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本书有三个方面创新:一是深入分析并阐释了曼德维尔如何论证了“私恶”过渡到“公利”的逻辑机理,同时对比分析契约论、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等三种伦理思想的原理,得出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私恶”过渡到“公利”问题的结论。二是引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对曼德维尔的“私恶”的形成、本质等进行了阐释,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私恶”形成的根源,进而阐发了马克思关于“公利”社会的认识和达成路径。三是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诠释,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智慧,才能够真正促使中国的美好生活的实现,换句话说,中国的美好生活的建设过程才是曼德维尔致力于建设的“公利”社会的东方形象。 内容推荐 本书围绕曼德维尔的“私恶即公利”思想和美生活的建构为核心从六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梳理曼德维尔“私恶即公利”思想形成的背景。二是指明曼德维尔思想的核心是“私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的积极作用。三是选取三种代表性的伦理思想作为曼德维尔“私恶即公利”思想研究的延展。四是讨论曼德维尔“私恶即公利”思想的意义和局限。五是表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方法,真正揭开了理解人的本质的秘密,把人作为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的人来看待,从而在社会关系中分析人的道德行为,或者说,在社会关系中分析人的“私恶”,以及如何走向公利的途径,这是马克思能够解决而“私恶即公利”这一难题的明智之举。最后,论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确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所以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有助于提高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素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生活事业做贡献。中国道路本质上也是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道路,中国道路也是能够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道路。 目录 绪论(1) 第一节选题的意义(1)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4)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4) 二、研究现状述评(10) 第三节研究背景、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11) 一、研究背景(11) 二、主要内容(12) 三、研究思路(14) 第一章曼德维尔“私恶即公利”思想形成背景(17) 第一节文艺复兴唤醒人的感性欲望(17) 一、文艺复兴奠定世俗化生活(18) 二、感性欲望成为生活的温床(19) 第二节商品经济鼓励了私人利益(21) 一、商品经济作为近代社会的支撑(22) 二、商品经济形成私利主导的社会(24) 第三节伦理学的困境呼唤情感出现(26) 一、经验主义伦理学遗忘了情感(26) 二、理性主义伦理学抽象化缺陷(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