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湘行散记(沈从文集)(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沈从文 |
出版社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细读本书中的三部记录湘西的散文可以发现,虽然描写对象同为湘西,但叙事方式和中心内核却是各异其趣:《湘行散记》是一幅以人事、景物、回忆、想象为经,以极富哲学意味的思辨为纬,交织而成的斑斓织锦;《湘行书简》是一沓温情浪漫的家书信札,字里行间流露出中国文人式的浪漫,以画为媒,以文寄情;《湘西》是一部沈从文深情所撰的地方志,为湘西那些荒诞不经的传说“辟谬理惑”,让人们走进真实的湘西。“魇”系列与《烛虚》系列散文更是标志着沈从文创作的“内向化”,展现出作者对生命意义始终如一的探究。沈从文的文字既温情又疏远,既现实又虚幻,既人伦又自然,既描写风物又转化内心。在“山水诗”和“物产志”的背后,是沈从文对生命深沉的爱。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专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沈从文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作品结集有八十余部,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著有小说集《边城》《长河》《八骏图》《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蜜柑》,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文论集《云南看云集》《烛虚》,长篇童话《阿丽思中国游记》,论著《中国服饰史》等。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风格独特,融写实、记叙、象征于一体,字里行间散逸着迷人的乡土气息,并有着对人性的隐忧和对生命哲学的思考,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之父”。 目录 市集 街 昆明冬景 云南看云 一个传奇的本事 绿魇 白魇 黑魇 湘行散记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桃源与沅州 鸭窠围的夜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箱子岩 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 老伴 虎雏再遇记 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 滕回生堂的今昔 湘行书简 引子 张兆和致沈从文之一 张兆和致沈从文之二 张兆和致沈从文之三 沈从文致张兆和 在桃源 小船上的信 泊曾家河 水手们 泊兴隆街 河街想象 忆麻阳船 过柳林岔 泊缆子湾 今天只写两张 第三张…… 过梢子铺长潭 夜泊鸭窠围 第八张 梦无凭据 鸭窠围的梦 鸭窠围清晨 歪了一下 滩上挣扎 泊杨家岨 潭中夜渔 横石和九溪 历史是一条河 离辰州上行 虎雏印象 到泸溪 泸溪黄昏 天明号音 再到柳林岔 过新田湾 重抵桃源 尾声 沈从文致沈云六 湘西 引子 常德的船 沅陵的人 白河流域几个码头 泸溪·浦市·箱子岩 辰溪的煤 沅水上游几个县分 凤凰 苗民问题 烛虚 烛虚 潜渊 长庚 生命 编后记 导语 本书是沈从文的一部散文集,选取沈从文在20、30、40年代三个时期的代表作,包括《湘行散记》《湘行书简》《湘西》三个部分,以及“魇”系列与《烛虚》系列散文。三部湘西散文集不仅代表了沈从文散文创作的超高水平,也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之作。 后记 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在纵 向发展上,因表现形式的差 别体现出三个阶段的不同风 貌,本卷分别选取的20、 30、40年代三个时期的代 表作,展示出作者对生命意 义始终如一的探究。 早期散文比同期小说更 受青睐,一发表即获得林宰 平、徐志摩等老一辈学者的 肯定和欣赏。如沈从文自己 的评价一一他是刻写生命的 痕迹于纸上,以《市集》为 代表的一系列回忆故土风情 篇章,印象式地写出因灵魂 受伤而产生的还乡感悟,传 达出当时刚刚走进社会的知 识青年在人生道路上艰难跋 涉的种种情怀。然而,纤弱 的忧伤和童年的欢欣尚无法 支撑起“生命”那个深刻命题 的演绎。 随着创作走向成熟,沈 从文三十年代的散文,铺陈 出一个广阔的风景连轴画卷 和历时的社会变迁现场。在 貌似“山水诗”和“物产志”的 背后,是作者对生命深沉的 爱。往往在虚实相间的叙事 写景中触景生情,将那些曾 经与自己生命不可分并为之 梦魂牵绕的日常人生小景, 纳人民族千百年的历史空间 予以观照。 小小灰色的渔船,船舷 船顶上站满了黑色沉默的鹭 鸶,向下游缓缓划去了,石 滩上走着脊梁略弯的拉船人 。这些东西于历史似乎毫无 关系,百年前或百年后皆仿 佛同目前一样,他们那么忠 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 的那分命运,为自己,为儿 女,继续在这个世界中活下 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 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 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 在他们生活爱憎得失里,也 依然摊派了哭、笑、吃、喝 。对于寒暑的来临,他们便 更比其它世界上人感到四时 交替的严肃。 透过下层人民生活的艰 辛与生命庄严并存的生存本 质,经由具象到抽象,所述 人事,已不仅仅是湘西地方 人生的哀欢的写实,而成为 整个民族千年人生哀欢的缩 影。与史籍所载的“另一群 人”的历史相比,这千年如 一日的恒常人生哀欢——一 部真正的民族历史,却遭到 背弃和遗忘,由此生发的无 言的哀戚——超越了对下层 人民的同情层面的“人生悲 壮心悸”,化为作者穿破时 空的情感音响。 《湘行散记》和《湘西 》可以同小说《边城》和《 长河》互文理解,它们都是 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迥 异于小说“牧歌氛围”“乐观 超越”,散文饱含沉甸甸的 责任意识——面对一种特殊 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生命 的始终,透过表层的血与泪 ,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统 摄到作者巨大悲悯情感下的 书写与反省,是将尖锐的民 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 人事的叙述中。《沅陵的人 》《沅水上游几个县分》《 桃源与沅州》等反思“文明” 与“堕落”的复合关系,《凤 凰》《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 多情妇人》沉醉在爱的憧憬 里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 忧,《虎雏再遇记》《箱子 岩》感动于原始生命的力量 同时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 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 由五四时期兴起的中国现代 散文,至30年代,创作多以 小品形式为主。收人《湘行 散记》《湘西》中的散文, 既能各自独立成篇,又从总 体上具有内在的整一性。这 种散文长卷的独创,发展了 散文艺术的表现形式,开拓 了散文创作的意义空间。 《湘行书简》由一组信 札集成,是《湘行散记》的 母本。1934年,因母亲病 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 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 ,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 沿途所见所闻。这组书札, 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 《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 书信积累的素材写成的。从 《湘行书简》到《湘行散记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材 料到创作的极好范例。那些 记录了他们彼此思念的文字 是作者性格和情绪的真实写 照。书简一方面拥有追求思 想性和艺术性的散文作品斯 不具有的自血,可以由此利 无作者当时的处境以及内心 的矛盾苦网。另一方到。在 水火刀兵三灾六难中保存下 来的书信,更是对历史以及 作者所创作的小说,散文的 一个有力佐证。 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寓 寄云南。其散文在内容与写 法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和“脆”系列散文相辉咴的《 烛虚》,标志着创作的全面 “向内转”。与《湘行散记》 《湘西》等写实记闻相比, 后期散文不以对地方自然与 人生风貌描写取胜,而是由 对外在现实的叙写返归到对 主体内心烛照。现实与抽象 观念错综而成的默复图景, 以及其中蕴含的个人精神无 所皈依的痛苦,包括思辨中 由诸多二元悖反所引发的不 安与焦虑,加剧了阅读的歧 义性和含混性。 抒情主人公身陷入性沉 沦的现实,力图趋避还是徒 然的焦虑交织在中国现代知 识分子独有的生存体验中— —于日常状态的生存中窥探 出隐伏的裂隙,意识到生命 的自我迷失。由外部具象进 入对人生带普遍性的整体思 考,用沈从文自己的解释就 是“从生活中发现社会的分 解变化的恶梦意思”。"他所 选取的那个抽象的世界,表 面上看来是观念的世界,是 思想应对现实危机和个人困 惑的场所,但那个充分个人 化的精神状态,并不是与外 界隔绝的结果和形式,而是 作者直接置身于纷繁芜杂动 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中,以一 己之心,进行 精彩页 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自传一章) 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倾向不可分。这不仅是二十岁以前的事情。即到厌倦了水边城市流宕生活,改变计划,来到北平阅读那本抽象“大书”第二卷,告了个小小段落转人几个学校教书时,我的人格的发展,和工作的动力,依然还是和水不可分。从《楚辞》发生地一条沅水上下游各个码头,转到海潮来去的吴淞江口,黄浪浊流急奔而下的武汉长江边,天云变幻碧波无际的青岛大海边,以及景物明朗民俗淳厚沙滩上布满小小螺蚌残骸的滇池边,三十年来水永远是我的良师,是我的诤友。这分离奇教育并无什么神秘性,然而不免富于传奇性。 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从表面看,极容易范围,其实则无坚不摧。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个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忱洋溢。我一切作品的背景,都少不了水。我待完成的十个故事,将是十个水边城市人民的爱恶哀乐。在这个变易多力取予复杂的人生社会中,宜让头脑灵敏身心健全的少壮,有机会架着飞机向天上飞,在高度和速度上打破记录,成为新时代书报上的名人。还有那些马上治天下的伟人,将来都能由雕刻家设计,为安排骑在铜铸骏马上,在永远坚固磐石作基的地面,给后人瞻仰。也让那些各式各样的生命,于爱憎取予之际各得其所,各有攸归。我要的却只是再来好好工作十年二十年,写写那些生和死都和水离不开的平凡人的平凡历史。这个分定对于我是分义务不能拒绝,因为这种平凡生命的土壤,有时即孕育了一点不平凡的人生! 我有一课水上教育受得极离奇,是二十七年前在常德府那半年流宕。这个城市从地图上看,即可知接连洞庭,贯串黔川,扼住湘西的咽喉,是一个在经济上军略上都不可忽略的城市。城市的位置似乎在水中或水下,因为每年有好几月城四面都是一片大水包围。水线且比城中民房高。保护到二十万居民不至于成为鱼鳖,全靠几道坚固的河堤。东门外有条卖牛肉的长街,西门外是百十万石湖莲的转口站,此外开染房的和收桐油的庄号,卖竹缆木圆器和船上人用的铁锚钢钻杂物的铺子,都各有专业,各有不同的处所,所以在回忆中某一条街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东西,什么气味,到如今也清清楚楚。这个城市在经济上和军略上既都有其重要意义,因此抗日战争末两年,最激烈的一役,即外人所谓“中国谷仓争夺战”的一役中,十万户人家于是完全在炮火中毁去。沅水流域木料来源虽比较容易,复兴也必然比中国任何一地方容易。不过那个原来的水上城市,有历史性的市容,有历史性的人事,就已于烈烈火焰中完全消失,后来者除了从我过去的叙述得到一个简略的印象,再也无从寻觅了。有形的和无形的都一例毁掉了,然而有些东西,却似乎还值得在少量文字或多数人情感中保留下来,对于明日社会重造工作上,有其长远的意义。 常德既是延长千里一条沅水和十来支流货物吞吐转移的总码头,向下游且毗连洞庭长江,地方人事自然也就相当复杂。城门口有驻军长官和税局长的布告,有党部的和卖补药的宜传品。更多的是商人和寄食于商人的特种职业人物。责任大,工作忙,性质杂,人数多,真正在支配这个城市的却是那几万船夫。这些人怎么使用他们各不相同各有个性的水上工具,按照祖传的行规,祖传的禁忌,挣扎生活并生儿育女,我都非常清楚。所以二十八年写了一本小书谈及湘西种种时,“常德的船”那一章特别写得有趣。在那个小文结尾上说: P18-1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