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对佛门修行的亲历和感悟,深入了解佛家文化的首选巨著!
这本《李叔同说佛》犹如打开的窗口,让我们尽览了这位奇人的风采,透视了他的内心世界。全书收录了《弘一大师讲演录》、《格言别录》、《李叔同诗集》等,主要为大师晚年开示佛徒的讲稿。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他平生重践履,本书可谓字字珠玑,堪称最能启悟世人的大德讲演录。另外,本书附录中收入了李叔同辑录的《晚晴集》、《格言别录》和他的诗词创作,另外还有生平年表,是全面了解李先生一生的重要参考资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叔同说佛(插图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李叔同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弘一法师对佛门修行的亲历和感悟,深入了解佛家文化的首选巨著! 这本《李叔同说佛》犹如打开的窗口,让我们尽览了这位奇人的风采,透视了他的内心世界。全书收录了《弘一大师讲演录》、《格言别录》、《李叔同诗集》等,主要为大师晚年开示佛徒的讲稿。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他平生重践履,本书可谓字字珠玑,堪称最能启悟世人的大德讲演录。另外,本书附录中收入了李叔同辑录的《晚晴集》、《格言别录》和他的诗词创作,另外还有生平年表,是全面了解李先生一生的重要参考资料。 内容推荐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他是那样扑朔迷离,又是那样深不见底。这本《李叔同说佛》犹如打开的窗口,让我们尽览了这位奇人的风采,透视了他的内心世界。 《李叔同说佛》一书收录了《弘一大师讲演录》、《格言别录》、《李叔同诗集》等,主要为大师晚年开示佛徒的讲稿。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他平生重践履,本书可谓字字珠玑,而其慈悲的心怀,则溢于言表,堪称最能启悟世人的大德讲演录。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曾被梁实秋、林语堂等人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目录 第一编 问余何适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南闽十年之梦影 最后之口口 谈写字的方法 附:弘一法师之出家(夏丐尊) 第二编 其淡如水 佛法十疑略释 佛法宗派大概 佛法大意 佛法学习初步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第三编 执象而求 佛说《无常经》叙 《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 律学要略 净土法门大意 净宗问辨 药师如来法门略录 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第四编 咫尺千里 改过实验谈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为性常法师掩关笔示法则 敬三宝 改习惯 劝人昕钟念佛文 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 常随佛学 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人生之最后 附录 华枝春满 晚晴集 格言别录 诗词歌词选 弘一法师年表 试读章节 我一到南普陀寺,就想来养正院和诸位法师讲谈讲谈,原定的题目是“余之忏悔”,说来话长,非十几小时不能讲完。近来因为讲律,须得把讲稿写好,总抽不出一个时间来,心里又怕负了自己的初愿,只好抽出很短的时间,来和诸位谈谈,谈我在南闽十年中的几件事情! 我第一回到南闽,在一九二八年的十一月,是从上海来的。起初还是在温州,我在温州住得很久,差不多有十年光景。 由温州到上海,是为着编辑《护生画集》的事,和朋友商量一切;到十一月底,才把《护生画集》编好。 那时我听人说:尤惜阴居士也在上海。他是我旧时很要好的朋友,我就想去看一看他。一天下午,我去看尤居士,居士说要到暹罗国去,第二天一早就要动身的。我听了觉得很喜欢,于是也想和他一道去。 我就在十几小时中,急急地预备着。第二天早晨,天还没大亮,就赶到轮船码头,和尤居士一起动身到暹罗国去了。从上海到暹罗,是要经过厦门的,料不到这就成了我来厦门的因缘。十二月初,到了厦门,承陈敬贤居士的招待,也在他们的楼上吃过午饭,后来陈居士就介绍我到南普陀寺来。那时的南普陀,和现在不同,马路还没有建筑,我是坐着轿子到寺里来的。 到了南普陀寺,就在方丈楼上住了几天。时常来谈天的,有性愿老法师、芝峰法师等。芝峰法师和我同在温州,虽不曾见过面,却是很相契的。现在突然在南普陀寺晤见了,真是说不出的高兴。 我本来是要到暹罗去的,因着诸位法师的挽留,就留滞在厦门,不想到暹罗国去了。 在厦门住了几天,又到小云峰那边去过年。一直到正月半以后才回到厦门,住在闽南佛学院的小楼上,约莫住了三个月工夫。看到院里面的学僧虽然只有二十几位,他们的态度都很文雅,而且很有礼貌,和教职员的感情也很不差,我当时很赞美他们。 这时芝峰法师就谈起佛学院里的课程来。他说:“门类分得很多,时间的分配却很少,这样下去,怕没有什么成绩吧?” 因此,我表示了一点意见,大约是说:“把英文和算术等删掉,佛学却不可减少,而且还得增加,就把腾出来的时间教佛学吧!” 他们都很赞成。听说从此以后,学生们的成绩,确比以前好得多了! 我在佛学院的小楼上,一直住到四月间,怕将来的天气更会热起来,于是又回到温州去。 第二回到南闽,是在一九二九年十月。起初在南普陀寺住了几天,以后因为寺里要做水陆,又搬到太平岩去住。等到水陆圆满,又回到寺里,在前面的老功德楼住着。 当时闽南佛学院的学生,忽然增加了两倍多,约有六十多位,管理方面不免感到困难。虽然竭力地整顿,终不能恢复以前的样子。不久,我又到小雪峰去过年,正月半才到承天寺来。 那时性愿老法师也在承天寺,在起草章程,说是想办什么研究社。 不久,研究社成立了,景象很好,真所谓“人才济济”,很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盛况。现在妙释寺的善契师,南山寺的传证师,以及已故南普陀寺的广究师……都是那时候的学僧哩! 研究社初办的几个月间,常住的经忏很少,每天有工夫上课,所以成绩卓著,为别处所少有。当时我也在那边教了两回写字的方法,遇有闲空,又拿寺里那些古版的藏经来整理整理,后来还编成目录,至今留在那边。这样在寺里约莫住了三个月,到四月,怕天气要热起来,又回到温州去。 一九三一年九月,广洽法师写信来,说很盼望我到厦门去。当时我就从温州动身到上海,预备再到厦门。但许多朋友都说:时局不大安定,远行颇不相宜,于是我只好仍回温州。直到转年(即一九三二年)十月,到了厦门,计算起来,已是第三回了! 到厦门之后,由性愿老法师介绍,到山边岩去住;但其间妙释寺也去住了几天。那时我虽然没有到南普陀来住;但佛学院的学僧和教职员,却是常常来妙释寺谈天的。 一九三三年正月廿一日,我开始在妙释寺讲律。 这年五月,又移到开元寺去。 当时许多学律的僧众,都能勇猛精进,一天到晚地用功,从没有空过的工夫;就是秩序方面也很好,大家都啧啧地称赞着。 有一天,已是黄昏时候了!我在学僧们宿舍前面的大树下立着,各房灯火发出很亮的光;诵经之声,又复朗朗入耳,一时心中觉得有无限的欢慰!可是这种良好的景象,不能长久地继续下去,恍如昙花一现,不久就消失了。但是当时的景象,却很深地印在我的脑中,现在回想起来,还如在大树底下目睹一般。这是永远不会消灭,永远不会忘记的啊! 十一月,我搬到草庵来过年。 一九三四年二月,又回到南普陀。 当时旧友大半散了;佛学院中的教职员和学僧,也没有一位认识的! 我这一回到南普陀寺来,是准了常惺法师的约,来整顿僧教育的。后来我观察情形,觉得因缘还没有成熟,要想整顿,一时也无从着手,所以就作罢了。此后并没有到闽南佛学院去。 讲到这里,我顺便将我个人对于僧教育的意见,说明一下: 我平时对于佛教是不愿意去分别哪一宗、哪一派的,因为我觉得各宗各派,都各有各的长处。 但是有一点,我以为无论哪一宗哪一派的学僧,却非深信不可,那就是佛教的基本原则,就是深信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时还须深信佛菩萨的灵感!不仅初级的学僧应该这样,就是升到佛教大学也要这样! 善恶因果报应和佛菩萨的灵感道理,虽然很容易懂,可是能彻底相信的却不多。这所谓信,不是口头说说的信,是要内心切切实实去信的呀! 咳!这很容易明白的道理,若要切切实实地去信,却不容易啊! 我以为无论如何,必须深信善恶因果报应和诸佛菩萨灵感的道理,才有做佛教徒的资格! 须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又须知我们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一举一动,以至起心动念,诸佛菩萨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个人若能这样十分决定地信着,他的品行道德,自然会一天比一天地高起来! 要晓得我们出家人,就是所谓“僧宝”,在俗家人之上,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品行道德,也要在俗家人之上才行!P10-14 序言 李叔同,名文涛,字叔同,人称弘一法师,生于1880年10月23日,卒于1942年10月13日。1918年出家为僧,弘一是其出家后的法号。 李叔同是近代颇具传奇色彩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令无数的宗师高山仰止,望其项背,而他以超常的智慧对人生的体悟,对真善美的追求,又令无数的凡人受其感召,追求完美与通透。 李叔同天生聪慧,7岁攻读《文选》,即能“琅琅成诵”。及成年,便“二十文章惊海内”,才华令全国瞩目。他在多个领域,都首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歌曲《送别》,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与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并编导主演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总之,他是一个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的全才,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著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用他的弟子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1918年,李叔同遁入空门。李叔同为什么会出家,这一点历来存在多种说法。李叔同的入室弟子丰子恺先生曾用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来分析李叔同:“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学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使他不能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弘一大师入佛初期,除了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其进修博览而广纳。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为振兴律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随着他的佛教典籍的问世和嘉言懿行的传播,在宗教界声誉日隆,一步一个脚印地步入了高僧之林,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无论出家前后,李叔同或是弘一法师,均有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忧国忧民,心系天下苍生。出家之前,他参加学生运动,推广先进的文化,创作爱国歌曲,希望开启民智,唤醒民众的爱国之心;出家之后,他说法传经,普渡芸芸众生,同时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表现了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李叔同临终前书“悲欣交集”四字以为绝笔。且预作遗书、遗偈数篇,于弥留之际分发示友。其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一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廊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本书辑录了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关于佛学的代表著述,全书共分四编: 第一编“问余何适”,收录了法师自述生平、经历的著述文章,旨在说明法师求佛问道的心路历程,同时收入了对李叔同求佛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夏丐尊所作的《弘一法师之出家》,从第三者的角度记录了法师求佛的过程; 第二编“其淡如水”,收录了法师关于佛学入门的著述文章,是佛学入门的启蒙作品,读者可由此而渐渐参悟佛法; 第三编“执象而求”,收录了法师关于《华严经》、《无常经》、《地藏经》等佛教经典经文的专门论述,法师博古通今,对这些经文的解读,是读者理解经书的重要参考; 第四编“咫尺千里”,收录了法师关于日常修持的著述。日常修持虽然是细节,但是完满来自细节,日常修持,失之咫尺,谬之千里,此编可成为读者的修持指导。 另外,本书附录中收入了李叔同辑录的《晚晴集》、《格言别录》和他的诗词创作,另外还有生平年表,是全面了解李先生一生的重要参考资料。 李叔同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如夏花般灿烂,而又如秋叶般静美,绚丽至极,归于平淡。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从本书了解其人其心,其佛其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