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城市规划管理实践的角度,本着构建城市设计运行机制的目标,重点研究了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技术措施、立法体系、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实施管理技术等系统内容。作者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城市设计运行模型框架,在此框架指导下结合唐山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城市设计方案,理论联系实际可供从事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人员使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城市设计运行机制/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扈万泰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从城市规划管理实践的角度,本着构建城市设计运行机制的目标,重点研究了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技术措施、立法体系、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实施管理技术等系统内容。作者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城市设计运行模型框架,在此框架指导下结合唐山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城市设计方案,理论联系实际可供从事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人员使用。 内容推荐 本书从城市规划管理实践的角度,研究了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措施、城市设计立法、城市设计机构、城市设计师和城市设计管理技术等实践管理运行机制。结合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一体化的传统特点,提出了作为城市设计行政管理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动态城市设计理论及其涵盖之下的几个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本书同时还对唐山市的城市设计实践做了简要介绍。 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可供从事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人员使用,亦可供从事城市策划设计、科研的广大技术人员、工作人员和有关高等院校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目录 1 城市设计的地位 1.1 城市设计内涵 1.2 多元探索 1.2.1 多元认识 1.2.2 广泛探索 1.2.3 现实法律地位及其实践效果 1.3 城市设计地位的意义 1.4 城市设计法律地位 1.4.1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 1.4.2 城市设计作为专项规划 1.4.3 城市设计专门研究 1.4.4 城市设计的职能归属 1.5 小结 2 城市设计技术措施 2.1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层次对应的原则 2.1.1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层次对应的原则框架 2.1.2 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城市景观规划与总体城市设计 2.2 城市设计的类型与任务 2.2.1 区域城市设计 2.2.2 总体城市设计 2.2.3 详细城市设计 2.2.4 个体要素及其细部城市设计 2.3 城市设计的内容 2.3.1 区域城市设计 2.3.2 总体城市设计 2.3.3 详细城市设计(控制层) 2.3.4 详细城市设计(修建层) 2.3.5 个体要素及其细部城市设计 2.4 城市设计的成果及其深度 2.4.1 总体城市设计 2.4.2 详细城市设计(控制层) 2.4.3 详细城市设计(修建层) 2.4.4 总体与详细城市设计内容和深度比较 2.4.5 个体要素及其细部城市设计 2.5 小结 3 城市设计立法 3.1 城市设计法律效力的实现 3.1.1 城市设计立法的必要性 3.1.2 城市设计法律效力的实现途径 3.1.3 城市设计的审批 3.2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 3.2.1 城市设计的基本法规 3.2.2 城市设计专项法规与规章 3.3 小结 4 城市设计机构与城市设计师 4.1 城市设计机构的需求 4.1.1 城市设计机构现状 4.1.2 技术咨询机构对于规划管理的意义 4.2 城市设计的相关机构 4.2.1 城市设计机构形式 4.2.2 城市设计机构的建设与完善 4.2.3 城市规划管理的其他相关行政机构 4.2.4 社区机构 4.3 城市设计师 4.3.1 城市设计师的职业特点 4.3.2 城市设计师的培养 4.4 小结 5 城市设计管理技术 5.1 城市设计方案过程管理 5.1.1 城市设计项目与目标的确定 5.1.2 设计体系框架与设计方案拟定 5.1.3 设计图则与文本的制定 5.2 城市设计实施过程管理 5.2.1 工程项目设计过程管理 5.2.2 设计评审 5.2.3 设计奖励 5.2.4 施工过程与竣工验收 5.3 城市设计的公众参与机制 5.3.1 城市领导决策层的参与 5.3.2 政府政策和舆论宣传 5.3.3 公众参与 5.3.4 城市设计的激励机制 5.3.5 城市设计研讨活动 5.4 城市设计实施的公共政策 5.4.1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形成的策略 5.4.2 城市景观形成的策略 5.4.3 城市设计实施的资金筹措机制 5.5 小结 6 动态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 6.1 动态城市设计论 6.2 城市设计运行体系模型 6.3 唐山市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 6.3.1 工作背景 6.3.2 总体对策 6.3.3 城市风貌特色 6.3.4 城市景观 6.3.5 城市开放空间 6.3.6 主要功能区环境 6.3.7 市民活动环境 6.3.8 重点特色与环境工程构想 6.4 唐山市详细城市设计 6.4.1 机场新中心区城市设计 6.4.2 新华道中段城市设计 6.4.3 广播电视中心地区城市设计 6.4.4 智源里居住小区城市设计 6.5 国内城市设计管理工作及其发展 6.5.1 河北省城市设计工作 6.5.2 建设部《城市设计实施制度框架研究》课题 6.6 小结 结论 附录1 中国当代城市设计大事记 附录2 河北省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试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总体城市设计的任务 总体城市设计首先要研究城市的风貌和特色。独特的风貌和特色是城市及其文化的个性表现。任何城市都应该有自身的特色,独具特色的城市环境所传递的信息多,可识别性强,有较强的感染力、吸引力,能引发市民大众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而没有特色的城市则单调乏味,如同没有灵魂一样,会减弱城市环境的凝聚力。目前,城市建设领域普遍存在旧城丢特色、新城缺特色、千城一面的危机感。事实上,任何城市都有自身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资源环境和风土人情等独特的风貌特色资源,对这些特色元素进行挖掘提炼,有机组织到城市发展策略中,就可以在发展中创造鲜明的城市特色。 总体城市设计要从城市总体层次对城市的结构形态、竖向轮廓、视线走廊、开放空间等城市形态环境系统的要素进行宏观构筑,把握城市的总体格局。同时还要对各类功能区环境,包括居住区、工业区、中心商务区等进行专项塑造,以形成整体协调基础上的适应不同功能性格的环境特色。另外,还要对建筑风格、色彩、材质以及环境小品、设施等各类环境要素提出总体控制导则。 构筑城市整体社会、文化氛围,全面关注城市市民活动,是总体城市设计的重要任务。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为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服务,为城市居民的社会活动创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环境,增强城市的活力和凝聚力,所以从总体上有机组织富有意义的行为场所,建立各个有活力的场所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场所系统的整体社会效益,也有赖于在总体城市设计中进行深入研究。 城市设计在保护历史、挖掘和发展特色资源等方面有力地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当前比较普遍的一种倾向就是对旧环境大拆大改,忽视历史性资源的价值。以唐山市为例,市区内现有一段铁路专线和旧飞机场2.4 km长的飞机跑道等资源,在以前的规划中一概未予保留利用,而在这次总体城市设计中提出了利用旧铁路线创造特色历史文化观光与公交线,利用旧机场跑道作为新建市中心区特色广场,既利用了旧有资源,又创造了自身历史的文化特色,巧妙地解决了一直追求的特色问题,也振奋了市民的精神,增强了城市的自豪感。 P27 序言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引自《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这个权威性定义阐明了城市设计这一事物的本质与内涵。就设计的本质而言,我们设计城市,设计城市的体型和空间环境,同设计其他任何人造物一样,就是一种问题求解活动,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针对现存问题提出需求与目标;继而进行设计创作,提出整体构思和安排的方案;最后予以实施,实现设计成果,达到预期要求。由于城市设计的对象——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多功能的多元复合系统,其构成元素和涉及的各类因素量大而复杂,其解决问题的答案与对策不可能是唯一的,而必然是多种选择,因此,城市设计的问题求解活动的运作难度可想而知,这需要城市建设的领导者、设计者、实施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协调工作,积极配合,并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方能得以完成。 一般说来,不论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城市设计,或工程一产品型,或政策一过程型,其问题求解活动的历程,都应包括以下诸阶段:调查认识阶段、确立目标阶段、文件编制(方案设计)阶段、评价决策阶段、实施管制阶段和循环反馈阶段,这六个阶段也可进一步概括为设计创作与管理实施两大阶段,它们构成了城市设计的全过程。认识与实践城市设计首先就要建立城市设计的全过程观,而不能仅仅将其只局限于设计文件的编制和设计方案的提出。 其次,城市设计的范畴正在逐渐拓展,从城市的局部地段(如一条步行街、一个广场或一块绿地),向城市的总体环境发展,不但应解决微观层次的环境问题,还要从宏观、中观等更大范围来研究与解决问题。因此,认识与实践城市设计还要建立城市设计的多层次观,即把城市设计贯穿到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 我们认为,城市设计的“全过程”,是在时序上对城市设计纵向发展的认识;而“多层次”则是在空间范畴上对其横向拓展的认识。本书作者就是在这种多层次、全过程的城市设计观的基础上,对城市设计的层次与过程加以深刻分析,并吸取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建构成一个整体城市设计的运行框架。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现代城市设计在我国被重新倡导并积极推进以来,在各级领导、专业工作者的努力和广大市民群众的关注、参与和支持下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1997年在上海、1998年在深圳分别主办的城市设计学术会议就是很好的实证。但是,如果以前述的多层面、全过程的观点来审视我们当前的城市设计实践,应该说确有一些不够成熟之处,如设计对象多为微观环境的整治与塑造,而对大尺度宏观环境的引导与管控重视不够;一些设计并未经历全过程,如设计闭门造车,不进行现场调研;不顾本地实情,生搬硬套外国外地经验;没有多方案比较,无法优选;只依少数人意图办事,没有充分的公众参与;设计方案虽佳但却由于种种人为因素而无法实施等等。这些问题都反映了整个城市设计运行机制尚不完善,或缺少法定程序,致使设计创作与实施管理相互脱节,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未能真正构思好、安排好,城市物质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及景观艺术水平未能真正得以提升。 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当前很需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更加关注我们自身的创新,总结我们自己的新鲜经验,逐渐丰富与健全符合国情市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运作体系。本书作者所提出的关于城市设计运行机制的研究成果,是在这方面的一种初步探索与尝试。书中所提出的动态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在综合性城市规划中的双重地位理论以及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层次对应原则和运行框架模型等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发展与完善各个层次的城市设计,理顺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促进城市设计全过程的完整实现,都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现代城市设计是一个尚处在发展中的学科领域,受作者实践经验等条件的限制,对于如此复杂的课题要想在较短的时间段内完全把握好和研究透是有很大难度的,有些观点也难免会有不同的看法。尽管如此,这本书不失为一部很有价值、很值得学习借鉴的专业著作。它的问世必然会对我国现代城市设计工作的发展与成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郭恩章 2001年3月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后记 提起城市设计,使人首先想到的是具体工程的城市设计方案。诚然,正是首先有了高品质的城市设计方案,并使之完整地得以实施,才能实现塑造高品质城市空间环境的城市设计目标,可以说这些城市设计方案的创作活动是城市设计最基本、最核心的工作内容,这是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风景园林师、雕塑师等多学科专业工作者共同密切配合才能做好的事情。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本书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一方面是针对许多单体建筑或环境的城市设计方案创作水平很高,却难以形成整体协调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有许多好的城市设计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很好地落实,这些都是当前城市设计工作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如此等等关系城市设计水平和质量的问题的解决,并非单纯的从专业技术角度所能做到的,需要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站在政府职能的角度,制定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本书主要论述了城市规划职能对于建立和完善城市设计运行机制的作用,而不是在研究各个专业如何进行城市设计创作的问题,但这与充分发挥各个专业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并不矛盾。 本书根据作者1998年通过答辩的博士学位论文修改而成。其中删减了关于城市设计理论与特征前两章内容,同时增加了与城市设计管理技术相关的公众参与机制、推进城市设计实施的公共政策以及最近参与主持的唐山市城市设计实例等最新研究内容。 本书所涉及的研究实例,其具体规划设计工作分别是由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感谢这些工作的主持人员郭恩章先生、金广君先生、田学哲先生、边兰春先生、沈瑾先生以及所有参加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和辛勤劳动。 感谢导师郭恩章教授多年的辛勤培养和悉心关怀,感谢师母徐崇宝教授及全家在学业和生活上的关照。 感谢哈尔滨建筑大学金广君教授、梅季魁教授、侯幼彬教授、张伶伶教授、梅洪元教授、郭旭教授、赵天宇教授、郭士元教授、唐恢一教授、智益春教授、韩原田教授等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东南大学建筑系王建国教授和东南大学出版社所有编审人员的支持和辛勤劳动,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感谢建设部总规划师陈为邦先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夏宗歼副理事长、石楠副秘书长,清华大学朱自煊教授、田学哲教授、边兰春教授,北京大学董黎明教授,天津大学荆其敏教授、王全德教授,同济大学陶松龄教授、卢济威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汤道烈教授,中国建筑学会林京教授,首都规划委员会谢远骥教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黄富厢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凯所长、张文奇教授以及河北省建设厅朱正举副厅长、张凤珠副厅长、刘运琦助理巡视员、苏蕴山总规划师和于文学、王洪达、邢天河等领导、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黄勇、宋聚生、赵志庆、袁青、冷红、王耀武、李东、喻祥、陈荣、杨文立、单霓、关义、韩晔、林红羊、王磊、霍宏军等同学和友人的帮助。 感谢唐山市政府杨振义副市长,规划局山彦龄局长、张志敏副局长、龚伯鹏、沈瑾总工程师和纪树元书记等领导以及张洁珊、单忠豫、李秀增、张晓勇、刘建红、刘芳、王富、项树福、何建辉、姜永青、高树春、王相军、赵永忠、侯立晨等全体同事在工作上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感谢父母、祖父多年的辛苦抚养,感谢妹妹们及其家人的关怀和支持。 感谢夫人杨艳红和儿子扈恩邦的全力支持和无私奉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