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从犹太身份与知识分子美学思想之形成这二者间的关系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思想界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危机的应对的。围绕着审美救赎这一观念探索了20世纪中期的几位美国犹太知识分子对西方人的未来生存“应当”如何的构想。面对传统价值的衰落,美国知识分子不约而同地走向了人的内在性的领域,即在一种封闭的内在性中所实践的道德化的生存,而犹太知识分子的这一倾向则更为突出。除了本书所研究的几位理论家,同为犹太人的有名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也积极主张通过阅读文学,尤其是阅读西方正典来实现一种具有道德性的内在生活,而另一位犹太批评家安·兰德则更为明确地提倡通过阅读经典的浪漫主义小说来进行从孩童迈向成人的道德引导,她认为,道德目标的确定性和坚定性不仅是衡量浪漫主义小说人物优劣的标准,也是衡量人的现世生存之价值的标准。 目录 引言:核心内容与问题意识 第一章 犹太知识分子与美国社会 第一节 战后美国的政治氛围与文化思潮 第二节 犹太人问题与犹太人形象 第三节 犹太教与犹太文化 第二章 丹尼尔·贝尔的未来宗教与审美内在性 第一节 “文化保守主义”与“纽约文人集群” 第二节 “解救之道”:一场依托审美内在性的宗教复兴 第三节 未来宗教如何可能 第三章 马尔库塞批判理论的宗教维度 第一节 马尔库塞与革命弥赛亚主义 第二节 马尔库塞语言和艺术观的宗教维度 第四章 阿伦特的“怕”与“爱” 第一节 阿伦特与肖勒姆各自的学术背景 第二节 第一次分歧的出现 第三节 第二次分歧的出现 第五章 苏珊·桑塔格的先锋与救赎 第一节 感性的力量 第二节 否定的精神 第三节 救赎冲动下的受难、弥合与行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