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鉴》,明·龚信纂辑,龚廷贤续编。约成书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龚信,字瑞芝,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精岐黄术,隶职太医院。其子龚廷贤,字子才,号云林、悟真子,幼习儒业,后承家学,弃儒随父习医,曾任太医院吏目,并获“医林状元”匾额。一生著述颇丰,除续编本书外,还著有《寿世保元》、《万病回春》、《鲁府禁方》、《小儿推拿秘旨》、《种杏仙方》等。龚氏父子熟读医学经典及名家著作,博学众采,重视民间秘方、验方的收集与运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龚廷贤,更是悬壶之处编及江苏、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医名甚著。
本书原作8卷,初刊本已不可见。后经王肯堂(字宇泰,号损庵、念西居士)订补,题署《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改为16卷本刊行。该书汇集上自《黄帝内经》,下至元明诸家之论,博采众长,分门别类,涉内、外、妇、儿、杂科病证百余种,是一部切合实用的综合性医著,具有较高临床参考价值。现存版本数十种,最早版本为明万历间重刊本,卷首作“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另有日本明历二年(1656年)刊本,亦为16卷,首行也有“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字样。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文盛堂据蕴古堂余元声重刻本又改为8卷,题作“新刻增补古今医鉴”,为坊间刻本。现通行本有1958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90年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本等。
此次整理,以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刻本为底本,以日本刊本为校本。
一、凡底本中有明显的误字或不规范字,如“己、已、巳”不分,“胁、肋”混用,“楂、渣”误作“査”等,均径改,不出校记。对个别生僻的字词酌加注释。
二、底本正文中有脱漏或讹误处,据校本或文义补、改,并出校记说明。
三、原书中通假字与异体字一律径改为规范的简化字。
四、原书系竖排本,现易为横排本。依照惯例,原文中的“右锉一剂”、“右为末”之类的“右”字,一律径改为“上”字。
五、原文中的中药名称,均改为现代的通用名,均不出注。如“黄蘗、黄檗”径改为“黄柏”;“斑猫”径改为“斑蝥”等。
六、原书目录中个别与内容不一致者,均按内容径改。
七、书中刘自强、刘巡二人之序以及书末“劝善良方”、“口占八绝”,均据日刊本增补。
由于校注者水平有限,书中差错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斧正。