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是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领域内的重磅作品,初版后,40余年来不断修订再版; 我国发展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精心翻译,中科院心理所朱莉琪教授倾力推荐。 理论联系实践:系统介绍了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同时,又紧密结合社会大的教育背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实际,内容丰富,专业性和应用性强; 强调全人发展:既聚焦个体的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又关注生物、认知、社会和环境等影响因素,给读者呈现一幅完整的儿童青少年发展剖面图; 可读性强:以读者为中心,将读者视为积极的参与者,使读者读起来有一种代入感和参与感; 相较于第5版,这一版增加了许多当今的前沿论题,紧跟时代的主题,同时更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献,还多处引用了我国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内容推荐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作为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近几十年来涌现出大量的实证研究,形成了若干重要的新理论。作为一门内容如此宽泛的学科,它涉及儿童的情绪、依恋、自我、同一性、性别角色、道德和社会化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及其影响源。这些主题都隶属于具有核心意义的个体心理特征范畴。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一书第5版的中译名为《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为了使“社会性与人格”这一专业领域更通俗易懂,我们将第6版命名为《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本书旨在向读者介绍这门学科当前的全貌,反映该领域大量重要的研究、影响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全书分为三大编和一个结语章:第一编(第1~3章)讲述了本学科的取向和研究工具;第二编(第4~10章)聚焦于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产品”或结果,包括个体的情绪、亲密关系、自我、性别类型化和性别角色、道德等方面的发展;第三编(第11~13章)探索了个体发展的“生态”环境和背景,即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家庭和家庭之外的四种重要因素:电视、电脑、学校和同伴群体;最后,一个简短的结语(第14章)提醒读者有关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更大愿景,即该学科的核心主题和过程。本书虽是一本兼具“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大部头书,内容浩繁,但是作者以读者为中心,语言平易、朴实、亲切,配有丰富的图表和拓展专栏,读起来更像一个故事,而不是一部百科全书。因此,它既适合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家庭研究、婴幼儿护理、青少年犯罪学和体育心理学等专业的师生作为专业教科书,也适合作为相关职业的培训用书,还适合广大家长、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儿童品德教育工作者参考阅 目录 第1章概论 第2章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经典理论 第3章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新近理论 第4章情绪发展与气质 第5章依恋 第6章自我、同一性与社会认知 第7章成就 第8章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发展 第9章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 第10章利他与道德发展 第11章家庭 第12章家庭之外的影响(Ⅰ):电视、电脑和学校教育 第13章家庭之外的影响(Ⅱ):同伴对社会化的影响 第14章结语 专业术语表 参考文献 书评(媒体评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前,立德树人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研究者、教育者及家长的重要使命和关注焦点。“德”不但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决定人的幸福的重要保证。“德”,包括人的品德、人格和社交技能。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人格和社交技能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其中有哪些心理学依据?我认为,戴维·谢弗的这本《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告诉了我们很多值得借鉴的答案。本书从初版40余年来不断修订再版。它既是一部专业的心理学作品,又紧密结合家庭和学校教育实际;既适合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家庭研究、婴幼儿护理、青少年犯罪学和体育心理学等专业的师生作为专业用书,也适合与上述专业相关的职业培训用途,还适合广大家长、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儿童品德教育工作者阅读。 在此,我郑重地向读者推荐戴维·谢弗的这部《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陈会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儿童品格的由来: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一书是发展心理学家David R. Shaffer的力作。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门发展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理论、实证研究和实践,以及与时俱进的重要进展,是一本内容丰富、专业性和应用性强、在美国大学广受好评的教科书。作者的写作逻辑严谨又引人入胜。译者陈会昌教授是我敬仰的发展心理学界前辈,他亲自翻译这本大部头的作品,以其深厚的学养和语言功力,成就一部信达雅的鸿篇。相信本书会激发读者思考社会性与人格发展这一充满魅力的人生课题。 --朱莉琪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与发展心理研究室副主任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