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从现实滑入梦想的故事。伏申在蒙昧初开、少年烦恼之时,看到她在鲜血、飞雪和黑暗中,像雕像那样站立,像烈士那样歌唱,从此情有颤动,心有肃然,与她在北平监狱里,相拥取暖,共度寒夜。然而,他迢迢千里,奔波辗转来到她的家乡,却没有见到向他发出邀请的女子。 这是一个从北方走入江南的故事。无休无止的梅雨绵延,虚张声势的强台风,秋月下的天文大潮,所遭遇的,是喜怒无常的众生相,湖山下的男女主家,穷富宾客,地头强龙,是往复轮回的天道有变。 这是一个等待和寻找的故事。一赌人生中可堪追忆的青春年华,忘返于烟雨江南,遗落在天堂杭州。难以预测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活,最终在陌生人的灰暗世界中,等待和寻找的,是自己明亮而强大的内心。 作者简介 王霄夫,出版中篇小说集《香君酒家》,长篇小说《江山美人——宣和元年的爱情》《审判日》《上海公子》等,历史爱好者,对影视创作有所涉及。籍贯山东肥城,生活在杭州。 目录 引子 卷一 黄酒 一 三个属蛇的同龄女子 二 戴肚兜的鸳鸯眼狮猫 三 梅花碑下两个讨厌男人 四 “大扫除”拖把在手 五 “艮山门催眠术”有没有效 六 平檐礼帽编号21802 七 他第二次在牢里过夜 八 洗漱间情谊何以持续 九 两只狮猫相约发情期 十 他原来何止一个父亲 卷二 梅雨 一 栀子花香气袭人 二 谁错过洪公祠特训班 三 伏晚妹妹晚他十七年 四 与女童军有“过江之谊” 五 调查组审讯“小角儿” 六 钮祜禄氏正红旗逞能西子湖 七 秋田犬取名“服务生” 八 翟同学探访乙监零号 九 一根金条的前世今生 十 这段人脉太不寻常 卷三 台风 一 他今天仍然少年烦恼 二 这两所监狱都大隐于市 三 总有下落不明的人 四 守口如瓶有这么难 五 没有完成的学业 六 追校长追到了南京 七 上海滩那么近那么远 八 假作真时真亦假 九 礼泉方丈道行太深了 十 与何人共眠雕花床 卷四 潮信 一 这校园不是那校园 二 猫狗游戏结局意外 三 理由是天气不宜人 四 翻旧账为公还是为私 五 二我轩的三姐妹旧照 六 这是不是所谓的窘境 七 厄运中家人来不了杭州 八 还原真相不仅是为了他 九 山核桃好吃也有诀窍 十 满城桂花开了几遍 尾声 序言 《天堂客人》的出版,“ 血脉三部曲”得以完成。 一如《上海公子》《六 尺之孤》的创作初衷,《天 堂客人》仍然执着于那个时 代的那个人那些人,重复并 还原他和他们的花样年华与 命运际遇。唯其如此,才能 把那个时代的人物、故事以 及主题表达充分,称之为“ 血脉三部曲”的创作,也才 能趋于完整,作品的生命力 也能更持久。 如果《上海公子》描写 的是奋斗和忧伤在身上留下 的痕迹,在无我中寻找孤独 和牺牲,《六尺之孤》讲述 的是少年天使般的幼嫩已经 消失,但最后一腔青春热血 的终将偾张,那么《天堂客 人》展开的是一个巨变中的 多彩世界,主人公在三十岁 不到的年纪,在身段和面容 即将变得粗糙之前,在人生 最美好、情感生活最丰富、 能量最充足的年纪,把自己 点燃,希望在至暗时刻,闪 现出最炽烈的如流星般的光 亮。 在最好的年龄,遭遇特 定的时代,随着时间消逝, 所作所为,终将成为历史和 传说。只不过,在人生规范 而平静的壮暮之年,那沸腾 热血铸就的形状,留下的痕 迹,足以用来回顾和炫耀, 足以令后来者羡慕和向往。 血脉传承,青春荣耀。 此书献给年青的一代,甚至 未来的一代。人生飘忽,时 代多变,可堪追忆的唯有勇 敢站立和热烈奔跑过的习阵 段经历。 几位一直关注“血脉”系 列创作的作家、评论家和出 版界老师,本书的编辑,以 及读者朋友,他们基于对《 天堂客人》的偏爱,极其认 真地提出了中肯而尖锐的建 议,使得我沉下来进行了大 篇幅的艰苦修改,因此有了 目前的成色。对此,我感激 在心。 由于作家出版社的支持 和厚爱,“血脉”系列得以面 世。对于这种立足长远,呼 应当下,关照读者的出版家 气度和眼光,本人深表感谢 。 导语 《天堂客人》展开的是一个巨变中的多彩世界,主人公在三十岁不到的年纪,在身段和面容即将变得粗糙之前,在人生最美好、情感生活最丰富、能量最充足的年纪,把自己点燃,希望在至暗时刻,闪现出最炽烈的如流星般的光亮。 后记 到1945年光复以来第四 年的5月初,中国人民解放 军即将攻人杭州前某一天, 一对气度不凡的青年男女佯 装过桥,其中,穿着白色中 山装、戴着粉蓝色平檐礼帽 的男子给国民党守桥部队长 官黄少尉送了一百银元,而 那位长相姣好的女子晓之以 理,喻之以义,说动了黄少 尉。后来,黄少尉不仅将炸 桥的炸药包减少到两捆,而 且将多包炸药的药粉改用沙 子代替,起爆时,又将其中 一捆砍断了导火索,一捆虽 然爆炸了,大桥并未受到任 何实质上的破坏。至于这位 长相姣好的女子,可能是惊 魂未定的沈乙嫔,如果真是 她,她的此番表现也是超水 平发挥,也可理解为,她这 样做是为了父亲沈耀中。 后来,有人看见,伏申 还和同样年轻同样长相姣好 的女子在完好无损的钱塘江 大桥上缓缓来回,仿佛欣赏 不尽大江的壮丽和广阔,仿 佛在重续1937年12月23日 的过江之谊。其时,虽然不 是秋天月圆之时,但钱塘江 波涛汹涌,有如阵阵滚雷的 大潮水,将两人之间的对话 淹没了。挟着水珠的江风, 把礼帽吹走,飘落在江面上 ,卷进退却的潮流,眨眼问 就不见踪影。 但还有人认为,这位长 相姣好的女子另有其人。 目击者分不清到底是哪 一个。总之,伴随他的,是 一位杭州女子。 这一年,也就是后来杭 州人说的解放以来第一年, 5月的一个夜晚,庆祝杭州 解放联欢会在大华电影院举 行,众多地下党员公开了自 己的身份,兴奋之情溢于言 表。有的上台表演了多个文 艺节目,会场不时爆发掌声 。一位疯病尚未痊愈,自称 与沈耀中单线联系的地下党 员,在一位自称是丁香姑娘 真身的妇人陪同下,上台朗 诵了戴望舒的名诗《雨巷》 ,引起欢笑,赢得鼓掌声。 还有自称受反动政权迫害的 卖鱼桥船行一干进步群众, 集体控诉了国民党在1945 年杭州光复以来几年中的种 种恶行,在场全体军民义愤 填膺,高呼口号。 当天黄昏时分,伏申锁 好沈庐所有的门,叫上一辆 黄包车,前往梅花碑登记报 到。进门之后,一身汗味的 伏申发现,院子里挤满了军 人,还有一些人在中间的戏 台上铺了铺盖准备睡下,如 此情景,恍如隔世。 自己原来的办公室已经 有人办公了。 门开了,随着笑声,一 个女子一手拿着封电报,一 手提着一小壶黄酒,出现在 门口。 伏申兴趣不在酒上,抱 起戴着鲜红色新肚兜的小角 儿,往她怀中一放,告诉她 ,他希望继续留在杭州。 女子扬了扬手中的电报 ,问他,到底在等谁? 此时伏申的表情很难描 述,当然不过是沉默,而不 是犹豫。人生不就是一场等 待,只是到最后,不知道应 该等待什么,等待谁。只是 到最后,等待的是自己的灵 魂吧。 2022年7月16日初稿于杭 州 2023年5月15日再稿于杭 州 2023年11月12日三稿于 杭州 精彩页 一 三个属蛇的同龄女子 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城市的早晨,往往是从男人开始的,从行色匆匆,沉默不语,散发着汗馊味的邋遢男人开始的。 而在湖光山色的杭州,在1945年光复以来第二年,也就是民国三十五年,端午节前夕的一个礼拜天,早晨却是从女人开始,从步履款款,喜笑盈盈,沾满了花草香的精细女人开始的。 两个同年同肖的年轻女子,在同一个时间,各自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前往一个相同的地点。 一个是身形略高、步伐轻快,穿着时髦的翻领美式军便装,名叫谭杭丽的女子,从隐蔽在闹市区中正街六号的一个台门里出来,坐上了一辆蓝色布篷的黄包车,汇人嘈杂混乱的人流,经过几条曲折的街巷,到达城的东南角,拐进一个叫梅花碑的地方,然后进入有卫兵看守的浙江省党部大门。几分钟之后,她提着一个皮质公文包走出来,坐上了一辆耀眼的深绿色吉普车。四个轮子快速转动,掉头奔向城的西边,也就是西湖方向。 那一年的杭州城不大,人口不多,路上经常遇到熟人并不奇怪。在一个路口,仁爱医院精神科医生克里森向她打招呼,表达对她的赞美。数年之后,克里森在德文版《最忆是杭州》一书中,称她是一个漂亮迷人,令人遐想,却费人猜度的职业女性,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像她这样年轻的杭州女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以暖昧而性感的真实陪伴,以热情而温婉的关爱照拂,让北平青年伏申流连忘返,十年不归。 克里森得意地写道,此时,一个高个子洋人与美丽知性的谭杭丽握手问候的画面,像一道特别的晨景,引来市民们兴奋而好奇的围观。接着,克里森当众用杭州官话诵读了北宋柳永的词,恳切地请大家评价自己的中文水平。 这首《望海潮》,专写杭州曾经的盛况: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嫩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九百年以后,城日杭州,地称天堂,古意仍存,气质尚在,但时逢季节,太阳温热,万物汗湿,虫鸟鼓鸣,人间烦躁,天道有变。 唯其一汪西湖,在绿柳低垂之下,沙堤环绕之中,时隐时现的沧浪活水,给名城杭州一分生机,一分鲜活,一分希望。同时,因为序属春夏之交,时晴时雨的阴阳变化,难免又增添一分是非,一分焦躁,甚至一分危险。 就在吉普车离开梅花碑的那一刻,在邻近西湖,白墙红柱,名叫湖畔阁的茶楼上,一个仪姿生动、韵味十足,绰号俏罗敷的女子,麻利地将丰盛的早餐装进一个木制食盒,一手拎起一小网兜冒着热气的粽子,缓缓下得楼来。一路上,满面春风,迈上一座青石板铺成的小廊桥,跨过一段少有行人的小巷子,走到对面一幢叫沈庐的三层青灰色小洋楼。 沈庐在城的西边一角,在看得见湖的地方。四边凹陷的街路巷道犹如刀切,将这座牢固而寂静的青灰色西式建筑孤立起来,使得它与周边拥挤破败的陈木砖瓦住房构成的市井,相隔咫尺,却泾渭分明,阴阳有界,唯独与湖畔阁相守对立,共望西湖,形成湖滨的一个地标。 俏罗敷的出现,像一丝可以感觉到的微风,吹得沈庐慢慢地生动、清凉起来。 关于俏罗敷,克里森在《最忆是杭州》有不少记述。克里森以愧疚的笔调,承认自己一度把她设想成一个风骚甚至淫荡的交际花,一个为了利益不在乎名誉的市井女人。他对她的不良印象,一开始是因为她与富商沈耀中看起来并不体面的关系,尽管后来的催眠审讯中没有得到验证;也因为她很可能利用一个成熟女人的身体,试图勾引像青春年少、荷尔蒙旺盛的北方青年伏申,尽管后来的催眠审讯中对此片言只语,信息模糊,无法证明。后来发生的事实,完全改变了他对俏罗敷的看法。就其命运而言,俏罗敷是一个不幸而又幸运的人,不幸,是因为她悲惨的人生结局,幸运,是因为她能为了自己的价值观,甘愿牺牲生命。 谭杭丽坐着吉普车穿过热闹繁华、距离沈庐半街之隔的延龄路时,俏罗敷已经拿着粽子,提着食盒,敲响了沈庐青灰色的铁门,见无人应声,就绕到边墙,推开虚掩的小门,经过长满青草的水泥小径,穿过有一口大鱼缸和栀子花盛开的院井,跃过几步台阶,进入了半圆形的客厅。片刻之后,俏罗敷放下粽子,然后从食盒里取出一屉小笼包子和一大瓷碗的虾肉馄饨,连同调羹、筷子和放酱放醋的小木碟,一样一样,摆放在一张材质厚实但形状古怪的餐桌上。 P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