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浪漫主义者的生活(1820-1848)/日常生活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法国)安娜·马丁-菲吉耶著//杭零译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卢瓦河的城堡到蒙马特高地的广场,从帝国鼎盛时期的罗马到希特勒统治下的柏林,从古希腊诸神的游戏到爵士乐手叛逆的鼓点……走进文字书写的历史,市井街巷、深闺内闱、宫廷豪宅、寻常人家,只要你用心去看、去发现,就会有别样的感受,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内容推荐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是世界文学艺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以浪漫主义运动发展为线索,展现了在1820年至1848年的浪漫主义浪潮席卷下,法国文学、艺术、思想、政治等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作者着重对“浪漫主义者”这一群体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不仅向读者展现了雨果、乔治·桑、德拉克洛瓦、柏辽兹等浪漫主义大师的思想历程、事业发展及日常生活,还揭示了浪漫主义者鲜为人知的一面,即大批“小浪漫主义者”的艺术追求和生存状态,从而呈现给读者一幅绚丽多彩的浪漫主义画卷。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浪漫主义浪潮

1820年:外国影响的风潮

哀歌

复辟时期文化界的生机

浪漫主义浪潮的起源

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

歌德和拜伦

浪漫主义英雄拜伦

马捷帕,一个浪漫主义神话

第三章 三条路线:1820年~1830年的柏辽兹、德拉克洛瓦和雨果

1820年~1823年

 艺术志向

 雨果,“出色的孩子”

 在圣弗洛朗坦街德尚家

 从《文学保守者》到《法兰西缪斯》

 《但丁之舟》(1822年)之前的德拉克洛瓦

 《但丁之舟》,“我要碰一次运气……”

 柏辽兹:从医学到音乐

1824年

 1824年4月14日:诺迪耶在阿尔瑟纳举办的第一个“周日聚会”

 拜伦于迈索隆吉翁之死:1824年4月19日

 1824年的巴黎美展:《希奥岛屠杀》

 通向自由主义:《领歌集》出版后诗人的社会使命

 柏辽兹:第一次的听众

 1824年9月15日:第一期《环球报》

 《环球报》集团

 《环球报》与浪漫主义

1825年~1830年66

 1827年奥德翁剧院的莎士比亚

 1827年~1828年巴黎美展上的《萨达那帕勒斯之死》

 1827年12月:《克伦威尔》

 1830年:罗马奖和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第四章 文社

什么是文社?

沙巴奈街的“顶楼”

在阿尔瑟纳的诺迪耶家里

诺迪耶与雨果

雨果文社:爱戴雨果的一段历史

田园圣母街,德韦里亚家旁

欧仁·德韦里亚

画家与诗人

出行

朗诵

对外省青年的欢迎

浪漫主义戏剧的崛起:法兰西剧院的大仲马

《玛丽翁·德洛姆》和《爱尔那尼》

捧场者

1830年2月25日

《爱尔那尼》之后的雨果文社

丰塔内:七月革命后雨果文社的一名成员

第五章 极端浪漫主义者

1830年~1833年的“小文社”

1832年怪异的“哥特派”

对资产者的仇恨

一个团结的团体?

彼得吕斯·博雷尔

《费加罗报》对“青年法国”的命名

“小文社”的成员是“青年法国”而不是“民主青年”

1833年:浪漫主义者最后的过激行为

他们的结局如何?

第六章 杜瓦伊纳文社

怎样在129年进入报界:加瓦尔尼和卡尔

加瓦尔尼和卡尔:19世纪30年代早期公认的才子

人们看到阿尔塞纳·鸟赛出现的地方

卡米耶·罗吉耶的客厅

幸福的蜂群

生活在杜瓦伊纳街的甜蜜

杜瓦伊纳文社的结束

1836年及其后的报界人物

第七章 艺术家和资产阶级社会

艺术家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位置

身为社会牺牲品的艺术家:埃斯库斯和勒布拉的自杀

1855年2月12日:法兰西剧院上演的《查铁顿》

查铁顿,从英国诗人到维尼的主人公

自视为查铁顿

自杀风潮

外省的查铁顿

查铁顿的兄弟,吉尔贝

受难诗人的化身

《跨越斯提克斯河》

为出版而努力的20年:阿卢瓦西于斯·贝特朗

荣誉的殉道者埃莉萨·梅克尔

“和吉尔贝一样悲惨,和埃斯库斯一样绝望”:埃热西普·莫罗

资产者有意做艺术家:“艺术家症” 

资产者与艺术:1836年和1855年的戈蒂埃

第八章 聚会地点与激动人心的时刻

1837年春夏的诺昂

壮丽

欢快

诺昂的蚂蚁

艺术家李斯特208

缺席的米歇尔·德·布尔热

乔治·桑的皮拉德斯,弗朗索瓦·罗利纳

演员博卡热

前任情人夏尔·迪迪埃

家庭教师费利西安·马尔菲耶

1839年~1840年的罗马梅迪契别墅

“清澈平静”和“Zyi”一家

夏斯里奥

埃贝尔和古诺

院长的风格

1841年6月3日,法兰西学院举行的雨果入院仪式

漫长的选举道路

6月5日的演讲

第九章 艺术家与人民

对人民的关注

在贝朗热的庇护下

与人民相遇:乔治·桑的渐变

乔治·桑和皮埃尔·勒鲁

欧仁·苏向无产阶级的转变

欧仁·苏和鞋匠诗人萨维尼安·拉普安特

无产者的诗

围绕工人诗人展开的论战

“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

乔治·桑和夏尔·蓬西,“这些新人类中的第一人”

外省的文化

第十章 19世纪40年代的放纵

“书籍工作”和“报纸活计”

从波西米亚人到艺术家

“饮水者”

艺徒

诗人

纳达尔和卡罗尔·德·阿内尔

安德烈·莱昂-诺埃尔:奥尔良-巴黎及其返

“饮水者协会”

1855年米尔热对“饮水者”的评价

两位未来的文学家:尚弗勒里和米尔热

记者

贫困

社交

皮莫当饭店

咖啡店

缝纫女工

一份小报:《海盗-撒旦》

“圣阿尔姆老爹”308

从《撒旦》到《海盗-撤旦》

“小傻子”

《海盗一撒旦》的风格

艺术家的形象

第十一章 结论

1848年:艺术家社会使命的沉没

艺术家生活的平庸化

艺术家的职业化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在圣弗洛朗坦街德尚家

1820年,年轻的雨果常常到德尚兄弟的沙龙去,在那里“古典主义者”和未来的“浪漫主义者”因为共同的爱好——诗歌而暂时聚在了一起,共处一室。埃米尔(Enlile)和安东尼(Antoni)分别出生于1791年和1800年,他们和他们的父亲雅克·德尚(Jacqtles I)esctlamps)一起招待客人,这是位很有修养的老者,在行政部门工作的同时对戏剧、文学有着强烈的爱好。埃米尔也同样是名行政人员,1812年他进入国家财产管理处,在那里一直工作到1848年,与此同时他也进行着文学活动。他和亚森特·德·拉图什一起写了两个剧本,《塞尔穆尔·德·弗洛里安》(Selmours de Floriian)和《优先照顾》(Un tour de faveur),1818年这两部戏在奥德翁剧院上演,后者从此成为保留剧目。安东尼则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文学和艺术创作中去。他因为患有神经衰弱,在19世纪30年代到1869年他去世期间曾多次人住位于帕西的布朗什(Blarlche)医生的私人疗养所。

雨果在这个沙龙里除了与前一年编辑谢尼埃作品的拉图什重逢外,还遇到了在百花诗赛上认识的三个比他大15岁左右的图卢兹诗人,朱尔·德·雷塞吉耶(Jules de Ress6gttier)、亚历山大·苏梅(Alexandre Sotlmet)和亚历山大·吉罗(Alexandre Guiraud)。这三人在图卢兹学习法律期间走到了一起,创建了一个学会性质的组织,“文学体育馆”。他们都在百花诗赛上获了奖。1808年,22岁的苏梅来到巴黎,发表了《和平的征服者》(Le Con—querant de la paix)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很快也获得了公众的认可。1820年,在德尚沙龙的常客中他是最为著名的人物。而吉罗不得不接手他父亲在利穆的呢绒工厂,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诗歌:一有机会他就到巴黎去并且和苏梅保持着频繁的通信往来。至于雷塞吉耶,1816年他当上了百花诗赛的评委,后来他被任命为最高行政法院助理办案员,离开了图卢兹去了巴黎。每个星期六,他都在他举办的位于埃尔德街的沙龙里招待他的诗人朋友们,这就是“浪漫主义早期的第一文社”。

在圣弗洛朗坦街,雨果遇到了埃米尔和安东尼儿时的朋友和邻居维尼。维尼是个年轻的官员,他把和他一起在国王卫队工作的同事弗朗斯·德.乌德托(Frarice d Houdetot)和加斯帕尔·德·庞斯(Gaspard de Pons)也介绍到了德尚沙龙。庞斯在1818年出版了第一批诗歌,在他20岁的时候,就已经是雨果的忠实追随者了,从《文学保守者》创建之日起,他就一直致力于为其撰稿。雨果也经常带报纸的另一个撰稿人圣瓦尔里(Saint—Valrv)到圣弗洛朗坦街去。圣瓦尔里是雨果将军手下一名军人的儿子,他和维尼还有庞斯都是雨果的密友,直到后来雨果的极端保皇观点让他们分道扬镳。l 820年12月,在《文学保守者》上,维尼第一次发表了一首诗和一篇关于拜伦的文章。

在德尚沙龙里还有一个和维尼年纪相同的年轻人——朱尔·勒菲弗(Jules Lefevre),他的父亲也是这个家庭的朋友。勒菲弗和埃米尔·德尚一样,一边担任着公职——他是财政部的编外人员——一边从事着诗歌创作。他十分崇拜拜伦,1819年,他模仿拜伦的《帕里西纳》(Parisina)和《曼弗雷德》写了两首诗,1823年他写了《弑亲者》(Le Parricide),透着这位英国诗人的影子。除此之外,他还把自己当做是拜伦笔下的主人公之一,“他有着拜伦式的姿态,发缕随风飘舞,双眼深陷,嗓音低沉;他的诗绮丽而晦涩;他不苟言谈,具有注定不幸和死亡的神秘气质。”几年后,他追随拜伦的足迹,向起义的波兰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

雨果在圣弗洛朗坦街还遇到了索菲(Soptlie)和德尔菲娜(Delphine)。索菲’盖伊(Sophie Gay)是个极富思想的女性,在帝国时期就已经是成功的小说家了,她还把年仅16岁就已经表现出早熟的诗歌天赋的女儿带到各个沙龙去。而德尔菲娜很快就成为了御用诗人,享受国王授予的年金,1825年也就是国王举行加冕礼的那一年,她自称为“祖国的诗神”,同时也得到了权威人士的认可,拉马丁就曾向她致敬。在七月王朝时期,她成为了记者,在和埃米尔·德·吉拉尔丹(Emile de Girardin)结婚后,她成为了雨果极为忠实的朋友,始终不渝地支持他入选法兰西学院。但当时在德尚家里,她曾和维尼有过一段恋情,他们最终没有能够结婚,因为这两个年轻人都家境贫寒,维尼的母亲反对他们的婚姻。

P41-43

序言

几年前,有机会读到由著名史学家菲利浦·阿利埃斯与乔治·杜比主编的五卷本《私人生活史》,闲暇时翻看翻看,也用不着特别认真地去读。隔了岁月的灰尘,过往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点滴像一颗颗泛黄的珠子,擦拭一下,还能映照出昔日真实的光泽。

以往书写的历史,常常是一部“公共舞台”史,一部男权的统治史。帝王的光环下,透见的往往是刀光血影;伟大辉煌的年代,记载的常常是战争。而人类个体所赖以生存的“私人”空间,却因为“不登大雅”而被忽略,被掩盖,被抹杀了。

就我们所知,“私人生活”这一概念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私人”相对于“公共”,趋于日常,富于偶然。这是一个免除干扰、自省、隐蔽的领地: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扔掉他在社交场合必备的面具和防卫,可以放松警惕,可以随心所欲,可以身着“宽松的便袍”,脱去在外面闯荡时穿戴的坚硬铠甲。拿米兰.昆德拉的话说,私人的空间,虽然是日常的、不完美的、不定的,有时甚至是虚无和邪恶的,但这是一个有可能导向“欢乐之完满,自由之完满,存在之完满”的世界。然而,因为私人生活总发生在深墙内院,关着门,上着锁,自然也就有其封闭性。乔治·杜比指出,19世纪的资产阶级竭尽全力想捍卫这堵“墙”的完整性,遮蔽墙里的一切。但这堵墙内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生活,最真实的自我,有不见刀光的争斗,有不可言说的离合,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因为各种利益和需要交错成一张复杂的社会关系网。

如何穿透这堵有形又无形的高墙,真正进入私人生活的空间,并勾勒出其历史的真实面貌?如何在其变化中确定岁月所覆盖的现实?如何既准确无误地抓住主题,同时又不迷失方向,避免陷入纯粹个人的私密生活迷宫,而失去对历史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把握呢?面对这一个个疑问和难题,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忠实描述,致力于还历史一个原样。我们给读者推荐的这套“日常生活译丛”,便是这一领域最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不久前,葛兆光先生在谈文史研究学术规范的一篇文章中谈道现在编的各种历史书,至少经过了“意识形态”、“精英意识”、“道德伦理”、“历史编纂原则”四道筛子的筛选过滤,诸如“日常生活、业余娱乐、私人空间”等重要内容在书写的历史中被省却;经过层层染过的修饰,历史的底色隐而不见了。他认为,要透过“这一层被层层染过的修饰”,看到历史的底色,找回那些被省略的、被删减的东西,尽可能接近历史原来的面貌。这不仅需要史学严谨的考据,还需要对生活必要的体验和想象。葛兆光先生的这一观点与我们推出的这套“日常生活译丛”的主旨不谋而合。在我们看来,以往我们所阅读的西方历史,确实如乔治·杜比所说,大都是“公共舞台”的历史,也如葛兆光先生所说,是经过层层装饰过的难见历史原貌底色的历史。而深入“私人生活空间”,着眼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想象和感觉的史料和文献非常少见。通过对这套丛书的译介,我们至少多了一分可能性,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被“大写的历史”或遮蔽、或过滤、或忽略、或排斥的“小写的历史”的某些真实侧面。

法国阿歇特(Hachette)出版社出版的“日常生活译丛”,是一套开放性的大型丛书,可谓内容丰富,色彩缤纷,加之作者们近乎散文化的笔调,在为广大读者剥去“大写的历史”的装饰、还原历史原貌的同时,常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欣喜和发现的愉悦。在阿歇特出版社已经推出的这一系列百余种图书中,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了其中的30种以飨中国读者。神游历史,穿越时空,我们一起去结识古希腊的妇女、最早的基督教徒、乌托邦的追求者;去看一看国王的卧房、艺术家的斗室、士兵的营帐、百姓的平常日子;去体验一下宫墙内的沉重、美丽下的丑陋、炮火后的悲怆、辉煌中的黑暗。

从卢瓦河的城堡到蒙马特高地的广场,从帝国鼎盛时期的罗马到希特勒统治下的柏林,从古希腊诸神的游戏到爵士乐手叛逆的鼓点……走进文字书写的历史,市井街巷、深闺内闱、宫廷豪宅、寻常人家,只要你用心去看、去发现,就会有别样的感受,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许钧

2003年4月16日于南京大学

后记

略知法国文学艺术史的中国读者,对“浪漫主义”这个词不会感到陌生。夏多布里昂、雨果、乔治·桑、德拉克洛瓦、柏辽兹,作为法国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早已家喻户晓;在林林总总的艺术史类书籍中,也不乏对这些大师的思想、生平、著作所做的具体、翔实的介绍,因此可以说,法国浪漫主义者是为我们所熟悉的一个群体。然而翻开这本书,细心研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页文字都在向我们展示着一幅幅别样的生动画面,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不为我们所知的故事,惊异与好奇伴随着我们的阅读,最终这些画面和故事汇集在一起,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既令我们备感陌生,又令我们备感亲切的浪漫主义者形象。这时我们不禁自问,难道我们真的了解浪漫主义者么?不论对于研究者,还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掩卷沉思,想必都是感慨良多。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本书具有如此魅力?我想个中奥妙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书中令人称道的史料运用。作者身为法国人,对于历史资料的占有,有着他国研究者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同时身为法国19世纪历史专家,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有着高屋建瓴的把握。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历史资料一部分直接节选自当时出版的书籍、刊物和历史人物的回忆录、传记等,另一部分则转借自其他历史学者的学术著作。作者在引用时,态度十分严谨,对于资料的来源、出处都有确切交代;对于所引信件、日记、人物对话发生的时间往往精确到日,可以说,这些资料具有不容置疑的可靠性、真实性。除了具有这一特点外,作者所选取的材料也十分新颖,在该研究领域尚不多见,对于中国研究者来说,更是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同时,大量的史料在书中并不是一味的堆砌,而是做到了恰到好处地为作者所论证的主题服务,与作者的行文思路保持着紧密一致,不仅没有给人造成生硬、脱节之感,反而与原文浑然天成,大大增加了作者叙述的说服力。伴随着史料的引用,书中出现了大量注释,在帮助读者理解,标明出处的同时,也为读者推荐了相关书目,为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材料指向,拓宽了研究者的研究思路。丰富翔实的史料在书中的成功运用鲜明地体现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本书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作者所选取的独特视角。谈到法国浪漫主义者,当然少不了以上提到的几位浪漫主义巨擘。但作者独辟蹊径,并没有按照一般作品的写法简单地罗列这些人物的观点、发表作品的名称和先后顺序,抽象地概括他们在浪漫主义运动中所产生的影响、发挥的作用,而是通过再现历史情节,引用人物本身的话语和他人评论,令读者如临其境,从而以一个近距离的角度理解人物,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将人物平面化、简单化。在这种近距离描写中,作者抛弃了那种把人物抽象化、神圣化的写法,把这些大师作为真正的“人”来描写,因此文中既谈到他们的思想变化历程、个人事业的发展和艺术追求,也谈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感情世界。过去,雨果在我们心目中仅仅是“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而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义无反顾地提出诗人使命,并身体力行的雨果;在《爱尔那尼》之战中受到年轻人狂热崇拜的雨果;为提高自己的文学地位,不放过任何宣传机会的雨果,甚至是为戏剧票房苦恼的雨果。而我们看到的乔治·桑,时而是初到巴黎,受潮流影响开始改变沉闷生活的乔治·桑;时而是感情热烈,多情多爱的乔治·桑;时而又是政治立场坚定,不懈地支持着无产阶级诗人的乔治·桑。可以说,作者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多面、丰富的浪漫主义大师的形象,他们既有不凡之处,又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既令人景仰,又令人亲切莫名。作者这一角度的选取,对于研究者和普通读者相信都大有启发。在对浪漫主义大师进行挖掘的同时,作者还把笔墨用在了另一群人身上,这就是被历史长河所湮没,却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小浪漫主义者”。作为一个不为众人所知却数量庞大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思想状况以及艺术活动对于我们全面地了解浪漫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运动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这一部分人群没有突出的文学艺术成就,因此,作者通过他们表现的主要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没有体现出浪漫主义样式的精髓,而他们本身却集中反映了浪漫主义运动对人的思想产生的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艺术至上、对资产者的仇视、对诗人使命的认同等方面。这里,作者没有把浪漫主义运动仅仅局限在文学样式的范畴中,而是为我们审视浪漫主义运动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对“小浪漫主义者”的展示与分析,也打破了传统观念中浪漫主义者的概念和形象。浪漫主义者不等于浪漫主义大师,作者把众多小人物推向前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我们重新思考浪漫主义者带来不小的启发和震动。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这本书留给我们的印象并不是艰深难懂,反而让人感到其中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生动性,正是这种一般学术书籍所不具备的特点使得这本书具有了学术之外的意义。有心的读者应该会发现,控制着整本书的不是冷冰冰的理论分析,而是书中主人公“浪漫主义者”所散发出的持续不绝的激情。从雨果的踌躇满志,到众多小浪漫主义者不懈的艺术追求,从对资产者的极端仇视,到《爱尔那尼》之战的狂热,从对艺术的顶礼膜拜,到对金钱的唾弃,哪一样不喷射着令人血液沸腾的激昂之情!面对这样的炽热情感,相信没有人可以无动于衷,没有人会不为之深深震撼。深受感动的同时,这也不禁令人联想到如今的社会和自己的人生。2l世纪的人们有幸身处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已经拥有相当的民主和自由去选择自己的道路,个人生活也往往是衣食无忧,然而这些19世纪的先辈们所具有的那些人类最美好、最惊心动魄的品质却离我们越来越远。在饥饿、贫困甚至死亡面前,这些“浪漫主义者”毅然选择艺术,选择忠于自己的理想,体现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浪漫”。我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心向往之;而当这种没有鲜花、没有烛光,需要极大勇气才能达到的人类精神的“浪漫”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还敢于去向往,去实现么?面对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社会,面对已渐渐淡忘理想主义的人生,这本书引起了我们深刻的反思,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大写的问号。

译者有幸翻译一本“浪漫”之书,然而翻译之旅却丝毫谈不上“浪漫”,反而是艰辛重重。这次漫漫译海航行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两位师友的帮助,在这里一一致谢。一位是我的导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许钧教授。可以说没有他的鼓励,我不可能开始这一次扬帆远航,而他的指导又像是远处明亮的灯塔,指明了我翻译的方向,在我疲乏、倦怠之时给我莫大的精神动力;另一位是我的挚友,巴黎东方语言学院的戴婉妮女士。在漫长的翻译之旅中,她始终以极大的耐心陪伴着我,一路上不辞辛劳,为我指点迷津,才使得我顺利地越过一道道障碍,最终到达翻译的彼岸。最后,还要感谢本书作者安娜·马丁-菲吉耶女士对书中一些疑难问题做出的解答。在这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虽然做了很多努力,查阅了大量典籍,但由于水平有限,疏漏、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杭零

于南京大学南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20: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