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金碧庙宇(建筑孤旅一个建筑师的旅行手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行者小刘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建筑孤旅》从一个建筑师的角度出发,以中华古建筑为主线,将自然风景、民风民俗、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建筑文化类图书。本书图文并茂,富有大量精美的摄影图片及速写,极具收藏价值。作者足迹深入到许多偏僻隐蔽但乡土建筑极具特色的地区,更为难得、珍贵。

《建筑孤旅》共分三册:第一册“金碧庙宇”,包括逐日之旅和西域之旅。“逐日”记录了西藏、甘肃、青海三省之游,主要巡着藏族建筑这一主线进行;而“西域”记录了在新疆的游历,完全是一条考察西域伊斯兰建筑的路线。本书适合于古建、旅行、摄影爱好者等。

内容推荐

作者的游记钟情于描述各地的传统建筑,包括庙宇、村落和民居。这并不是将它们简单地罗列和陈述,而是通过一个建筑师的旅程将他们串联起来,不仅详细地描述建筑的形态,还探讨了不同建筑和各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人文历史的关系,以及建筑带给作者的感受及思考。这套游记分为三册。本册是“金碧庙宇”,包括逐日之旅和西域之旅。“逐日”记录了西藏、甘肃、青海三省之游,主要巡着藏族建筑这一主线进行;而“西域”记录了在新疆的游历,完全是一条考察西域伊斯兰建筑的路线。  本书主要记录了作者两次西出阳关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的游历,以散文为体,结合说明文字,通过优美的文笔引领读者进入西部这一神秘广阔的领域。

目录

逐日之旅

 地图

 引子

 麦积丹霞

 辉煌一百零八寺

 拉不楞众生相

 九层官阙

 新出塞

 千年敦煌

 金蛇狂舞格尔木

 金色布达拉

 罗布林卡中的午睡

 色拉寺的辩论

 雍布拉康的风

 桑耶之渡

 夕阳日喀则

 冷月青藏路

西域之旅

 地图

 引子

 漫漫丝路

 交河落日

 从苏公塔到吐峪沟

 乌鲁木齐印象

 永远的喀纳斯

 从布尔津到奎屯

 天山的明眸——塞里水湖

 伊犁寻胜

 龟兹览胜

 喀什的味道

 塔什库尔干的落日

 书缘花絮

代后记

试读章节

       金蛇狂舞格尔木

早上吃过早点,便登上了南下的汽车。车上座无虚席,看来是一条经常跑的路线。

车子出了沙洲,又进入了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两边是一丛丛骆驼刺,不远处似乎是一带土墙,猜想是古长城的遗址。几个小时后,沙漠尽头出现了山峦。山势并不险,但空气开始变冷。不知不觉爬了几个坡,车已经过了当金山口,似乎并没有看见阿尔金山的主峰。而后一路下坡,景观开始可观起来,路西侧的山峦如同平地耸立的城墙,连绵不绝,气势不凡。山的那边便是新疆境内的塔里木盆地了。东边是党河南山诸脉,山势高大延绵。山上寸草不生,风化严重,山石裸露呈青黑色,很有型,有宋代山水画的意趣。山脚处都是山坡风化后倾泻而下的沙石,与大漠融为一体。整个山脉仿佛从沙漠中平地而起,让人联想起日本的枯山水意境。所不同的是这些山已不是枯山水中的尺把岩石,而是几公里尺度的大石头山。

山势渐渐平缓,车子终于驶入柴达木盆地,这里是平沙漫漫,远处地平线上可见一抹淡淡的山峦。偶尔,黄色的沙漠深处遥见一抹湛蓝,由浅到深呈现退晕的效果,仿佛是海市蜃楼。其实那是一片盐湖,湖边上隐约可见一群群悠闲的骆驼。

午后,终于到了出发后第一个有人烟的地方——大柴旦。未进大柴旦,已感觉到一片荒凉,路边有很多废弃的住宅、厂房,门窗被摘走,空无一人,仿佛经过一次劫掠。进入镇里,仅有一两个卖饮食的小店家。这里整个感觉仿佛是美国西部片里的小镇,只有我们一行人闯入,才打破了原有的寂静。按套路,接下来可能是突然出现的持枪暴徒和激烈的枪战。听车上的人说柴达木盆地深处仍有土匪,不禁毛骨悚然。据镇上的人说这里原是油矿,油采完了,人也都走了,成了一座空城。车上的人都下来休息,有的进店买些东西吃。休息时,结识了一位要进藏的书生。他原来在拉萨读过大学,现在阿里日土地区的电站工作。他说那里十分干燥,生活极艰苦。他还提到西藏的很多名胜,其中包括一处叫桑耶寺的佛教庙宇,据说具有汉、藏、尼泊尔三种不同风格,形制十分独特,他说自己也仰慕已久,而未曾一睹圣迹。

休息半小时后,大伙重新上路,车子又一次进入了荒凉的沙漠。行驶了几个钟头后,由东边远方靠过来一条长长的黑线,原来是西宁至格尔木的铁路。之后铁路与公路相伴而行。沙漠的颜色由黄变白,据说进入了盐湖区。最后,周围便白雪皑皑一片,犹如雪原,车上的人告诉我“十里盐桥”已经到了。我左顾右盼,也不见桥梁,那人说车轮下便是盐湖。我恍然大悟,这盐桥就是浮在盐湖上的厚厚的盐层。

车子过了盐湖,进入了一片枯黄的草原。此时前方一道山脉如屏般展开,气势不凡。山脉横亘,东西不见尽头,山势起伏蜿蜒,山体虬结暴突,仿佛是大地的筋脉在此汇聚。夕阳下,犹如狂舞的金蛇,又似熊熊的烈火在湛蓝的天空下燃烧。山南边的天空呈现澄明的颜色,从那边飘来丝带状的云彩,仿佛巨笔在天空中随意挥扫而出。云彩被夕阳映成瑰丽的红色,犹如飞天的红绸。车子飞似地朝着这雄伟的大山奔驰着,两侧是金黄的原野,原野中的房屋被映着闪亮夺目,异常地清晰。我将头伸出车窗,夕阳将我的脸映得通红。傍晚的风扑面而来,夹杂着泥土和芳草的气息,我痴痴地遥望着金黄的山峦和山背后蔚蓝的天空,尽情享受着这庄严的景色。这山便是巍巍昆仑,山的那边、白云飘来的地方便是神奇的青藏高原。一股莫名的冲动从心底潜滋暗长着,不断壮大着,然后使我热血沸腾——我要去西藏。此时,我摸了一下衣袋,只有一千多块钱,而格尔木到拉萨有一千四百公里。

第二天一早,我便去汽车站买去拉萨的票。恰好中午有一班长途卧铺车发往拉萨,票价180元。据说现在是旅游淡季,旺季车票可涨至250元。中午12点,准时上了车,此时身上只剩下一千元不到,可谓背水一战、破釜沉舟了。车上多是陕甘宁川人藏打工的民工,还有几个在西藏军区当兵的,令人惊异的是还有两三个妇女带着几个五六岁的小孩,我担心她们能否顺利越过唐古拉山口。 车子呆了两三个小时不挪窝儿,我开始有些郁闷。终于汽车开动,却沿着格尔木的大街一阵巡游。司机推说等几个人,过了一会儿,又说车要加油,后来又借口修车。就这样折腾了六七个钟头,天擦黑时还未开出格尔木。天色将晚,八点钟左右,汽车终于驶离了夜幕下的格尔木,朝着南边夜空下那一抹起伏的剪影开去。原来格尔木南有一道109国道的收费站,为了避过这一关卡,车主竟然浪费了我们整整八个小时,这怎能不叫人愤懑。车子不急不慢地行驶着,我也昏昏沉沉地睡去。

深夜,大概车子已过了昆仑山口,气温下降了很多。我从昏睡中冻醒,才发现左肩靠的窗玻璃已经结上了白色的冰花。我拽了一截破烂的被角垫在肩上以隔绝寒窗之冷。哈一口气,在车窗上拓展出一片透明。窗外是群山的剪影。天上满天星斗,如此清晰仿佛一顶由天上垂下的坠满钻石的黑色幕帐。车灯照射下,大地一片雪白。此时我仅穿着一件毛衣和夹克,蜷缩在车中开始回顾近十几天的旅程,自己也惊异昨日入藏的冲动。早在几年前,我就对西藏心驰神往,曾积攒下近万元打算结伴人藏。只不过后来买了电脑才使计划搁浅。这一次不经意怀揣千元人藏,真是豁出去了。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相信此行一定会成功的。这时忽然被自己的壮举感动,想起了一则小时候学的寓言:蜀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谓富者日:“吾欲之南海,何如?”后面的意思大概是富和尚嘲笑贫和尚,说自己攒了好几年的钱,要租船前往南海,多次未能成行,你这么穷,凭什么去得了。过了几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富和尚十分惭愧。琢磨玩味这则寓言之余,我一时兴起,吟得五言一首。如今已忘得大半,只记得一句是“天垂水晶帐”形容青藏的夜空,另一句是“此身无长物,托钵效贫僧”云云,比喻自己不辞辛苦人藏朝圣之心。

清晨,从昏睡中苏醒,眼前满目光芒,整个车厢也映得格外亮堂。环顾四周,已是一片高原冻土地带的荒凉地貌。地面上冰雪皑皑,远方是连绵的雪山,头顶是亮堂堂的天空泛着眼晕的蓝色,阳光如同剑锋般耀人双眼。毕竟已是初舂,阳光下冰雪已经开始融化,露出黄黄的枯草梗。

中午时分,车子停靠雁石坪一处小饭馆,原以为能夜过唐古拉山,没想到才走了这么一点儿路。饭馆乃四川人所开,事实上,整条公路旁的所有餐馆几乎都是勤劳吃苦的四川人开的。我吃了一碗肉丝面以补充体力。休息停当,大家又上车赶路,车子不断攀升。青藏公路其实十分平坦,并非我印象中高山峻岭的形态。有些人开始高山反应,口唇发紫,躺在床铺上一动不动,而几个小孩却若无其事,一路打打闹闹。绕过几个小弯,远处现出一道河床,水势虽然不大,但很湍急,波涛滚滚。查阅地图,原来这就是长江的源头——沱沱河。

下午两三点,车子明显开始上坡,同行的还有几辆军车。山形不算险峻,起伏的山丘上积着冰雪。车子开上一段台地,天开始阴沉下来,飘起了小雪花。听说已近唐古拉山口,我于是兴奋起来,四下张望,寻找那块著名的里程碑。十几分钟后,里程碑还未出现,我心灰意冷,猜想已错过了石碑。于是想在山口留个纪念什么的,更拿起手中那本《××西藏》,在扉页上写下“九八年四月二十八日××学校××弃此书于唐古拉山口”,然后顺手抛出窗外。书划了一个弧线“啪”地落在路边,高原的风匆匆掀起几页,几片雪花乘机飘入,充作了书签。此书写得一般,我读了一路,味同嚼蜡,聊待有缘人拾起细细品味吧!

抛书后不久,车子往右一拐,路左边闪出一块石碑,上书“唐古拉山口,海拔5328米”,碑身埋在一堆石块中,碑顶斜垂下一道五颜六色的风马旗,在烈烈风中振抖着。过了山口,车子一路下坡,两侧是厚厚的冰层,在强烈的日光下,耀得人睁不开眼。天空出奇地蓝了起来,仿佛湛蓝的涂料倾翻在天空。云很低,都埋伏在地平线和山坡下面。车子经过叫“安多”的地方后,我的头开始隐隐作痛,迟来的高山反应终于到了。

夜晚九时,车前方出现一片灯火,原来是藏北的那曲到了。车上许多人都下了车,想来这里应有些就业机会吧。几分钟后车子又摇摇晃晃地上了路,耳畔响起发动机不知疲倦的轰鸣声。

P47-51

序言

在行者小刘的三册《建筑孤旅》中,作者像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小师兄,单枪匹马,一站一站地推进,一步一步地跋涉,把他的旅途甘苦、所见所感,连同一路的拍照、速写,都细细地汇集、梳理,奉献给学建筑的师弟、师妹和喜爱建筑之旅的年轻朋友。作者的孤旅漫游非常执著,非常投入:他娓娓地诉说着黄果树的巨幅水幕和片石山居,漫漫丝路的交河落日和斜阳占塔,他静静地品味丽江的青石板广场,感受高柳鸣蝉衬出的那份亲和力、人情味;他兴奋地穿梭号称“一百零八寺”的拉不楞寺,领略经堂、佛殿的辉煌气势,琢磨边玛墙檐的特色做法,还兴致勃勃地写下“发工资的”、“做功课的”、“踢足球的”喇嘛众生相;他敏锐地注意到布达拉宫白宫外墙涂刷是从上方窗口把大桶白灰倾倒而成的,赞赏它带来的粗犷质感之美;他细腻地察觉到乾陵石狮一双铜铃般的大眼是那样从容地平视远方,说“那眼神仿佛穿透时空,一副上下千年唯大唐独尊的气势”。

这样的旅游视角、建筑鉴赏是独特的,富有启迪的。愿行者小刘的书引导更多的读者去游赏中华大地建筑。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教授

             古建筑专家  侯幼彬

后记

已经是深夜了,卧铺车厢的灯早已熄灭,疲惫的旅客们已都也睡去。我躺在狭窄的铺板上,辗转难眠。列车一如既往地行进在铁轨上,车轮发出“咣当、咣当”一贯沉稳的节奏。与之相伴,我的身体也随着车身的振荡而摇摇晃晃。虽然如此,周围的一切在这平淡的铁轨声的衬托下而更显寂静,我的心也因为对旅途的麻木而更显平静从容。也许这就是行者的生命吧:摇曳中求得平静,奔徙中寻得安定。

这是一班北京发往芜湖的列车。使我思绪万千的是,七年前我是从上海取道芜湖从而开始了几年来独来独往的旅行。那是九六年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我奉导师常青先生之命独自赴九华山考查一组古建筑。对于第一次的独行,先是充满了前途未卜的惶恐与不安,而后便领略了独行的自由与专注。我在独行中得以行止自如,排除杂事的干扰,与周围物相进行专一的对话。物我两忘的境界只有在独处独行中才能实现。

以后的日子里,我便一发不可收。一只行囊、一架相机伴我走过山山水水。在毕业前的日子里,我的足迹主要遍布江南地区,包括江浙、闽赣和皖南地区,兴趣多在民居与村落之间。九七年冬,我整理所有的民居摄影,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评图大厅举办了“刘磊民居摄影展”。九八年毕业前夕,一次随心所欲的西部之旅又将我带到了天堂般的青藏高原。

九八年初夏,为了一个朦胧的梦,我毅然放弃读博,放弃了生活了七年的十里洋场,在一个满城飞絮的日子来到了北京。之后的日子,我以北京为据点在华北地区游历,包括山西、河北和京津,这段时间我的主要兴趣在中国传统古建筑上。期间两个夏天还畅游了云桂黔和新疆。

刚来北京的时候,恰好我的大学同窗贾晓军辞去设计院的工作并创办中国建筑资讯网即筑龙网的前身。他听了我绘声绘色的游历趣闻,看了我旅行中的摄影集锦,便怂恿我将这些游历记录下来,发表在他的网站上。当时我认为这确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至少是对自己多年游历学习的一个交代。但是后来由于一直忙着学英语准备出国,而将此事搁置了下来。虽然如此,贾总还是把我的一些摄影作品扫描下来,在网上做了一个专栏进行介绍。

二000年秋,我考完英语后便开始着手整理图片和往日旅行的筒记,而后凭着回忆充实内容。这时,筑龙网也发展壮大,搬到了建设部大院。由于网页是关于古建筑的,而且又是独行的经历,便顺理成章地名之曰“建筑孤旅”。为了突出照片的艺术性和严肃性,网页以黑色为底色,字体反白。与之相应的,首页设计为布达拉宫背景前的朝圣者的剪影,整个画面黑底蓝色图像,突出了朝圣的感觉。同时英文的标题定为“The pilgrimof architecture”,这还是现在远在大洋彼岸的校友朱颖小姐起的呢。

终于二00一年初春完成了第一章“逐日之旅”,即九八年在青藏的游历。之后的一年内陆续完成了“浮云之旅”、“流水之旅”、“温州的足迹”、“徽州的足迹”、“山西的足迹”。是年秋,为了配合初具规模的网页,我精心挑选了四十几幅古建的摄影作品,洗印装裱后得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大厅做了题为“建筑孤旅”的摄影展。当时由于网络泡沫的破灭,贾总的网站也面临捉襟见肘的经济困境。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出资赞助我一部分洗印、装裱的费用,的确无愧同窗之谊。二00二年夏从新疆回来,我便补充了“西域之旅”,然后又将几年来一些琐碎不能成章的散记汇为“华夏拾零”,从而基本完成了“建筑孤旅”目前的规模。虽然网页草创功成却存在着许多缺憾,比如黑底反白的字体读起来很吃力,许多读者提出了意见。另外由于制作不太严谨,错别字也相当多。还有内容比较繁杂,除了以建筑为主的篇章,还记录了路上的一些趣闻和冒险经历,这样显得有点主题混乱。于是我一直期待着有一次再加工整合的机会,拿出更严谨精彩的图文以飨读者。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之人。二00三年春节刚过,中国电力出版社的韩编辑拨通了我的手机。她无意问浏览了筑龙网上的网页,感到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选题,于是就与我联系,商讨在网页内容的基础上整理加工以便结集出版。大家不谋而合,一拍即成。假期刚过,小韩便与编辑室丁主任来到设计院,与我商讨具体的事宜。

首先,编辑提出根据线路和风格分册出版,分册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划分内容、如何命名分册。最初是将“逐日之旅”和“西域之旅”放在一册,因为都是关于西部的,于是名之“西出阳关”;第二册包括“浮云之旅”和“流水之旅”,名之日“山水民居”;剩下一册包括“温州的足迹”、“徽州的足迹”、“山西的足迹”和“华夏拾零”,名日“九州拾零”。这最初的划分得到了出版社的认可,但题目遭到了质疑。显然,三册的书名不对称、不成系列,而且不能准确地涵盖内容和反映特色。此事一直深深困扰着大家。终于有一天晚上,我在床上辗转难眠,忽然想到了中国山水画的三种流派:金碧山水、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逐曰”和“西域”部分多描述喇嘛庙、清真寺,且都是金碧辉煌,可名之曰“金碧庙宇”;“流水”和“浮云”部分多描述村落风水,环境都是青山绿水,可名之日“青绿村郭”;第三册中“徽州”和“温州”部分以及“山西”部分中的一段描写的都是白墙黛瓦的民居,故而命名此册为“水墨人家”。自此丛书划分与分册命名尘埃落定。

分册书名已定,书籍风格和内容取舍又成了讨论的重点。为了集思广益,在初春的一个周末我邀请了一些朋友在圆明园的瀚若居茶社一聚,来为丛书出出主意。这些朋友有报社、杂志社的媒体朋友,也有建筑界同行,还有普通的网友读者。大家畅所欲言,气氛十分热烈。讨论下来,大家还是觉得应保留网页的风格,以游记的形式出版,使读者仿佛与作者一起游历建筑,以便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建筑的知识,引发他们对建筑的兴趣。讨论中还论及“建筑孤旅”这个书名,相当一部分朋友觉得这个名字显得过于孤傲不群,与读者的亲和力不足。于是有人建议加上一个副标题——“一个建筑师的旅行手记”,我也觉得十分妥当。

书的名、实都确定了,但在当今这个“读图时代”,装帧和版式也是相当重要的。似乎一切都水到渠成,在一次去箭扣长城的郊游中我偶然结识了“绿野”的桔子,她是一位很有感觉的平面设计师。当我看到她为“绿野”一位遇难山友大海做的纪念海报时,我对自己说“就是她了”。于是我当即邀请她作为丛书的美编,负责封面及版式的设计。七月的一个周末,我和桔子、小韩以及丁主任再次齐聚瀚若居,研究确定了整套书的装帧与版式。经过反复讨论与多次修改后,书有了雏形:三本书封面都沿用网页的风格,以黑色作为底色;“金碧”一册,以西藏日喀则连绵的金顶为主体;“青绿”一册,以青山绿水环抱中的广西程阳风雨桥为主体;“水墨”一册,以昏黄古旧的安徽歙县中山巷夕照为主体。桔子还为每本书做了精致可爱、别具匠心的书眉,书眉主体为一篆书的“行者小刘”圆章。其中“金碧”一册圆章为火焰围绕,仿佛一只小太阳,呼应了“逐日”的含义;“青绿”一圆章周围各有一朵云彩和一朵浪花,以呼应“浮云”和“流水”;“水墨”一册圆章被一对小脚丫包围,呼应了三个“足迹”的篇章。另外,在每一节的结尾处设计了汉话拼音首字母的结束符。比如“逐日”每一节以字母Z为结束符,而“西域”以X为结束符。版式上,每一篇章都以一条配有地图的游历路线为开始,基本上每一节描述一个地点,配上整面出血的题图照片来点题。

对于内容的取舍安排和文字的编辑校对,韩编辑等人付出了相当多的心血。为了保持建筑游记这一主题的纯净,原来网页上的许多无关琐事都被删去。这一过程也是在我和小韩的碰撞中进行的,她的理性和缜密对于思绪天马行空、文风放纵不羁的我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图文的编排也是一件苦差使。在桔子的协助和朱光等同志的努力下,文字和图片融为一体,使丛书得以图文并茂地呈之于读众。

一年转眼就要过去了,这套书也渐渐地成形,如同粗粝的顽石经过苦心的琢磨成为一件工艺品。是导师引领我进入建筑的神圣殿堂;是同窗将我的游历呈诸互联网;是出版社的编辑将这些东西结集出版。想想这么多的人为本书做出的贡献,我总感觉自己很幸福。当然回到每个人的本原,我很亏欠故乡的父母。作为行者,我最于之有愧的还是他们……

                  行者小刘

                二00三年秋于列车上

书评(媒体评论)

在行者小刘的三册《建筑孤旅》中。作者像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小师兄,单枪匹马,一站一站地推进,一步一步地跋涉,把他的旅途甘苦、所见所感,连同一路的拍照、速写。都细细地汇集、梳理。奉献给学建筑的师弟、师妹和喜爱建筑之旅的年轻朋友。这样的旅游视角、建筑鉴赏是独特的,富有启迪的。愿行者小刘的书引导更多的读者去游赏中华大地建筑。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教授

            古建专家  侯幼彬

行者小刘以一位治建筑学的青年学子,能勤勉以行、精微以思。而获神圣和亲和两大类型建筑实例之积累。正是先辈文人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知、治学思想之实践。其所著之书图例充实又寓学术于记游文字之中,潇洒清新,从容淡远,应可传世。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古琴大师李祥霆

小刘说,好几次从孤旅回到家时,他身上就剩下几毛钱。然而,在他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却完全看不到一丝一毫的窘迫和局促。许多仿佛熟悉的山水、庙宇、风情,因一颗年轻、朝圣的心,变得与众不同,令人难忘。

          《北京青年报》记者 苗亚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