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为了适应新工科建设,满足高等教育改革需求,同时加强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本书除介绍电路原理与电路分析基础知识外,还增加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变压器和电动机等内容。本书内容符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电路理论基础、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全书共15章,除绪论外,主要内容有: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和化简、电路的分析方法和网络定理、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电路的稳态分析、电路频率特性分析、双口网络、电子电路元件、数字电路基础、三相电路、磁路与互感电路、电动机、暂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法、非线性电路等。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电路的历史与发展 1 1.2 电路与海洋信息场 2 1.2.1 电力系统 2 1.2.2 电子信息系统 4 1.2.3 海洋信息场 5 习题 6 第2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7 2.1 电路和电路模型 7 2.1.1 实际电路 7 2.1.2 电路模型 8 2.1.3 电路的概念和术语 8 2.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9 2.2.1 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9 2.2.2 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10 2.2.3 电压和电流的关联参考方向 11 2.2.4 电功率 11 2.2.5 电能量 12 2.3 电路元件的基本电磁特性及模型 13 2.3.1 电路元件 13 2.3.2 电阻元件 14 2.3.3 电容元件 16 2.3.4 电感元件 18 2.3.5 开关 21 2.3.6 独立电源 21 2.3.7 受控电源 23 2.4 基尔霍夫定律 23 2.4.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23 2.4.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25 习题 27 第3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和化简 30 3.1 电路等效的概念 30 3.2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30 3.2.1 电阻的串联 30 3.2.2 电阻的并联 31 3.2.3 电阻的串并联 32 3.2.4 电阻的星形和三角形连接及其等效互换 33 3.3 含受控源电路的等效电阻 36 3.4 含源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37 3.4.1 电压源的串联和并联 37 3.4.2 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37 3.4.3 有伴电源 38 3.4.4 实际电源两种模型的等效互换 39 习题 41 第4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和网络定理 44 4.1 支路电流法 44 4.2 节点电压法 46 4.3 回路电流法 52 4.4 叠加定理 55 4.5 替代定理 58 4.6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59 4.6.1 戴维南定理 60 4.6.2 诺顿定理 63 4.7 特勒根定理 64 4.7.1 特勒根定理 1 65 4.7.2 特勒根定理 2 66 4.8 互易定理 68 习题 70 第5章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75 5.1 动态电路方程及其初始条件 75 5.2 一阶电路的暂态响应 78 5.2.1 一阶电路恒定输入下的全响应 78 5.2.2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3 5.2.3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85 5.3 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89 5.4 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94 5.4.1 阶跃响应 94 5.4.2 冲激响应 98 5.5 二阶电路的暂态响应 102 5.5.1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02 5.5.2 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07 5.5.3 二阶电路的全响应 109 5.6 暂态电路的应用 110 5.6.1 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 110 5.6.2 卷积积分 112 习题 114 第6章 正弦电路的稳态分析 119 6.1 直流系统和交流系统 119 6.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119 6.2.1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119 6.2.2 复数 121 6.2.3 相量表示正弦量 123 6.3 RLC在正弦电路中的特性 125 6.3.1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125 6.3.2 RLC元件的相量形式 125 6.4 正弦稳态电路相量分析 128 6.4.1 复阻抗和复导纳 128 6.4.2 串并联电路的分析 132 6.4.3 复杂电路的分析 135 6.5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138 6.5.1 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 138 6.5.2 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139 6.5.3 负载功率因数的提高 141 6.5.4 优选功率传输 142 习题 144 第7章 电路频率特性分析 149 7.1 串联谐振与频率响应 149 7.1.1 RLC串联谐振 149 7.1.2 串联电路的谐振曲线和通频带 152 7.2 并联谐振 154 7.3 周期性非正弦信号的频谱概念 157 7.3.1 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 157 7.3.2 周期性非正弦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及平均功率 161 7.4 周期性非正弦电路的分析 163 7.5 谐振电路与周期性非正弦电路应用 165 习题 168 第8章 双口网络 170 8.1 双口网络概述 170 8.2 双口网络的方程及参数 171 8.2.1 导纳参数方程与阻抗参数方程 171 8.2.2 混合参数方程 175 8.2.3 传输参数方程 177 8.3 双口网络的互联 180 8.3.1 级联 180 8.3.2 串-串联 182 8.3.3 并-并联 182 8.3.4 串-并联 183 8.3.5 并-串联 183 8.4 双口网络的开路阻抗和短路阻抗 185 8.4.1 开路阻抗 185 8.4.2 短路阻抗 185 8.4.3 开路阻抗和短路阻抗的关系 185 8.5 对称双口网络的特性阻抗 186 8.6 双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187 习题 190 第9章 电子电路元件 192 9.1 半导体基础知识 192 9.1.1 本征半导体 192 9.1.2 杂质半导体 193 9.1.3 PN结 193 9.2 半导体二极管 195 9.2.1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195 9.2.2 二极管的等效电路 196 9.3 半导体三极管及电路模型 198 9.3.1 三极管的结构及类型 198 9.3.2 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 198 9.3.3 三极管的特性曲线 199 9.3.4 三极管的微变等效分析方法 200 9.4 场效应管及电路模型 201 9.4.1 场效应管基本概念 201 9.4.2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接法 204 9.4.3 场效应管的开关应用 205 9.5 集成运算放大器及电路模型 206 9.5.1 运算放大器的基本概念 206 9.5.2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分析 207 习题 211 第10章 数字电路基础 213 10.1 数字电路概述 213 10.1.1 数字电路及数字信号 213 10.1.2 数字信号抽象 214 10.2 逻辑关系与逻辑门电路 216 10.2.1 逻辑关系和逻辑运算 216 10.2.2 逻辑门电路 220 10.3 数字电路的应用 223习题 225 第11章 三相电路 228 11.1 三相交流电的产生及传输 228 11.1.1 三相电源的星形连接 229 11.1.2 三相电源的三角形连接 230 11.2 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 231 11.3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 236 11.4 三相电路的功率 239 习题 241 第12章 磁路与互感电路 244 12.1 磁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244 12.1.1 磁场的基本物理量 244 12.1.2 铁磁物质的磁化曲线 245 12.1.3 磁路及其基本定律 246 12.2 互感元件与参数方程 249 12.2.1 互感系数和耦合系数 249 12.2.2 互感电压及同名端 251 12.2.3 互感元件的连接和去耦等效电路 254 12.3 互感电路的分析及线性变压器 256 12.3.1 具有互感的正弦电路的分析 256 12.3.2 线性变压器 259 12.4 交流铁心磁路及铁心变压器 261 12.4.1 交流铁心线圈 261 12.4.2 铁心变压器 263 12.4.3 三相变压器及特殊变压器 269 12.5 电磁铁 271 12.5.1 直流电磁铁 271 12.5.2 交流电磁铁 272 习题 272 第13章 电动机 276 13.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276 13.1.1 基本结构 276 13.1.2 铭牌数据 277 13.1.3 工作原理 279 13.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和机械特性 283 13.2.1 电磁转矩 283 13.2.2 机械特性 286 13.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运行特性及控制原理 288 13.3.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 288 13.3.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 291 13.3.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反转与制动 293 13.4 单相异步电动机 295 13.4.1 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295 13.4.2 电容分相式异步电动机 297 13.4.3 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反转和调速 298 13.5 直流电机 299 13.5.1 直流电机的结构 300 13.5.2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301 13.5.3 直流电动机的电动势和电磁转矩 301 13.5.4 直流电动机的分类 302 13.5.5 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303 13.5.6 直流电动机运行 304 13.6 常用执行电动机简介 306 13.6.1 伺服电动机 306 13.6.2 步进电机 307 习题 308 第14章 暂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法 311 14.1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基本性质 311 14.1.1 拉普拉斯变换与逆变换 311 14.1.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312 14.2 拉普拉斯逆变换的部分分式展开法 317 14.3 电路定律及模型的运算形式 321 14.3.1 基尔霍夫定律的运算形式 321 14.3.2 元件模型的运算形式 321 14.3.3 欧姆定律的运算形式 323 14.4 拉普拉斯变换的运算法 324 14.4.1 运算电路模型 324 14.4.2 拉普拉斯变换的运算法 324 14.5 网络函数及其特性 329 14.5.1 网络函数 329 14.5.2 网络特性 329 第15章 非线性电路 332 15.1 非线性电阻元件 332 15.1.1 非线性电阻元件及其约束关系 332 15.1.2 非线性电阻元件的串联和并联 333 15.2 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方法 334 15.2.1 图解法 334 15.2.2 小信号分析法 335 15.2.3 分段线性法 338 15.3 典型非线性电路分析 340 15.3.1 非线性动态电路分析 340 15.3.2 非线性振荡电路分析 342 15.3.3 混沌电路分析 343 参考文献 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