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一个概念,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呈现 滤镜不仅是一个技术、一种工具,也代表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选题从视觉、数字图像、摄影文化、语言四个角度来讨论滤镜,既考察这项技术的本质与当下文化的互动,也讨论它的引申意义和隐蔽的影响力。通过不同的场景来打开视野,试图为读者带来一种思考的结构性转变。 二、立足本土视角,寻找读者的情感连结 选题从流行文化切入,与中国的年轻读者广泛共鸣;关注当下和身边的新技术,与读者的生活经验密切关联。同时,选题不局限于概念本身,与个体和社会生活相交叉,从多个角度延伸讨论了“观看”,为读者提供更多入口,进入到话题中。 三、文字结合信息图,年轻化、新锐的设计风格 全书有超过一百张配图,用丰富的插图和信息图配合专业的写作,让文字更立体,内容更直观。 由知名图书设计师付禹霖(@broussaille私制)操刀整体设计,轻快、立体、风格化。付禹霖多次获“中国zui美图书”等设计奖项,她的代表设计作品有菲利普·迪克系列、伊坂幸太郎系列、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等。 内容推荐 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一个滤镜app/相机。 今天的摄影是人人携带手机,以万物为素材,一键获得预设效果。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拥有了更轻便的设备、更精良的画质、更易用的程序,同时付出更少的成本。如果说摄影留住了瞬间的经验,那么滤镜就是给这个经验叠加一个他人的视域,可以无限切换和优化。 “戴着滤镜观看”并不仅仅存在于影像世界,语言、记忆、认知中的滤镜也在编织着“算法”,让我们的头脑陷入逻辑复读。作为人类接受信息的最主要方式,“观看”既是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关注的重点,也是在信息时代,许多更广泛的问题的深层根源。 本选题希望提供一个关于“观看”的思考空间,从视觉、数字图像、摄影文化、语言四个角度来理解滤镜以及它带来的隐蔽影响力。当人人都使用高度相似的机械技术和算法程序,我们如何保持想象,实现自由的表达?借助滤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复制与创造,探索滤镜时代的自我表达。 目录 专题·Feature 滤镜与感官 控制图像的魔法 当万物可拍 我眼中的蓝是什么蓝,你眼中的绿是什么绿? 对话·Talks 只观看事物本身,不为批判或意义 写作·Writings 兔与鸭 工具·Tools 维基百科20年 维基百科与图书馆 维基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