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死方休:一名东线机枪手的回忆录:1943-1945年》内容简介:
一位退伍军人向他的孙子讲述的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没有夸夸其谈,只有扣人心弦、残酷的诚实。
本书整理并讲述了汉斯·卡尔(Hans Kahr)对二战东线战场的战后回忆和战时记录。
汉斯·卡尔1925年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农民家庭,后来被征召入伍,成为德国国防军第3山地师第138山地猎兵团的机枪手,在战争后期被派遣到东线战场。书中回忆了汉斯作为新兵在前线学习生存的过程,讲述了汉斯在东线战场残酷的战斗,以及被俘后作为战俘的经历。书中还介绍了战前奥地利小农家庭的生活和当地传统习俗等。
书中没有很激烈的语言,从一位普通士兵的角度,将战争的残酷一一展现,留给后人的是警醒和珍惜。
《东线炼狱 : 德国反坦克兵的东线日记 : 1941—1942》内容简介:
本书是汉斯·罗特的孙辈对罗特在东线作战时所记3本日记的整理和翻译。
罗特隶属于国防军第6集团军第299步兵师反坦克营。1941年春末,“巴巴罗萨”行动开启,德军入侵苏联及东欧地区,罗特所在的师参与了之后在普里皮亚季沼泽南部、基辅包围圈、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沃罗涅日、奥廖尔突出部等地的苦战。1943年夏,苏联红军以压倒优势战胜了德军,德军被迫在整个苏德战场接近转入战略防御。罗特也于这一年消失在中央集团军群覆灭的血肉熔炉中。作者从德国士兵的角度,用细腻的文笔揭露了战争的残酷,警示后人和平的可贵。
《东线无线报务员回忆录 : 1940年—1945年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名德国无线电报务员的回忆录。
埃哈德·施泰尼格尔的家乡位于苏台德地区,在他应征加入德国国防军之前,战势已经迫在眉睫。1940年10月12日,他揣着征召通知书前往贝劳恩,加入第21步兵信号预备连,在那里完成了为期六周的基础训练,并接受了无线电报务员培训。1941年2月,他被调往东普鲁士参与了“巴巴罗萨”行动。作为战斗激烈地区的一名无线电报务员,他经历了波罗的海及其岛屿的争夺战,以及通往列宁格勒的沃尔霍夫河和拉多加湖的激烈战斗。
之后,他以生动而富有戏剧性的文字描述了德军在爱沙尼亚、库尔兰和东普鲁士的撤退,在布拉格东南部的投降,以及他在西伯利亚的囚禁生活。1949年10月,精神崩溃的施泰尼格终于返回德国。
施泰尼格尔对战斗无甚热情,所以在这本回忆录中,他更细腻地描述了二战中德国士兵的日常生活,以及自己作为无线报务员的各种幕后插曲。他在书中诚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毫不遮掩地评论冲突的各方。他的文字很有感染力,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真实地描绘了战争的恐怖,扣人心弦,让读者的心绪随着整整一代人的命运纠结起伏。
《最后一日的士兵》内容简介:
本书为二战德国空军元帅阿尔贝特·凯塞林亲笔回忆录。他根据自己的军事生涯,利用研究战史的机会在狱中秘密撰写了该书。凯塞林身居德国高层多年, 与许多政治人物、军事领导者有过密切接触,对德国军事、政治生活中改变历史的事件多有了解。在回忆录中,凯塞林讲述了他的军事决策和行动背后的动机,对二战德国战略和战术得失发表了自己独特且极具价值的见解,并从多个角度更加全面和立体地还原复杂的历史。可以说,这部个人回忆录不仅向读者传达了凯塞林本人深谙作为一名军人的行事之道,更展现了德国军队和纳粹政权的兴起与灭亡。
《反败为胜:斯利姆元帅印缅地区对日作战回忆录(1942—1945)》内容简介:
1942年3月,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盟军节节败退。斯利姆抵达缅甸时,面对的便是如此灾难性的开局。他率领被打垮的英军,进行了一场鲜为人知却如噩梦般的大撤退,一直从缅甸撤退到了印度。糟糕的热带环境、残酷的日本敌人、低落的我军士气,局势对盟军非常不利!
逆境之中,头脑清醒的斯利姆,几乎在没有得到任何来自欧洲的支援下,恢复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并联合中国远征军与美国军队进行了反击。从若开到英帕尔,从伊洛瓦底江到密铁拉,再到夺取仰光,一系列精彩的反攻战无不彰显斯利姆超凡的指挥艺术,以及英、中、美、缅、印五国人民联手抗日的不屈精神和顽强意志。
《击沉一切: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对日作战回忆录》内容简介:完整且详尽地描述了1942年至1945年间关于太平洋战争和潜艇战的故事。从“独狼战术”到与水面舰队的大规模联合行动,这支“沉默的舰队”战绩斐然。作者洛克伍德在书中讲述了很多潜艇指挥官在执行运输补给、人员搜救、侦察敌占岛屿、秘密渗透、突破敌人在水道布设的雷障等任务过程中的真人真事,这些故事来自海上巡逻期间,或是艇长们自己的起居室。大量生动的细节为书中的文字加上了真实的注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人性和善意也令人畅快、愉悦。除此之外,作者还详细描述了当时新一代潜艇的缺陷、在作战中遭受的挫折及鱼雷的改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