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系统梳理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大创新与成就,深入探讨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与策略,为构建与现代化精品城区相匹配的基层治理格局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理论部分,对“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治理、中国式社会领域现代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理论观点。 实践部分,则选取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等不同层面的社会治理实践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基层治理的多个方面,如住宅小区信义治理、县域社会治理、市域社会治理等,通过具体的实践经验,展示了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治理的生动画面,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治理模式和经验。 全书以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理念和专业的知识,系统总结了中国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深入剖析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规律,为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书不仅适合党政领导干部、社会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阅读,也适合广大社会治理一线工作人员、城市管理干部及关注社会治理问题的社会各界人士参考借鉴。 作者简介 魏礼群,江苏省睢宁县人,1944年12月生。历任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体制改革和法规司司长,国家计委党组成员兼秘书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吝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应用经济组组长,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负责或参加过党中央、国务院大量重要文件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人重要讲话的起草工作,主持过80多项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大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对国家决策有重要价值的学术、科研、决策咨询成果。出版了《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等个人专著20多部,主编著作130多部。 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2013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先后入选“2014中国智库建设十大代表人物”“2016年度十大智库人物”,2018年入选“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智库建设40人”。 目录 魏礼群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研究 张文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引领“枫桥经验”创新发展 龚维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治理 宋贵伦 以构建社会建设六大体系为重点 全面推进中国式社会领域现代化 杨积堂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北京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周红斌 聚焦基层治理赋能增效打造团结花开幸福春城 江维 党建引领住宅小区信义治理的成都实践 江海洋 坚持党建引领构筑社会治理共同体 全力打造县域社会治理的“双示范”样板 曹智 党建引领走出基层治理新路径 毕绍刚 县域社会治理:现实挑战、工作实践与路径思考 徐明 探索“美德信用社区”新模式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崔大平 党委统筹高位推动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 廖全军 以问题为导向 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乐山实践 王东 以人文化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崔庆林 以“两进三下”工作模式深度融入市域社会治理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大理检察版 张胜勇 “智慧赋能,融通共治” 城市副中心“云窗口”政务服务模式创新 赵振武 奋力探索社会治理的“横琴路径” 胡成平 深化党建引领“网格+热线”改革创新推动城市副中心高效能治理 凌军芬 构建与现代化精品城区相匹配的基层治理格局需要把握的三个重点问题——以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为例 李勇军 抓住“人”这一核心 实施“1+20”推进基层治理队伍建设 孙雪松 温暖楼门 和谐邻里——北京市通州区玉桥街道“楼门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精细化创新实践 陈长华 绿色道崇 和美乡村:道崇村乡村治理与发展“1234”协同创新 苏琼芬 厚植邻里“情” 情暖小坝“家” 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小坝实践 李美红 党建引领“温度八角”多方参与共建和谐家园 任红梅 筑牢“雁巢”夯实社区治理堡垒 后记 序言 新时代十年我国推进社 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创新与 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 的二十大报告,高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 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宏伟蓝图,也为推进我国 社会治理现代化进一步指明 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党的 二十届二中全会对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 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又作 出重要决策和部署。认真回 顾和总结进入新时代十年来 中国社会治理重大创新与重 大成就,对于深入领会和贯 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 二中全会精神,在新时代新 征程上持续推进和实现我国 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十年社会治 理理论的重大创新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着 眼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和拓展 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一系 列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 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 内涵丰富、有机统一、逻辑 严密的理论体系。我体会到 ,其中最重要的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一)明确提出全面加 强党的领导,确保中国社会 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和强 大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 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 “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 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 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可以 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 向和强大凝聚力。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 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 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指出:“总揽全局、协调各 方,这是新形势下实现党的 正确领导的重要原则,是提 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 ,是形成工作合力的体制保 证。”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 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 体的”,使党的领导体现在 社会治理现代化全过程、各 方面、各环节,通过政治引 领、组织建设、能力提升, 确保社会治理正确方向、形 成合力、提高效能。习近平 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把基 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建得 更强,发挥社区党员、干部 先锋模范作用”。最近,中 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党 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 明确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 这是全面加强党对社会治理 领域统一领导、统筹做好社 会工作的重大创新举措,具 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 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 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社会治 理理论创新的鲜明标志。 (二)明确提出坚持人 民至上理念,以人民为中心 创新和推进社会治理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 明的理论品格,也是新时代 我国国家治理理论的核心要 义,明确了社会治理为了谁 、依靠谁、谁评判的问题。 一是社会治理要牢记为人民 服务的根本宗旨。社会治理 “要以百姓心为心”“与群众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 同咸、无盐同淡”“要紧紧抓 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 措”。这就要求社会治理必 须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为了 人民的一切。二是社会治理 必须贯彻群众路线。习近平 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 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 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 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 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 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 。要在社会治理中,积极发 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用制度 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使 社会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 、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 创造。特别要拓展听民意、 汇民智、聚民心的渠道。三 是社会治理成效要由人民来 评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 出:“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 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 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 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人 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 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时代 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 人民是阅卷人。”把人民作 为“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 者”“阅卷人”,这是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关于社会治理理论以人民 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的集 中体现。 …… (三)拓展了中国式现 代化社会治理的新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 人口脱贫工作成为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和 国家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 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 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 在这十年历史进程中,着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 推进社会建设,通过构建民 生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治理 体系、强化社会信用体系、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巩固国 家安全体系,推动我国社会 结构调整优化、社会文明进 步升华,社会治理科学化、 精细化、现代化明显提升, 社会建设和社会文明达到新 水平,拓展了符合中国国情 、体现时代要求、顺应人民 期待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之 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 会景象,包括和谐社会建设 、平安社会建设、信用社会 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