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审批和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审批行为进一步规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集中表现为改革跨部门协同难题、改革边际效用递减等。如何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如何克服改革边际效用递减现象,甚至是避免内卷化风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应构建高效的改革跨部门协同机制,以改革协同效应(“1+1>2”),延缓、对冲和破解改革边际效用递减效应。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改革面临边际递减效应的挑战 第一节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效益分析:从总量分析到边际思考 第二节 强化协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再创新的新理论视角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设计 本章结论:相对于改革边际递减效应,改革协同效应是通过跨部门多元协同治理(共治)产生“1+1>2”的改革倍增效应 第二章 协同效应生成的空间:跨部门协同难题 第一节 部门化向整体化转型的行政审批体制 第二节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协同难题 本章结论:在部门化审批体制下,改革容易遭遇跨部门协同难题,构成改革协同效应和实现协同治理的生成空间 第三章 协同效应生成的理论框架:基于协同治理的视角 第一节 协同治理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 第二节 理论框架下改革协同问题产生的机理分析 本章结论:价值-制度-行为-条件是协同治理实现的基本要素,也是协同效应和协同治理效能提升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四章 建立价值整合机制,强化价值协同效应 第一节 构建部门价值向公共价值的转换机制 第二节 以权责明晰为重点,健全改革价值冲突消解机制 第三节 以监督制约为导向,健全改革价值纠偏机制 本章结论:强化价值整合能够实现价值目标层面的跨部门协同治理,变部门化审批体制下狭窄的部门化思维行为模式为全局性整体化行为模式 第五章 优化组织协调机制,提升组织协同效应 第一节 完善领导小组协调机制 第二节 创新常态化改革协调运行机制 第三节 健全改革与法治协调机制 第四节 健全行政审批标准化机制 本章结论:在治理主体自主协调之外,建立跨部门具有权威性的协调机制(领导小组机制、改革与法治协调机制)、跨部门的自动协调机制(标准化机制)能够在不改变部门化审批体制条件下跨越组织壁垒,有效促进协同治理行为的发生 第六章 构建相容性激励机制,优化动力协同效应 第一节 改革内生动力源的培育与相容性激励 第二节 建立相容性激励机制,实现改革激励相容 第三节 实施改革容错免责机制,祛除激励不相容 本章结论:传统压力型改革模式的动力逐渐减弱,改革边际递减效应逐步显现,须切换改革动力源,建立相容性激励机制,调动改革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七章 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增强数字协同效应 第一节 健全信息共享组织协调机制 第二节 搭建信息共享的平台机制 第三节 健全信息共享的利益平衡机制 本章结论:技术治理时代,信息技术具有嵌入式协同治理功能,助推改革从以部门为核心的“小循环”转变为所有部门协同联动的“大循环” 第八章 创新流程整合机制,提高审批行为协同效应 第一节 并联审批机制 第二节 同类审批业务整合机制 第三节 “一件事”全生命周期再造机制 本章结论:强化审批流程再造,优化整合机制是实现“不改体制改机制(流程)”的改革模式,在推进跨部门协同治理上具有低成本、高收益的优势 第九章 健全审批权相对集中机制,降低改革协同成本
\t第一节 政务服务集中机制:权力运行“物理空间集中”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