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曹德旺著的《心若菩提(增订本)》讲述了他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玻璃供应商的舵主。 他是世界瞩目的慈善家,捐款超过80亿元。 他是首位获得企业界奥斯卡奖――“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的华人。 他的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告赢美国商务部的企业,美国商务部长访华点名约见他。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事业的重心一定在中国。” 他说:“我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从来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追求创立优选的民族工业,也奉行开放、包容,向一切优选者学习。” 这个小时候一天只能吃汤汤水水两顿简餐的少年,是如何成为享誉世界有名企业家的,他又有怎样的心路历程…… 目录 引子 CHAPTER 1 第一章 贫困童年 家庭因变致贫 因顽皮辍学 用心办事 少小担纲 独闯天下 祸不单行 苦力不苦 悯从怜中求 CHAPTER 2 第二章 艰辛创业 结缘玻璃 问道石竹 诚交天下士 义不容辞 身试改革 老师的爱 挑战权威 二问石竹 探路合资 武夷山得的信息 拜师不应分贵贱 据理力争 CHAPTER 3 第三章 诚信为本 移师宏路 三问石竹 原则面前无等级 自尊自信 摔奖杯事件 爱兵如子 请客的艺术 四问石竹 为了国徽的庄严 又见风波 守雌 失信的报应 CHAPTER 4 第四章 天道酬勤 突破世俗 试水公开发行股票 被逼成富豪 困惑 益友赠书 借智历史 深化改革,突破治理 执行力的价值 与法国圣戈班的合与分 一字之差的成败 赢在尊重供应商 爱上高尔夫球 CHAPTER 5 第五章 铁肩道义 遇上以冤报德 人才出自认同 市场需要,促成扩张 拒绝零支付转让 市场的力量 效益固然重要,环境价值更高 不贪才会有品 化干戈为玉帛 企业的道义 知危不危 荣获安永全球企业家奖 CHAPTER 6 第六章 走向世界 初访俄罗斯留下的印象 直面反倾销 签约克里姆林宫 竣工庆典上的美国来宾 精明的犹太人让我捡了一个漏 美国也在谋求经济转型 投资美国 结语:半生玻璃缘 后记 精彩页 家庭因变致贫 1946年我在上海出生。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我的出生并没能给家人带来太多的欣喜。父亲忙于生意上的事务,甚至连我的名字都忘记给取了。一直到我上小学前,我的名字就叫“小印度”。我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用“小印度”来称呼我?母亲告诉我,当时的上海租界,巡捕多为印度人。很多家长爱把孩子打扮成巡捕的模样,着巡捕装。对这样的孩子,人们就叫他“小印度”,也就是小巡捕的意思。 我明白了,这就像后来一个时期人们喜欢给孩子穿军装,一个时期又喜欢让小孩扮警察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 解放大军南渡长江前,上海的企业主们纷纷举家搬迁,逃离上海。很多人去了国外或者香港。父亲和母亲商量的结果,是回福建老家。 父亲曹河仁是福建福清高山镇曹厝村人。福清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为福州市辖县级市,自古就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是林则徐的祖籍地。福清还是全国有名侨乡,自古以来就有年轻人远渡重洋学习打工经商的习惯。 我的家族在高山镇里算是望族。曾祖父曹公望,是福清的首富,他的墓就在我家院子的后面。小时候,我常到曾祖父的墓地一带玩,墓地很大,周边长满了野花。 曾祖父努力积攒下的家业,到爷爷时逐渐衰微,直至很后破落,这是在父亲出生前。 父亲年轻时跟着舅公到了日本。舅公自己在日本有店,可是他没有把父亲放在自己的店里,而是介绍父亲到一家日本人开的布店当学徒。学徒的靠前年,父亲所做的,就是煮饭、煮菜、挑水、倒马桶、倒尿壶,吃的则是布店老板一家的剩饭剩菜。到了晚上,布店老板要求父亲不断地对着镜子练习走路,练习微笑,练习鞠躬,练习说话的口型,并告诉他要一直练,直至自己满意为止。 学徒的第二年,布店老板叫父亲把店里的货担着带到乡下去销售,就像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货郎担,挑着担子货,边走边叫卖,时而,将担子搁在路边,边卖边吆喝。学徒的第三年,父亲才回到店里,学习怎么站在柜台内,接待客人,进货出货。三年一到,店老板告诉父亲,“我教给你的,你已经都学会了,现在你可以离开我的店,去开自己的店了”。我爸说,他的前半生,很感谢日本老板:“三年出师后,我才知日本老板用心良苦。他靠前年是练我身骨,第二年教我吃苦,第三年才授我真技。” 我以前无法理解,父亲靠前年的学徒生活,为什么只做粗活脏活甚至连帮佣都不如,但父亲向我叙述他的这段学徒生活时,从来也没有抱怨过,似乎理所当然。在我自己经历了苦难的人生后,才明白日本布店老板的苦心:他是“苦其心智,劳其筋骨”,就像习武之人挑柴担水一样,是让父亲练好身板,扎好“马步”,从基础开始一步一步累积经验啊。难怪父亲说起生意经来,一套一套的。 离开日本人的布店,父亲进了舅公开的布店当店员。1936年,我奶奶要父亲回家成亲,父亲就回到高山,与母亲成了亲。一年后,父亲计划再去日本,但经过上海时,卢沟桥事变爆发,父亲改变了去日本的打算,留在了上海。因为不打算再出去了,留在日本的舅公就把父亲在日本赚到的十万日元都汇了回来。 当时的汇率,日元比美元更高。 一下子收到了那么多的钱,父亲都不知道怎么花了。这时候,只要有人同他说做什么项目很好,他就做,因为钱足够多,做什么,也都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于是,父亲就什么都做,也开了夜总会。 父亲后来成为上海永安百货公司的股东之一。 1947年,国民党的政权已经风雨飘摇,上海很多人都举家搬迁,或去美国,或去香港,或去台湾。父亲母亲决定举家搬回福清高山。父亲买了一艘机动铁壳船,装载家中所有的家产,他的如意算盘是,把东西运回来的船,回到高山后,还可以租给别人运输用。一家六口则坐客轮。没承想,客轮抵达马尾好几天了,货船却迟迟没有靠岸。再几天,消息传来:货船在海上遭遇风暴,沉没了。 怎么办? 母亲陈惠珍,也是福清高山镇洋门村人。论身份,她是地主的千金。嫁给父亲时,外公给了很多的陪嫁。这些陪嫁,母亲都换成了可随身携带的细软。现在,母亲倾其首饰钿钗,变卖成钱,在高山买了块宅基地,盖起了一幢二层的小楼,楼梯、地板、房间,用的都是木板。沿着小楼的墙,用三合土垒着,围了一个小院子,母亲在院子里种上了果树,打开院门,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在田野与天空的边界,是海。所以高山,实际上是一个无山海可依靠的小村镇。这一地域特性,也养成了高山人时而开放、时而封闭的性格。 盖房子的工程仅剩下铺瓦片时,国民党第74师溃败经过高山,到处抓壮丁,抓走了正在我家屋顶铺瓦片的工人。虽然被抓走的壮丁,后来又偷跑回来了,但因为是在我家的屋顶上被抓走的,所以他们的家人,从那天起就一直到家里来哭闹,要父母赔人赔钱。父亲不堪其扰,就又回到上海。回上海,是父亲优选的选择,他自幼离家学习经商,已不会耕田种地,大上海的商海,才有他的施展空间。 父亲走了,家里住进了“三反”工作队。有,村里人又到家里闹事,工作队队长看见了,便询问母亲,母亲告知事情的原委,队长认为应该出来主持正义,就把来闹的村里人抓了起来。原本工作队要处理他们,母亲代为求情,整件事情算过去了。 对于母亲来说,接下来的生活更为艰难。身边6个要吃要喝的孩子,如何养活他们?于是母亲当掉了很后的首饰,买了十几亩地,请舅舅帮忙种地。高山的地比较贫瘠,所以大多只能种些红薯、花生、青菜什么的,而我们又都在长身体的时候,地里的收成,根本不能解决家中很基本的口粮。而父亲在上海所挣的钱,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又不能每月如期地寄到母亲的手中。所以,小时候,我们总要忍饥挨饿。时常只能吃两餐,而两餐也只是些汤汤水水,难顶饥饿。饿得难受了,我们会叫,这时母亲就把我们兄弟姐妹集中在院子里,坐在小板凳上,围成一圈,吹口琴,唱歌,玩游戏。我记得母亲当时总交代我们,千万别告诉别人我们家吃两餐,记住:“让人知道了,只会看不起你”,出门“要抬起头来微笑,不要说肚子饿,要有骨气、有志气!” 我们穿的衣服,母亲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的,穿破了,母亲会坐在灯下认真地缝补,尽可能地不让补丁张牙舞爪地贴在外面,而是藏起来,缝补在内里,尽量地不让人看见。虽然住在农村,但家里总是一尘不染,这或者是母亲在上海居住时养成的习惯吧,木楼梯和木地板,洗得发白。母亲常说,“天下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贫穷,也没有人为你解决;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穷不可怕,很怕的是没志气。”“做人很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很需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 这些话,打小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P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