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教材将围绕着国家教育部"很好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项目展开与实施将参照靠前通行标准、坚持产学研结合,以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设备监测诊断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与生产实践紧密合作,为高等工程教育从封闭的校内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积累经验,并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上进行研究与探索。 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章 振动原理 节 基本运动(I级) 第二节 定义和术语 第三节 向量和调制(Ⅲ级) 第二章 数据采集 节 简介 第二节 信号的类型 第三节 数据采集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 模人信号的连接方式 第五节 数据采集(DAQ)卡 第六节 数据采集软件 第七节 传感器(I级) 第三章 信号处理 节 峰值、均方根值检测(Ⅳ级) 第二节 模拟量/数字量转换(Ⅳ级) 第三节 模拟采样与采样定理(Ⅱ级) 第四节 滤波技术(Ⅱ级) 第五节 快速傅里叶变换(Ⅲ级) 第六节 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应用(I级) 第七节 时间窗函数(Ⅱ级) 第八节 降噪(Ⅳ级) 第九节 动态范围(Ⅱ级) 第十节 频谱图像(Ⅲ级) 第四章 状态监测 节 计算机数据库建立和维护(Ⅲ级) 第二节 设备评价与优先次序排列(Ⅱ级) 第三节 监测方案设计(Ⅱ级) 第四节 报警设置(Ⅲ级) 第五节 基线评估、趋势分析(Ⅱ级) 第六节 巡检路径规划(Ⅱ级) 第七节 可选用的技术(Ⅲ级) 第八节 故障状态识别(I级) 第五章 故障分析 节 谱分析、谐波、边带(Ⅱ级) 第二节 质量不平衡(Ⅱ级) 第三节 不对中(Ⅱ级) 第四节 机械松动(Ⅱ级) 第五节 轴承故障(Ⅱ级) 第六节 电动机故障(Ⅱ级) 第七节 齿轮箱故障(Ⅱ级) 第八节 一般故障识别(I级) 第九节 转轴弯曲的故障机理与诊断 第十节 喘振机理与诊断 第六章 修复措施 节 轴系对中(Ⅱ级) 第二节 现场平衡(Ⅱ级) 第三节 更换机器部件(Ⅲ级) 第四节 隔振及阻尼(Ⅲ级) 第五节 共振控制(Ⅲ级) 第六节 基本维修运作(I级) 第七章 常用设备基本知识 节 电动机、发电机及电动机拖动(I级) 第二节 泵类、风机(I级) 第三节 蒸汽轮机、燃气轮机(Ⅱ级) 第四节 压缩机(I级) 第五节 轧钢机、造纸机(I级) 第六节 齿轮、齿轮箱(I级) 第七节 滑动轴承(Ⅱ级) 第八节 滚动轴承(Ⅱ级) 第九节 联轴器、皮带(Ⅱ级) 第八章 验收与测试 节 测试方法(Ⅱ级) 第二节 技术指标(Ⅱ级) 第三节 验收报告(Ⅱ级) 第九章 设备的测试 节 锤击试验(Ⅱ级) 第二节 瞬态分析(Ⅲ级) 第三节 传递函数(Ⅳ级) 第四节 阻尼评估(Ⅳ级) 第五节 两通道信号互相关性(Ⅳ级) 第六节 模态分析(Ⅳ级) 第七节 扭转振动(Ⅳ级) 第八节 冲击脉冲测试 第十章 参考标准(Ⅱ级) 节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相关标准文件 第二节 振动评价准则 第十一章 作出报告及编写文件(Ⅱ级) 节 作出报告及编写文件的要求 第二节 作出报告及编写文件的内容 第三节 作出报告及编写文件的格式 第四节 做出报告及编写文件的管理 第五节 状态监测与振动诊断工作的任务 第六节 状态监测报告(Ⅱ级) 第七节 振动诊断报告(Ⅱ级) 第十二章 故障严重程度确定(Ⅱ级) 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振动烈度测量 第三节 振动烈度评价准则 第四节 振动烈度指标的故障判断应用实例 第十三章 转子瑚承动力学(Ⅳ级) 节 转子动力学特性 第二节 滑动轴承动力学特性 第三节 转子不平衡振动机理与诊断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