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都会从这里开始(上海南京路外滩段研究)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常青编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你是否对上海感兴趣?你是否想了解一下上海的历史?那些引人入胜的街坊,闻名全国的外滩、南京路是怎么来的?那些古典而富有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到底有和遗产价值?针对这些问题,本书将结合一幅幅黑白或彩色照片给你进行详细讲解。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外滩与南京路

第一节 外滩的由来

一 外滩的含义

二 外滩与租界

第二节 外滩滨江界面的演变

一 滨水界面的空间转换

二 历史空间的分期

第三节 南京路外滩段

一 南京路的由来

二 一纵三横六街坊

三 外滩南京路口

第二章 街坊的功能分类

第一节 功能布局

一 空间分布

二 影响因素

三 功能转换

第二节 功能类型

一 三号街坊与四号街坊

二 二号街坊

三 五号街坊

四 一号街坊

五 六号街坊

第三章 街廊形态的历史特征

第一节 街廊形态

一 演变历程

二 街廊剖析

三 相关路段

第二节 街中场景

一 装点要素

二 铺户与场景转换

三 中外的交融

第三节 建筑风格

一 样式及其源流

二 空间类型

三 业态.身份.格调

第四章 都市遗产的现代意义

第一节 六街坊的建筑遗产

一 已列入保护的建筑遗产

二 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

三 六街坊建筑遗产通览

第二节 建筑遗产价值评估

一 前摩登时代的建筑遗产价值

二 摩登时代的建筑遗产价值

三 现存状态及再生价值

第三节 事件性的路段

一 路段的空间事件

二 路段的地标

三 南京路[故事]的现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南京路外滩段大事记

2 名词索引

3 图片索引

试读章节

外滩的由来一、外滩的含义

外滩曾是黄浦江边南北向的一片滩地,被称为“黄浦滩”、 “黄浦路”,曾经作为纤道使用。1845年,英国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签订《土地章程》(图1—1—1),开始了黄浦滩以西租界的历史。从此,租界建筑群临江一侧的界面自北而南一字排开,黄浦滩不仅仅意指滨江的一条道路,而且成了滨水“半边街”的代名词。其后的“外滩”一词便跟着带有了双重的含义。其英文译名乃从印度方言“Bund”而来,意指“堤岸”、 “河滩”。外滩的滨江道路当时以涨潮水位边线为基准,宽为粤海官尺2.5丈,约合公制尺8.3米 。

由于外滩地近苏州河(旧名吴淞江)与黄浦江的交汇处,泥沙淤积和沉淀物使这里形成了凸向两江口的“圆渚”,再向南凹入,构成了蜿蜒的江岸轮廓线。外滩建筑群的优美曲线正是循着这一特殊的地脉关系形成的。

英人觊觎外滩两江口江海贸易咽喉的战略位置,在此建领事馆,并很快将租界的北端推向苏州河畔,使这里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外滩源”。同时,位居租界中线附近的一条东西向小径就变得异常显要起来,此即后来的南京路。

序言

1.思考南京路

在上海五彩缤纷的都市生活场景中,大名鼎鼎的南京路无疑是其中的经典。这条堪称中国近代第一的商业街,东西绵延五公里,纳五方之奇货,载万国之风情,是昔日大上海的空间缩影,因而“十里洋场”的比喻既生动形象,又名副其实。

然而“十里洋场”并不等于“洋人街”。南京路作为外来文化移人的产物,经过了华洋之间在社会和空间上接触与竞争的长期适应过程,才成为了国人所认同的中国第一商业街。初期的图片档案显示:以英租界西端的河南路为界,朝向外滩的东段,即今南京路外滩段为西洋景;西段街景则为中国式,华洋两相比照,泾渭分明。随后这一图景不断演替,东段越来越宏大摩登,与欧美同时期同类建筑相比绝不逊色;西段则越来越中西交融,甚至建起了不少尺度和比例有些滑稽的假西洋景。相比之下,东段终究以临近外滩的区位优势而身价倍增,街廓场景与外滩建筑群滨水界面演化相呼应,经历了多次新旧更替的拼贴变幻,积淀了异常丰厚的潜在价值和文化内涵,亟待发掘整理以促其复苏。

上海有过受外强欺压的屈辱历史,但上海从来不像孟买、香港那些曾经完全殖民化的城市,因为这里的中国人即便是生活在租界里,也从未丧失过自己的主体意识。就拿南京路的建筑来说,虽以洋人建造的为主,也有不少中国人的杰作,后者对前者从鄙夷、好奇,到欣赏、模仿,再到提炼、融合,逐渐把这些外来的东西本土化了。不仅如此,上海都市文化里一些好的传统,如做事细致敬业,交往遵守规则,公共和私有界限清楚,追求时尚变化而又精打细算,讲究高品质、好“卖相”等,都可以从南京路的生长轨迹中找到印痕。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利用和兼容的过程,从一条商业街的生长历程中集中地体现出来,也是上海都市现代性与建筑风格演变的基本特征所在。

南京路外滩段不仅是指一条商业街,还与四川中路、江西中路和河南中路构成了一纵三横的路网结构,将南北两厢划分成六个街坊,形成了外滩地区的核心。因而分析和解读这一特殊路段及其街坊的历史变迁和形态特征,无论对于探究外滩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及潜值,还是评估其未来发展潜力与走向,都是非常必要的。2.街史与外滩

南京路最初不过是黄浦滩边一条东西向的田问小径,由于临滩路口地近租界滨水界面,并接近租界东西几何中线,所以,很快成为了连接外滩航运贸易区和花园赛马休闲区的主要交通便道。洋人骑马穿行其间,一开始叫“派克弄”或“花园弄”,又名“大马路”,1862年起被称为“南京路”。这一称呼既可勾起人们对昔日国耻的记忆,又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象征。而这条宽不过十几米的街道,确实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城市迈入近代的里程碑。第一高度的摩天楼、第一盏煤气路灯、第一部民用电话、第一个红绿灯文管系统、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第一辆双层公交车、第一批自来水和火力发电用户、第一家民营广播电台以及第一座室内公共菜市场,等等,这些发生在南京路上的重大市政建设工程,紧随国际近代都市文明之后,在在佐证了南京路,特别是其外滩段在中国以至整个远东地区城市中的特殊历史地位。

南京路外滩段与整个外滩是同步发展的。上海开埠之初,英国人获得土地租用权,首先看中了那块黄浦江与吴淞江(今苏州河)的交会地,即今被称为“外滩源”的地段。这里东扼水道咽喉,西窥吴地丰产,处于水上运输、江海贸易和安全守备的要冲,故被选作领馆基址。从这里沿租界东段向南,以简易的二层南亚殖民地式外廊坡顶建筑为主,形成了外滩第一期滨水界面。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强在租借地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和安全感,外滩建筑群也开始不断翻造,从而促就了以英国新古典主义为主导风格的外滩第二期滨水界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20年代,西方资本大量涌入上海,外滩建筑群又一次大规模更新,欧美风行的装饰艺术风格泊来沪上,与各种表现形式的新古典主义平分秋色,终成了今日所见外滩的第三期滨水界面,上海也从此迈入了“摩登”时代。所有这些演变同时也在南京路外滩段上发生过,这里的街廓也大致经历了从殖民地外廊式、英国新古典主义府邸式,到五花八门的折衷复古式和装饰艺术风格的拼贴过程,而南京路口也始终是外滩景观线上的画面焦点。

事实上,正是外滩和南京路所共同构成的“T”型空间,历史上一直都是上海都市最为精华的地段所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南京路外滩段的历史浓缩了租界以及整个近代上海都市发展的历史;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也就是资本寻租于地产和业态的历史。地价和级差地租则可以从物质基础上说明其缘由。地价和级差地租是功能分布和空间形态的先决条件,就外滩地区而言,上述的“T”型空间在整个公共租界中的地价一直是最高的。从19世纪后半期的每亩均价2000元(银元)左右,一路飙升至20世纪20年代末每亩均价的20万元(银元)以上,短短半个世纪地价平均净增了百倍。显然,南京路地价的高低与地段距外滩的远近明显呈反比关系,外滩段地价走高自不待言,而接近南京路口的地段每亩竟高达4 5万元(银元)左右,是公共租界中段地区每亩均价15万元(银元)的三倍。

因此,南京路外滩段积聚了当时最具资本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洋行、银行、商铺以及文化与传媒业。泰兴、福利、惠罗、汇司四大英资公司首当其冲,汇中饭店、华懋公司、大通银行、老介福绸缎局、亨达利钟表行、大公报馆以及伊文思书局等声名显赫,且后来居上。而六街坊的功能分布也受此影响,饭店、洋行、商号、公寓、仓储等建筑的选址和营造都与所在地地价关系密切。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后,租界内的华商取得与洋商同等的商贸待遇,从南京路外滩段的功能分布中,可以大略通览“海纳百川”的都市景象和华洋两方在商海竞争中的空间关系。3.街中场景

在商品和业态之外,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建筑的式样和街景的装点了。这两个方面本身又是相互关联的。银行喜用高耸的古典柱式,以表达储户所需想见的厚重和安然;洋行风格各异,或以雅致的格调来表达开发者的口味,或以繁琐的折衷装饰来掩盖暴发户心灵的空虚;饭店既要华贵还得时尚,所以不是含着雍容的摩登气息就是带有简约的新古典倾向;商厦则宜爽朗明快,以便衬托花哨的招牌和琳琅的货品,因而多采用简化过的新折衷主义。南京路外滩段的街廓建筑大都具有这种表里对应的关系,且每座建筑的式样又都讲究个性,构成了拼贴的场景效果。单单新古典主义墙面和巴洛克山花墙就异彩纷呈,英国式的、意大利式的、法国式的、西班牙式的,等等,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譬如,当初惠罗公司的新折衷主义风格,汇司公司和礼记洋行的新巴洛克清水红砖墙及扁平连续券,汇中饭店相间的红砖白墙和印度式侧向柱廊,沙逊大厦的美国装饰艺术造型和绿色穹隆顶等,都是性格鲜明的建筑范例。

路面是街廓的重要组成。百年来,南京路外滩段的路面经历了从沙土到煤渣,从铁力木砖到沥青,从“洋灰” (混凝土)到石材地砖的演替,材料的改换记录了时代的变迁。道路线型从折线变得弯曲,街廓天际线由平坦渐趋起伏,从四坡屋顶为主,到带有局部山花和穹窿的平顶渐多。建筑与街道的高宽比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对应外滩滨水的三期界面来看,南京路的宽度从一开始的6米扩展到后来的12米左右,临街建筑从二层为主上升到六层以上。街道空间的高宽比也从开始平均的1:l到后来2:1,最后甚至局部可达3:1以上。用地进退和容积改变的背后,多少都闪烁着地产操弄和市政干预的影子,而既成的空间事实总是二者问相互平衡的结果。早在1856年,租界当局已对建筑物退后道路边界(相当于道路红线)作了严格规定,但是临街建筑从来就不是整齐划一的。

除了建筑和路面,街廓还需要其他的装点要素。路灯、招牌、幌子、商标、广告等商业“行头”,甚至还有反映时尚的行人服饰、姿态特征,这些要素共同组成了街廓的场景。南京路外滩段受西洋街景规则约束,“行头”一般在檐下门楣处,挑出墙面的距离严格受限。路灯以新艺术运动的铁花装饰最受青睐。而其他路段则多用中式装点,商号横幅可以跨街,招牌、幌子允许远挑,街景装点得如戏台幕布一般。两相比照,最大的差别,从建筑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恐怕就是对公共和私有空间领域的界限理解不同,前者清晰,后者则模糊不清。 4.都市遗产

街景风貌和建筑遗产与商品的品牌一样,是街道文化品质和“身价”的见证,也是商业附加值的一个重要源泉。南京路外滩段的六街坊中共有保护类建筑12栋,其中五栋为和平饭店南北楼、字林西报大楼(后改称友邦大厦)等濒临外滩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余七栋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对于如此重要的历史风貌地区来说,保护建筑的数量还会增加。事实上,包括珠江大楼、新康人楼等在内的一批颇具特色的历史建筑,虽暂在“编外”,但迟早是要被列入保护清单的。值得回味的是,这些都市遗产不只是对昔日辉煌的纪念,而且还包含着大量的都市现代性启示。

从上海都市发展史的角度,我们可以把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称作“摩登的15年”,这是上海近现代都市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南京路外滩段的大部分建筑遗产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而前摩登时代的建筑遗存更加值得珍惜。所有这一切留给上海的都市遗产,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和街道景观,还有都市建设的智慧和技巧,以及中西交融的商业街中所产生的各种新事物。经过半个世纪的岁月之后,上海在短短的又一个15年中实现了第二次腾飞。这难道与外滩、南京路这样的都市遗产所给予的显赫“身分”和文化底蕴没有实质的关联吗?然而,这些都市遗产的现状却是差强人意的,南京路外滩段尤其如此。

从现状来看,南京路虽人流如潮,一日内有多达数十万人穿梭其问,但外滩段却是路过人流大于消费人流,地位与作用互不相符。这对这条位居中国第一的商业街及其重要路段来说无疑是不尽如人意的。街区内的历史老大楼多因常年的不当使用,内部空间品质严重退化,藏污纳垢,且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南京路外滩段要走向未来,需借助都市历史上有关现代性的启示,经深谋远虑地发展策划、文化与商业定位,延续风貌、重塑功能,对建筑内外进行环境整治、景观整饬和资源整合,以恢复和提升路段和街坊的格调和品位,激活其蛰伏的价值和生命力,使都市遗产的现代性持续地显示出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其历史演变和文化积淀的深度发掘和探究,离不开路段及街坊历史风貌和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本书撰写之目的正在于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