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6月21日,一个男孩在巴黎诞生。没等睁开眼睛,他就大声啼哭起来,向世人证明着自己的健康。跟别的孩子不同,他的哭声还具有另一种意义:家门不幸。他的父亲正在病中,拖到他1岁3个月时,饱受发烧和肠炎的煎熬,一命呜呼,撒手归西。40年后,这个孩子开始名扬天下,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和思想家。他叫让-保罗·萨特。而年轻母亲安娜·玛丽则亲昵地唤他为“普卢”,本书是关于这位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的哲学思想介绍,包括:生平与著述、感知与实在、本体论、自由意志、心理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伦理学等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萨特/世界思想家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美)理查德·坎伯著//李智译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905年6月21日,一个男孩在巴黎诞生。没等睁开眼睛,他就大声啼哭起来,向世人证明着自己的健康。跟别的孩子不同,他的哭声还具有另一种意义:家门不幸。他的父亲正在病中,拖到他1岁3个月时,饱受发烧和肠炎的煎熬,一命呜呼,撒手归西。40年后,这个孩子开始名扬天下,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和思想家。他叫让-保罗·萨特。而年轻母亲安娜·玛丽则亲昵地唤他为“普卢”,本书是关于这位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的哲学思想介绍,包括:生平与著述、感知与实在、本体论、自由意志、心理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伦理学等内容。 内容推荐 让-保尔·萨特(1905—198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思想文化界最活跃的人物。在哲学方面,他是战后流行于整个西方世界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言人;在文艺理论方面,他针对文坛上“为艺术而艺术”的普遍倾向而提出“介入文学”,主张文学家介入时代,“为改变周围的社会出一份力”。在小说和戏剧创作方面,他积极介入同时代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同时为他主张的哲学作出通俗而形象的注解。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并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本书是“世界思想家译丛”中的一册,“世界思想家译丛”精辟地论述了西方历史上著名思想家的学术观点,以及这些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线索,是广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丛书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丛书的每位作者都是研究该思想家的著名学者,对其本人及原作都有独到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丛书既介绍了每位思想家的生平,又清晰地梳理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难得的佳作。丛书的每位译者均是国内研究该思想家的专家,曾翻译过多本西方学术著作。 目录 序 1.哲学家:让-保罗·萨特 2.生平和著述 3.感知与实在 4.本体论 5.自由意志、心理学与历史唯物主义 6.伦理学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对萨特来说,他在史怀哲家庭中度过的10年[开始在默顿(Meudon),后来在巴黎]培养出驱动他日后为之奋斗抱负。他的外祖父母都是读书人,他们的房间里摆满了书籍。查尔斯·史怀哲是位语言教师,到65岁,仍不失英武、活力,在性生活上也放荡不羁。他蓄着长长的白胡须,酷似传统的神父肖像。在同儿子们吵架后,查尔斯喜欢有个外孙在跟前,塑造他的品性。他负责萨特的教育,鼓励这孩子发展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爱好。但他却警告孩子不要成为作家——因为这是一个不可靠的职业,而要从事教师和学者的事业。 与此同时,萨特的母亲给他买来图画书和历险故事书,好让儿子能享受童年的快乐。但正如萨特后来所强调的,孩子并不仅仅是成人影响下的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在确立自我身份过程中,萨特时而对外祖父高品位的文学价值深表忠顺,时而又梦想成为一个践履者、一个在危难中解救少女的游侠骑士、一个与恶魔决斗的斗士,他饱受这种拉锯式的煎熬。从8岁到12岁间,萨特决定成为一个作家,或者更准确地说,他确信自己命中注定要成为一个作家。是命运在准允他以同文字世界不可分割的方式确证他的存在的合理性。他会成为某个英雄,但他成就英雄主义的武器只会是笔,而不会是剑(也许,有重大意义的是,萨特在日常写作中,一直是宁愿选择笔,而不是打字机)。 1917年,萨特的母亲改嫁。她新的丈夫叫约瑟夫·曼斯(Joseph Mancy),一个早年的追求者,当时是一名掌管拉罗谢尔(La Rochelk)造船场的很有前途的工程师。接下来的三年是萨特人生中最为不幸的岁月。他不喜欢呆在拉罗谢尔,憎恨他的继父。尽管曼斯对萨特宽厚仁慈,这男孩还是鄙视他的专断作风和资产阶级价值观。而且,萨特对继父教导他学科学和数学的努力也不领情。也许,最为要紧的是,萨特极不情愿同这样一个半路插入者分享他母亲的情感。在学校,他很难与人交朋友。他与同学打架,而后又用糕点(这些糕点是通过卖掉家里的书换来钱或从母亲的手袋里直接偷来钱而买到的)贿赂换来友谊。后来,他被家人逮着了,尝到了被看待为小偷的耻辱。他的外祖父要是掉了一个硬币在商场的地上,他宁愿费劲地弯腰把它拣起来,也不愿让他这个不诚实的外孙收起来。 尽管萨特一直是作为天主教徒培养的,但宗教从未以任何打动人的力量感染过他的心灵。大约在这个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再信神了。 1920年,萨特的外祖父安排他到巴黎一个叫“亨利四世”的著名的大学预科(中学)(Lycee HenriⅣ)上学。(在法国教育体系中,大学预科提供大学学习的准备性课程。学生通常是12岁入学,19岁毕业。)在那里,萨特浸染于一个自称为阿兰(埃米尔·奥古斯特·夏蒂埃,Emile Auguste Chartier)、有才华而不迷信偶像的哲学家的影响之下。同样在那里,他同一个叫保罗·尼赞(Paul Nizan)的学生建立起他人生中第一次亲密的友谊。尽管经常逃学,还不时造点反,萨特在校的学业还是完成得很好。 萨特最骄人的天资是他后来所称为的“金子脑袋”。他身体的其他部分则是另一码事了。如同他父亲,萨特身材矮小,作为一个年轻人,他的身高才5.2英尺。但不像父母任何一方的是,他长得丑。四岁那年,他在海滩得了一场感冒,这使得他右眼几乎瞎了,肌肉的协调能力也丧失了。后来,他的脸也因粉刺而毁形了,留下了众多的麻子和浮肿的印迹。因为身材矮胖墩实、白星眼光斜视、麻子斑斑点点,萨特把自己描绘为“癞哈蟆”。为弥补外形上的缺陷,他有意识地发展肌肉,参加拳击运动课,培养一种富有魅力的人格。由于他拥有一副有表现力的嗓音、一份良好的幽默感、一种出其不意的交谈能力,因而,即便形象不佳,也总能博取众多有魅力的女人的青睐,并同她们保持长期的关系。 1924年,他考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L'Ecole Normale Superieure)攻读大学学位。高师为索邦神学院(Sorbonne)的正规研究课程提供了补充性的教学训练,但他很少去索邦神学院。在五年大学学业期间,他所学到的大多数知识都来自于书本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活动。所幸的是,在当时,有一批有才华的学生在巴黎读书。在这群人当中,有西蒙·威尔(simone Weil)、雷蒙·阿隆(Raymond Aron)、莫里斯·梅洛一庞蒂、让·伊波利特(Jearl Hyppolite)与西蒙·波伏瓦。萨特最亲密的朋友是保罗·尼赞和勒内·马修(Rene Maheu)。马修也许该是波伏瓦的第一个恋人,她的绰号就是他给的。他称她为“海狸”,因为她乐于合群,工作起来很有建设性。最后,正如上面所提及的,1928年,萨特在哲学教授资格会考中写作考试没及格,但在1929年,他竟名列榜首。 军人、教师、哲学家与作家:1930--1938年 萨特离开大学,急欲实现当作家的梦想,但几乎七年快过去了,他的第一本书才发表。尽管部分失明,他还是依照法国法律的要求完成了18个月的军事训练。1924年11月,他被派驻到圣西尔炮台(Fort Saint Cyr),作为一名军事气象学者接受培训。这是他成年后第一次体验到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生活。1931年4月,他开始担任法国东北部商业海港城市勒阿弗尔(Le Havre)一所中学的哲学教员。不久,他就赢得了学生的欢迎,这些学生欣赏他洒脱的仪表谈吐、自然的教授风格。其他的教师刻意掌握分寸,同学生保持所谓“恰当的距离”,而他则养成了与学生打成一片的习惯。他同他们一起吃饭、喝饮料、打乒乓球,参与他们的野炊。在一个学期末,他与一帮学生出去狂饮,最后还逛了妓院。正是这个小小的插曲给他在那个中学赢得了经久不衰的声誉。与此同时,他发现勒阿弗尔是座单调、沉闷、闭塞的小城镇,他尤其不喜欢那里的市民领导和名商巨贾所拥有的那种自鸣得意的独善感。 萨特成年后所写的头两本书是从阅读尼采和有关尼采的传记中激发出灵感来的。第一本书是一部书名为《挫败》(Une defaite)的小说,大概写于1927—1928年间,写的是尼采对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的夫人柯茨玛(Cosima)的单相思的故事;第二本书《真理的传说》写于1929年与1931年间,它以神话的形式包容了关于三大类真理的系列小品文:科学的确定性、哲学的可能性与单个人的生活真理。由于这两本书都被拒绝出版,萨特就转移到其他的兴趣上去了。P10-13 序言 我想借《萨特》一书来介绍作为一位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向读者提供关于他生平与著述的一种清晰、准确而又不失趣味的描摹。虽然该书也可能引起某些专家的兴趣,但它本意在于为那些想要理解萨特哲学的要旨,而又对哲学本身缺乏基本背景知识的读者引路。因此,我在构思时,从读者的角度考虑,一切以能否引起读者阅读、思考和研究萨特的欲望为转移。既然《萨特》是一本小册子,我所重点勾勒的就只能是萨特哲学中那些我相信是最原本、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要点。比方说,我展现作为存在主义者和现象学家的萨特的描述,比起介绍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萨特的描述来,所花的工夫要多得多。 本书第一章所处理的是几个最基础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助于为深入萨特的生平和著述作铺垫;第二章是一部高度浓缩而又不失全面的传记,特别关注萨特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不失为介绍萨特其人、其事、其作品等方面的导言;余下的章节考察和评论了萨特一些有代表性的哲学观点和论证,其中贯穿着我的主旨:把哲学家萨特的著述中那些最值得回味的部分,同西方哲学中那些最经久不衰的主题问题联系起来。在这些章节中,我既对主题问题做了简要的解说,也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以此构成了萨特的观点及其论证的哲学背景。我的目的在于:不仅帮助读者理清楚萨特之所思所想,也要让他们明白其所思的原因,以及在什么范围内他的思想在哲学上是成功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