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典藏文集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不丹)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定制配有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珍贵照以及亲笔书写智慧心咒种子字。

当今世界独具影响力的佛教上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曾引发中国知识分子学佛热潮。

一套值得终身反复阅读的当代佛学经典,完整收录宗萨仁波切流传至广、反响至大、口碑至佳的四部经典作品:《正见》《朝圣》《人间是剧场》《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累计销售百余万册。

深度影响北京大学、加州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等中外近百所高校学子。

不丹、尼泊尔、新加波、美国、英国、德国、澳洲、巴西、加拿大、印度、印尼、韩国、中国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千万佛教徒推崇备至。

全新修订,布面精装,李连杰、胡因梦倾情作序,王菲,孙俪,陈坤,等近百位明星合十推荐

浮躁的世界里,与佛陀一起踏上朝圣之旅,让不安的心,重新获得平和、柔软、自在与安宁。
内容推荐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经典作品集套装包含《正见》《人间是剧场》《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朝圣》。

《正见》李连杰、胡因梦作序推荐,全新修订精装典藏。一部值得终生阅读的佛学经典,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传达佛法的核心教导,深度影响千万佛教徒的不朽之作,畅销十余年,改变无数人的生命轨迹!玛嘎仁波切推荐

《朝圣》陈坤、杨幂诚意推荐,一本指引你步向证悟之道的佛学经典,口碑传播十余年,指引数十万佛教徒步向证悟之道,让无数不安、困惑和受苦的心,重新获得平和、柔软、自在与安宁。

《人间是剧场》孙俪、苏有朋诚挚推荐,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深富启发性的佛学经典,畅销十余年经久不衰。为你揭开佛教徒保持内心喜悦自在的秘密。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陈冠中作序,梁文道、,一部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经典通论,入选各大佛学推荐阅读推荐榜单,长年位居畅销书排行榜。
目录
《正见》

简体中文版序 ?

推荐序(一)生命的真谛 ?

推荐序(二)一场没有戏的好戏 ?

译者序 ?

自序 ?

章 造作与无常

婴儿摇鼓及其他分心物 ?

追寻真理可能像件坏事 ?

佛陀的发现 ?

“在目前是” ?

然而我们仍然忽略它 ?

不稳定性 ?

因与缘:蛋已煮熟,你无法改变它

明了的利益 ?

情人眼里出西施 ?

无常是好消息 ?

老沙弥的故事 ?

第二章 情绪和痛苦

个人快乐的定义 ?

社会化的快乐定义 ?

无法计数的各种情绪 ?

直探根源:(不存在的)自我 ?

习气:自我的盟友 ?

与自我作战 ?

那么爱呢? ?

第三章 一切是空

抓住空性 ?

我们有限的逻辑

昨日之河流:接受部分逻辑

佛陀不是被虐待狂

相对真理:有“某种程度”的存在

“是你的执着困住了你”

实相:不是寓言,不是魔术,不会致命

领带与情绪的圈套

佛陀的教法:佛法作为安慰剂

明了的利益:续集

第四章 涅槃超越概念

天堂:终极的假期?

快乐不是目标

快乐的陷阱

希望以及本初清净

穿过黑暗风暴的一束光

什么样的感觉?

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好处 ?

没有分别,没有概念,没有牵绊

出离心:虚空是尽头

结论

见地是最终的参考点

四法印的美妙逻辑

深入了解业报、清净和非暴力

四法印:无法分割的整体

出离中的丰富 ?

茶杯与茶:在文化中的智慧 ?

修持祥和 ?

后记 ? ?

感谢 ? ?

《朝圣》

上 篇 旅程

章 佛教圣地 ?

第二章 佛陀的四句宣说 ?

第三章 蓝毗尼 ?

第四章 菩提伽耶 ?

第五章 瓦拉纳西 ?

第六章 拘尸那迦 ?

第七章 到印度朝圣 ?

下 篇 修持

第八章 积聚与净化 ?

第九章 如何在圣地积聚福德 ?

第十章 皈依的修持 ?

第十一章 七支祈请文 ?

第十二章 供品 ? ?

第十三章 供曼达 ? ?

第十四章 菩提心与菩萨戒 ? ?

第十五章 祈愿 ? ?

附 录 ? ?

后记 ? ?

译文谢辞 ? ?

《人间是剧场》

自序

萨迦法王谈钦哲仁波切

一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二世间八法

三基本的不安全感

四智慧与慈悲

五奢摩他禅修

六十二缘起法

七生命之轮

八见地、禅修、行为

九《金刚经》开示(一)

十《金刚经》开示(二)

十一如何寻找上师与做个弟子

十二佛法的智慧

十三内观禅修——毗婆舍那

十四临终与死亡的忠告

——中阴教法(一)

十五临终与死亡的忠告

——中阴教法(二)

十六如何积聚福德

十七如何同时成为修行者与生意人?

十八四法印(一)

十九四法印(二)

后记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译者序

序:自我的观点

上篇正确的见地

章见地

第二章两种见地

第三章自我及自我的见地是错误的概念

第四章空性

第五章四圣谛

第六章佛性

第七章业力

第八章转世再生

第九章轮回与涅槃

第十章见与道

下篇道

第十一章道的选择

第十二章出离与虔诚

第十三章善知识

第十四章心的训练

第十五章禅修

第十六章止观

第十七章慈、悲、菩提心以及

菩萨道的善巧方便

第十八章金刚乘

第十九章上师、灌顶及象征

第二十章次第与证悟
书评(媒体评论)
《新京报》: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可能算得上在中国认知度至高的活佛之一,被认可为当今世界独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之一,透过他的视角去打量这个世界,却一定能带给我们珍贵的启发。
精彩页
    自序

    宗萨蒋扬钦哲

    有一回,在横越大西洋的飞机上,我坐在中间排的中央,邻座那位具有同情心的先生想要表示友好。看到我剃的头和穿的藏红袍子,他猜测我是个佛教徒。当机上开始供应餐点时,这位仁兄主动地提出帮我要素食。他想象我是个佛教徒,应该不吃荤。

    这是我们闲聊的开头。这趟飞行相当长,为了免于无聊,于是我们讨论了佛教。

    多

    年以来,我渐渐了解人们常将佛教或佛教徒与祥和、禅定和非暴力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很多人似乎认为黄色或红色袍子加上平和的笑容,就是佛教徒的全部。身为

    一个狂热佛教徒的我,应该对这种名声感到自豪,特别是非暴力这一项。然而我应该可以很有信心地说,到目前为止,我们佛教徒没有令自己汗颜,暴力从未在佛教

    的传扬中扮演过任何角色。然而,身为一个受训练而成的佛教徒,对于佛教只是被联想成素食主义、非暴力、祥和、禅坐等,还是感到有点不满足。悉达多太子舍弃

    了宫廷生活所有的舒适与豪华,出发去寻求证悟时,所追求的一定不只是消极性和灌木丛而已。

    佛教虽然在要义上很简单,却不易很单纯地解说。它

    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复杂、广大而且深远。虽然它既非宗教也非神学,却又很难让它听起来不理论化或不宗教化。而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种种文化习俗的影响,

    更让它变得复杂而难以破解。诸如香、铃、彩色帽冠等宗教性的饰物,固然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但同时也可能成为障碍。

    有时候,由于悉达多的教

    法没有如我所愿地风行而引发的挫折感,或有时候出于自己的野心,我会想象一些改革佛教的主意,想把它变得更单纯、更直截了当、更清教徒式。以歪理歧见来想

    象(如同我有时会做的),将佛教简化成定性、定量的修行,诸如每日禅坐三回,坚持穿着某种服装,坚信某种意识形态信念,譬如“全世界的人都应该转信佛

    教”。如果我们能许诺这种修行会带来立即、实际的结果,我想世界上就会有更多的佛教徒。然而,当我从这种幻想醒过来(鲜少发生在我身上),清醒的心会警告

    我,一个充满了自称佛教徒的世界,不见得会是一个更好的世界。

    许多人误以为佛陀是佛教的“神”,甚至在一般认为的佛教国家,如韩国、日本、

    不丹等,对佛陀和佛教都有这种神化的看法。难怪局外人会认为佛教徒就是追随这位外在的、称为佛陀的人。然而佛陀本人曾说,我们不应该崇拜个人,而应崇拜此

    人所教导的智慧。有许多人也同样先入为主,认为转世、业报是佛教很重要的信念。另外,还有许多这类粗略的误解。举例而言,藏传佛教有时被称为“喇嘛教”,

    而禅宗在某些状况下甚至被认为不是佛教。有些略懂一点却还是被误导的人,会用诸如“空性”或“涅槃”等字眼,却不了解其真义。

    如同那位旅伴一般,当话匣子打开,非佛教徒也许会不经意地问道:“如何才是佛教徒?”这是一个很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如果问者真正有兴趣,那么完整的回答就不能在晚餐的闲聊中完成,而太过概括性的答案又会导致误解。假设你要给他们正确的回答,那么答案就会直指佛教两千五百年传统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接受下列四项真理,他就是佛教徒: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这四句佛陀宣说的话,称为“四法印”。“印”在此处意指确定真实性之印记。虽然一般认为这四法印包含了佛教的一切,但在绝大多数的状况下,这种回答通常会冲淡了兴头,无法引起更多的趣味。话题也就转变,而结束了这个题目。

    四法印的意旨,原本就是要让人直接了解,而非隐喻或神秘性的。它不应该像餐后幸运饼干里的字条一样,看看就算了。然而法印也不是教令或圣诫。稍作思维,也许大家就能看出来,其中没有任何道德性或仪式性的内容,也没有提到善或恶的行为。

    它们是根据智慧而来的实际真理,而佛教徒很关注的就是智慧。道德和伦理是次要的,偶尔抽一两口烟或有一点点风流韵事,不表示你就不能成为佛教徒。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被容许去做邪恶或不道德的事。

    广

    泛地说,智慧来自佛教徒所谓具有“正见”的心。但一个人甚至不需要自认为是佛教徒,就能具有正见。究竟而言,是这个“见”决定了我们的动机和行为。也就是

    “见”,在佛教的道路上指引我们。如果我们能在四法印之上再发展善行,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佛教徒。但什么令你不是佛教徒呢?

    如果你认为,并非一切和合或造作的事物都是无常,你认为有某些基本的元素或概念是恒常的,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情绪都是痛苦的,如果你相信实在有某些情绪是纯然愉悦的,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现象都是如幻而性空的,如果你相信有某些事物确实本具自性而存在,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认为证悟存在于时间、空间及能力的场域之内,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那

    么,什么令你是佛教徒呢?你也许不是生长在一个佛教的国度,或出生在一个佛教家庭,你也许不穿僧袍或剃光头,你也许吃肉而且崇拜饶舌歌手埃米纳姆

    (Eminem)或性感名模帕丽斯· 希尔顿(Paris

    Hilton),这不表示你不能是佛教徒。要成为一位佛教徒,你必须接受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是超越概念

    的。

    当然你不需要随时随地、不停地专注于这四项真理,但它们应该常存于你的心中。就好像你不需要随处都忆起自己的姓名,但当有人问起来,你马上就记得,接近不会犹疑。任何接受这四法印的人,即使没有接受过佛陀的教法,甚至从未听闻释迦牟尼佛的名字,也可以与佛同道。

    然而,当我试图将所有这些向飞机上邻座的人解释时,我开始听到轻微的鼾声,原来他已沉沉入睡。显然我们的谈话没有能够为他解闷。

    我

    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说服大家都去追随释迦牟尼佛,成为佛教徒,修习佛法;我有意地不谈禅坐的技巧、修行或咒语。我主要的目的是要指出佛教与其他见地不

    同的独特部分。这位印度王子到底说了什么,能赢得世人如此的尊敬与景仰,甚至包括如爱因斯坦等现代怀疑论科学家们都如此?他到底说了什么,能感动成千上万

    的朝圣者,从西藏一路跪拜到菩提伽耶(BodhGaya)?佛教与世界上其他的宗教有什么不同?我相信四法印提供了答案的精髓,而我在此试图将这些艰深的

    概念,以我所知很简单的语言来说明。

    悉达多的重点是要直探问题的根源。佛教是不受文化所的,它的利益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社会。悉达多对

    学术论述和科学论证没有兴趣,地球到底是圆的还是扁的,他也不关心。他关切的是另一种实际性,他想直探痛苦之源。我希望可以让大家了解,他的教法不是让你

    读完后放回书架上的哲学巨著,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修持的、既可行又合理的见地。为了这个目的,我尝试从各类人的各种角度,从坠入情网乃至文明诞生的例子来说

    明。

    虽然这些例子和悉达多所用的不同,但它所传达的信息是相同的,因为悉达多所说的一切,至今仍然颠扑不破。然而悉达多也说过,不要不经分析就相信他的话语。因此,像我这样平凡的人,更需要被仔细地审视。我邀请大家分析、思量你即将读到的内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