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王克文著的这本《中国画小史》以“人物”“山水”“花鸟”“审美”分篇阐述,为读者勾画中国画艺术的发展演变,剖析古代代表画家的画学思想、笔墨风格,介绍中国画的审美特征、艺术方法方面的代表性论点及对中国画的影响。本书寓知识性、理论性于通俗性中,可读性较强,特别适合想要了解中国绘画史的大中学生、留学生和其他文史爱好者。 目录 引言 人物篇 一 从战国帛画看传统绘画基本审美形式的确立 二 “六朝三杰”的“密体”和“张家样”的“疏体” 三 唐代人物画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吴道子、张萱、周叻和孙位的艺术创造 四 顾闳中“目识心记”的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和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 五 贯休丰颊高鼻的“梵相”和石恪笔墨纵逸刚劲的“诡形” 六 李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的白描 七 苏汉臣、李嵩生活情趣浓烈的“货郎图” 八 李唐的《采薇图》和《望贤迎驾图》 九 富有禅意的梁楷“减笔” 十 仿宋格的元代人物画 十一 秀雅纤丽的唐寅仕女画 十二 精工劲峭、有“周昉复起”之评的仇英画风 十三 “丝发之间,而眉目意态毕现”的丁云鹏作品 十四 “躯干伟岸、衣纹清圆细劲”的陈洪绶人物画 十五 晚清“海派”佼佼者任伯年 山水篇 一 东晋——山水画的孕育期 二 展子虔“咫尺有千里之趣”的《游春图》 三 山水画在唐代形成了独立画科 四 “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二李”作品和“笔意清润”“水墨渲淡”的王维画风 五 五代和北宋问形成了南方画派和北方画派 六 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的北方画派 七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画派 八 郭熙、王诜——李成画派的卓越继承者 九 反映宋代青绿山水辉煌成就的《千里江山图》 十 以“烟云变灭,林泉幽壑”为胜的二米“墨戏” 十一 北宋风格特殊的乔仲常白描人物山水画《后赤壁赋图》 十二 张择端的风俗画杰作——《清明上河图》 十三 开南宋一代山水新风的李唐和拓展为空灵化院体山水画格的马远誊夏圭 十四 托古求新的赵孟烦和“元四家” 十五 注重取法自然的王履山水画 十六 一变马、夏浑厚之趣而成健拔劲锐之风的“浙派”代表戴进 十七 集宋、元之长,气韵温雅的“吴门画派” 十八 兼取南北之长而呈北格南韵的唐寅、仇英的艺术气格 十九 崇南贬北、以秀润温雅见长的“松江派” 二十 清初崇尚董其昌画学思想的“四王”山水 二十一 “文人画”体系的新发展——“清初四僧” 二十二 “娄东派”和“虞山派” 花鸟篇 一 花鸟画形成于中晚唐,以“边鸾最为驰誉” 二 重彩写牛和重墨写意两袖画法体系的代表——“徐(熙)黄(筌)异体” 三 突破“黄体”规范的赵昌、易元吉、崔白 四 得鳞尾性情,表游潜回泳——刘案的《落花游鱼图》 五 宋徽宗赵估以“神品”为尚的画格 六 崇品藻,求天真——苏轼、米芾等人的艺术观 七 专以梅、竹、兰为题材,以水墨画为形式的文人画格——扬无咎,赵孟坚和郑思肖的审美体格 八 钱选笔致柔劲清丽、摆脱院体规范的艺术意趣 九 工整艳丽的边景昭和工写兼能的吕纪 十 白阳、青藤的大写意泼墨和周之冕、孙克弘的勾花点叶派 十一 笔致简练、以神韵取胜的八大山人 十二 清初最有影响的花鸟画大家——阵寿平 十三 康乾盛世最著名的宫廷画家——蒋廷锡、邹一桂、沈铨 十四 “扬州画派”建立的画坛新秩序——激昂清新的意调,表现自我个性的写意花鸟和文人墨戏 十五 以赵之谦、吴昌硕为代表的“海上画派”——以篆隶笔意写花卉蔬果,创朴茂沉雄的画风 中国画重在“意”字、讲究“神似”的审美特征 一 从“意中之画”和“目中之画”谈起 二 中西两种不同的艺术方法——“意取”与“实写” 三 中国画强调神韵、含蓄、象征、意境的审美品格 四 写实者取貌,象征者求神——东西方美学的差异性 中国绘画美学的核心命题 一 中国画重要的美学原则——顾恺之的“传神论” 二 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标准——谢赫的“气韵说” 三 中国画“心”与“物”交融的辩证艺术观——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 四 中国画意境美的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 中国绘画美学史上代表性的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