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从语言、认知和交际维度出发,探究了如何通过翻译隐喻传播中国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并考察了译文的接受度。
书中分析了原文隐喻和译文隐喻在语言与认知层面能否保持一致,探讨了这种一致性是否显示了体验哲学的普遍性,以及能否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政治领域达成共识。书中还从语言、认知与交际等维度揭示了原文和译文隐喻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作者利用目的语的大型语料库,研究了译文在目的语中的使用情况,为评估译文的接受度提供了实证方法。
本书不仅促进了翻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交叉发展,也为传播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对于政治语言学、国际问题研究和跨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政治话语中的隐喻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相关研究回顾
2.1 政治话语与翻译
2.2 隐喻的跨语言研究
2.3 隐喻翻译研究
2.3.1 传统视角的隐喻翻译研究
2.3.2认知视角的隐喻翻译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隐喻研究
3.1.1隐喻的认知研究
3.1.1.1 隐喻的认知本性
3.1.1.2隐喻的具身性
3.1.1.3 隐喻的系统性
3.1.1.4 隐喻的主观性
3.1.1.5 隐喻的复杂性
3.1.1.6 隐喻与文化
3.1.1.7 隐喻的创造性
3.1.2 隐喻的三维研究
3.2 翻译研究
3.2.1 异化与归化
3.2.2 目的论与读者接受论
3.2.3认知对等
3.3 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译本的翻译性质和原则
4.2 研究过程
4.2.1 隐喻的识别
4.2.1.1 原著的隐喻分析
4.2.1.2译著的隐喻分析
4.2.2 翻译方法的描述
4.2.3 翻译策略的阐释
4.3研究方法
4.3.1 隐喻识别方法
4.3.2 隐喻的类型
4.4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接受度研究
第五章 对等隐喻
5.1引言
5.2对等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5.3“行程”隐喻的对等翻译
5.3.1 常规“行程”隐喻的对等翻译
5.3.2 新奇“行程”隐喻的对等翻译
5.3.3 互文“行程”隐喻的对等翻译
5.4小结
第六章 隐喻变异
6.1 引言
6.2“行程”隐喻的变异
6.3“建筑”隐喻的变异
6.4“战争”隐喻的变异
6.5“自然现象”隐喻的变异
6.6“艺术”隐喻的变异
6.7 其他变异隐喻
6.8小结
第七章 隐喻删除
7.1 引言
7.2词汇化隐喻的删除
7.3成语隐喻的删除
7.4新奇隐喻的删除
7.5小结
第八章 新增隐喻
8.1 引言
8.2新增“行程”隐喻
8.3新增“建筑”隐喻
8.4新增“战争”隐喻
8.5新增“生物体”隐喻
8.6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引言
9.2翻译策略的多样性
9.2.1等化翻译策略
9.2.2 归化翻译策略
9.2.2.1 隐喻删除
9.2.2.2新增隐喻
9.2.2.3 变异隐喻
9.2.2.4 对等隐喻
9.2.3 异化翻译策略
9.3 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的认知对等
9.3.1 异化策略如何实现认知对等
9.3.2 归化策略如何实现认知对等
9.4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的交际功能
9.5 隐喻翻译的接受度
第十章 研究启示
10.1 引言
10.2 译者的隐喻认知能力
10.3 译者的敏感度
10.4 译者的忠诚度
10.5 隐喻翻译策略的选择
10.6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