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间词话全解(精)
分类
作者 (清)王国维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堪称一部划时代的作品。该书集中体现了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观点新颖,自成体系,精义迭出。自1908年,《人间词话》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以来,颇受世人的青睐与关注。
《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在这部书中,王国维以西方哲学、文学和美学的视野,对历代诗词名家名作作了精彩而独到的点评,并提出了独特的文学理论,可谓难得的国学经典、里程碑式的文艺巨著。《人间词话全解》选用了最完备的《人间词话》手稿本,以重现其真容。全书分为三部分,上篇是王国维发表于《国粹学报》的《人间词话》64条,下篇是未刊稿及删稿,每条原文后都附有赏析文字,阐释主要的理论观点并对原文进一步拓展。在本书附录中,则收录了《人间词》及王国维的生平事迹。与经典同行,与大师对话,怡情养性、开发性灵、提升品位。
目录
上篇
有境格自高
真假无须辨
物我需两忘
贵在静中得
道法缘自然
实情虚景乃境
境于一字中
大小非优劣
境界为本也
气象乃诗品
一池春水皱
深致乃优美
人正不易得
神秀出国色
后主之情调
难为赤子心
后主性情真
爱以血书者
开北宋风气
池边梅自早
“出”字何人道
情多无处足
细雨湿流光
望尽天涯路
忧生亦忧世
灯火阑珊处
看尽洛阳花
古之伤心人
少游境凄婉
秦词存《诗经》
词中诗气象
在神不在貌
唯言情体物
语妙不必代
不可滥用代字
关成词得荷之神理
和韵似原唱
无一语道著
如雾里看花
“隔”与“不隔
年命如朝露
虽高意境弱
有性情境界
豪词之胸襟
观雅量高致
同归于乡愿
是别有人间
周旨荡史意贪
水光云影远
心事已迟暮
夜深千帐灯
尽在自然中
词不易于诗
难以出新意
如观佳山水
见真知者深
诗词贵自然
小玉报双成
文体尊卑论
能入亦能出
花鸟共忧乐
空床难独守
寥寥数语绝
各有能不能
下篇
白石之慈悲
张狂之微笑
叠韵不平仄
诗词之盛衰
天乐殊笑人
方回少真味
创作之难易
诗词鸣不平
难觅之真我
景语皆情语
尽君今日欢
境阔与言长
不如言境界
借古人之境
谁最工长调
后人不能学
开通押之祖
不足比容若
清尊北宋词
子龙彩花耳
浅论《衍波词》
论近人之词
两首《蝶恋花》
令人不能怀
陷深文罗织
画工化工殊
不乐闻此语
有词却无句
草窗玉田词
不值许费力
文山之风骨
和凝《长命女》
若梅溪以降
后人群附和
词失之肤浅
友人沈昕伯
用诗人之眼
小说不足信
诗词之工拙
词家有篇句
南宋俗子词
六一《蝶恋花》
不可儇薄语
词人须忠实
词集之格调
明清人论词之失
白石旷在貌
词尤重内美
诙谐与严重
附录
序言
思静则心安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浙江海宁人
,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近代中国最
早试图以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理论评鉴中国古典
文学的杰出学者,中国人心中最耀眼的国学巨匠之
一。其笔下文字如莲花般纯净,恰似思想若嫩荷之
抽枝。
对王国维的感觉,在我眼中所见,他更像一个
纯粹的艺术家,他对文学的感情更像是对待毕生的
爱物,对于文字的精细,恰似他与生俱来的秉性。
他的身上无一不散发出一种干净、高贵的气息,他
是应该为了这些而存在的,他并不存在于人间,人
间烟火之熏染,会教他的容颜黯淡,人间生活之俗
世,会折损他的灵性自然。
他是静的,他敏锐的思想恰似一条阔大却默默
流动的河流,具备了狂风暴雨的能力,但更多时候
,是温柔以对。
温柔以对的是他的生。他的生平是极其简单的
,除却正常的娶妻生子,我没有读到过关于他的任
何绯闻。狂风暴雨的是他的死。他平心静气地生活
了许久,在五十岁时,采取大风呼啸、大海奔腾般
的超乎平常的死法——自沉。他的死虽是悄无声息
地沉于塘底,对于世人却犹如一石激起干层浪。
异乎寻常的事情,总是被人以口舌纷之。于是
很多人对他的死津津乐道、说三道四。
由于他与清室的关系,以及辫子的原因,很多
人说他的死是殉清。与他相关的政治是清室,但是
对于清室,他在少年之时参加科举就显得很不乐意
,却还是在科场坚持参加了考试。虽说为清朝之民
,却不赞成清朝之政,辛亥革命之后,王国维便随
罗振玉去了日本。
罗振玉和王国维的私交甚好,可惜王国维交友
不慎。罗振玉精于政治、腐朽虚荣,但是在学术上
却是非常支持王国维的,也可见王国维给人深刻印
象的也正是他在学术上的天赋。这也是王国维和罗
振玉交往的唯一吸引力。王国维的儿子曾经娶罗振
玉的女儿为妻,但是王国维后期家里极其贫困,罗
振玉的女儿居然回家居住,再不回王家,由此也能
看出罗振玉的为人之庸俗势利。
回国之后再和清室有关系已经是四十七岁之时
了。他奉溥仪之诏入值南书房,做了溥仪的师傅。
本就看不惯清室之政,心里更不愿意从政,也不具
备从政能力与野心的王国维为何会人值南书房,成
为溥仪的师傅呢?
除了罗振玉的关系之外,王国维是十分同情清
室后来的遭遇的。更何况那时候的溥仪仅仅是一个
十七八岁的少年,对王国维颇为尊重,这也是王国
维安心于此的原因。
不少人立足于此,便认为王国维是清室的遗老
。若是遗老便应时刻追随溥仪,但是王国维后来并
没有随溥仪去天津,而是接受了清华的聘书,专心
于自己的学问。
他反对科举,一生治学可以用“弃中亲西一中
西合璧——皈依中学——中西合璧”的四段式简单
说明。有此见识,又怎会迂腐地殉清?
1927年6月的那天,已经成为一个永不可改变的
、悲伤的日子,王国维先生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那个时候颐和园的门票已经很贵,要一块大洋,正
是因为门票贵,所以在此地的人少,等到先生被人
救起,早已断气。昆明湖的水其实是很浅的,薄薄
的水铺在上面,下面更多的是污泥和烂草,他竟是
被烂草和污泥堵住了呼吸而亡。一个在自己的学术
生涯中沉浸了漫长岁月的人,何以要用这种窝囊悲
凉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殉清、怕死、怕穷,还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
说法,那些口水犹如漫天黄沙,阵势虽空洞却慑人
。一个学贯中西、精心于学问之人,怎会为了这些
凡尘俗事想不开,又怎会为这些世俗之事而自杀?
此正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压制他人之
后,才能凸显出自己的存在;或者压制他人之后,
才能安慰自己的无能;抑或污蔑他人之后,才能满
足自己的卑下。
王国维在其遗书中说: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
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
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
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
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
饿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何为五十之年,只
欠一死?难不成所有的彻悟要以死明生?还是太钟
情于一件事情,执著一种情感,偏执一片纯净,死
对于这样的纯粹恰恰是殊荣与归宿?
在众说纷纭的死因中,王国维先生的朋友陈寅
恪的说法似乎更合情理,于众多功利世俗的猜测之
中,我更愿意赞成陈寅恪的。
陈寅恪先生是王国维先生的同事及朋友,他认
为王国维是死于自己的学术信仰。人生之苦聚,“
无欲”以求“解脱”,如此死法,似乎更合乎他在
《人间词话》中的“壮美”一说。王国维先生“死
于文化”的提法更叫我心安些,以至于在想到先生
死的惨景时不会太过悲哀。
遗书之中的“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又是什么
意思呢?静安先生所害怕的应该是时局的变化,这
些变化对自己的精神会有所侮辱,这样的感觉是世
人不曾有的。
生存中,活着的状态,更多是大众本能的反应

而王国维之精神世界,是唯美的,倾近于完美
主义。他的情感总是因为温情而细腻,他在清华任
教的时候,还时常担心着溥仪的生死,也仅仅就是
老师对自己学生的关心,再无其他。
静安先生之情真,情真乃出,情真乃为。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加上骨子里的
悲观主义,似乎他更懂得人性中的原罪,这些懂得
,叫他在精神中步步退让。
叔本华就曾说过:“人是自食的狼。”恰似中
国有句老话:“自作孽,不可活。”
王国维的步步退让,是让自己完全地站在利益
纷争之外,他的学术研究便是他精神的栖息地。
他曾说过:“我们自己消失在空无之中,如同
水珠消失在大海里。”
人生繁杂,应以静观之。
人是无法脱离人自身这个特殊的身份的。
不管你再超脱,再大彻大悟,人的欲望总是叫
你逃不出这样的桎梏。
不管如何,最终都是空无——黑暗。
静安先生醉心于自身纯洁、内心的干净,所以
受不了世道变迁的侮辱。
清室被推翻,新政府一样教王国维失望,“义
无再辱”就是不愿意再改变自己的原则,不愿意再
受到精神上的羞辱。
他的坚持,正是他脱离苦海的方式,而殊不知
,他的方式也恰是他的苦海。
他的纯粹正是促成他自沉的主观原因。
这个世界上有纯粹的人,但很少。何为纯粹的
人?总是坚持自己,在很多事情上脱离于世人之人
,脱离于禁锢所有人的传统道德的人,也就是总是
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活,完全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
它和自私毫无关系,它完全是凭着自己感情来的。
他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却又似乎和很多人撇清
了关系,但是他这撇清的关系也是存在于这众人的
基础之上的,周围明明是成就了他,可是却硬生生
地成为了他特殊的背景。纯粹的人其实并非是不敏
感无欲望,生于浊世,却有着一颗七窍玲珑心,这
样的心怎么又会是不敏感的呢?多少本是纯粹的人
过于注重他人的看法,害怕标新立异,害怕成为滔
滔口水污蔑的对象,唯恐成为大众暴力的戕杀对象

纯粹的人在这世间往往会在世俗的沼泽里,渐
渐被黑色的污泥淹没,活着最终变成了在臭泥巴里
缓慢腐烂。
而真正拥有了纯粹人生的人,对俗世从不低头
,成就了自身作为的人,有了不凡的人生,才能在
存活的岁月中有不凡的人生经验。用高贵去生活一
生与用不断妥协去生活一生的人,我想这样的人生
总是有区别的:一个人内心肮脏,双眼总是怀着不
可告入的欲望;一个人心净而貌安,眼睛清亮,恰
若一片莲花之盛开。
再读先生之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
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槁
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
。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
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
,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
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无论怎么读遗书中之内容,都看不出这是一位
将死之人要留下来的话。语气沉着冷静,并无悲戚
之意。
似乎这死对他来说是顺其自然、心安理得之事
情。
思自静之,生又伺惧,死又伺憾?
是由:王国维先生,思静而心安。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艺美
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自
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以来,颇受众人
的青睐与关注。为此,我们重新编辑了这部书,希
望从中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先生的经典词学理论
。在编辑此书过程中,我们选用了最完备的手稿本
内容,以重现其真容。此外,我们还精选了数百幅
精美插图,以图释文,用最直观、最形象的方式,
最大限度地帮助读者理解词章意境。与经典同行,
与大师对话,怡情养性、开发性灵、提升品位。
导语
《人间词话全解》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内容精辟独到,观点新颖,妙语连珠,是了解中国最美诗词的必读书。数百幅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图文联袂,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帮你理解诗词意境,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科学简明的体例、精美珍贵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彩色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精彩页
物我需两忘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从此则评论当中,可以看出王国维先生最崇尚的乃是自然、朴素之美,莫与之争。“自然”和我当初最欣赏王国维的纯粹是如出一辙的,人性之美,也是莫如自然。人的心总是被各种欲望争夺着,当它不健康、不平衡的时候,它就会亢奋、狂躁、峻急……甚至走进黑暗。可是它也能够犹如一条潺潺流出的溪流,发出悦耳自然的声响。
王国维在这一则评论中最欣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远地自偏,心融于南山,眼见菊花,鼻嗅花香,不骄不躁,不慌不忙,此是人生自在悠闲的大境界。似乎人就是这自然景物散发出来的气质,不需要浓墨重彩,好似一个人高兴便要狂叫,一个人悲伤便要号啕,一个人在心智成熟后绝不会如此简单地表达情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因为早已物我两忘。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伺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其中最后一句就很明显地点出了他的喜好,古人的词,有我之境的写法是很多的,那么写无我之境的就显得稀少了,而正是写这些无我之境的才是写词中的真豪杰。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词的理解如此,在任何文章中都是这样的。哪怕一个人在说话,讲故事,甚至写日记的时候,都可以从他的话语和文字中感受到他的个人气息。更何况,文字和语言在人们的运用中,除却交流,更多的还是表现自己的方式。既然是表现自己,又怎么不着上自己的色彩呢。“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句正是作者强烈感情的流露,并且对于自己的感受附着在他物上非常明显,眼睛是泪眼,可见其伤心,伤心极了去问花,花本就是不说话的,这个时候却因为自己的伤心而去怪罪于植物的本性。“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此句也是作者的心情不佳,所见皆是阴冷萧条之境。这些文字所传递的都是些大悲大喜之情,是我们平常生活之中的喜怒哀乐最简单自然的流露,而词人却用他漂亮的表达方式将我们的这些情感传递得更准确,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些共鸣往往是对作者当时遭遇的同情,或是对作者心情的理解,读后便会觉得原来这样的心情,我们都是如此真切地体验过,而词人将这样的感情最准确地倾吐出来,好的文字起到一种帮助我们表达的作用。
像这样的文字只要多加演练,那么只要具备一定文字功底的人是很容易达到这个水平的。很明显的例子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情节——香菱学诗,一个没有上过几天学的香菱,在熟读了一些诗歌,在林黛玉的指点下,从不会作诗的她也能像模像样地开始写诗了,而且还不乏精彩得令林黛玉欣赏的诗句。 但我认为这些都是匠心,正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你读它,你会跟着它悲伤甚至自怨自艾以至消沉,你会跟它欢喜甚至心跳激动以至亢奋。这样的文字,太多的个人情感在里面,也就是相当于太多的人间烟火在里面,它再生动,再能点触到你的情感,可是它是躁动的、变化的,不能给你安静,不能给你人生的祥和与心灵的平静。
物我两忘的境界是暗含哲理的人生大智慧,一个悟透生活的人才能够真正融人生活,才能够真实地享受、把握生活。我所说的悟透并非就是那种所谓的有些入把“看淡了”、“看透了”天天挂在嘴边,可是稍稍一遇到点事情便觉得自己的人生堕入万劫不复深渊之人。这样的人是假天真、伪智慧。
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是珍惜自己、珍惜他人、珍惜时光的人,他的活,少了功名利禄的计较,多的是清心寡欲的悠闲。
P5-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