,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孩子,如何长大成人,实现理想,走向成功。从人格到心理,从经验到方法。他们为更多的同龄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感谢四中优秀学子在离开母校时。写出这一篇篇优秀的文章,让人爱不释手,令人欣慰和感动。

——王兆骥(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四中原党总支书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4: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